2024年2月17日发(作者:湿地日是什么意思)
山 东 理 工 大 学 教 案
第 21-22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 # 难点 ):
通论:古代汉语虚词:代词*
通论: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文选:《老子》选讲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代词;
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介词;
掌握一篇文言文。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分析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和意义;
2、分析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和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老子》。
参考资料:
图书资料,多媒体材料,网络资料。
讲 稿 内 容
上节内容回顾:
讲授新课:
第一节 代词
本讲介绍了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一、人称代词:第一、第二、第三、多数、谦尊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见页354)
⒈“吾”、“余”、“我”、“予”、“朕”
①朕皇考曰伯庸。《离骚》——“朕”指屈原自己。先秦可作一般人自称。
⒉“台”、“卬”在《诗经》和《尚书》中出现
⒊“吾”与“我”的用法不同
吾,可作主语,也可作定语,但不作宾语(但吾可作前置宾语:不吾知也、若不胜吾等。)。我和予(余)可作主语,也可作定语,还可作宾语。
二、第二人称代词
⒈“女(汝)”、“尔”、“若”、“而”、“乃”
汝和女是写法有差别(《论语》和《孟子》多用“女”作“汝”。“若”本是一种草,是一种称为“杜若”的香草,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充当句中的主语、宾语和定语。“而”的本义是人脸上的颊毛,在上古文献中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作句中的主语和定语,“乃”是“象人出气之难”的样子,在上古文献中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也可作句中的主语、定语。例如: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②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
③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④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康诰》)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⒉注意: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往往用于对对方不需要讲礼貌的情况(如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等),以及说话的双方关系亲昵到了不拘泥礼节的场合。对人讲究礼节时一般以尊称相称。
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孔子向弟子说的话,长者对少者。
②吾翁即若翁。《史记·项羽本纪》——刘邦对项羽说的话,是敌对双方。
③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④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双方都是被雇佣农民,不需要拘泥礼节。
⑤甚矣,汝之不惠。⑥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古代汉语里用第二人称代词称谓对方多少带有不礼貌的意味。读古书时需要悉心体会。
三、第三人称代词
(一)上古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指示代词“彼”、“之”、“其”、“厥”来兼。
那么古人怎样表达现代汉语中第三人称的情况呢?一是重复,二是省略。如:
①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备注
讲 稿 内 容
(二)“彼”用于第三人称仍带有指示性,有轻蔑的意味。
②彼可取而代也。——“彼”指秦始皇,带有轻蔑意味,相当于“那家伙”。
(三)“其”的用法:
第一、代词
⒈“其”作远指代词,兼作第三人称代词,只作定语,可译为“那”或“他(的)”。
“其”后常跟动词谓语,形式上看“其”很像主语,其实仍然为定语。作用相当于:名词+“之”。“其负大舟”相当于“水之负大舟”,“其入”相当于“师之入”。都相当于用连词“之”连接主谓语后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的名词性词组,在单句中充当一个成分(主语或宾语)。
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③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④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其往”相当于“曹商之往”。
⒉还可活用作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例如:
①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第二,语气副词
“其”出现在句首,是语气副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如:
①其是之谓乎?②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第三,连词
1、用于单句中,作用相当于“而”。也有人认为是副词。
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连结状语和中心词 ②路漫漫其修远兮。
③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互文
2用于复句中,表示假设或选择。也有人认为是语气词。
①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②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③予以为秦将救韩乎?其不乎?
四、人称多数表示法
古代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分别,既可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可加“侪、属、曹、辈”等表多数,意思是“这辈人”、“这类人”,与现代汉语“们”不同,不是复数形式。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我”指代刘邦及所率之人,相当于“我们”。
②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盍各言尔志?”——“尔”为“你们”。
③燕军夜大惊。……五千人因衔枚击之。”——“之”指代燕军,相当于“他们”。
④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⑤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⑥欲使汝曹不忘之耳。(《后汉书·马援传》)
五、谦称与尊称
谦称与尊称都不是代词,是名词,所起作用与代词相同。古汉语常用的谦称有“臣”、“仆”、“愚”、“小人”、“奴才”(用于一般人)、“妾”、“婢备注
讲 稿 内 容
子”、“老妇”(用于妇人)“不谷”、“寡人”、“孤”(专用于帝王)等。章太炎《新方言》认为“不谷”合音为“仆”,帝王自称为仆,是一种谦逊。“寡人”是寡德之人,寡者少也,少德之人。古汉语常见的尊称有“公”、“君”、“子”、“先生”、“足下”、“陛下”、“执事”等。
另外,古人自称名或身份是谦称,称他人的字或官位是尊称。
①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报任安书》)②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③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④先生奈何而言若此!(《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⑤足下事皆成。(《史记·陈涉起义》)⑥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⑦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指示代词:近指、远指、旁指
指示代词是指人、事物、处所或现象的词。一般分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
一、近指代词
常见“是”、“此”、“斯”、“兹”、“之”、“尔”、“若”、“然”,译为“这”,可做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然”、“尔”常做谓语,“若”、“之”常做定语。
①是乃仁术也。——“是”做主语。②微斯人,吾谁与归?——“斯”做定语。
③有美玉于斯。④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兹”古书出现的频率远不如其他代词多。
⑤之二虫,又何知?——“之”为定语。⑥河东凶亦然。——河东闹饥荒我也是这样做。
⑦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真是君子啊这样的人!真是崇尚德行啊这样的人!⑧物皆然,心为甚。⑨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
⑩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远指代词
常见的有:“彼”、“夫”,译为“那”。“彼”,指代性强,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夫”,指示性较弱,以做定语为多。
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彼”做主语。②由此及彼。——“彼”做宾语。
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彼”做定语。
④夫晋何厌之有?——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那颛臾国,从前周已故天子把它任命为东蒙山主祭。
⑥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讨厌那种嘴上不说想要它却又一定为得到它而制造说辞的态度。
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的作用,表示要发议论。要注意辨别“夫”的这两种用法的区别。做句首语气词的“夫”的用例如:
①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备注
讲 稿 内 容
测也。
对比前面④⑤⑥“夫”做代词的用例,可以发现一些区别的办法。大致如下:首先,做代词的“夫”主要充当定语,因此它后面一般应该是受定语修饰的名词性词语。④⑤⑥都是这样。而语气词“夫”后面未必是名词性词语。如①句“夫”后面就不是名词性词语。 其次,语气词“夫”一定位于句首,如①②③都是。而代词“夫”不一定要位于句首。如⑥的“夫”就位句中。根据以上两点,可以把相当一部分“夫”的用法区分开来。即,不在句首的“夫”肯定不是语气词,如⑥;后面是非名词性词语的“夫”一般是语气词,如①。对于既位于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夫”,则只能根据文意来加以辨别。辨别的依据是:代词“夫”具有特指的意味,它后面一般是个别的、特定的对象;语气词“夫”由于是发议论,所以它所针对的往往是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如②③④⑤都是“夫”既在句首,后面又是名词性词语的情况。但是④⑤的“夫”后面的名词都指代特定的个别的对象,而②③则带有“凡是战争”、“凡是大国”的意味,即针对普遍的问题发议论。所以④⑤的“夫”为代词,而②③的“夫”为语气词。
三、旁指代词:“他”、“它”(“佗”)
“他”、“它”(亦作佗)常做宾语和定语,译为“旁的”、“别的“。唐代“它”才作第三人称代词。
①子不我思,岂无它人。《诗经·郑风·褰裳》②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四、“之”、“是”、“然”的用法:
(一)“之”的用法:1动词,到;2代词,第三人称;3代词,近指代词,这;4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标志宾语前置;主语和介宾之间5调节舒缓语气。
其中2“之”作近指代词,兼作第三人称代词,只作定语,可译为“这”或“他(的)”。3还可活用作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二)“是”的用法:1近指代词;2助词,标志宾语前置;3形容词,正确,自以为是。常用为动词,认为……正确。4判断动词。
①是岁,元和四年也。②自以为是。③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④是已而非人,俗之通病。刘开《问说》
⑤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余皆莫敢对。《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三)“然”的用法
1近指代词;2助词;3应答词,在对话中单说一个“然”,表示“是的”,“正是这样”。
①(孟子)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孟子·梁惠王上》)
三、疑问代词:指人、事物、处所
一、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1、“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用法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备注
讲 稿 内 容
指物或处所。
①孰是孰非;是可忍,孰不可忍。 ②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③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2、“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
表示比较,译为“和……比,哪一个更……”。有时用于反问句,译为“哪里比得上”。
①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比得上控制自然而运用它。
③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④君料臣孰与舜?——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意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⑤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较的内容不出现。
二、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1、“何”、“胡”、“曷”、“奚”,“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①何贵何贱?——“何”作主语。②大王来何操?——“何”作前置宾语。
③许子何不为陶冶?——“何”作状语问原因。④姜氏何厌之有?——“何”作定语。
⑤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什么时候。
⑥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为什么。
⑦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作状语,问原因。
⑧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作状语,凭什么。
2、何字熟语:奈何、若何、如何
三、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①沛公安在?——在哪里。②且焉置土石?——安放在哪里。
③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四、无定代词:或、莫
一、或:
⒈或做肯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例如:
①或问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或”在此指人,相当于“有的人”。
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或”在此指物,相当于“有的”。 或前后呼应,表示列举不同情况。 56同。
③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④宋人或得玉。有先行词
备注
讲 稿 内 容
⑤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⒉或做副词,用于动词前,可译为“大概”、“稍微”、“有时”等。
①刃之与利,或如来说;形之与神,其义不然。——大概。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残害百姓的事情公然流行,没有人稍微制止它。
③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有时。
⒊或后成为表示选择的连词,或者。
二、莫:
⒈莫做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只做主语。
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什么(行为)。②宋莫能守。
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没有谁赞同他的说法。④国人莫敢言。
⑤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⒉“莫”在先秦古文中一般都是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现代还时有这样的用法。
①莫愁前路无知己。②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③诸将皆莫信。④莫多饮酒。
五、辅助性代词:者、所
“者”、“所”是辅助性代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其他词结合才能起指代作用。
一、“者”
⒈“者”字结构
“者”位于动词、形容词、数词之后,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形容词与“者”结合,年老的人、年少的人。
②赦之,以劝事君者。——“事君者”为动宾词组同“者”结合,事奉国君的人。
⒉“者”字结构中“者”前名词活用为动词。
⒊“者”还可以当语气助词。作为语气助词,其主要用法有三:
⑴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如: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贾谊《论积贮疏》
⑵用于时间名词后面表提顿。如: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⑶用于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的假设或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二、“所”
⒈“所”字结构
“所”加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⒉“所”字结构可以分成三类:
(1)“所”+动词。例如:所见、所闻、所感。
备注
讲 稿 内 容
①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所欲”,想要的东西。“所恶”,厌恶的东西。
(2)“所”+动词+名词或“者”
在“所+动词”格式后面加上名词,补出所代表的具体的人、事物,这样“所”字结构便成为定语,也可以用“者”代表后面的名词,构成“所+动词+者”格式。
①庸主赏所爱(之人)(之物)(者)而罚所恶(之人)(之物)(者),明主则不然。
②始臣之解牛时,所见(之人)(之物)(者)无非牛者。
③视吾家所寡有者。④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
(3)“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表示工具、处所、原因等。“所以……”最常见。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所从坠”,即坠落下去的地方。
②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所以持国”,指保卫国家的手段、方法。
③是乱之所由作也。——“所由作”,指内乱发生的原因。
④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所与饮食者”,即和他一起吃饭喝酒的人。
“所以”用法: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不是现代的因果连词,古汉语用“故”表示。
第一,表行为凭借的工具、方法、方式等。
①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②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③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斜僻近中正也。④丞称其人,所以劝之。《答李翊书》
⑤虽遇执事,其弗敢违,所以报也。《楚归晋知罃》
第二,表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廉颇兰相如列传》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这类“所”字结构可视为介词省略。表达的语义相当于被省略的介词的宾语。例如:
①“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所生”相当于“所(以)生”,指代生的地方。
②“诺,恣君之所使之。”——“所使之”相当于“所(以)使之”,指使用他的方法。
⒊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的后面,则活用为动词。如:
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贵”、“贱”、“卑”、“尊”,都是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所”字结构指代动词的宾语。
⒋“所”与“有”、“无”、“何”等合成一个凝固结构,形成“有所……”、“无所……”、“何所……”等固定搭配,其用法和意义需要注意,见页369—370。
⒌“所”的用法:1代词;2名词,处所;3表示约数,用于数量词后。
第二节 介词
一、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
备注
讲 稿 内 容
1、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①吾道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②何以战?——即“以何战”。
2、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介词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①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
3、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①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以羽”(用羽毛)作状语,“以发”(用毛发)作补语。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
二、于(于、乎)、以、因、为、与
一、于(于、乎)
“于”与“于”在上古同为鱼部的字,为迭韵,于为匣纽(属牙音),于为影纽,属喉音。按王力的音转条例,喉、牙为邻纽。“于”本义为吁(一说为竽),长吁短叹之义。今作“亏”的,就是“于”的篆文的隶定。亏与吁为古今字。“于”的本义是是乌,象乌鸦之形。《说文》“乌”三:“比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于鹊与处。”郭璞注:“于,读曰乌。”可见“于”与“乌”为异体字。于、于作介词,语法意义相同,不同的是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诗经》多用“于”字,《左传》、《论语》、《孟子》多用“于”字。“乎”古与于同音,都是匣纽、鱼部字,作为介词,与“于”同。
“于”与“于”用法主要有四种: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①王坐于堂上。——“在”。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到”。
③虎兕出于柙。——“从”。④敏于事而慎于言。——“在……方面”。
(二)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
①问于桀溺。——“对”或“向”。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三)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译为“比……更……”。
①季氏富于周公。——比周公富有。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四)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五)介词结构“于是”:凝固词组作状语,意为“从此”、“在这里”、“在这时”。现代汉语“于是”为一个连词,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于是”用法不一样。需要加以辨析。
①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就穿黑丧服来葬文公。晋国从这时起开始用黑色丧服。
②于是鸱得腐鼠。——这个时候鸱得到一只腐烂的死鼠。
“乎”与“于”上古音相近,作介词与“于”基本相同。
备注
讲 稿 内 容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 ②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到”。
③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前“乎”相当于“在”;后“乎”引进比较对象。
④志乎古,必遗乎今。——前“乎”相当于“在”;后“乎”用于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二、以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①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用、拿。②以千金为鲁连寿。——用千金来祝鲁连长寿。
(二)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
①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
②平明,汉军乃知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率领五千名骑兵。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①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按照季节时令。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凭着中郎将的身份。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①此天以臣授陛下。——这是老天爷把我授予陛下您的。
②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秦不把城邑给予赵国。
(五)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因言谈好推举他,也不因品行不好就废弃好言论。
②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骑及之。——“以故”即因为这个缘故。
(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
①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强壮出”即在壮年时出使。
②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在”。
(七)“以”构成的凝固结构“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以是”、“以此”,相当于“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等。“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
①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以故”,由于这个缘故。
②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③以此攻城,何城不克?④是以欲上民,必以身下之。——“是以”,因此。
三、因
备注
讲 稿 内 容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意。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着这个时机。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通过我投降。
③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通过景监谒见(秦王)。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意思。
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因为先前出使绝国的功劳。
②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一因为他的家世。
四、为
为的本义是“以手役象,以助劳作”的意思。许氏误为“母猴也”。甲骨文“为”是介引动作所涉及的物件、行为的目的、原因等。分别可用“给”、“替”或“因为”去对译。读阳平的介词“为”引进行为的施动者。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③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赵策四》)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为了利益前来;都为了利益前往。
②始知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和诗歌都是为了时事而著作的。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①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老天爷不因为人们讨厌寒冷而中止严冬,大地不因为人们嫌恶遥远而停止它的宽广。
②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因为不在这上面用力;因为不在这方面用眼力;因为不在他们身上用恩典。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②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对我说。
(五)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
①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被为赤帝子斩杀。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俘虏。
五、与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译为“替”、“给”。
①汉王与义帝发丧。——为义帝发丧。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人当雇工耕地。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译为“跟”、“同”。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跟他一起乘车。②微斯人,吾谁与归?——我跟谁同归呢。
备注
讲 稿 内 容
(三)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跟”或“跟……相比”。
①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人之与狗”即人和狗相比。
②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所受到的天时与治世(比)是相同的,但是遇到的灾祸跟治世(比)是不同的。
六、“坐”
古汉语还有一个表原因的介词,很特别,又很容易引起误解,这就是“坐”。例如:
①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乐府诗·陌上桑》)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坐,《说文》有一异体字,从土从留省,段玉裁注曰:“止,下基也。引申为住止,凡言坐落、坐罪是也。引申为席地而坐。”(页687)与居同义,与跪相对,跪是坐在脚后跟上,居是坐在席上,就象我们今天的坐,象撮箕之形,故又称箕居。古文坐,从二人,这样就有连及之义,坐法、连坐义也是由这种表原因的介词“坐”发展来的。
七、《老子》选讲
备注
布置作业:
1、分析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和意义;
2、分析文言文中的介词用法和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老子》。
山 东 理 工 大 学 教 案
第 23-24 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技能课□ 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 # 难点 ):
通论:古代汉语虚词:副词*
通论:古代汉语虚词:连词和语气词
文选:《庄子》选讲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副词;
掌握古代汉语常见的连词和语气词;
掌握一篇文言文。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分析文言文中的副词用法和意义;
2、分析文言文中的连词和语气词用法和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庄子》。
参考资料:
图书资料,多媒体材料,网络资料。
讲 稿 内 容
上节内容回顾:
讲授新课:
第三节 副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证据。它一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一、程度副词
可分三类:
一、表示极度。
1“最、至、极、绝”表示最高度,意思是“最”;2“大”意思是“十分”;
3“太”意思是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4“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
5“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的确、很的意思。
6“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专作状语成为程度很高的副词。
二、表示轻度。有“少、稍、微、略、颇”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
1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
2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
三、表示比较度。有“加、更、愈、益、弥、兹(滋)、尤”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二、范围副词
一、表示总括:包括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等。
1“毕、举”是表示都、全部的意思;
2“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示规律性的归纳,表示“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示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当于“总共、共”;
3“率”也表示总括,意思相当于大都、大致。
二、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a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唯”表“只有”。
三、时间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1“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
2“既、业”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
3“尝”“曾”表示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
二、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
备注
讲 稿 内 容
1“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
2“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三、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
1“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2“姑”意为“暂且”;
3“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四、情态副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1“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2“间、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
3“故”表示故意特意;4“固”表示坚决地做某件事。
二、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
1“暂”两属:强调时间短暂(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突然,属情态副词。2“遽”表示匆忙急迫;3“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
4“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5“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
6“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三、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
1“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
2“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
3“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4“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作。
五、语气副词
一、表示确认的语气。
1“乃、即”相当于“就是”;2“必、定”相当于“一定”;
3“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4“果”相当于“果真”。
二、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
1“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2“盖”多在句首,既表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又带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表“大概”。
三、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四、表示祈使的语气。
“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为“希望、还是”等。
五、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出。
六、否定副词
1“不”和“弗”都表示一般的否定,“不”的用法较宽,“弗”在秦汉前备注
讲 稿 内 容
使用范围相当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动词前,后面也不再出现宾语。
2“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时也用作一般性的否定。“毋”也写作“无”。
“毋”(无)和“勿”都表示禁止(或称祈使)性的否定。毋为什么可以用来表示禁止性的否定,这与毋的本义有关。《说文·毋部》:“毋,止之也。从女有奸之者。”(大徐本,页265)。按,大徐本有讹误。段注校订为:“毋,止之词也。从女一,女有奸之者,一禁止之,令勿奸也。”(页626)。毋是通过“女”和“一”这两个形体的结合来会意的。女子有被人强暴的时候,就有一人勇敢地站出来,制止恶人的奸行。这就是毋的本义。词,古人说到的词,往往指的是虚词。所以“毋”的本义就是表禁止性的否定副词(古人是把副词看成虚词的)
“勿”的本义是一种旗帜,这种旗帜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召集州人所用的,聚集州人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阻止歹人暴动或抵御外敌侵入。故可用来表示禁止性的否定意义。这两个副词都可用“不要”、“别”去对译。但“勿”使用范围比“毋”(无)要窄,在先秦祗能否定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
3“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4“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5“微”可用在单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微的本义是“隐行”。
6“否”不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七、指代性副词
“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
“相”:
1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2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见”:
1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
2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①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见仇”即仇恨我(或自己)。
②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见用”即录用我。
③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见恕”即原谅我。
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见笑”(取笑我)或“请勿见怪”(责怪我)等,“见”都是同样的用法。因此,对于动词前的“见”的用法要根据上下文加以辨别。
八、谦敬副词
备注
讲 稿 内 容
一、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垂、蒙”等。
二、表谦副词:“敢、窃、忝、猥、伏”等。
应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第四节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①今由与求也相夫子。——“与”表并列。②生庄公及公叔段。——“及”表并列。
③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表示递进,更何况。
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表示转折。
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①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表示让步关系,纵然。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表示假设,如果。
③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则”连接条件复句,相当于“那么”。
④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是故”表示因果。“而”也是因果关系。
一、与、以、而、则
一、与
(一)一般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
①蜩与学鸠笑之。——表示并列,相当于“和”。
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表示并列。
③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表选择,“或者”,杀人用木棒或刀,性质有什么办法区别?
(二)连接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同其他虚词组成“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相当于“与其……宁可(不如)”。
①与人刃我,宁自刃。——与其让别人杀我,我宁可自杀。
②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死这个人,宁可得到这个国家。
(三)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与”字既可作介词,又可以连词。这两种不同用法有时在形式上很相似,前后都是名词。
①吾与女弗如也。——为并列词组,在句中作主语。
②汉王与义帝发丧。——“汉王”为主语,“与义帝”为介宾结构,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③吾与徐公孰美?——“吾”为主语,“与徐公”为介宾结构,介进比较的对象。
要抓住其结构关系的不同来加以辨别。大体上说可以有以下几种办法:
备注
讲 稿 内 容
(1)换位法。看“与”字前后的两个名词能否互相换位。连词“与”前后是并列关系,换位不影响句义。
(2)插入法。介词“与”与后面的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与前面名词不发生结构关系,因此“与”前可插入副词修饰。连词“与”由于连接两个名词构成并列词组,“与”前不能插入修饰成分。
④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与”前插入副词“俱”。
⑤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与”前插入副词“遂”。
⑥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吴”和“与越”间插入连词“之”,“与”是介词。
(3)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连词“与”前后的词必须属同一词类,且不能省略,否则就不能构成并列词组。介词“与”只同后面的词有结构上的关系,所以前后的词不必属同一词类,且介词“与”前作句子主语的词经常可省略,介词“与”的宾语也可省略。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为名词,跟代词“之”不能构成并列关系。“与”为介词。
②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与”前主语“项梁”省略,“与”当为介词。
③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面省略宾语。“与”为介词。
二、以
(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
⒈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为“又”。
①治国之音安以乐;乱国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
②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⒉连接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的紧相承接,译为“而”或不译。
①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②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前一项动作行为是后一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①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后项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以便”。
②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后项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以便”。
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即快乐得以致于忘记了忧愁。
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前一个连接的是动作行为的结果,即因为贪生怕死以致损害了仁德,后一个连接的是动作行为的目的,即牺牲自身来达到成就仁德的目的。
⑤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王勃《滕王阁序》)
上例说明,对于“以”连接两项动作行为所表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加以判别。
备注
讲 稿 内 容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的时间、条件、状态。相当于“而”,可不译。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使军队潜伏着暗暗地前来。
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是“教我”的方式。即明明白白地指教我。
(四)“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①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没有办法养家。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无以”,没有办法回答。
③吾必有以重报母。——我一定有办法来重重地报答您。
(五)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以”既可充当介词,亦可充当连词,这两种用法有时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介词“以”经常可以省略宾语,直接出现在动词前面,看起来同连词“以”相象。辨析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羹)遗之。”——“以”后面省略宾语“羹”,在理解时要补上,否则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会感到句子成分的残缺。
连词“以”则不然。有时看起来,好象在“以”后也可补上宾语,但是这个补上的内容其实在“以”前已经出现,补上反而觉得累赘。
例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以撞”似乎可以补成“以之撞”,即用盾来撞。但是“盾”在“以”前刚刚出现,因此这里“以”是连词,也不需要补宾语。
三、而
(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做事方面很敏捷,在言辞方面很谨慎。
②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因为你的地位尊贵又拥有很多钱财。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连接两个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表示并列
(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可译为“又”、“而且”、“因而”、“就”等。
①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译为“而且”。生活给养齐备并且活动符合时令,那么大自然就不能使人困窘。
②觉而起,起而归。——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睡醒了就起身,起身后就回去。
③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有因果关系。意思是,射箭的靶子张设好了,因此弓箭就会射向它;树林的树木茂盛了,因此砍伐的斧子就会来到这里。
(三)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前后两项是转折的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备注
讲 稿 内 容
①辞多类是而非,多类非而是。——言辞常常好象正确,却是错误;也常常好象错误,却正确。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都表转折关系。
(四)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而”分别译为“如果”或“却”。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示假设,人如果没有诚信的话,那么不知道他可以怎样。
②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表示假设,子产如果死去的话,谁将能够继承他呢?
③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表示根据主语,不应该出现谓语的情况,其实是一种转折的意味。作为一个君子却不仁爱(君子应该仁爱,这里却出现了相反的事实)的情况,是有的了。
④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十个人却服从一个人(十个人不应该听从一个人的命令),难道是力量胜不过他,还是智力不如他呢?
(五)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
①嫂侧目而视,倾耳而听。——侧过眼睛看,把耳朵伸过去听。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整天地思索。
四、则
(一)连接动词性词组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表示两者时间或事理上的联系,译为“那么就”。
①于是至则围王离。——到达那里就包围了王离。
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得到了(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就会死去。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治自己的文德教化使他们归服。
④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死去以后,那么大的盗贼就不会兴起。
这种用法还保留到今天,例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等。
(二)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表示对比。可译为“就”或不必译出。
①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进入朝廷在心里否定当政者,出了朝廷在里巷议论当政者。
②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年高而忧惧。
(三)连接的前后两项有发现意外情况的意味,可译为“原来已经”。
①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到达那里,却发现丈人原来已经外出了。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他的儿子快步前去看秧苗,却发现秧苗原来已经枯槁。
(四)连接的前后两项构成让步关系的复句,可译作“固然”、“虽然”、备注
讲 稿 内 容
“倒是”等。
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那个居室倒是很近,但是那个人却离我很远。
②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虽然是好,但是还不能用这个来同吴国作战。
③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
(五)用在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则汉欲挑战”,即如果汉军想要挑战的话。“则”在此为表假设的连词。
②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那秦国假如肆无忌惮地称帝的话,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进东海去死了。
二、虽、虽然、然、然而、然则
(一)虽:表让步或假设,可译为“虽然”或“即使”、“纵然”。
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虽”表示“虽然”。
②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 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史记·张仪列传》)
③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 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吕氏春秋·应同》)
④虽九死其犹未悔。——“虽”表示假设,即使死九次(九次形容多),还是没有后悔。
⑤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二)虽然: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结合而成的凝固结构,通常自成一个分句,表示承接上文,承认所言事实,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①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虽然如此,但他还是没有听到过圣人的大道。
②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三)然: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四)然而:指示代词“然”与转折连词“而”连用。“然”字总结和承认上文的内容,“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为“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夫环而攻之者,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如此(得天时)的情况下但是却还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啊。
唐以后的文章中“然而”才成为祗起转折作用的一个连结词,例如: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城扞音旱城。备注
讲 稿 内 容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
(五)然则: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那就”。
①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既然你不敢怨恨谁,这么说来你要感谢我的恩德了吧。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三、之
**有教材把用在主谓结构和定中结构中的“之”看成是介词,见页461—464,而不是连词(如(郭锡良等编的教材),也不是结构助词(如许嘉璐主编的教材,上册,页118)。
(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性的关系,意义上相当于“的”。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没有专默精诚的心志,就不会有豁然贯通的智慧。
(二)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偏正性的名词词组,作句子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表示时间的状语。“之”不必译出。
①汤之问棘也是已。——“汤之问棘”为主语,谓语是“是”(这样)。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松柏之后雕”为“知”的宾语。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在判断句中充当谓语,主语是“此”。
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充当表示时间的状语。至高无上的“道”得以实行的时候,天下成为公共的。
(三)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之作为复句的前一个分句。“之”亦不必译出。
这种复句多为假设关系和条件关系的复句。如:
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我之死”在假设复句里作为分句。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之爱子”在条件复句中充当分句。
第五节 语气词
一、语气词的分类:
所谓语气词是不能充当句子成份,也不能表示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其作用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的词。
1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可分为:
(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
(3)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
有的语气词既可放在句尾,也可放在句中,比如“也”。
2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
(1)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
(2)疑问语气词:乎与邪
(3)感叹语气词:哉夫兮。
二、古代汉语常见的语气助词
备注
讲 稿 内 容
古代汉语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也”、“矣”、“哉”、“夫”、“唯”、“其”等。前面三个词在讨论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中已涉及到了。
1、“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相当于“了”。
重点讲后三个。
(一)夫
“夫”既可用于句尾,也可用于句首。用于句尾的“夫”相当于“哉”,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夫”用于句首,引出下文,表示要发议论。古人称为发语词,有的教材有称为提顿语气词。教材讲这种“夫”是从指代词“夫”发展来的,这就存在一个两种用法的辨别问题。一般来说,作为语气词“夫”要用于句首,后面不一定要跟名词,所以没有指代的意味。例如:
②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③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
这种用法的“夫”一般都不译出。而作为指代词的“夫”一般是用在句中,且要放在名词的前面,故有一定的指代性。例如:
④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⑤食夫稻,衣夫锦。(同上)
这种用法的“夫”,可用“那”去对译。
句首语气词“夫”还可以和“且”、“故”、“今”等词结合为一个凝固形式。教材页464—465也谈到,特别注意“若夫”这个凝固形式,它的语法意义等于“至于”。
(二)其
1、“其”作为语气词可用于句首,也可用于句中,表示一种委婉肯定或推测。例如:
①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
②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陈氏,指田完,陈、田一声之转。
这种“其”可用“大概”、“恐怕”去对译。有的语法专书把它看成是副词(何乐士等编《古代汉语虚词通释》,页415—416,北京出版社,1985),与这个词相当的还有一个词就是“盖”,也是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一种推测,也可用“大概”、“似乎”去对译,例如:
③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汉书·高帝纪)这个“盖”就不要误以为锅盖或掩盖等义,而是“大概”、“似乎”等义。(何本也是把这种“盖”看成是副词的,见页169)
2、“其”在祈使句中有加强祈使的语气。①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3、“其”还可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反诘语气。例如:
备注
讲 稿 内 容
①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三)惟(维、唯)
1、“惟”(字又作维、唯)可作为句首语气词,也可作为句中语气词。用于句首一是起提示、引进的作用。二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例如:
①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赤就不是说的治国安邦的事了吗?“与”也作“欤”。
②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惟”引进时间,在祭奠文字中经常出现。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阙,本为门阙,上有缺口,故可引申为减损之义。“唯”在这里是表示祈望的语气。
2、“惟”还可用在宾语前置的句式中,起限定动作的范围的作用。例如:
①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唯”相当于“只”。
3、“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作用(或如教材所言是帮助判断的语气)。
①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三、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句末语气词可以连用,一般是两个语气词连用,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如: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亦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②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与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③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
⑤善败由已,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⑥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⑦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⑧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⑨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前三例是陈述语气词的连用。中二例是疑问语气词与感叹语气词连用。后四例陈述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从陈述疑问和感叹三类词气词的次序看,不同类别的语气词连用,那么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词气词往往在陈述语气词的后面,而感叹语气词往往在疑问语气词的后面。
陈述词气词+疑问语气词(矣乎)陈述词气词+感叹语气词(也哉)
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乎哉)陈述语气词+疑问语气词+感叹语气词(也乎哉,也矣哉)
语气词连用,语气词各自表达各自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如例④为感叹句,例⑤⑥⑧为反问句,例⑦为疑问句,例⑨为感叹句。
第六节 词头、词尾
我们讲过汉语是与印欧语系完全不同的一种语言,是属于词根(干)孤立语,而印欧语系是属于一种屈折语,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汉语缺少词形变化,是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的。但不是说汉语就一点形态变化也没有。在《诗经》那个时代,汉语的词也是有词头和词尾的,只不过这些构词的词形没有留传下来,今天备注
讲 稿 内 容
的合成词中也有一类是有词头词尾的,常见的词头是“老”例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即是,常见的词尾是“子”,例如:“鞋子”、“钉子”中的“子”即是。教材这部分讲的词头、词尾大致与“老”、“子”等相当。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册)里将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加词头、词尾,(三)仂语的凝固化。并且指出:词头、词尾的变化比较多。上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页346,中华书局,1980),这个看法是合乎汉语实际的。因此,词头词尾我们不做要求,大家有兴趣探讨这个问题的话,可结合语言学理论以及有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来了解。这里我们只要清楚《诗经》中的“有”、“其”、“言”、“于”、“薄”等是无实义的词头,先秦文献中的“然”、“乎”、“尔”、“焉”、“如”是作词尾的就可以了。
第七节 《庄子》选讲
备注
布置作业:
1、分析文言文中的副词用法和意义;
2、分析文言文中的连词和语气词用法和意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庄子》。
本文发布于:2024-02-17 15:25: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1547212681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汉语教案5.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汉语教案5.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