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发(作者:酿皮子)
思考与练习三
一、以下是从《史记·苏秦列传》中依次摘出的句子。请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说明活用的条件,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致力”,与“工商”构成动宾关系。译文:按照东赎人的风俗,大家都经营产业,致力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一二利润作为谋生的手段。
2、禹无百人之聚,而王诸侯。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与“诸侯”构成动宾关系。译文:夏禹聚集的人数没有一百人,却统率了天下诸侯。
3、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臣”活用为动词,“臣人”意思是“使别人称臣”,“臣”为使动用法;“臣于人”意思是“对别人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
4、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通质:交换人质。刳:剖开并挖空,此泛指宰杀。“盟”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盟”、“订立盟约”。译文:让天下的将领和卿相在洹水边上会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订立盟约。
5、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宾:通摈,排斥,弃绝。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合纵”。译文: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
6、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
犀首:本魏国武官名,此指魏人公孙衍,当时在秦作官。龙贾:魏将。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甘南县南。“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兵”(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译文: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活捉魏国将领龙贾,攻取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方用兵。
7、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逆:接受。“市”活用为动词,购买。译文: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止境的贪求,这正为通常所说的买下怨恨结下祸根的意思。
8、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而孤秦。
“从”同“纵”,南北为纵。“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孤立”。译文:所以替大王您考虑,没有哪个赶的上六国合纵相亲以孤立秦国更好。
9、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帝”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帝”。译文:合纵成功就能让楚国称王,连横成功就会使秦国称帝。
10、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相”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相国”。译文: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同时担任了六国的相国。
11、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 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走上前”。“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放在后面”。译文: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人没有得到赏赐,便走上前去主动申说。苏秦说,我并不是忘了你。你当初跟随我到燕国,在易水之上,你再三要离开我,当时,我处境困难,因此我深深地埋怨你,所以我把你放在最后。你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12、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
“官”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用为官”,使动用法。译文:现在我回到燕国,而大王不任我官职的原因,一定是有人用不诚实的罪名,在您面前中伤我,
13、且异日济西不师,所以备赵也。
济西:指济水南段上游地区,大致在今山东省西端。“师”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征兵”。译文:况且,从前济西地区不征发兵役,是为了防备赵国。
14、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质”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做人质”。译文:燕国就派一个公子到齐国做人质。
二、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说明其活用后的意义特点,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左·成二年)
“难”活用为意动用法,意思是“感到困难”。译文:一个人不怕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君主的人。
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富之”意思是“使之富”,形容词“富”字活用为使动用法;“既富矣”即“既富之矣”,意思是“已经使他们富贵了”,“富”也活用为使动用法。译文:冉有说:“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足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足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3、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国语·晋语四)
宛春:楚国大夫。携:通“愶”。离间,有二心。《玉篇》:“愶,贰也。”“怒”活用为使动用法,“怒楚”意思是“使国人发怒”。译文:“不如私下里允许恢复曹、卫二国以离间他们,然后逮捕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战争打起来以后再作打算。”
4、文公问于胥臣曰:“吾欲使阳处父傅讙也而教诲之,其能善之乎?”对曰:“是在讙也。”(国语·晋语四)
讙同“欢(欢)”:晋文公的儿子,即后来的晋襄公。“善”活用为使动用法,“善之”意思是“使之善”,即“教好他”。译文:晋文公问胥臣说:“我想让阳处父做讙的老师来教育他,阳处父能使他学好吗?”胥臣回答说:“这主要取决于讙。”
5、世之灾,妒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卑其志意,大其园囿高其台。(荀子·成相)
飞廉:殷纣之谀臣。恶来:飞廉之子。“卑”、“大”、“高”分别活用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其卑”、“使……大”、“使……高”。译文:世上的灾难,是嫉贤妒能,飞廉当政,任用恶来,使自己的志向卑下,使园囿更大,使台榭更高。
6、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智”活用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聪明”。译文:他家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
7、今法律贱商人,而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晁错《论贵粟疏》)
“贱”、“尊”分别活用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卑贱”、“使……尊贵”。译文:现在法律使商人贫贱,但商人已经富贵了;使农夫尊贵,农夫已经贫贱了。
8、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晁错(论贵粟疏))
“贵”活用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宝贵”。译文:珠玉金银,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然而众人认为它们宝贵,是由于皇上使用它们的缘故。
9、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汉书·朱买臣传)
“羞”活用为意动用法,意思是“感到羞愧”。译文:挑着捆成捆的柴火,一边走一边大声读书。他的妻子也背着柴火跟随在后面,屡次阻止他不要在路上歌唱,朱买臣就越发大声地歌唱。他妻子感到很羞愧,请求离开他。
10、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远离”。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前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11、度不中而轻发,徒糜弹药,无益吾事,慎之!(徐珂《精稗类钞·冯婉贞》)
“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浪费”。“慎”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谨慎对待”。译文:瞄不准却轻易发射,白白地浪费弹药,无益于我们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这件事。
12、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徐珂《精稗类钞·冯婉贞》)
“长”、“短”分别活用为动词,意思分别是“擅长”、“缺乏”;“利”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有利”。译文:西方人擅长用火器而不擅长武术格斗。火器有利于袭击去留距离目标,武术格斗有利于在巷道中作战。
三、分析下列句中数词的用法,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诗·豳风·东山》)
亲:指妻子的母亲。缡(l ):女子的佩巾。古代风俗,母亲要亲自给出嫁的女儿结缡。九十:虚数,形容结婚时礼节繁多。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行了九十种”。译文:母亲为她结好佩巾,行了九十多种礼仪。
2、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一。(《左·成十三年》)
不谷:诸侯的谦称。成德:盛德,“一”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一致”。译文:我讨厌他没有盛德,因些把它公布出来,用来惩戒他言行不一致。
3、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韩非子·五蠹》)
“一”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专一施行”。所以英明君主的治国之道,专一地施行法治则不追求智慧,坚定地采用术数不崇尚诚信。
4、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史记·货殖列传》)
伯:通“佰”。依教材“什”、“佰”、“千”、“万”皆用如动词,意思是“相差十倍”、“相差百倍”、“相差千倍”、“相差万倍”。译文:凡是普通百姓,财富比别人相差十倍就会对人家卑下,相差百倍就会对人家惧怕,相差千倍就会被人家奴役,相差万倍就会成为人家的奴仆,这是事情的常理。
5、鲰千石,鲍千钧,枣栗千石者三之。(《史记·货殖列传》)
鲰:鲰鱼,杂小鱼。鲍:腌咸鱼。石:古代物量单位,每石一百二十斤。钧:古代物量单位,每钧三十斤。“三”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达到三倍”。译文:杂小鱼一千石,腌咸鱼一千钧,枣栗三千石。
6、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史记·货殖列传》)
“三”、“五”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获利三分”、“获利五分”。译文:贪心的商人获利十分之三,不大贪心的商人获利十分之五。
四、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的各种情况和活用的语法条件:
1、公入室,请与之分国,崔子不许;公请自刃于庙,崔子又不听;公乃走,踰于北墙。(《韩非子·奸劫弑臣》)
公:齐庄公。名词“刃”带补语,与“于庙”构成动补关系,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刀杀”,“自刃”即“自裁”、“自杀”。
2、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韩非子·五蠹》)
(籍通“藉”,凭借、依靠。容:仪容。)形容词“盛”与名词“容服”构成动宾关系,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端正”。疑:通“拟”,。数词“贰”与名词性词组“人主之心”构成动宾关系,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背叛”、“背离”。
3、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韩非子·说林上》)
“美者自美”是叙述句,“自美”的“美”作叙述句的谓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意思用法,意思是“认为美”。“自恶”的“恶”用法与之同。
4、以管仲之圣而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韩非子·说林上》)
形容词“难”与“师于老马与蚁”构成动宾关系,故活用为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困难”。名词“师”与“于老马与蚁”构成动补关系,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师法”。“师圣人之智”的“师”用法与之同。
5、晋侯使医衍鸩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鸩,不死。(《左传·僖公三十年》)
鸩:毒鸟,《说文》:“鸩,毒鸟也。”。此指以鸩羽浸过的毒酒。名词“鸩”与“卫侯”构成动宾关系,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鸠毒害”;名词“货”与“医”构成动宾关系,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财物买通”;形容词“薄”与名词性词组“其鸠”构成动宾关系,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使鸠酒稀湿”。
6、今臣为王却齐之兵而得十城,宜以益亲。今来而王不官臣者,人必有以不信伤臣于王者。(《史记·苏秦列传》)
名词“官”前受否定副词“不”修饰,后与名词“臣”构成动宾关系,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官”。
7、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史记·孝文本纪》)
形容词“危”与名词“刘氏”构成动宾关系,故活用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危险”,即“危害”。
8、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通谷:深谷。殖:生殖繁衍。形容词“珍”与“所”构成“所”字结构,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认为珍贵”。
思考与练习四
一、阅读课本中《乐毅献书报燕王》、《颜斶说齐宣王》、《庄辛论幸臣》三篇文章,分类列出所有的尊称和谦称,并指出其指称对象。
二、翻译下列句子
译文:君主的神明显现出来,臣子就会处处得防他;如果君主知的愚昧显现出来,臣子就会设法迷惑他;如果君主的智慧显露出来,臣子就会想法美化他;如果君主的无知显露出来,臣子就会蒙骗他;如果君主没有什么欲望流露出来,臣子就会猜测窥伺他;如果君主的欲望显露出来,臣子就会他。
三、直译下列句子,找出句中的代词,说明所属类别。是人称代词的,说明其在句子中所指代的对象;是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的,说明在句子中的意义。
(1)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诗·大雅·泂酌》)(泂:通“迥”,远。行潦:路边积水。罍:古代酒器,形似壶而大,青铜或陶制成。)
彼:酌彼之“彼”:那个,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作定语。挹彼之“彼”:那个,指示代词,指行潦,作宾语,译为“它”;兹:此,指示代词:表近指,作定语。
译文:远远地舀取那路边的积水,把它注入这个器皿里,可以用来洗涤酒罍。
(2)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诗·大雅·桑柔》)(匪:通“诽”。既:终、最终。作尔歌:为你作歌。)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作宾语。尔:第二人称代词,你,定语。
译文:虽然你曾诽谤我,我还是为你去作歌。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之:代词,它,分别作宾语。是:指示代词,这,作主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彼:指示代词,表远指,那,指代牛体,那,作定语。
译文:那骨节中间有间隙,而刀刃没有厚度。
(5)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庄子·大宗师》)
吾:第一人你代词,我,作主语。夫:指示代词,那些,作定语。我:第一人你代词。此:指示代词,这种,作宾语。
译文:我思考那些使我陷入这种绝境地原因而不可得。
(6)子产曰:“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蹴然:惊惭貌。乃:王先谦《庄子集解》:“乃者,犹言如此。”称:说、称说。)
乃:指示代词,这样,作状语。
译文:子产立刻改变脸色说:“你不要这样说。”
(7)相去万里余,故人心尚尔。(《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尔:代词,这样,作谓语。
译文:相隔万余里,故人的心仍然如此。
(8)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斯:指示代词,这个。作定语。
每每想到这个耻辱,汗水未尝不从背上冒出沾湿衣服。
(9)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吾,第一人你代词,我,作定语。若:第二人你代词,你,作定语。而:第二人你代词,你,作定语。
译文: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一定要烹煮你的父亲,希望能分给我一杯带汁的肉。
(10)句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不足也。”(《国语·越语上》)
其:代词,表示自指,自己的、我的,作定语。
句践说服国人说:“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
(11)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何:疑问代词,什么,作动词“操”的前置宾语。
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
(12)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第二人你代词,你,作主语。何:疑问代词,怎么,作状语。
译文:你被人雇佣耕作,怎么富贵呢?
(13)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
之:代词,代事,作宾语,译为这件事。其:代词,她的,作定语。孰:疑问代词,谁,作主语。胡:疑问代词,怎么,作状语。
译文:雍姬知道了这件事,对她的母亲说:“父亲和丈夫比哪个更亲?”她的母亲回答说:“所有的男人都可以成为你的丈夫,而父亲,只有一个而已。丈夫和父亲怎么可以相比?”
(14)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吾:第一人你代词,我,作主语。孰:疑问代词,谁,哪个,作“法”的前置宾语。
译文:古代的圣王有一百多个,我效法哪一个呢?
(15)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曷: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此:指示代词,表近指,这,作定语。
译文:为什么长时间地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城池里面而不离开呢?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疑问代词,分析它们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并直译各句:
(1)画孰最难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孰:作动词“画”的宾语。译文:画什么最难?
(2)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左传·昭公四年》)
何:作动词“乡”的前置宾语。译文:有这三条优势,奔向哪里会不成功?
(3)晏子问曰:“何者?”对曰:“我石父也。”(《史记·管晏列传》)
何:作谓语。译文:晏子问道:“是谁?”回答说:“是我,石父。”
(4)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诗·齐风·南山》)(曰:语气助词。归:出嫁。止:语尾助词。怀:想念。)
曷:作状语。译文:既然已经把她嫁出来了,为什么又要怀想她呢?
(5)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王风·君子于役》)(于:往。于役:往他处服役。)
曷:作状语。译文:夫君前去服役,不知他的归期,何时才能回来啊?
(6)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足够。》)
奚:作定语。这怕是连摆脱死亡都来不及,哪来的闲工夫去修治礼义呢!
(7)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恶:作动词“在”的前置宾语。译文:居处在哪里?仁便是这个居处;道路在哪里?义便是这个道路。
(8)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语·尧曰》)
焉:作“贪”的前置宾语。译文:自己想要仁就能得到仁,又贪求什么?
(9)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促淹《岳阳楼记》)
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译文:不是这种人,我与谁同道?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译文:为什么要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代词则指明其词性类别、指代对象、语法功能和语译形式,并语译全句:
(1)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分指“人”中的一部分,作句子的主语,有的人。
译文:大家都是人,但有的人是大人,有的人是小人。
(2)国人莫敢言。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指代“国人”的全部,译为“没有谁”,作主谓词组的主语。
译文:国都里的人没有谁敢说话。
(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泛指假设的一部分人,作主语,译为“有人”。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务。
(4)赦之,以劝事君者。
之:代词,指代(逢丑父)前文中出现的人或事物,作句子的宾语,译为“他”。者:特殊指示代词,与“事君”构成者字词组,作“劝”的宾语。译为“……人”。
译文:赦免他,用来鼓励那些事奉自己君主的人。
(5)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所:特殊指示代词,和后面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构成一个所字结构,作全句的主语,译为“……人”;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指代“所高”的全部,作主谓词组的主语,译为“没有谁”。
译文:社会上认为最高尚的人,没有谁赶得上黄帝。
(6)今或闻无罪,而二世杀之。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泛指人当中的一部分,译为“有人”,作主语。之: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项燕,译为“他”,作宾语。
现在有人听说项燕无罪,秦二世却杀了他。
(7)民从而不用者,则无民同。
者:语气词,表示提顿,可略去不译。
译文:老百姓跟从却不使用的话,那么就和没有老百姓一样。
(8)诸将皆莫信。
莫:否定副词,同“不”,作状语。
译为:诸位将领全都不相信。
(9)既立之监,或佐之史。
或:副词,同“又”。作状语。
译文:既确定了酒监,又让记事的官员帮助他。
(10)虽使五尺童之市,莫之或欺。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分指市集上的一部分人,作主语,译为“没有谁”;之: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五尺之童”,作宾语,译为“他”;或:副词,表示轻微程度,作状语,译为“稍稍、稍微”。
译文:即使让五尺高的童子到集市上去,也没有谁稍稍欺骗他一点儿。
(11)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分指整个天下中的一部分。作主谓词组的主语,译为“没有哪个”;焉:兼词,相当于代词和语气词,代词指代前文中提到的“晋国”,作补语。所:特殊指示代词,与动词“知”构成所字结构,作句子的谓语。译为“……的事情”。
译文:晋国,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这是您老人家知道的事情。
(1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诸:兼词,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之”代指“太行、王屋”二山,作宾语;“于”和后面的“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构成介词结构作句子的补语。
译文: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语气词,表示对事实的确认。相当于“也”,可略而不译。
译文: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以作我的老师。
(14)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莫:否定副词,表示劝阻或禁止,作状语,译为“不要”。
译文:写封信给家里的那个人,就改嫁走吧不要留住。
(15)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泛指所有的善事,作主谓词组的主语,译为“没有哪个”。焉:兼词,兼代词和语气词。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过而能改”,语气词表示对事实的确认,作补语。
译文:犯了错误能够改正,善行里面没有哪个比这更大的了。
四、标点翻译下列文字:
魏 文 侯 与 士 大 夫 坐。 问 曰:“ 寡 人 何 如 君 也?” 群 臣皆 曰:“ 君, 仁 君
也。” 次 至 翟 黄 ,曰:“ 君 非 仁 君 也。” 曰:“ 子 何 以 言 之?” 对 曰:“ 君 伐
中 山, 不 以 封 君之 弟, 而 封 君 长 子。 臣 以 此 知 君 非 仁 君 。”文 侯 怒 而
逐 翟 黄。 黄 起 而 出 。次 至 任 座。 文 侯 问:“ 寡 人 何如 君 也?” 任 座 对 曰:“ 君, 仁 君 也。” 曰:“ 子 何 以 言 之?” 对 曰:“ 臣 闻 之, 其 君 仁, 其 臣 直。
向 翟 黄 之言, 直 臣。 是 以 知 君 仁 也 。”文 侯 曰:“ 善!” 复 召 翟 黄, 入 拜
为 上 卿 。
思考与练习五
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副词,并翻译全句:
(1)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经·豳风·东山》)
孔:副词,表示较高程度,相当于“很”。作状语。
译文:那个新的非常好,那个旧的怎么样?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文天祥《指南后录叙》)
颇:副词,表示较高程度,相当于“非常”。作状语。
译文:初到北营的时候,言辞慷慨激昂,上上下下的人都非常震动。
(3)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颇:副词,表示较低程度,相当于“稍微”。作状语。
译文:我想稍微采用一些古代的礼制和秦代的仪法结合起来制定它。
(4)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弗:副词,表示一般否定,相当于“不”;作状语。良:副词,表示较高程度,相当于“很”;作状语。乃: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在一定时间里刚刚出现,相当于“才”。作状语。
译文:皇上认为他年纪太大,不答应,过了很久才答应。
(5)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
益:副词,表示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啬相当于“更加”。作状语。
译文:平时没事,更加刻苦,致力于记诵和阅读。
(6)陈胜王,凡六月。(《史记·陈涉世家》)
凡:副词,表示总括范围,相当于“总共”。作状语。
译文:陈胜称王,总共六个月。
(7)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弟:副词,表示仅独范围,相当于“只,只管”。作状语。
译文:您只管下大赌注和他们比赛,我能够让您取胜。
(8)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业: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作状语。
译文:张良已经为他下去取了鞋,于是就顺势跪下来为他把鞋穿上。
(9)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四》)
曾:副词:表示出人意外,相当于“竟然、简直”,作状语。
译文:老臣腿脚有毛病,竟然不能快跑。
(10)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会:副词,表示刚好遇上某一时间、机会等,相当于“正好、正赶上、正遇上”。
译文:正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
(11)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略:副词,表示对事态的大致估计,相当于“几乎、差不多”。作状语。
译文:到了孝武帝的时候,刘邦时期的那些功臣战将几乎没有了。
(12)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稍: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具有渐进性,作状语,相当于“逐渐地、一点点儿地”。
译文:从那以后,秦国一点点儿地蚕食魏国,十八年以后终于俘虏了魏王,毁灭了大梁。
(1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史记·陈涉世家》)
数: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作状语,译为“屡次”。
译文:吴广屡次扬言要逃跑,故意使军尉忿怒,让他侮辱自己。
(14)微独赵,诸侯之子孙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四》)
微:副词,表示一般否定,作状语,相当于“不”。独:副词,表示仅独范围,作状语,相当于“仅仅”。
译文:不仅仅是越国这样,其它诸侯国的子孙继续封侯的人有存在的吗?
(15)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邶风·柏舟》)
匪:副词,通“非”,作状语,相当于“不”。
译文:我的心不是一领席子,不能卷起来。
(16)乘累捷之势,击垂亡之国,何患不克?(《资治通鉴·汉纪》)
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出现,作状语,可译为“连续、屡次、多次”等。垂: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或接近完成,作状语,可译为“将要、接近”等。
译文:乘着连连不断的胜利之势,攻击将要灭亡的国家,担心什么不能取胜?
(1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尝: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作状语,相当于“曾经”。
译文: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一会儿学到的东西多。
(18)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月、弄花草而已。(白居易《与元九书》)
率:副词,表示事情不确切但大体如此,作状语,译为“大抵、大都”等。
到了陈、梁时期,文章大抵不过嘲弄风月、吟诵花草而已。
(19)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特:副词,表示仅独范围,作状语,译为“只、只不过、仅仅”等。殊:副词,用在否定副词前面,表示否定的程度达到某种极限,作状语,可译为“根本、绝对”等。
译文:丞相以前仅仅是开玩笑答应灌夫,根本就无意前往。
(20)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窃:副词,表示对人谦敬的态度,作状语,可译为“私下里、私自”等。
译文:我听说宗室臣吏在计议驱逐在秦国的客卿的事,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
二、标点下列短文,并译成现代汉语:
(1)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恤贱,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溪。”
[注释]疏队:原注:“疏,分也。队,军二百人为一队,分斯队卒击之。”
(2)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或:同“惑”。《吕氏春秋·审为》篇高诱注:“惑,怪也。”吾见:谓吾与王相见。如:即使。萌:谓善良之萌芽。
(3)魏武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而数胜。”武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其独以亡,何故也?”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憍,以憍主使疲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疲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矣!夫差之所以自刭于干遂也。”故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释]憍:杨树达《淮南旧注证闻》:“憍,为今骄傲之骄本宇。”《吕氏春秋·适威》作“骄”。极物:《吕氏春秋·适威》注:“极尽可欲之物。”极虑:《吕氏春秋·适威》注:“极其巧欺不臣之虑。”遂:或作“隧”。干隧:吴地名。
本文发布于:2024-02-17 15:22: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15454749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汉语 习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汉语 习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