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发(作者:地理必修二)
《围城》的存在主义特征
——对人生存状态的沉思与追问
(玉门市小金湾民族学校 )
指导教师: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围城》是一部深入存在主义思想影响的长篇小说。它在展示主人公方鸿渐生存状态的同时,更是在思考“人”的生存状态。从思考文化与个人冲突,意志与本能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到思考人们始终无法摆脱“围城”的的生存环境,作者在发掘方鸿渐所面临的各种人生困境的同时,更是以自己鲜活的生命感受力体察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关心是人类的内在生命,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作者在作品中不仅如实地呈现了“人”的生存状况,试图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更多地注入了对作为存在物的“人”的关注和对不可思议的“人生”的顿悟,这不仅仅是对方鸿渐这个人的生活经历的简单复制。而存在主义哲学正是一部集中研究人的生存状的哲学。因此,《围城》是一部有浓郁存在主义特征的长篇小说。
[关键词]围城 生存困境 存在主义
作为二十一世纪一股独特的现代思想潮流和运动,存在主义哲学曾深深影响了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文化界,且至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于上个世纪上半叶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的钱钟书先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股思想的影响。其代表作小说《围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这部被世人称为笑面悲剧的《围城》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它首先让你笑,然后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语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已经历者低徊轻叹、今少不更事者茫然若失的悲剧底蕴。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禁惊讶于文中有如生机盎然的野山果一般点缀在全书中的种种妙喻和机智圆熟的冷嘲热讽。它们俏皮诱人、新巧可喜,让人忍不第 1 页 共 1 页
住细细把玩。此外,我们也很难不被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之间的情爱纠葛,以及最后他和孙柔嘉之间婚姻剧。如果再将其简化那无非就是“他不断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等于又进了城,在出城,又在进城„„永无止境。”①方鸿渐永远都不安分,永远都不满足,因而永远都苦恼,因为他总想摆脱困境,却处处都是困境,人生旅途中无处不是“围城”。
但是他却是一种存在主义意义上的自由人。存在主义认为“如果我们不去赋予生活某种价值,某种价值得追求的目的,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谬的,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②体现在方鸿渐身上,他竭尽全力一次次地试图摆脱生活的困境。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者;一个不愿做生活奴隶的不屈服于所谓“命运”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他的理想成为可能,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职能——使人生成为可能。综观主人公的基本行动:进城→出城→进城→出城„„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结构带有深刻的象征意味,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更深的哲学思考。概括起来就是:人生处处是围城。作品象征地暗示于读者:“城”外的人(局外人)总想冲出去,“城”里的人又总想逃出来,冲进逃出,永无止境。超越一点来看,无论冲进逃出,都是无所谓的,人生终究不可能达到自己原来的意蕴,往往是你要的的不到,得到的有终非你所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寻梦”。
从这个意义上讲《围城》与西方现代普遍存在的人类困境的感觉与精神的孤独感相联系。换句话说,《围城》就是作者对人生哲学思考的结果。正如同存在主义代表萨特所认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和戏剧通常是以其他形式出现的哲学”。
忧愁,我们看出在《围城》中,作者是以自己鲜活的生命感受力体察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关心的是人类的内在生命,而绝不仅仅局限于物层面。作者在作品中不仅如实地呈现了“人”的生存状况,试图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更多地注入了对作为存在物的“人”的关注和对不可思议的“人生”的顿悟,这不仅仅是对方鸿渐这个人的生活经历的简单复制。恰如歌德在写《浮士德》的上帝与魔鬼的赌赛一场时并不是说浮士德如何,而是说“人”如何,从而使浮士德难题成为“人的难题”一样:这一特征也使《围城》中展现了现代人的个体生存感,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追问和探询。而有一种哲学就是集中研究人的生存第 2 页 共 2 页
状况的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围城》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正好切合了存在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围城》是一部有着浓郁存在主义特征的长篇小说。下面我们就从方鸿渐这个人物作为切入口,具体分析《围城》的存在主义特征。
一、恋爱悲剧
虽然方鸿渐高中时就与周家小姐订了婚,但他并不关心此事,更不要说恋爱。直到进入北平上大学,看到男女同学在一起,谈情说爱,想起自己曾未谋面的未婚妻才读了高中一年,很不满意。“不由自主地对她厌恨”。这时的方鸿渐心里充满着对浪漫爱情的憧憬和希望。面对着家人早已为自己安排好的婚姻,他当然不满。于是他“怨命,怨父亲,发了几天呆,然后醒悟,壮着胆写信到家里要求解约。”尽管“他自以为这信措辞凄婉,打得动铁石心肠”,但还是没有逃过父亲的一顿痛骂。这样我们的主人公第一次遭到了生活的不如意,如果要坚守孝道就不得不接受父母包办的婚姻,否则即是不孝之子,又会失去家里对其学业的经济支援。于是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爱情理想。即使无法从心底深处真正丢弃对爱情的憧憬。就此也陷入了文化与个人的两难选择中。“每一种文化形式一经创造出来,便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成为生命力量的磨难。”因此主人公在人们引以自豪的能够创造“文化”的特性中,不但没有感到幸福,相反却感到了囚笼般的压抑。他最终的妥协也终于证明了他的懦弱。这恰如萨特所说的“他之所以这样乃是他的行为使他成为一个懦夫”。既使他为挣脱苦恼挣扎过、奋斗过。但他依然未逃脱几千年来“文化”中僵死教条对生命的限制。幸运的是就在他为此愁怅不已的时候,未婚妻的意外死亡,又使其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踏上了出国留学的人生旅程。围在城中即将死去的方鸿渐终于走出了城。
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遇见了从前的大学同学苏文纨小姐,还有称其很像她未婚夫的鲍小姐,这让“方鸿渐听了又害羞,又得意”,虽然苏小姐也有意于方鸿渐,但终究抵不过风流的鲍小姐对其的诱惑。一句不经意的“咱们俩今天都是一个人睡。”就让“方鸿渐心中电光瞥过似的”,“周身的血都冲上脸来”。最终,鲍小姐轻而易举地捕获了方鸿渐。主人公终于冲破了“文明”的制约,完成了他对爱情的本能尝试。尽管他很明白此举很不合适,于是他心里像揣着兔子一样惴惴不安,生怕别人看出此事。也就理所当然地甘受知情服务生的敲诈。在方鸿渐心第 3 页 共 3 页
里,本能与意志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虽然本能最终战胜了意志,但这个结果是痛苦的。他无法摆脱本能的欲望,终于让自己倍受煎熬。他怕别人看出破绽,更怕服务生向众人说起,终日小心翼翼,不敢造次。在这个文明的世界里他不得不接受“文明”带给他的精神枷锁。而这种内心的矛盾又何尝不是众人所曾有过的呢?
随着现代心理学对人认识的深入,人们终于发现:身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并不能完全控制自身,有些时候人的意志根本不能左右自己的本能,因此,发生在主人公身上这种本能与意志的冲突就具有普遍性。这种生活的困境还将出现在你、我、他的生活中。在这里作者反映的是大众的人的生活状态,在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里,一反面是难以扼制的本能欲求,另一方面是不得不遵守的道德禁令,这灵与肉的冲突模式绵延不绝,所以现代人陷入焦虑的泥沼中难以自拔。于是,如何选择成了一个持久面临的问题,“人做出选择,也即显示和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人无法回避选择,因为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⑥这是人们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
在经历了两次非正式的恋爱后,回到上海的方鸿渐终于在苏小姐家遇到了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由此他展开了对唐的热烈追求。早已倾心与方鸿渐的苏小姐用尽心思,本想来个欲擒故纵却没想到方早已掉到了对表妹的痴情网中。但是由于方鸿渐态度上的不明确,随之引来了一连串的情感误会。赵辛媚误以为方是情敌;苏小姐误以为方鸿渐喜欢她;唐小姐则误会方、赵二位都在向苏小姐争宠„„
重重误会让方鸿渐真正进入了恋爱的围城。他来往于苏、赵二位小姐之间,夹在苏、唐、赵对他的误会之中,但对于生活他依然是积极的。他知道唐小姐才是所爱,所以他不惜得罪苏小姐来维护对唐晓芙的痴情;他着魔似的给唐写信表达心意;他甚至卖弄文才给苏小姐写道歉信以此来讨好唐晓芙。一切的努力尽管最终换来的是唐晓芙毅然的分手,但他依然是一个勇于追求自己理想的人。因为他没有失去自我。萨特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是荒谬世界中痛苦而孤独的人,但个人不是任凭摆布和无能为力的。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能够通过行为选择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方鸿渐正是遵从了自己的意志,才执着地追求唐小姐。尽管他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他的行动证明了他实际上的“存在”。因为“人只有在他计划成为什么时才第 4 页 共 4 页
获得存在,只有希望,还不够”。
至此,方鸿渐的恋爱到了尾声。但最终还是以无限的痛苦和失望结束了他的恋爱。作者在展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人”的生活困境。“人”是注定要生活在“困境”中无法摆脱的。因为在“文明”建构的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文化与个人、意志与本能的痛苦抉择。人们不得不在努力奋斗中创造自己的未来。即使“人”的努力无济于事。于是我们发现方鸿渐的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它表现的是人们普遍的生存困境。
二、婚姻悲剧
存在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单”,对于方鸿渐来说这正是他的人生感悟。从决定离开上海去三闾大学任教开始,被好友称为“全无用处”的方鸿渐就一步步走进了孙柔嘉精心编织的爱情圈套。先是一副可以乱真的天真模样,然后是幼稚得让人起疑的“„„我什么事都不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商量„„我太不知道怎样做人,做人麻烦死了!方先生,你肯教我么?”勾起了方鸿渐的怜爱之心,紧接着巧施诈术,如骗说有风传她与方鸿渐的绯闻及其父来信追问等等,如此多方用力,方鸿渐终于不堪心累,跌入了孙柔嘉“千方百计”设下的婚姻“围城”,从此不得安宁。脆弱的婚姻也终于在二人的一次大吵后走向了崩溃。那些当初方鸿渐关于生活的美好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摔得粉碎。在他没有结婚的时候,恨不能早点成家;成家后又恨不能摆脱家庭的束缚。原因正如他自己总结的:“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人”。这段话与其说是方鸿渐在理想受到现实重创后的一番感慨,更不如说是他对人生真切的感悟。关于事业他也曾说:“我记得楮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个感想。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原船退回上海。„„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提炼一下主人公的这些话,那就是人们总是摆脱不了外在束缚的境遇。因为世界就是这样的荒谬,你想要的的不到,得到的又终非是你想要的。人们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同时又不得不为生存而努力奋斗。方鸿渐在经历了一次次的选择之后,他不但没有快乐,反而落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这第 5 页 共 5 页
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人生悲剧,这更是所有“人”的人生悲剧。
存在主义认为:“人从摇篮到坟墓,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行为系列:如果以为作为一次选择,就固定为这种存在者,那就要因停滞而僵化,也就终止了存在,从存在变为不存在。所以在存在主义者面前,永远有一个等待他去自由选择的空白,直到死亡。”方红渐从选择鲍小姐的诱惑,到选择看似清纯的唐晓芙到最后选择孙柔嘉精心编织的婚姻网,一次次他都试图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最终结局都是让他陷入了又一座痛苦的“围城”。所以,在他与孙柔嘉婚姻破裂后,当他历尽自己的人生经历时,他认为有许多的自己都已消亡了。在这里作者借助方鸿渐写尽了人生之旅中的幻灭与荒诞、失落与无奈。方鸿渐一次次的选择证明了他的“存在”,但正具因为要成为存在的人,也就注定了他的生活还将是痛苦的,而且永无止境。而这又岂止是他一个人的痛苦呢?因此,方鸿渐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他是所有人的代表。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人们希望通过努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但结果常常是不能如人所愿。不仅婚姻如此,所有的事都是如此。这种生存的不完美和永恒的困境,谁也无法逃脱。方鸿渐的困惑和痛苦代表着“人”普遍的生存困境。所以方鸿渐就是你、我、他(她)的化身。
综观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博士还乡、恋爱纠葛、湘西道中、教授生涯、婚姻悲剧,这也无非是从一座“围城”,进入另一座“围城”之中。每一座“围城”都是让人痛苦不堪的。所以方鸿渐从留学归国一直到再次回到上海一次次选择自己生活,试图走出生活的困境,但又使自己陷入另一座“围城”的困境中。从恋爱到婚姻崩溃,他从未终止过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用自己一次次才行动证实了他是一个真正从在的人,因为行动是人生存的唯一理由,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他的痛苦是永恒的。“世界荒谬,人生孤单。”在他经历了恋爱和婚姻的双重悲剧后,这成了他深刻的人生感受。“围城”是他永远无法逃避的生活困境。他不断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又不断的失败,继而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他越是企图自救,就越是被自己推入另一座“围城”之中。如同杨绛所概括的:“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大抵如是。”所以人们陷入了永恒的困境之中,不能脱身。人们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证实自己的“存在”,但同时又带自第 6 页 共 6 页
己进入了无止境的痛苦之中。于是人开始觉得孤立无依。作者在展示主人公的的生存困境,同时也在思考。从写文化与个人的冲突,到意志与本能的冲突,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作者在体察“人”的生存困境,同时更是在试图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整体上讲作者关注的是人们普遍的生存困境。而这正是存在主义的出发点。存在主义不仅旨在研究人的生存状态,而且鼓励人们勇于承担生活。所以说,《围城》是一部有存在主义特征的小说。
[注释]
①温濡敏《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P351—354《围城》的三层意蕴
②徐诚伟《超越存在的荒谬——对<厌恶>的精神解读》 网上查得
③《大师经典》南海出版社 网上查得
④西梅尔《现代文化的中突》,王志敏译,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P416学林出版社
⑤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 网上查得
⑥波伏瓦《人都是要死的》 网上查得
⑦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P157
⑧同⑤出处
⑨、⑩同⑦出处
[参考书目]
《围城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解读围城》 顾斟彪、顾之川主编 京化出版社 2001
《萨特》 理查德·坎伯著 李智译 中华书局 2002
《现代文学经典:症侯式分析》 蓝棣之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外国文学史》(下) 郑克鲁主编 高教出版社 2002
《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温濡敏、吴福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 温濡敏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第 7 页 共 7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2-16 22:5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095085249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围城》的存在主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围城》的存在主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