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编排意图实施有效教学——《司马光》《守株待兔》解读及教学建议

更新时间:2024-02-16 18:14:2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6日发(作者:阶梯式退休)

明确编排意图实施有效教学——《司马光》《守株待兔》解读及教学建议

明确编排意图实施有效教学——《司马光》《守株待兔》解读及教学建议

作者:张建军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第2期

张建军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和下册分别安排了《司马光》和《守株待兔》两篇文言文,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此安排意在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做好积累和铺垫。因此,教师要明确教材的编排目的,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做好文本解读

1.目标设计与内容编排

两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除了指向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外,还有课文短小精练,适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便于一步步建立“文言文”的意识。

《司马光》一文讲述了少年司马光沉着机智“破缸”救出落水儿童的故事。虽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文言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却不曾读过、听过,所以课文一出现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阅读期待油然而生。《守株待兔》一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说的是古代一位农夫不安心管理庄稼,想凭侥幸心理获得意外收获的故事,内容有很强的哲理性。学生读了课文会很自然地产生疑问:田地都荒芜了,还能等到撞死的野兔吗?从对比中不难发现两篇课文的整体目标统一,内容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2.语文要素

《司马光》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课标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本单元对默读提出进一步要求,即带着问题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目的是逐步培养默读习惯,帮助学生提高默读的效率。“理解课文的意思”是学生升入三年级要培养的能力,虽然“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但要求是浅层次的、感知性的,不要求“咬文嚼字”,借助注释去理解是很好的方法。文中对“庭”“瓮”“皆”“光”“迸”都做了注释,学生也有了理解课文的抓手。《守株待兔》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要求来看,比《司马光》一课的难度稍大些。“读寓言故事”是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形成语言印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为二年级学过几篇寓言故事,像《寒号鸟》《亡羊补牢》等,但这篇课文相对于之前的寓言故事要求都有所提升,其中包含许多学生认知的过程,比如读好课文,借助“株”“走”“因”“释”“耒”“冀”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语言,揭示道理等。两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层层推进,学生语文能力不断提升。

3.课后题

课后题既是知识点、能力点,也是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司马光》一课共安排了三个课后题:“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第一题强调“读”,即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把课文读好,读出停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背诵,形成积累。第二题注重语言的提升,从借助注释获得零碎的理解,到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形成整体的概括。第三题领悟语言表达,发现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即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篇幅的短小。三个题目都落实在“读”和“说”的语文技能上。

《守株待兔》也安排了三个课后题:“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第一题意在重点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话,相对于全文来说,该句最长,学生不会停顿。教师可以出示标有“/”符号的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学生就有了朗读的范本,便于朗读,能读出韵味。读通读顺是第一步,学完课文背诵积累是最后一步。第二题“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是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并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课文,提升朗读层次,提升语文能力。“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直接指向了课文的重点,学生在以上环节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够回答出问题的答案,但教师不能太拘泥学生的汇报,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第三题是拓展延伸,“链接”的是白话文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之后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差不多,教师可借助《守株待兔》的理解,把两个人物相对比,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再梳理、总结,得出车夫错就错在固执、任性、不听劝告上。

《司马光》和《守株待兔》虽然都属于文言文,但问题的指向是有区别的。前者注重读、说、发现,后者强调读的针对性,并重视在思考、对比、延伸中建构学习古文的过程,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升。不管怎样,两篇课文都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先要读好,然后借助注释理解,最后形成积淀。

二、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做到“一课一得”

1.解读教材

《司马光》《守株待兔》作为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开篇之作,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趣”在语言表达上,“趣”在故事情节上,或者“趣”在人物、道理上。以上提到的课文篇幅短小,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农夫的死板固执,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都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按照课标关于本学段的要求,教师可以将“熟读成诵”“感知大意”作为教学重点,将揭示人物特点和明白道理作为难点。比如,《守株待兔》一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是本课的重点,“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明白其中的道理”是本课的难点,这样的设置直接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2.读出韵味

文言文含义丰富,由于它和白话文在语言表达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文言文的朗读也要与其他课文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借助拼音读准确。两篇课文都对学生不认识的字进行了注音,可借助拼音将字读准确。对于拼不准的字,教师要给予范读。比如《守株待兔》中的“耒”字,学生容易读成“来”,因为字形很相似。教师可结合字义说说为什么读lěi,把字义和字音结合起来或者借助图片更容易让学生识记生字。还有《司马光》一文中的“瓮”wèng字,学生可能和wòng不分,教师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区分。(2)重点突破长句子的朗读。《司马光》中的“光持石击瓮破之”和《守株待兔》中的“因释其耒而守株”两句话,读起来拗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断句,范读或引读,从而使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3)带着理解读。学生初步理解课文以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整体读,既

能提升朗读水平,又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4)学生学会断句以后还不够,要能突出文言文的“味”。有的字或词可以适当拖音,有的字可以读得简短,最好的方法是教师的范读或引读。比如,《守株待兔》中读“人”“中”“兔”“颈”等字时可以适当拖音,而对“触株”“而死”“宋国笑”要读得简短。(5)积累背诵。这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有了以上“读”的基础,再完成背诵,形成文言文的语言积淀。

3.理解课文

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可能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按以下方法完成文意的理解:一是借助以上朗读策略来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二是借助课文注释来理解。注释都是针对文中的重点字,编者已经预测到这些字会给学生理解课文带来困难,所以进行了注释。三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找工具书来理解。比如“折颈”的“折”字,字典里有不少注释,哪个是适合文中的解释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还有“守株”的“守”字,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字典中的哪个意思最符合“守株”这个词等。四是学生对不懂的字词理解以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串讲文意,只要能说出大概意思就行了。五是揭示道理。尽管学生理解了文意,但离明白寓言蕴含的道理还差一些,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总结。学生先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文中的“宋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比如这个人的特点,这个人怎么样,教师评价补充。另外学生可结合学过的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太囿于学生的答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文言文的“趣”,做到“言”和“意”兼得。

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要突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明白编者的编排意图。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利辛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 宋园弟

明确编排意图实施有效教学——《司马光》《守株待兔》解读及教学建议

本文发布于:2024-02-16 18:1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0784672676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明确编排意图实施有效教学——《司马光》《守株待兔》解读及教学建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明确编排意图实施有效教学——《司马光》《守株待兔》解读及教学建议.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学生   教师   文言文   课文   理解   借助   教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