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2-16 09:56:3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6日发(作者:花伦)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释词。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划线词的古今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欲与天公试比高

B.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

C.便舍船 屋舍俨然

D.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

4.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整齐的样子。②通“邀”,邀请。

2.①古义: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3.A

4.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等等。

5.①老人和小孩,都显得安闲快乐(心满意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所魏朝和晋朝了。

(意对即可)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

(一)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词。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

(4)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各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

B、民之所以为盗者。

C、上哂之曰。

D、或请重法以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明清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不朽的丰碑请你写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和作者的名字。

作品《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一)1、(3)有的人。

(4)这或此。

2、B。

3、(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赋繁役重,官吏贪求。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例如:《红楼梦》曹雪芹。

4、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5、“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6。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三」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乃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在文中横线上补写原句。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童思。

①阡陌交通( )

②便要还家( )

3.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交通:交错相通。要:通“邀”邀请。

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4.①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②避泰时乱

5.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四」

(一)阅读下文,完成6—8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6.解释文中加点词。(3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________

(2)欲穷其林 穷:________

(3)鸡犬相闻 闻: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8.梳理选文中武陵人的行踪,完成下面的图表。(每空不超过4个字)(2分)

缘溪行---->---->至山前---->游桃花源

答案:

6.(1)作为 (2)尽 (3)听见

7.中间没有其他树木,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8.逢桃林 入洞口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五」

两个语段,完成小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小题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小题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小题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小题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感到诧异/不同,B-离开/屋子,C-离开,D-说/正确的方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乃 无论, 乃在此句中应译为竟然, 无论应译为不用说,更不必说。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特点可知,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扰,环境清幽,人们安居乐业,相处和乐,生活美好。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应该如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中事件的叙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小题4】试题分析:根据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特点可知,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纷扰,环境清幽,人们安居乐业,相处和乐,生活美好。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应该如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点评: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中事件的叙述,所描绘事物的特点,揣摩作者的思想倾向,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4-02-16 09:56: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048597249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pdf

标签:没有   作者   文言   翻译   意思   桃花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