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发(作者:办法总比问题多)
第三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便舍.船(shè) 屋舍.俨然(shě)
B.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捕鱼为.业(wéi)
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
D.遂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缘.溪行(沿着,顺着)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具.答之(详细)
阡陌交通..(交通要道)
C.诣.太守(拜访)
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D.寻.病终(随即,不久)
及.郡下(到)
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 (独家原创试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C.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渔人甚异.之
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
D.处处志.之
志:名词,标记。
6. 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7.对下面各句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的发源地就到头了。
8.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 ( )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
C.冬末春初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
9.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
的纠纷与祸乱的幸运。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觉桃源仙境好像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10.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 阡陌( ) 黄发垂髫( )
...豁然( ) 平旷( ) 怡然自乐( )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未果,寻病终?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
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 ①肆:尽力。②艺:种植。③靡:无。④暧:遮蔽。⑤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答: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答:
13. 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话应该如何修改?
答:
(2)第②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答: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有改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 异(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
.(3)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引( )
.(4)迫暮,与老人同出 迫( )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渔人甚异之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 以其境过清
..C.杨氏谢而从之 乃记之而去
..D.不可取食于人耳 生于忧患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有共同之处,都属于
(5)你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真实存在吗?为
什么?(
答:
15.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一文,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 咸:都
.D.欣然规往 规:计划
.(2)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愿意张扬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便扶向路( )
.(4)处处志之(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
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有改动)
[注] 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
[注] 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博学善属文(属:写)
.B.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
.C.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
..D.便语客(语:告诉)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参考答案
1. 答案 B A.舍:shě/shè。C.要yāo。D.语yù。
2. 答案 B “交通”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交错相通。
3. 答案 D A、B、C三项中的“之”字均为代词,D项中的“之”字为助词。
4. 答案 A A.为:介词,对。B.舍:动词,舍掉,读“shě”/名词,房屋,读“shè”。C.乃:副词,于是/副词,竟然,表示出乎意料。D.寻: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5. 答案 B 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C.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D.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6. 答案 B “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这一理解有误。“俨然”,整齐的样子。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
7. 答案 B “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这一理解有误。“俨然”,整齐的样子。这一句正确的理解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
8. 答案 A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思是“芳草遍地,新鲜而美好;落花繁多,纷纷而下”,由此可见时间是“暮春花落时”。
9. 答案A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理解错误,可改为“外界百姓的不幸”。
10. 答案 yǎn qiān tiáo huò kuàng yí
解析 注意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如阡、髫。
11. 答案 (1)(一天)他沿着溪流行船,忘记了路的远近。(2)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
(3)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4)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解析 (1)关键词是“缘”,“缘”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沿着,顺着”,今义为“缘分,缘故”。
(2)“俨然”“之”“属”是关键词,“属”是“类”的意思。
(3)“寻”,一词多义,句中为“随即、不久”之意。
(4)“语”是“告诉”的意思,“不足”是“不值得”的意思。
12. 答案 (1)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表达的意思一致。
(2)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解析 (1)题,在理解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和课文中对桃花源的描写对应,即可找出意思一致的句子。(2)题,应结合诗中及课文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13. 答案 (1)将“充满”或者“弥漫”删去。(2)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
一游的想法。
解析 找出病因,正确修改即可。(1)“充满”和“弥漫”是近义词,属于重复啰唆,应删去其中一个。(2)本题已提示成分残缺,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本句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添加上“的想法”即可。
14.(1)答案 (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2)类 (3)带领 (4)接近、临近
解析 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如: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2)答案 C A.之:①代词,指见到的景象;②助词,的。B.以:①介词,用来;②介词,因为。C.而:连词,都表示顺承,可译为“然后”。D.于:①介词,从;②介词,由于,因为。
(3) 答案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
解析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2)“相”,偏指一方,可译为“他”。“容”,容留。
(4) 答案 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安定、怡然自乐的原始农耕生活(意对即可)
解析 甲文段中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段中写“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
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由以上内容可知,两文农民生活的共同之处可从都描写了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安定、怡然自乐的原始农耕生活的角度概括作答。
(5) 答案 我认为没有真实存在。这种描写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完全对立,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意对即可)
解析 首先要给出观点:不存在的。全文内容基本都是虚构的,是一种憧憬,一种愿望。作者幻想出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既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可分析《桃花源记》全文最后两段,在这两段中,作者暗示了桃花源是找不到的,是不存在的空想。
[参考译文]
[乙]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这里)鸡和狗都很是悠闲和乐,是一个民众居住的大村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凡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是真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锦缎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 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上了。”傍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了。
15.(1) 答案 B “交通”是古今异义词,此处为古义“交错相通”。
(2)答案 A B.(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C.(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3)答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出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不希望外人来破坏。
16.(1) 答案 (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沿着,顺着 (4)做记号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解释词义。第(1)句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句中“交通”属于古今异义词,“交错相通”的意思;第(2)句中“要”属于通假字,同“邀”,“邀请”的意思;第(3)句意思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属于古今异义词,“沿着,顺着”的意思;第(4)句意思是“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属于词类活用,“做记号”的意思。
(2)答案 (1)青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或:他们问现在是秦朝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准确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把每个词语都翻译出来,然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第(1)句的翻译,要注意“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这几个词的意思。第(2)句的翻译,要注意“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同时要补上主语“他们”。
(3)答案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足为外人道也”写出了桃花源人的淳朴,但也可见他们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珍惜,他们不想出去,也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故C项中的“谦逊、不喜张扬”理解有误。
(4)答案 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和平安宁,不受外界打扰。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和比较阅读能力。细读《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由材料中的句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相闻”及文中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可知,两文描绘的都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民风淳朴、不为外界打扰的社会,都是当时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想象。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人民就会)对自己的食物、衣服、居住状况、风俗感到满意。邻国百姓可以相互望见,鸡犬的叫声可以相互听见,而民众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17.(1)答案 C 以为:让……担任。
(2)答案 B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贤能的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应选B。
(3) 答案 D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于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待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于无中生有
(4) 答案 (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
(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
解析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时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堪:忍受。少日:不久。蓄:收藏。
[参考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也有人说他名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少年时有高雅的志趣,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才能显露出来,不同于一般人,写文章不受拘束,有自己的风格。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因为)父母年纪已大、家境贫穷,只好出仕担任了州里的祭酒这一官职。(陶渊明)不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不去,他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积劳成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能的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身处开明盛世,为什么这样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退回了。
(陶渊明)后来出仕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通过做官来筹备隐居的资本,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对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他人行礼、屈身事人呢?”当天就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不懂音律,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抚弄无弦琴以抒己怀。凡是来拜访的人,不分贵贱,有酒就设宴共饮。陶渊明如果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了想小憩,你可以先回去了。”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本文发布于:2024-02-16 09:55: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0485522673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时练习(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课时练习(含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