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6日发(作者:想发财不怕死的兄弟进)
浮士德讲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士德讲稿
一、
浮士德在历史上的形象变化
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在欧洲是家喻户晓的,关于他的事迹众说纷纭。从一些历史档案材料看来,似乎历史上真有浮士德其人,他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一位流浪的学者,他曾经给人卜卦算命,给人治病,又会施巫术。据说他曾经图谋一宗不义之财,又说因为坚持真理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一直以来,就有许多有关浮士德的传说。从1570年起,这些传说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1587年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约翰·浮士德的一生》,这被认为是第一部“浮士德书”。此书没有署名作者,标明的出版者是约翰·施皮斯。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著作,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浮士德的趣闻,加入很多传说、寓言甚至打油诗,还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一连串奇遇。在这里,浮士德被塑造成为一个堕落了的学者,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最终惨死于魔鬼之手。
因为这书本写得很丰富,很吸引人,所以很多人都以它为蓝本而创作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作家马洛对浮士德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的一个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零散的民间传说第一次以正统文学的形式——戏剧表现出来,无疑是一个飞跃。马洛的剧作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上以施皮斯的著作为基础,但浮士德这个人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为追求真理敢于破除一切教条和经院哲学。作者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获得一切,实现理想,从而肯定知识的绝对力量。
1759年,莱辛发表了他创作的表现浮士德的戏剧片断——一场激动人心的严肃的浮士德剧。在这场戏里,莱辛勾画出了一个“不带邪恶的浮士德”,描写他对知识的追求是高尚的行为,并设法让他与上帝和解,为同时代的青年歌德及其作品《浮士德》开辟了道路。
之后以浮士德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但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影响最深的当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浮士德》写于1774年至1831年(歌德25岁至86岁,50年的时间)初稿浮士德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浮士德片段的发表在他40岁左右,浮士德第一部的完成在他50岁左右,而浮士德第二部则是在他75到82岁之间最后完成的。
浮士德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的知识分子代表,或者说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然而浮士德是个德国人。德国当时虽然接受启蒙运动的先进思想,但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大大落后于英和法,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的力量还非常薄弱。这种先进思想与落后现实的矛盾,也反映在浮士德身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满矛盾的精神。既有进步的方面,又有局限的方面,而进步的方面是主要的。
20世纪有这样三部作品,英国作家多萝西·塞耶斯《魔乱》、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的《我的浮士德》、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各自以英语、法语和德语解读着浮士德的传说。其中托马斯·曼的作品大概算是最复杂、最具颠覆性的浮士德作品。他是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生为原型来写。
二、《浮士德》情节结构
天主—梅非斯特
两场赌赛
浮士德—梅非斯特
基本主题:探讨人生理想,人类命运。
第一部(小世界) 第一阶段知识悲剧,即学者生活阶段—对知识的追求与走出书斋。
第二阶段爱情悲剧,追求市民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大世界) 第三阶段政治悲剧,为封建朝廷服务。
第四阶段美的悲剧,对古典美的追求。
第五阶段事业悲剧,对自由的追求,开拓新世界,改造大自然,建造人间乐园。
第一部有25场,不分幕,卷首有“献诗”、“舞台上的序剧”、“天上序幕”三个部分。第二部也有25场,分为五幕。全剧没有首尾相连的故事情节,而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贯穿始终。
献诗(是一篇与正文无关的遣怀式的献词),
舞台序幕(借鉴印度戏剧《沙恭达罗》英译本中的开场白,用来表达作者的戏剧观),
天上序曲(这一幕提出了全剧的主旨)
魔鬼梅菲斯特与天主打赌(借用了《旧约》的《约伯记》中天主与魔鬼赌誓的框架),魔鬼自信能浮士德,使他的灵魂堕落,把灵魂带入地狱。天主在魔鬼的挑战下却显得很有把握,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路,但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使却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出一种乐观态度)天主认为人的精神容易萎靡,贪求安逸,魔鬼能起激发人的努力的作用。
悲剧第一部——小世界(对知识感到不满足而极度烦闷;爱情悲剧)
浮士德老博士,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他在旧的道路上追求知识失败,企图自杀。(把自杀看做一种行动,说明他已经意识到行动的意义,是认识上的进步)
浮士德正想自杀时,传来了复活节教堂钟声与唱诗班的声音,受到了鼓舞(钟声:文艺复兴人道主义的精神觉醒)于是和助手瓦格纳走过人群,来到原野。
瓦格纳:实利主义者形象,维护旧的思想体系(浮士德精神的对比)
浮士德回到书斋后,将希伯来文圣经上“太初有道”译为“太初有行”。(中世纪强调维护统治的理论,鼓励无用的推论,禁止反对这些理论的行动。而资产阶级要想建立自己的事业必须行动。)
梅菲斯特登场,浮士德与靡非斯特订立了赌约:魔鬼甘愿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到天地间寻求各种满足,而浮士德一旦发出流连忘返的赞叹,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魔鬼让浮士德返老还童,遇到了小镇的市民阶级的女子格雷琴。两人互相爱慕。格雷琴为和浮士德幽会,给母亲下安眠药,却因放过量而毒死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又死于浮士德剑下。她溺死了与浮士德的私生子,被判死刑,精神错乱,浮士德却逃走了。当他得知一切要营救格雷辛越狱时,格雷辛却决定服从主的裁判,忍受死刑。她的肉体虽然幻灭,灵魂却得到了主的救赎。
悲剧第二部——大世界(政治、美、事业)
浮士德获得新生后,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具备亡国之君的一切特质。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通过演示巫术而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并用发行纸币暂时稳定了帝国。
国王要求观看最标致的男女。梅菲斯特于是用巫术召来帕里斯和海伦的影子(美和古典艺术)。浮士德想要见到真正的海伦。
瓦格纳研制出一个人造人荷蒙库路斯,它具有人的精神却没有人的肉体。
小人帮助浮士德回到古希腊去寻找海伦和为自己制造肉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受到美的蛊惑,小人幻灭于海洋上,回到了自然初始的怀抱(小人代表科学和理性,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浮士德与海伦结合,生下儿子欧弗里翁(拜伦,一种永不满足的性格和好斗争的倾向,是古典美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欧弗里翁在参加自由的独立战争的时候不幸从悬崖上摔下,死在父母的脚边。海伦伤心欲绝,随之离去,只留下了一件白袍在浮士德怀中。(对古典美的追求的破灭)
浮士德回到他的时代,他要在事业的追求中寻找真理。他帮助国王平息了叛乱,得到一块赏地,决定筑堤拦海,改造自然。他在魔鬼的帮助下完成了功业,却因为一对老夫妇不肯搬迁妨碍了他欣赏功绩的视野,指使梅菲斯特间接害死了无辜的老夫妇和一个旅人。(人对个性的要求如何与人的道德本能天然地处于一种悖论之中。人只要进取就会犯错误,这里强调的是犯错误。至此,浮士德永不满足的意志已经膨胀到完全走向它的反面。悲剧第一部基本作于狂飙突进时期,充满激进的人文思想,对人的理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充满乐观精神,而悲剧第二部暴露出晚年歌德对人的理性的怀疑和对启蒙的反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过程中,他双目失明了,恶魔看到浮士德肉体即将死去,召来群魔为他掘墓。浮士德却把掘墓声认为是建造大堤、开发新土地的铁锹声。浮士德在这种预感中感到满足,而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照着契约的规定他就不得不为梅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他抢救了去。在天上有那位格雷琴出现,迎接着他,并且要“用心地把他指导。”天上的至尊者却是一位“荣光圣母”,而不是上帝,这是一个有趣的耐人寻味的变化。诗人在最后的合唱中,竟唱出最后的这两句:
永恒之女性,
领导我们走。
(在《浮士德》混沌的、悖论重重的、神秘的结尾中,在神的救赎和人的自我救赎交错的结构中,有一点是清晰可见的,那就是:浮士德倘若真的醒来,被牵引到更高境界,那么他凭借的将不再是代表“伴随着错误的奋斗”、“行动”、“暴力”和最终导致悲剧的永恒的男性,而是代表恩宠、柔和、帮助和救赎的永恒的女性。引领他的将不再是天主和梅菲斯特,而是荣光圣母和赎罪女格雷琴。这个永恒之女性的代表就是终场中出现了十四次之多的“爱”。爱作为神性的象征、永恒的美善,作为超越一切范畴之上的核心理念,最终把人间和天国、神性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性、基督的救赎和人的自我救赎融合起来。歌德笔下的爱也是不可言说、不可名状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浮士德如何依靠爱的宽恕得到救赎,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些歌德都没有说,留给人的是怀疑、困惑以及美好的希望。虽然人无法预知超越自己知性与理性的神的计划,虽然歌德曾说“年事已高时我们就会变成神秘主义者”,但他笔下的浮士德始终是一个坚定的启蒙主义者,歌德始终没有放弃的是他希望。)
三、浮士德精神与浮士德难题
歌德是将浮士德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浮士德的形象有着深层的哲学涵义。浮士德精神是浮士德性格的内核,也正是理想生命的特质。具体说来,“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歌德具有坚定的启蒙主义的信念,相信人类一旦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能无限地完善。在歌德笔下,浮士德具有西绪弗斯般的毅力,却又比西绪弗斯具有更高的理想和自由。浮士德提出了新时代的人生命题:自由是人的本质,而自由的含义是欲望的永不满足和毫不间歇的追求;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歌德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人的“自我的源泉、活力和根本核心仍然是那欲无止境、永葆青春的原始激情”。这种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
从浮士德一生的五个奋斗阶段来看,我们会发现,浮士德的意义蕴含在他对自我的否定中: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接着他便在品尝爱情的醇美中酿出苦酒;他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结出的硕果却早早夭折;他要建立赫赫功勋,却把对自然的征服建立在非人道的基础上。浮士德一生五次奋斗都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定与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虽然他的理想超出他的实践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但是在他的悲剧里面却充满着鲜明的乐观主义色彩;他对自我的一次次否定成为追求新目标的起点,他的追求和努力最终使他的灵魂获得了拯救。歌德曾这样解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歌德所说的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就是后人一再研修参详的“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惊心动魄的一生并不旨在表明生命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循环,而是要宣告生命应在超越中获得升华。
浮士德的欲求与五个奋斗的悲剧同时也构成了深层的隐喻和象征,它展示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现状与永恒的二律背反规律。人类正是因为具有出于本能的原始激情,具有那种虽是盲动却始终坚持的努力,才使进步与发展成为可能;人生的意义并不完全体现于善本身,还在于趋向善的过程和行为。人间既不是至善的天堂,也不是至恶的地狱,而是包容了这两种属性的多极世界;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魔鬼的品行融为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表的恶一同发挥作用。
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康德认为,道德必须脱离人的动物本能(去苦求乐)而诉诸超人性的纯粹理性;在他看来,道德与情欲的冲突是绝对的,而道德的崇高是在扼制人的情欲中实现的。歌德的浮士德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可粗略称为灵与肉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梅非斯特的矛盾冲突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在与梅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机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等性格特征,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
如果说“哈姆雷特式的忧郁”是个体独立意识刚觉醒并意识到自身的软弱的标记,那么“浮士德难题”则是对人类刚走向成熟时对情感与理智、自然欲望与精神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改造等矛盾的严峻思考。人类一直在希冀以有限抗衡无限,于是产生了痛苦,也激发了创造力;就个体而言,这种反抗是失败的,就整体而言则仍在继续。《浮士德》的这种悲剧意识反映了不断进取的奋斗者们共同的历史命运。浮士德的生活历程本身是悲剧性的,而悲剧性的性格带来悲剧性的命运。这来源于他的本性,他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有限中得到他自己必须占有的一切东西,又必须越过这一切。持久的东西他不想要,也不能要。于是他失去安宁,生活中屡犯过错,而展望将来,只有在憧憬中的一瞬间,才达到与宇宙一致。
四、浮士德难题中体现的现代洞察与现代反省
“浮士德难题”所体现的歌德对这种追求的悲剧性预感和对人类存在悖论的隐忧,使《浮士德》穿越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超越启蒙时代形成了一种非常可贵的现代洞察和现代反省。
歌德曾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提到,第五幕将出现“不断的进取的人的错误。”他说“我们要从事一项高尚的事业,一项值得尊重的行动,却并无能力为之,我们努力奔向一个目标,却永远无法达到。”这里一语道破浮士德悲剧的根源所在。目标是不可及的,生命不可能趋向目标,人生本是在目标引领下的反复与回旋。这种感受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比比皆是,卡夫卡的“K”就是代表。启蒙主义的中心命题是对人自身力量、自我价值的信任,而20世纪的失落正是从对人自身的失望开始的,歌德通过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时说的“我从前把我自己吹得过分,/我其实只能和你(指梅菲斯特)平衡”。这里将“人”降到了“魔”,预先宣告了现代主义对人文传统的颠覆;并且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者联手入世,通过浮士德的嘴玩世不恭地喊出了:“让我在那感官世界的深处,/疗慰我这燃烧着的一片热情!”非常像20世纪着意破坏传统、挑战道德的“垮掉的一代”的言行。
魔鬼梅菲斯特虽然是作为至善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是他却常常语出惊人,代表了洞察宇宙奥秘、尽知一切枉然的冷酷与真实,通过他,歌德传达出一种非常可贵的现代洞察和反省。他和上帝打赌,必胜的把握就是建立在对人本身、对世界的绝对否定上。在他看来,人不过是“长腿蚂蚱里的一只”,目光短浅却又要超越自身的局限,结局往往是“永远躺在草里”。而且他认定这种状态即使是上帝也无法改变。这种对人生和世界的根本认识,几乎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见解同出一辙;卡夫卡作品中的变形、荒诞派戏剧中人类的委琐和丑陋等几乎就是这种认识的细节化注解。梅菲斯特以一种独立于启蒙主义者之外的视角,审视所谓的“启蒙理性”和“人性力量”:当纵观社会时,他说“强权就是公理”;当俯察生存时,他说“人总是盲目的”;当洞察人性时,他说“神明把自己放在永恒的光中,/把我们恶魔放在暗窖,/你们人呢,是一明一暗的相交。”当浮士德陷入困境无力自拔时,梅菲斯特以其强悍、凶险的行动推动浮士德前进,这个“否定的精灵”每每成为关键时刻的创生动力。“梅菲斯特是浮士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撇开的同伴,他挫败他的自我而同时又用煽动他的激情,是‘不可理解的力量的一部分,它总是欲恶而从善’。”然而,特别有意味的是,作为人类的象征、上帝所肯定的浮士德却总是“欲善而从恶”。无论对人类整个生存的蔑视、否定,还是显示人性本身的缺陷与不完满,都是现代主义在20世纪的深切感受。歌德笔下的梅菲斯特,以他将人类的生存玩弄于股掌间的形象,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常见的、人类难以把握的“存在”或“造化”的化身。歌德创造出一个梅菲斯特,与20世纪遥遥相通,显示了一种卓越高超的洞察力。
在诗剧的尾声,浮士德临终时从“我为千百万人开疆辟土”的信念中获得安慰和支撑,而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幻象,与此同时,筑堤的工人们发出惨痛呻吟,一对老夫妇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最后听到的锄铲劳作声实际上是在为他自己挖坟墓。这些情节的安排暗示,人高傲的改造自然的伟大“行动”最后被证明是盲目的,无异于自掘坟墓。无限的欲望就是魔性。十八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情,就是我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为前提的。物质力量最终助长了人的狂妄,使人的自信心无限膨胀,其结果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彻底颠倒了。人将自己置身于生物圈之外,以自然的统治者自居,疯狂地攫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肆地占有。人试图超越自然的终极界限,然而作为生物圈的一个物种,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独立生存,一旦我们要求的超出了自然所能提供的,那么人类将开始作茧自缚。人类惊恐地发现,自己创造的物质力量突然变成了一种恶魔性质的创造物。它不但不受控制,相反,人却因自身的弱点——贪欲而受其奴役,浮士德就是这种命运的缩影。
浮士德精神作为特定时期的精神产物,放到不同的时代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理解里必定是不尽相同的。在当代,浮士德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联系我们的具体的生活,比如说,网络问题。虚拟的社会,虚拟的人生,我们到底要去追求什么,是获得快感还是收获一种别样的精彩?我们如何在充满诱惑的虚拟世界里把握好自己,这些都是问题。或许能从浮士德身上获得一点启示。
【注释】
朱维之,赵澧,崔宝衡,王立新:《外国文学史》,肖占鹏,2009年版,第75页
董问樵:《<浮士德>研究》,1987年版,第5页
季羡林、周一良、张芝联主编,邵伟堂著:《神界的黄昏》,1996年版,第217页
余凤高:《说不尽的浮士德》,《中华读书报》,2006年7月5日
谷裕:《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朱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2008年版,第201页
傅守祥:《理性悲剧<浮士德>: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期
王黎红、孔宪菊:《论<浮士德>中“善”与“恶”及“美”与“丑”的辩证关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5卷第2期
傅守祥:《理性悲剧<浮士德>: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发布于:2024-02-16 07:5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80412461424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浮士德讲稿备课讲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浮士德讲稿备课讲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