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名著与当代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5 19:53:57 阅读:2 评论:0

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警示教育宣传片)

我国古典名著与当代教育

我国古典名著与当代教育

中国是一个千年文明古国,单在文化经典方面的成就已令人嗟叹艳羡。像耳熟能名详、童叟皆知的《诗经》、《楚辞》、四书五经,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都堪称世界绝无仅有的。乃至儿童那些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都堪称世界文化经典。

我们老祖先所创造的几千年灿烂文明成果极大程度上也都是通过这些厚重的古文经典来体现的,这些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可以从中汲取各个方面的精神营养,甚至也可以得到儿童教育乃至儿童文学及其创造方面的珍贵启示。

《诗经》、《楚辞》、《老子》、《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乐》都是我国先古时代的珍贵作品,他们分别涉及了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内容,以至于对我们现代社会也有强大的警示作用,甚至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现代社会现代的人的影子,有时可以从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甚至找到自己儿时的影子,找到我们亲人朋友的原型,通过阅读他们,我们可以和古人做朋友,我们可以与古人一起活动,一起欢唱,一起游戏,与古人一起长啸,一起忧愁,一起失意,一起悲伤。他们之中从来不乏活泼鲜活的童趣。

当今,我们的儿童教育动辄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历来中国人似乎都认为儿童作品就是西方欧美国家的专利,好像中国自古缺乏儿童教育及其专著。却没有认真考虑过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思想,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特别严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如此等等。所以,古代人们尽可能的把书籍专著的价值都挖掘利用在功名仕途上,以至于古代很多非常活泼积极的诗歌文章都被用错了位置,没能够把很多本来适合儿童学习与教育的的作品真正使用在应该是用的地方上。甚至打击与功名无关的书籍,将其视为异端邪说,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文艺科技之类的书当然是不包括其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里的书,也都是那些博取科举功名的书。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教育方面的一个严重失误。

这种情况在近代教育转型期没有太大的改变,特别是前些年应试教育下流行的诸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某些大学前些年所传的完成任务般的“六十分万岁,多考一分浪费”等等,在这些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使分数万岁的思想影响极大,深深地影响了数代学生,甚至影响了幼儿的教育。其实这样的应试教育是变相的新科举,仍然带有很强烈的功利性,这些指导思想下所做的对古典的领悟只能是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片面的歪曲经典,断章取义。甚至为了让孩子考上大学,只让他们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文理各自分科,即使文科也只是学习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看碟下菜,量体裁衣,与考试无关的选修内容根本不学。这些根本谈不上是对古代经典系统的学习。

在《诗经》开篇之作《关雎》里,我们可以凭聆到他们古人通过遥远的历史时空里所传来的在河之洲那关关雎鸠响脆的和鸣之音,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英俊的男主人公追求自己所心仪的姑娘似的急切焦灼,“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追之不得是那样的踌躇难眠。“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与心仪的姑娘初次约会时,男子极尽自己的本领讨好她,围着她弹琴鼓瑟,可以想见,男子在获得爱情是是多么的高兴激动。“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女主人公在亲友钟鼓震天的乐器声中结婚,诗篇结束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我们假如将这首诗教给孩子,他们肯定会被我们先人朴素真挚的情感打动,他们肯定会从诗中人物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从诗中的琴瑟钟鼓的交织中体会到诗意,不知会在他们心灵里形成多么美好的画面。

在《无衣.秦风》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企业,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协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协作。”英勇彪悍的秦地先人在物质条件极端缺少的情况下,仍能上下齐心协力,将士

团结,环境的恶劣不仅没让他们倒退,反倒使他们更增强了开疆僻壤的顽强意志,我们仿佛看到他们如何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奔赴前线。如果我们让孩子领略到这首诗的蕴藉,不知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增添多少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不知会形成多少对历史的感悟与思考。

我们姑且不论这些经典之作的高深奥妙,例如《尚书》的治理国家,《礼记》的道德人伦,家国的秩序井然,《乐》的统治教化,孩子一时片刻难以接受,我们也不勉强他们接受既成的一些定论,但是这些著作对他们的熏陶也必定在他们的一生中不会遗忘,并将深深地打下心灵的烙印。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时期的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一,完成了我国北方的统一,其雄才大略自古历史寥寥可比。他的心胸气魄也受古代经典的影响。在著名的是做短歌行中他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他把自己对人才的渴求写成了对“青青子衿”情人般的执著追求,并且通过引用把这种期盼写得如此热切:“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人通过引用对比,说明自己将要像喂养鹿吃最好的食物萍一样,用“鼓瑟吹笙”最好的礼节招待投奔自己的人才。

鲁迅、郭沫若、冰心等文学大家都自小受这些古典著作的熏陶,极小的时候便熟读成诵。他们一生的成功与其早期的经典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著作是有很多的因素积累成的。最著名的俄国作品《安娜卡列丽娜》如此鸿篇巨制,竟是作家看法庭的一次审判时所引发的灵感而展开的,并且一发不可收,写出了这部作品。

《红楼梦》似乎也有这样的机缘。《终身误》中写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之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难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我们大都晓得,这里的山中高士本指道德高尚的人,在《红楼梦》里其实含嘲讽意味,“雪”谐音“薛”,是指薛宝钗,出自高启《梅花》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也许作家曹雪芹在人物构思上深受这首诗的启发,至少受了这首诗一定的影响,终难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当然是指林黛玉。最明显的还有史湘云名字的由来。所谓“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出自楚王游湘江的典故,暗指了湘云一生的坎坷遭遇。

当然,受别的作品诗歌启发而成就名作的数不胜数,这里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本人心中必须具有大量的高质量的文化储备,这些储备很多都是来自与我们千百年的传统文学经典,可以从幼年甚至胎儿时期开始涉猎储备,并且要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有了大量的积累,并在一定成熟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开拓这些储备,实现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如果只积累却不加以利用,那就是一潭死水。朱熹有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现知识的永远长青,不仅要不停的吸纳新知识,更要的不停的改善它们,组织归纳它们。否则,再有深度和力度的文化刺激也激发不了什么,更谈不上创造与更新。

我国古典名著与当代教育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9:53: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98037142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国古典名著与当代教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国古典名著与当代教育.pdf

标签:文化   经典   作品   教育   影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