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写作文技巧)
2020年小学语文语言表达能力答案及解析
1、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姜女哭长城”和“梁祝十八相送”都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精彩内容。
B.民间故事一般寄托着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
C.《一千零一夜》中有阿拉丁、辛巴达、阿里巴巴、徐文长等精彩的人物。
D.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头艺术。
【答案】C
【解析】略
2、神仙居住在天上,传说他们在人间的住处是( )
A.登葆山
B.昆仑山
C.度朔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的积累,重点考查了对内容的了解。《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在大地的西北部,是天神在人间的都城,也是八根天柱之一。
3、下列对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交流时要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B.交流时能够围绕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C.交流时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作为话题来谈。
D.交流时要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口语交际相关知识的掌握。作答时要仔细阅读各选项中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说法是否正确。阅读分子可知,ABD三说法正确,C选项说法错误。交流时自己看到的现象可以作为话题来谈,但想到的内容不一定全都合理,不能全都作为话题来谈。学会表达很重要。
4、革命圣地是__________。
A.延安
B.西安
C.开封
【答案】A
【解析】略
5、下列选项中全都属于“中国民间故事”的一项是( )
A.《田螺姑娘》 《梁山伯与祝英台》 《八仙过海》
B.《牛郎织女》 《徐文长的故事》 《潘多拉的盒子》
C.《舜的传说》 《巧媳妇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
D.《狼和小羊》 《董永和七仙女》 《刘三姐的传说》
【答案】A
【解析】“中国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A项都属于“中国民间故事”;B项中的《潘多拉的盒子》属于“外国民间故事”;C项中的《列那狐的故事》属于外国童话故事;D项中的《狼和小羊》属于外国寓言故事。
6、和别人交流时,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
B.借助图片或实物讲。
C.要把经过讲清楚。
D.交流时要讲想好的内容就行,可以不听别人的建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和别人交流时的做法。D项错误。交流是双方的互动,别人的建议若是有益的、合理的,对我们有帮助的。我们也要听取。
7、在《勇敢的小裁缝》中,国王为了赶走小裁缝,向小裁缝提出了( )个要求。
A.三个
B.两个
C.四个
【答案】A
【解析】考查了对课外书的理解和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勇敢的小裁缝》是收录于《格林童话》中的一则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裁缝毛巾一拍就打死了面包上的七只苍蝇,从
而很佩服自己,于是系上一条写着“一下子打死七个”的腰带去闯荡世界。从“你在得到我的女儿和半个王国之前,”他说,“必须再完成一个壮举。在那座森林里,有一头危害很大的独角兽,你必须把它捕捉住。”“他必须再到森林里去把一头危害很大的野猪逮住,然后才举行婚礼。” 谁知国王还是不肯把答应给小裁缝的奖赏赐给他,又提出了第三个条件。他必须再到森林里去把一头危害很大的野猪逮住,然后才举行婚礼。可知,在《勇敢的小裁缝》中国王,为了赶走小裁缝,向小裁缝提出了三个个要求。
8、下面几个故事的题目和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大个子老鼠和小个子猫
B.城里的老鼠和乡下的老鼠
C.会飞的鸡和不会跑的狐狸
D.骡子和铃铛
【答案】D
【解析】略
9、一个皮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想一想,下面哪个是最好的办法(
A.爬到树洞里去拿。
B.把树连根拔掉。
C.用树枝伸进洞里挑。
D.向树洞里灌水
【答案】D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一个皮球掉到树洞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向树洞里面灌水,因为这样皮球可以慢慢浮起来,这样就可以拿到球了。其他办法要么是不可行,要么是比较费力。
10、向他人请教问题时,以下( )选项是错误的。
A.在别人方便的时候请教。
B.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
C.请教结束后,要向别人表示感谢。
D.请教时向别人追问是不礼貌的行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请教别人问题时的正确做法”。当我们向别人请教问题时,要在别人方便的时候请教;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请教时可以有礼貌地向别人追问;请教结束后,要向别人表示感谢。
11、我会选:《剪窗花》中“我”学谁剪窗花?( )
A.妈妈
B.奶奶
【答案】B
【解析】略
12、在《蜜蜂和苍蝇》中,苍蝇打算飞到( )
A.外国
B.山上
C.海边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寓言故事及课外知识的积累识记。《蜜蜂和苍蝇》选自《克雷洛夫寓言》。这则讲的是,有两只苍蝇准备飞往异国他乡,它们在半路上聊天,人们为什么对它们这么厌烦,人们还拿着苍蝇拍打死了很多我们的同伴,人们太狠毒了。说着说着,它们遇见一只蜜蜂,蜜蜂听见它们的聊天后,说:“你们真是太愚蠢了,你们全身是细菌,还总是爬到食物上,人吃了会得病。所以人们都讨厌你。”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不能给别人造福,反而给人带来灾害。是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保护。
13、对生活中有意见分歧的事情,需要协商才能解决。关于协商,下面想法不正确的是( )
A.准确把握别人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B.尊重不同意见,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C.认真倾听他人观点,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
D.表达观点时,要面面俱到,有理有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D中,“面面俱到”说法太过绝对,所以不正确。
14、如果请你选择一句最恰当的名言,布置班级的图书角,你会选择(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C.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积累,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A项,“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B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以加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C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D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意思是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结合以上可知,B项符合。
15、下列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的是( )(多选)
A.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B.……醒来,枕边一片湿。
C.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D.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答案】CD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结尾作用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A 结合“就这样”可知,前面讲了“我”拥有第一本长篇小说的过程,所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B 结合“枕边一片湿”可知是在陈述事实,后面还有内容没有讲完,所以没起到这两样作用。C 结合“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可知是在总结搭石的用处,“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起到了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D 结合“‘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和“那就是爱”可知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所以选CD。
16、你不小心伤害了一位朋友,想向他真诚地道歉,得体的一项是( )
A.对不起,但我不是故意的,你应该原谅我才对。
B.对不起,虽然我错了,但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你不能只怪我啊!
C.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好吗?
D.对不起,这次算我错了,好不好?
【答案】C
【解析】考查了使用礼貌用语,礼貌用语是指在语言交流中使用具有尊重与友好的词语。礼貌用语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比如:“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A不得体。道歉要注意切忌道歉时先辩解,好似推脱责任。B不得体,道歉要注意切忌道歉时先辩解,最重要的是有诚意。 C得体,看出道歉很有诚意,态度委婉。 D不得体,结合“算我错了”看出无诚意。
17、在我国,文字最早被记录在_____上。( )
A.帛
B.竹片和木片
C.龟甲和兽骨
【答案】C
【解析】略
18、在我国,文字最早被记录在_____上。( )
A.帛
B.竹片和木片
C.龟甲和兽骨
【答案】C
【解析】略
19、下列选项中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性文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
B.《将相和》中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廉颇勇于改过。
C.“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是一处静态描写。
【答案】C
【解析】A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性文章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理解。结合说明性文章的体裁特点理解。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介绍事物、解释事物的文体。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为了把事物说得清楚明白,一般会使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事物。由此可知本项描述正确。B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学生平时注意养成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由此可知本项描述正确。C 本题考查了写作手法。景物描写有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在解答本题时在理解句子的意思上分析其写作手法。本项句子“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中的“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让景色有了动态美。属于动态描写。故本项“这是一处静态描写”描述错误。故选:C。
20、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 )
A.居无松
B.居无梅
C.居无竹
D.居无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本题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出自宋代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
21、关于琳琳列的写作提纲,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 )的看法对。
A.娟娟:应详写“我”是怎样练成变魔术的拿手好戏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得到过谁的指点?后来练成了,“我”的心情如何?
B.琴琴:应详写“我”在同学们面前表演变魔术这件趣事,开始“我”是如何自信表演获得成功的,后来“我”是因为什么,导致表演失败的。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习作提纲中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作文的题目是关于拿手好戏的,意思就是自己擅长的某项技艺,这里应该主要强调我展示这项技艺,向同学们展示拿手好戏,然后再写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果失败了写出原因。所以B选项琴琴的看法正确。
2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哪部古典文学名著的开卷诗(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也是《红楼梦》的开卷诗。意思是: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着我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太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
23、下面句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童话的世界里,植物、动物不但和人一样会说话,而且也有喜怒哀乐。
B.《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学童话,读了这篇童话故事我知道了牛反刍的科学知识。
C.《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稻草人》的作者是叶圣陶;《格林童话》是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
D.《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四次火柴,每次都能看到美好的情景。最后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童话故事及所学课文的理解,要求我们掌握学过的课文。回顾所学可知,ABC三项说法正确。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擦燃了五次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一个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因为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喷香的烤鹅,因为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渴望在大年夜里得到节日的欢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奶奶,说明她孤独、痛苦,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在整把火柴的亮光里,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这预示着小女孩即将死去。由此可知,D选项中“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四次火柴”说法错误。
2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香结》一文中,美丽的丁香花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B.从《开国大典》中,我们感受到了参加典礼人们的激动兴奋心情。
C.《盼》一文,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及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的描述,突出了“盼”这一主题,处处流露出“我”对雨衣的喜爱。
D.《好的故事》一文,作者通过写梦中所见的美好境界及梦醒后美好境界的幻灭,反映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理解。ABD说法正确。C有误。《盼》这篇课文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文章通过对盼下雨、盼雨停、盼穿新雨衣的描写,穿插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语言描写来突出“盼”,突出作者对下雨的期盼,流露出“我”对雨衣的喜爱。对雨前雨中雨后的环境描写无法突出“盼”的主题。
25、冯骥才在《捅马蜂窝》一文中,叙述了自己捅了马蜂窝的过程,结果( )
A.被爷爷狠狠地批评了
B.引起妹妹的嘲笑
C.被蜇了眉心,发了高烧
【答案】C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原文可知“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当夜,我发了高烧。”
26、下列词语和诗句描写的不是同一个季节的一组是( )
A.冰雪消融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B.七月流火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C.雁过留声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风刀霜剑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及诗句的理解能力,理解分析时要结合诗词表达的含义,辨析词语和诗句描写的是不是同一个季节。需要细细揣摩,慢慢体会。A
“冰雪消融”意思是:像冰一样消融,像雪一样熔化。比喻事物彻底崩溃消失。也用来描写初春的景色。“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诗句意思是: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由此可知词语和诗句描写的是同一个季节。B “七月流火”意思是: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指天气转凉的意思。“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句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结合诗题中的“六月二十七日”及诗句中对雨的特点的描写可知,这句诗描写的是夏天的雨。由此可知词语和诗句描写的不是同一个季节。C “雁过留声”指大雁飞过后留下了声音,形容秋天的词语。现也比喻留名声于身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诗句意思是: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由此可知词语和诗句描写的是同一个季节。D “风刀霜剑”意思是:形容气候寒冷恶劣,也比喻周围人际环境恶劣严酷。“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二首》,诗句意思是: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由此可知词语和诗句描写的是同一个季节。综上,词语和诗句描写的不是同一个季节的一组是:B。
27、语言表达。如果你和你的好朋友小方约好周末一起去公园玩,但是到了周末时,你的身体不太舒服,你应该怎么跟好朋友小方解释,才不会破坏你们之间的友谊。选择你认为对的一项( )
A.嘿,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和你去玩了,你自己去吧。
B.小方你好,我身体不舒服,不能和你去玩了,对不起哈。
C.小方,我身体不舒服怎么跟你去玩呢?你自己去玩吧。
【答案】B
【解析】略
28、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汉字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B.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曾对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
C.智永、怀素、文征明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D.清代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李懿荣是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化与文学常识,学生要注意结合课内和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收集来解答本题。A 考查了汉字的字体演变和造字方法。结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我爱你,汉字》的学习或平时的阅读积累可知,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故本题正确。B 根据《汉字真有趣》课文知识可知,课文里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特点。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因此,汉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曾对周边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故本题正确。C 根据积累可知,南朝的智永、唐代的怀素、明代的文征明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本题正确。D 根据课文《甲骨文的发现》知识积累可知,“18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刻痕,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的注意”,告诉了我们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故清代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是王懿荣,不是李懿荣。本题错误,故选:D。
29、一位同学不小心把一位小朋友撞倒了,这位同学会说( )
A.喂,我不是故意的
B.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答案】B
【解析】略
30、结合语境,把正确的一项用“√”标出来。“小东,老师问你迟到的原因了吗?你是怎么说的?”“我嘛,__________。老师原谅了我。”
A.一声不吭
B.实话实说
C.莞尔一笑
D.妙不可言
【答案】B
【解析】略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9:4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97585267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0年小学语文语言表达能力答案及解析2354.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0年小学语文语言表达能力答案及解析2354.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