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一个人过年)
“思辨”课堂教学内容
“思辨”课堂
“思辨”能力课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的:
思辨能力是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
视,如今,思辨能力的培养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
一,是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本节课将从思辨能力的剖析出发,培养大家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如何形象地阐述何为思辨,何为思辨能力
2.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思辨
3.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方法
1.从简单事例出发,层层剖析,步步深入
2.正确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3.理论与事例相结合
4.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五、课堂设计
1.问题引入:
○1何为思辨
○2何为思辨能力
○3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2.大学生面临的哪些问题需要思辨?
3.思辨能力的类型
○1数理思辨能力
○2人文思辨能力
4.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
六、课堂材料
1.何为思辨:
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但不是与外界相关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简要地说,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2.何为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能区分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有思辨能力,因为仅凭经验观察就能够区分鸡蛋和鸭蛋;但是,若要搞清楚“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只靠经验观察是不够的,必须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在日常思维中,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辨析,这个问题就简单了。就某一个鸡蛋所孵化出的小鸡而言,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而言,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如果在
这个经验的层面上,仍然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何而来?这显然是在玩弄混淆概念的把戏,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不同。
第二,如果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根本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凭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问题,并准备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询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件事实。可是,根据生物进化的常识,无论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而来,如同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根源这个意义上,“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必须依靠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
第三,如果我们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
先有蛋”的问题通常是指称“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什么是“恶性循环”?比如,有这样一段议论:“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了解别人的。可是,话又说回来,要了解自己也确实困难,因为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自我了解呢?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段议论就是“恶性循环”,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又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让人听了就会产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惑。
3.对大学生来说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对于专业知识的思辨,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专业知识的合理应用;
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辨,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促进自身更早更快融入社会。
4.思辨能力的类型
思辨能力的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在这里,仅从思考对象的层面,区分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的思辨能力这两种类型。
为了辨析数理的思辨和人文的思辨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让我们来看“勾3股4弦5”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命题,前者陈述的是一条数理的几何定理,后者陈述的是一条人文的价值标准。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条几何定理。对这条几何定理进行思考辨析,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勾3股4,弦就一定是5吗?果真如此,用加法各边分别增加等量的长度,如“勾4股5弦6”能否成立?显然不能成立;再用乘法分别增加等量的倍数看看能否成立?比如,勾6股8弦10,结果发现:用加法不成立,用乘法成立。再经过一系列复杂深入的分析,人们发现了“勾的平方加股的平方等于弦的平方”这样的规律性。发现这一规律性,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另一半的任务是对这种规律性做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只有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能打消人们对它可能产生的疑虑,成为一条无
可争议的数学定理。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到如今我们仍然称
它为猜想,而不称它为定理,就是因为它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
由此可见,数理的思辨有如下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数理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是一个由已知求未知的思考过程。其二,在思考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确证结论的证明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三,经过严密的思考而确证的结论具有无可争议的性质。
其次,让我们再来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人文性问题。一提到这个问题,青少年朋友们的第一感觉可能是: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不顺耳!藏在这种感觉之中的潜在理由可能是:这种陈腐的价值观念早就过时了,还提它干什么!更深一层的理由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男女的出生比率大约按1比1算,照这个伦理原则,我们的父母会有一半成为不孝之大者,这不是太荒唐了吗!如果征求朋友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至少会有一半以上的人可能会说:在现代社会,如果有谁还坚持这样的伦理观念,简直就是愚昧!可是,这话如果让超生的父母们听到了,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们可能会说:你们这些城里人生病了,医药费有地方报销,老了有退休金,我们不指望自己的儿子,又能指望谁呢?而对于一位连续四胎生女儿、罚款数额足够支付夫妻二人养老保险费的妈妈来说,她可能会说:爷爷盼孙子、老子盼儿子都盼红了眼,我要是不生个儿子,在这个家就永远抬不起头来。正因为坚持这些看法的人为数众多,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挑战性。
从上述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人文的思辨也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得出像“2+2=4”这样公认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思考的结论,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通常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其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过程中,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辩护性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维护这一观点的主要说理方式。其三,思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佳的价值理念或行动准则。
5.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
人文性的问题与数理性的问题有很大的差别。数理性的问题属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人文性的问题属于“人应该如何”的问题。
数理性的思考能告诉人达到一定目的的最佳手段,却不能告诉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的。我们无法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所采纳的伦理原则做出科学的证明,我们只能对它们做出辩护性的解释或者是说服性的论证。因而,人文性的思考就与坚持或者维护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辩护性解释,或者与说服性论证联系在一起。人文思辨能力主要指的就是对种种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估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
有关人文思辨能力的培养,我向大家介绍两点建议:
第一,培养人文思辨能力应当从建设良性的沟通与对话开始。我个人认为,人文思辨能力是在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沟通与对话,大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与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沟通与对话,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沟通与对话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9:3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970961421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思辨”课堂教学内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思辨”课堂教学内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