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幼儿园听课评语和建议)
学习《宋代经济史》的心得体会
首先很感谢老师的期末考试可以以心得体会的形式来抒写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想。毕竟正襟危坐的写一篇学术性的论文对于本人来讲,还是件非常艰辛的任务,即使有老师质疑我们已经有三年的功底,但却仍是没有达到厚积薄发的理想状态。
学习《宋代经济史》,本人想套用王国维学习的三种境界来阐述对学习《宋代经济史》的新的和体会。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朝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上课有听过老师讲解宋朝纸币的出现及其影响,毋庸置疑,影响是质的飞跃。在感慨其先进的货币思想之时,也对交子产生的社会背景产生了兴趣。在追究其起源的时候,翻阅的资料必定得有一定的说服力,虽然没秉着做大学问的心态,但执着追求一窥到底的明确目标还是确定的。
①究其原因,钱荒是影响交子出现的重要原因。“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铁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有些史料证实交子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铁钱沉重,面值小,购买力低下,不便使用。“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旅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挟持”。②此外,还有脱脱的《宋史·食货志》,费著的《楮币谱》,
曾巩的《隆平集》,章如愚的《山堂群书考索》等也是持此说法。本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符合宋朝的历史史实,都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的重要原因。
钱荒是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发展过程中,因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一种货币危机现
象。钱荒需要加大社会供给量,而且不能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这就为交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宋朝经济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活动频繁。这就为货币的需求量提出了初步的要求。宋以前都用贵重的金属作为货币的等价交换,昂贵遭盗贼的觊觎,贵重不易携带,而且交通也不如今日的高速便捷,这种不方便给商品的贸易带来困难。当商品贸易的繁荣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商业贸易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仿市遗迹荡然无存,外贸亦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趋势,北宋政府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秀洲、密州等地设置市舶司,宋初市舶收入总计达三十至五十万贯,占总税收的百分之二、三。③于是货币的需求量就骤增,钱币的流通量呈现不足,钱荒的现象日益突出。于是政府为解决当前的矛盾,开始造铜钱,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政府大量铸造铜钱的解决方式在初期是解了燃眉之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解决方式到成了阻碍的绊脚石。宋朝“镇”的兴起,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显著发展,宋朝政府在全国各地遍设商税场合茶、盐、酒商税收入超过两税的收入,则表明出宋商品贸易的兴盛。宋朝的商税大致可以和唐相媲美,“居者市鬻,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三十”。④宋朝的茶贸易也非常繁荣,宋人叶清臣说:榷茶之利,凡止九十余万缗。通商税收,且以三倍旧税,可得一百七十余万缗。宋朝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多,以铜钱味代表的货币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而北宋政府铜贵钱贱的货币政策,加剧了钱荒的社会局面,成为交子产生的催化剂。使各个阶层加深了对货币的认识,也从反面提升了各个阶层的货币思想。水到渠成,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了。交子的出现,不仅在中国货币史上,而且在世界货币史上,都享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纵观宋朝的历史,交子的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解决货币数量不足与商品交易日益膨胀之间的矛盾,交子的产生解决了金属货币流通不足的问题和交易的笨重不变。毋庸置疑地,交子的产生充分证明了宋朝有着当时较为先进的货币思想。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九
吕祖谦 《历代制度详说》卷七《钱币》③ 段世英 《宋朝先进的货币思想》
④ 脱脱 《宋史·食货志》
①②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发明的,自豪。知道了我们的祖先在封建时代的背景中有如此先进的货币思想,佩服。在学习中,探索了交子出现的原因,在史料和学者的伟人肩膀上,初步得出自己的想法,也是有点小欣喜的。可是,宋朝处于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其发展程度高于唐朝。社会生产方面,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唐代有所提高,经济作物和手工业也比唐代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出现,这笔欧洲第一张纸币早六百多年。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朝完成的: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精神文化方面,新儒学的产生,理学,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而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制度层面,以唐为鉴,较唐完密。①宋朝亦如窈窕淑女,怎么看,怎么瞅,都可爱、灵气。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贡献巨大的朝代,对后世影响深远。为研究宋代衣带渐宽也是在所不惜的。
以前对宋朝的认识不够客观,总是觉得老是对外投降、讲和很窝囊。但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对此有了比较客观的看法。军事没有战争的实力,讲和的政策其实对双方都有好处。求稳定,发展了国家、社会的经济,百姓也免遭战争的苦难,生活平稳也不失为平淡生活的幸福。求和也好,投降也罢,最起码宋朝还是心中的蒙娜丽莎,诱人又神秘。反到是后来宋朝老想着把金朝、蒙古干掉,结果就出了事。
学习英语演讲艺术时,老师讲解了对此次日本民族大地震的社会救助相关的问题,微薄热闹
轰轰的暴力慈善涉及到的也是社会救助方面的问题。抱着想掀开宋朝的面纱,一窥其真容的心态,着实用心的探索了宋朝政府对贫困人群的社会救助。
宋朝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国家以文治国、儒术治国的政治理念,官方对社会救助的事业还是非常重视的,所谓“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②宋朝在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之时,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同时也是为了巩固国家的政权,政府部门采取一些重要的救助措施,对不同的对象设立了不同的专门机构,对孤寡病残,贫困受灾人群给予社会救助。如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慈幼局、养济院、漏泽院等。完善的救助机构,让人忍不住想起当下的社会保险制度,今日“五保一金”需要个人收入的8%、的健全所属单位机构支付给你的8%、国家支付你交社保的8%的两倍,总共加起来,救济你退休、年老、病残的生活保障。看起来也很符合中国的国情,完美与否,还需考量。但还是认为宋朝的社会救助机构还是比较齐全的,政府重视、制度严密、机构完备、设施齐全、救助范围空前广泛,对后世以及我们现今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宋朝政府在救助方式上有明确的规定。国家对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没有经济来源的孤寡病残、乞丐等采取一些直接性的救助,提供他们最低基本生活需求。这一点觉得美国的社会救助性质的政府救助做得非常好,在看《绝望主妇》时就在疑惑,怎么主妇的日子及老年人的生活过的那么安逸呢,整天做的除了八卦还是八卦,当然,除去其中的故事情节。后来在慢慢的关注中开始认识了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说有无弊端,就国家投入的资金和满足大众最低的生活需求方面,还是艳羡其完善的制度。对比之下,中国千千万万的工厂工人,每个月享
有的最低生活保障,估计是个严峻的问题,而泛滥的农民工和农村老龄人就更不用说了。关于宋朝的社会救助,有政府无偿散发粮食、衣物或散碎银两的赊济方式救助老弱病残者,又称赊谷、赊衣、赊银。有政府通过调粟的方式解决灾年的粮食暂时短缺问题,归纳为:移民就粟、移粟就民和平糶。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河北大水,民流就食京东”。③宋宁宗嘉
胡昭曦 《我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脱脱 《宋史》,卷178,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③ 秦蕙田 《五礼通考》卷二百五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第135-142册),转引赵宏欣 《宋代政府①②
定二年(1209)“命江西、福建、二广、丰稔诸州,籴运以给临安”。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十一月,以京师谷价踴贵,发廪一百万石减价出糶以济民”。宋朝的救助方式还有放贷、安辑、蠲缓、养恤的补救灾民、贫民再生产的政策。养恤是两宋实施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方③式。养恤,但从其字面意思,就觉得很温馨,抚养体恤。宋朝政府的这一措施也的确是善举,救助贫民、弃婴、老弱病残者,提供固定的居住场所、食物、寒衣、医疗帮助等等。“令医官局于见赈济去处每处差医官二员,将病患之人诊视医治,所需药物从和济局取拨”;对于“无所依归之人,乃令就病坊安养从之”。④
当然,宋朝政府的救助对象并不是泛滥的,首先得经过对象的筛选。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⑤年诏:“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50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每个硬币都有两面,问题的两面性也可以探究出宋朝政府以筛选对象作为救助的一个标准,有失一定的公正性。徇私舞弊、贪污腐败在中国一直是不朽的话题,宋朝也不例外。“李允则知谭州,湖南饥,谷发官廪,先赈而后奏,转运史执不可,允则曰:‘须报踰月,则饥者无及矣’”。⑥②①“江东旱蝗,广德、太平为甚„„太平州私创大斛,新徽州守林琰无廉声,宁国守张忠恕私匿赈济米,皆劾之”⑦等等,史料上的抒写,还是可以看出制度本身的一些缺陷和执行机关人员的舞弊现象。
宋代的社会救助的弊端„„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二境界的这段诗句,王国维在这里,他想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在此处,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对贫困人权的社会救助》
① 脱脱 《宋史》,卷39,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② 钦定康济录(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663册)。转引赵宏欣 《宋代政府对贫困人权的社会救助》
③赵宏欣 《宋代政府对贫困人权的社会救助》
④ 徐松 《宋会要辑稿·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57
⑤徐松 《宋会要辑稿·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57
⑥脱脱 《宋史》,卷324,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⑦脱脱 《宋史》,卷437,北京中华书局,1977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9:11: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95481249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宋代经济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宋代经济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