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论语十则翻译)
宋代土地价格(1)
《宋代物价研究》第一章
程民生
自唐代中期均田制崩溃以来,以往的土地国有制再也不占统治地位,代之以土地私有制。作为不动产的土地,立即成为商品领域流通频繁的、最主要的大宗商品。正如宋人生动表述的那样:“古田千年八百主,如今一年换一家。”①土地私有化是历史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活力,在社会生活中,土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经济实力。受自然条件限制,土地的肥沃与否,水利设施及地理位置的便利与否,直接决定着其价格高低。同时,当地人口密度、阶级关系等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宋代地价,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漆侠先生和朱瑞熙先生,均从不同角度对宋代土地价格做了比较透彻、比较全面的论述。②但学无止境,仍然有研究的余地。在此,笔者以本书的角度和一些新资料,分地区再做补充和概括,对前人所引用过的有关史料,取舍理解也不尽相同。
① 罗椅《涧谷遗集》卷1《田蛙歌》,第2页。
② 漆侠《宋代经济史》上册,第382—383页《宋代地价表》;朱瑞熙《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从》2006年2辑。
【一、开封府及京西】
一般来说,城市的地价普遍贵于乡村。正如王禹偁所说的首都开封那样:“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其来旧矣。”①正是所谓的寸土寸金。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曾多年担任河南尹的向拱,“表献西京长夏门北园,诏以银五千两偿之”。②西京洛阳的北园,大约价值5000贯。然而,由于不知道园林的面积,所以意义不大,仅供参考。
天圣元年(1023年),河南府报告说:巩县因建造宋真宗的永定陵,“占故杜彦珪田十八顷,凡估钱七十万”。宋仁宗诏令“特给百万”。③占用民田地18顷,估价钱70万即700贯,每亩平均388文。而宋仁宗为显示对先帝的孝心和皇家的慷慨、恩典,将价格提高到1000贯,即每亩555文,这显然已不是市场价了。嘉祐八年(1063年),京西转运使吴充下令济源修复了唐代温造所建的渠堰,使当地大量土地由旱地变成了水田,重新种植水稻,土地价格随即上涨:“向时亩为钱百余者,今几贰千钱,则厚薄可见。”④原来每亩旱地只值100余文,此后升到了将近2贯,增值约20倍!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出卖开封、京西等地的官方淤田,分为2等4级:第一等的赤淤地每亩3贯至2贯500文,第二等的花淤地每亩2贯500文至2贯。⑤淤田是将原来的“咸卤之地”经过灌淤改造的良田,此价可视为当地良田之价。
北宋后期,京西有两条比较含糊的地价资料,一条钱数不具体,一条亩数不具体。
元丰年间,程颐在汝州购置了一笔田产:“以钱数百千,市汝州户绝荒田二十余顷。”⑥这条资料虽价钱含混,但仍很珍贵,不妨算出个大致价钱。若以500贯、25顷计,则每亩200余文。也即无论具体数字是多少,每亩土地不过数百文而已,最多(以900贯计)超不过500文。
河南府永安县城的东边,“有民田数亩,距城百步,平原爽垲,俯视郊畛,南直崧少,东走青垄,有足乐者。”崇宁年间,被人以100贯的价钱买下建筑道观。⑦这块地理位置极
1
佳的负郭之田,可惜的是不详具体亩数。我们再来推算:若以5亩计则是每亩20贯,若以9亩计则是每亩11贯,估计约在20贯左右,无疑是京西路最高的地价。
孟州汜水县有个李诚庄,“方圆十里,河贯其中,尤为膏腴,有佃户百家,岁纳租课,亦皆奧族矣。”宋仁宗时,此庄因事被官府没收,随即予以拍卖:“前已估及一万伍千贯,未有人承买者。”出卖前估价15000贯,因价格贵没有成交,改为1万贯才卖出。⑧这片土地没有具体亩数,但可考出大概。按宋人林勋的说法:“五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顷,顷九为井。井方一里,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为同。同方百里,一同之地,提封万井,实为九万顷。三分去二,为城郭市井、官府道路、山林川泽,与夫硗确不毛之地。”⑨方圆10里大约是9万亩,除去三分之二,实际可耕地大约是3万亩。考虑到这里仅是一座农庄,没有官府、市井等建筑和公共用地,耕地面积还要再多些。若以4万亩计,合计每亩250文。而原估价钱是每亩约375文。
京西还有租地价格。皇祐年间,地方长官陈襄在孟州河阳推广水稻种植,“出钱十万,僦田二顷以试之”,⑩以100贯租种民间农田2顷,每亩合500文。从这条资料还可以推知,河阳的地价肯定高于每亩500文。
① 王禹偁《小畜集》卷16《李氏园亭记》,第16页。
② 《宋史》卷255《向拱传》,第25册第8910页。
③ 《宋会要辑稿·礼》29之32,37之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0,天圣元年六月戊申(第4册第2324页)载土地数为“四十八顷”。据朱瑞熙先生考证,应以《宋会要辑稿》所载为准(《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2辑)。
④ (清)萧应植《乾隆济源县志》卷6《济水》,熙宁三年《千仓渠水利奏立科条碑记》,第3页。
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0,熙宁五年二月壬子,第9册第5586页。
⑥ 方宙《请给还所夺程颐旧田奏》,《全宋文》第121册第351页。
⑦ 吉观国{西京永安县金星观道院记),《全宋文》第129册第246页。
⑧ 魏泰《东轩笔录》卷8,第92页。原作汜县,按宋代并无汜县,当为汜水县之误。
⑨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1《本政书》,第128页。
⑩ 陈襄《古灵集》,附叶祖洽《先生(陈襄)行状》,第1093册第706页。
【二、 河东】
河东路是山区,农田资源较少,所以地价比京西贵,一般每亩数贯。
河东路太原地价,有两例珍贵的考古资料,均为宋墓中发现的买地券所显示的购买墓地价格。天圣十年(1032年),有人在曲阳县即今太原西郊5公里处的西山脚下小井峪村,“买到地一亩二分,置围两座,各长十一步,各阔九步,准作价钱九贯文”。①1亩地合7贯500文。明道二年(1033年),有人在同一地点,卖“刘家地贰亩,准作价钱壹拾贰贯伍佰文市陌”。②1亩合6贯250文。由于不详所言“市陌”是多少,所以此数不很确切。绛州正平县的南董村,“田亩旧直三两千,所收穀五七斗。白灌淤后其直三倍,所收至三两石”。③每亩地价原值2至3贯,亩产粮食5至7斗。经过熙宁时的灌淤改良,亩产2至3石,增产4倍多,地价也一跃增长了3倍,每亩达到6至9贯。
绍兴年间,殿帅杨沂中派人潜回老家代州,为其当兵时的老战友卫校尉置买了“膏腴千亩”,地契上表明“厥直万缗”。④合计每亩10贯,是目前知道的河东地价确切数字中的最高价。此时此地虽属于金国,然距北宋不过二三十年,足资参考。
① 解希恭《太原小井峪宋、明墓第一次发掘记》,《考古》1963年5期。
② 代尊德《太原小井峪宋墓第二次发掘记》,《考古》1963年5期。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7,熙宁九年八月庚戌,第11册第6779页;《宋会要辑稿·食货》7之30,6l之102。
2
④ 洪迈《夷坚志·三志壬》卷6《卫校尉见杨王》,第1512页。
【三、 陕西等西北地区】
与河东路相比,陕西地价相当便宜。
治平末年,陕西“上田亩不过二千”。①上等良田的价格,每亩不超过2贯。同州沙苑拥有朝廷牧地9000顷,其中良田约6000顷。大观元年(1107年),“以今陕西土田中价计之,每顷可值五百余贯。”②合每亩5贯余,比治平年间的地价大大提高。
至于偏远地区,土旷人稀,地价十分低廉。如宋神宗时陕西庆州的沿边土地,“向来只用二千贯买地,一顷才十贯余,宜其不好”。③每亩仅值100余文。边防地区除了地理位置不佳、安全没有保障或土质贫瘠等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生产方式不同。陕西沿边土地多为少数民族所有,然而“蕃部贱土贵货”,④并不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李復也有诗句,讲述了同样道理:“蕃兵人市争卖田,汉人要田蕃无钱。有田卖尽走蕃去,却引生羌来寇边。”⑤地价低贱,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可与内地相提并论。
敦煌文书留下一份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的卖舍契约,上写:“政教坊巷东壁上舍壹院,内西房壹口,东西并基贰丈伍尺,南北并基壹丈贰尺三寸„„断作舍价每尺贰斗。”⑥这座敦煌城内的带院西屋,大约两间的面积,是按尺卖成粮食的,总数当为7石4斗6升。
以上北方地区,缺京东、河北的土地价格资料。以下南方地区的情况由于时间跨度长,加以南宋多使用纸币,地价隋况更复杂。
①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甲戌注,第20册第12269页。
② 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27,大观元年三月乙卯,第913页;《宋史》卷198《兵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2,熙宁五年四月末,第9册第5636页。
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3,熙宁五年五月辛卯,第9册第5655页。
⑤ 李復《潏水集》卷16《予往来秦熙汧陇间„„以补秦之乐府云》,第1121册第154页。
⑤ 张传玺《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40页。
志》12,第14册第4945页。
【四、两浙】
两浙路地价资料比较丰富,具体到可以分州郡考察。
1。杭州(临安府)。天圣年间,刘太后赐给杭州灵隐山景德灵隐寺“直百万,市田二十五亩以施之。”①即以钱1000贯买田25亩以施之,每亩高达40贯。此价显然过大,已有多家用新资料考证推论其不实。漆侠先生认为田数应是15顷,所以平均每亩为666文;朱瑞熙先生认为田数应是25顷,所以平均每亩为400文。②如果宋仁宗朝初期杭州土地(太后所赐,当是良田)不过500文左右的话,那么,数十年后的价格就大不一样了。元祐六年(1091年),据知杭州苏轼言:“体问民田之良者,不过亩二千。”③良田亩值达到了2贯。
南宋时期持续上升。乾道八年(1172年),马军司长官李显忠“乞兑换民田充都教场。有司申明(民?)间不愿,欲每亩支钱五贯文收买。”④每亩价值5贯,应该属于优惠的高价。绍定元年(1228年),右丞相史弥远给临安府灵芝崇福寺捐款“二百
① 夏竦《文庄集》卷2l《赐杭州灵隐山景德灵隐寺常住田记》,第1087册第225页。
② 详见朱瑞熙《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2辑。
③ 苏轼《苏轼文集》卷32《乞相度开石门河状》,第908页。
④ 《宋史全文》卷25下,乾道八年三月己巳,第1751~1752页;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51,第1907页。
万,易沃壤为亩二十有五”。①每亩良田价值80贯,增长10余倍(可能是会子价)。淳祐十
3
年(1250年),临安府拨出纸币55000余贯给报恩光孝观,购买仁和、德清间的闲田50余亩:“得楮五万五千有奇,买仁和、德清闲田五十余亩,岁收粟五十余石。”②每亩纸币1100余贯,是为已知宋代最高的土地价格。景定年间,朝廷实行公田法时,“浙西田亩有值千缗者”,每亩达1000贯(会子价),但贾似道“均以四十缗买之”,③近似于掠夺。
2.苏州(平江府)。苏州没有北宋的地价史料,所见全是南宋价格。汉代人多言关中良田亩值一金,南宋人王楙对此考证道:“按汉金一斤为钱十千,是知汉田每亩十千,与今大率相似。”无意中透露出当时的地价是每亩10贯。王楙是苏州长洲人,终身居家著作,此话写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至嘉泰二年(1200年)间,所以此地价属当时苏州的地价。他还记述了地价变迁及原因:“仆观三十年前,有司留意征理,所在多为良田,大家争售,
①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79《灵芝崇福寺》、第4册第4073页。
② 姚勉《雪坡集》卷33《重修报恩光孝观记》,第1184册第217页。
③ 《宋史》卷474《贾似道传》,第39册第13782页。朱瑞熙先生对此有不同看法,他引用了清代学者俞正燮的辨析:“《(贾)似道传》言亩值千缗者,亦给四十缗。案,不当有千缗之田,《食货志》亦不载此数。盖凡相攻击者,君子、小人各务构虚以相诬。此所以不足取信于人,而是非终于无定也。”认为“所谓每亩值一千缗的田是反对者捏造出来的”。然如本段前引姚勉《雪坡集》卷33《重修报恩光孝观记》所言,购买仁和、德清间的闲田即是每亩纸币1100余贯,可以证明有“千缗之田”。但由于是纸币,所以实际价值并不值1000贯。当时比价,17界会I贯值50余文,18界会1贯值250文。即使按18界会计,为250贯铜钱。
至倍其直。而迩年以来,有司狃于姑息,所在习顽为风,举向来膏腴之土,损半直以求售,往往莫敢乡迩。世态为之一变,甚可叹也。”①所言30年前,指的是宋孝宗乾道年间,由于官府注重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等,土地质量提高,大户人家争相置买地产,促使一些地价上涨了1倍。至宋宁宗时,情况发生逆转,土地减半价也往往难以出售。这个价格,大约就是亩值10贯,推算至宋孝宗乾道年间,一般地价大约是亩值15贯至20贯。庆元年间,苏州福源寺的僧人在外地化缘时,有人“与钱三十万归。今之掌事慧通,戮力营置田二十一亩有奇”。②每亩14贯200余文。
嘉泰四年(1204年),州学陆续购置了一批土地,面积及价格如下:
嘉泰四年七月内,用钱壹阡玖伯单捌贯伍伯伍拾文,九十九陌,买到„„长洲县„„苗田共壹拾柒段,计壹伯叁拾陆亩叁角壹拾肆步。
嘉泰四年七月内,用钱壹阡陆拾叁贯叁伯柒拾伍文,九十九陌,买到„„长洲县„„苗田计捌拾陆亩伍拾陆步捌分肆厘。
嘉泰四年七月初三日,用钱玖伯柒拾伍贯贰伯肆拾文,九十九陌,买到„„长洲县„„田地计壹伯贰拾叁亩壹角壹拾肆步陆分壹厘。
嘉泰四年七月内,用钱壹伯壹拾玖贯文,九十九
① 王楙《野客丛书》卷10《汉田亩价》,第148页。
②王公振《福源寺田记》,《全宋文》第317册第2页。
陌,买到„„长洲县„„苗田贰段,计有柒亩壹角。
这4宗土地,平均每亩的价格分别是约l4贯足、约12贯余足、约7贯余足、约将近17贯足。①开禧元年(1205年)至二年,平江府学又买到4宗土地。据碑刻记载如下:
(开禧元年六月)节次买到„„长洲县叁契田地壹伯贰拾柒亩贰角陆步,计交易钱壹阡陆伯陆拾玖贯陆伯柒拾文,九十九陌。
七月内,用钱捌伯陆拾伍贯陆伯伍拾文,九十九陌,买到„„长洲县„„苗田共伍拾陆亩肆拾捌步伍分,„„共上租米陆拾硕壹斗。
4
九月内,用钱叁伯叁拾肆贯叁伯贰拾文,九十九陌,买到„„长洲县„„苗田及陆地壹拾叁段,计叁拾肆亩壹角肆拾伍步陆分,„„共上租米贰拾柒硕捌斗陆升。
开禧二年五月内,用钱叁拾壹贯贰伯文,九十九陌,置到„„吴县„„苗田捌亩贰角叁拾壹步。②
以上土地,每亩平均买卖价格分别为约13贯足、约15贯足、约9贯余足,3贯700余文足。总的来看,当时长洲地价在3贯700余文足到17贯足之间。
开禧年间,平江府上方寺僧人“顷囊尚得千缗,属其徒可
① 缪荃孙编《江苏金石志》卷l4《吴学续置田记》1,第6、8、9—10、13页。
② 同上书2,第25、20、23、30页。
任者曰元素,纠坛立局,置晦仅二百,人租斛倍之”。①用1000贯置买了将近200亩地,每亩平均5贯有余。绍定五年(1232年),平江府“以二百万钱俾邑(指昆山县)士陈九皋经理其事,得积善等乡良田六十九亩二角十四步,岁租八十九石有奇。”②每亩良田28贯余。
绍定六年(1233年),平江府常熟县增置学田3宗:
一项,用官会叁伯伍拾贯文,买金鹅乡田捌亩伍拾伍步叁分,每年上还租米柒硕。
一项,用官会玖伯贯玖伯文,买„„彭华乡等田贰拾玖亩叁角,并地叁角,每年上还租米贰拾捌硕。
一项,用官会柒伯玖拾叁贯伍伯文,买积善等乡田叁拾叁亩壹角壹拾贰步,每年上还租米贰拾陆硕伍斗。③
金鹅乡的土地每亩约官会41贯,彭华乡的土地每亩约官会30贯,积善等乡的土地每亩约官会23贯。数年后的嘉熙元年(1237年),有人“得缗钱八千五百,买田以亩计者五百有二十,岁收米以斛计者三百有八十。”④以铜钱8500贯,买田520亩,每亩合l6贯300余文。同年,常熟县“拨到官钱共二万二千三
① 释元肇《上方寺置田畴记》,《全宋文》第343册第358页。
② 郑準《昆山县学记租田记》,《全宋文》第319册第192页。
③ 缪荃孙编《江苏金石志》卷16《平江府增置常熟县学新田记》,第6页。
④ 缪荃孙编《江苏金石志》卷16《常熟县教育言子诸孙记》,第47页。孙应时《琴川志》卷l2《教育言氏子孙记》(第2册第1265页)作:“缗钱六千三百,买田以亩计者四百有五十。”
百贯文官会,约可买田八百余亩。”①每亩约官会27贯。还是这一年,有人捐赠田产给安吉州(湖州)的南林报国寺:“施财捌佰伍拾贯文,置到吴江县界田贰拾亩,递年收租。”②则是苏州吴江县的土地,每亩42贯500文。
苏州还有典田的价格。北宋时期如吕恵卿言:“苏州臣等皆有田庄在彼,一贯钱典得一亩”,③每亩1贯。到了南宋,与土地价格大增一样,典田价格约增长10倍左右。如开禧二年(1206年),平江府学“用钱贰伯肆拾贯玖伯贰拾文,九十九陌,典到„„吴县„„苗田贰拾贰亩壹角壹拾玖步半,共上租米叁拾柒硕壹升”,④每亩约10贯足。
3.镇江府。镇江府地价史料很少,仅见一条。嘉定年间,在金坛县,民众以260贯买地300余亩为义役庄:“有田于此,晦盈三百„„钱二百六十缗以酬”。此地“耕凿不能周,山倍于田,樵牧不能御,官有常赋,秋而来冬而去,高下捃摭,仅足以输官。”⑤由于土地质量不佳,每亩价值约800余文。
4.明州(庆元府)。宋仁宗时,王安石记载了鄞县的地价:“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⑥每亩1至2贯。南宋孝宗时,定海县大部分地区的地价,每亩约20至
① 孙应时《琴川志》卷6《义役省札》,第2册第1216页。
5
② (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11《宋南林报国寺碑》,第39页。
③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67,熙宁八年八月戊午,第11册第6557页。
④ 缪荃孙编《江苏金石志》卷14《吴学续置田记》2,第27页。
⑤ 刘宰《漫塘集》卷21《游仙乡二十一都义役庄记》,第1170册第577页。
⑥ 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3《上运使孙司谏书》,第32页。
30贯,唯有清泉乡大不相同:“地佳者两千,次一千,又其次举以予人,唾去不受也。”①所谓的良田不过亩值2贯,差一些的土地1贯,再差的居然白送也没有人要。嘉定七年(1214年),同样是鄞县,“合置田一千亩,每亩常熟价直三十二贯官会,计钱三万二千贯,每岁得谷二千四百余石”。②亩产2石4斗的农田,每亩价值32贯(会子)。同年的鄞县,有程姓提刑官“捐缗钱千有二百,置田四十亩。”用于维护水利设施的人工费。③以1200贯买农田40亩,每亩合30贯。开庆元年(1259年),当地有以下两宗地产交易额:“内一契,何津之买赵念一省元地一片,计二十三亩二角四十九步,价钱六十贯足;内一契,林千十一娘男何津买葛子升户下千十地八亩二角三十七步,价钱三十贯文,九十八陌,钱会各半。共细计一千三百四十贯四百五十五文。”④一宗为23亩2角49步,价钱60贯足,每亩约2贯600余文;一宗为8亩2角37步,价钱30贯(98陌,钱会各半),每亩约3贯700余文。嘉熙三年(1239年),庆元府为修它山水利买进一些土地,其中有水田29亩3角25步,“元契直钱计六百三十一贯七百文,九十八陌,每年上租米共二十一石一斗”。⑤
① 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4《与诸司乞减清泉两乡苗税书》,第1166册第298页。
②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12《东钱湖》,第5册第5151页。
③ 罗浚《宝庆四明志》卷4《水》,第5册第5035页;卷12《东钱湖》,第5册第5151页。
④ 梅应发、刘锡《开庆四明续志》卷3《洪水湾》,第6册第5953页。
⑤ 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赵都承淘沙米田牒魏都大》,第576册第28页。
每亩21贯余足。
5.秀州。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秀州松阳泾有块719亩余的土地,因争讼连年不决,官府决定没收,以600贯的价格卖给湖州州学,①每亩合834文。此地“当沃壤,旧无嘆潦之患。以二年之人偿贷钱,然后率为学粮,岁可以食百员”。②看来是一块质量不错的良田。
6.绍兴府。绍兴十二年(1142年),朝廷为昭慈圣献皇后(隆祐太后)购买攒宫禁地,“先支还价钱,每亩三贯五伯文足,”③民间的土地每亩3贯500余文足。同年,据李心传记载:“权攒徽宗皇帝、显肃皇后于会稽之永固陵。懿节皇后拊陵,在昭慈圣献皇后攒宫西北五十步,周地二百二十亩,并林木为钱三千八百缗有奇。”④如此看来平均每亩17贯余,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另一条史料记载的比较具体:宋徽宗显肃皇后(郑皇后)攒宫禁地所占民间山地共219亩57步,在昭慈圣献皇后(隆祐太后)攒宫禁地基础上加两倍价钱支付,“每亩计作一十贯五百文足”。其中一块地原有大小树木1578棵,估价钱为1122贯100文足;另一块地中有大小树木1175棵,估价钱为702贯475文足。⑤平均每棵树木662文余。按李心传的记载,3800贯的地价包括林木,而所有林木价格是1824贯575文。此
① 谈钥《嘉泰吴兴志》卷11《学校》,第5册第4732页。
② 吕祖谦编《宋文鉴》卷83,顾临《湖学田记》,第5页。
③ 《宋会要辑稿·礼》37之22。
④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7,绍兴十二年十月丙寅,第2360页。
⑤ 《宋会要辑稿·礼》37之22。
6
外,原隆祐太后攒宫禁地的57亩3角
【五、湖北】
湖北地价不多,只有南宋营田的资料。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湖北路安抚使曾逮论道:“营田不可出卖,利害尤明。盖一顷岁收谷八十余硕,若出卖,价钱止五十缗。不可以五十缗目前之利,而失八十斛每岁之人。”①亩产8斗余的农田,平均仅值500文。营田多属无主荒田或拋荒田,土质自然不如农家多年垦种呵护的私田。但湖北路“农作稍惰,多旷土”,②其他地价也不会太高。此价可视为中下等土地价格。
苏轼在一封书信中提到:荆南头湖庄子“有田五百来石,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余可迤逦还,不知可信否?又见乐宣德,言此田甚好,但税稍重”。③500余石是指地亩额(这种计量方法,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在南宋很普遍),价格为600贯,平均每石1贯200文,可以分期付款。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之26。
②《宋史》卷88《地理志》4,第7册第2201页。
① 苏轼《苏轼文集》卷55《与杨元素》9,第1653页。
【六、江南东、西】
乾道九年(1173年),有臣僚上书说道:江南东、西路及二广“村疃之间,人户雕疎,弥望皆黄茅、白苇,民间膏腴之田,耕布犹且不遍”,人口也“十不及浙中之二三。米谷既平,钱货难得”,因而地价低廉:“每亩价值,不过贯百。”②由于地广人稀,每亩土地1贯左右。宋理宗时的吴潜也曾经写道:江南东西两路,“除平野上腴之外,水田多潦,山田多旱,亩直不过一二千,盖有数年不得收者”。③这是绍定年间的中下等土地价格,而此类土地占当地垦田的多数。但具体情况复杂得多,有关的具体交易资料显示,价格都高于普通土地价格。如建康府,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府学以秦桧所捐赠的钱1万贯,买田1890亩,每亩合5贯300文;淳祐十一年(1251年),为立义庄,用钱50万贯买到湖田7278亩3角28步,④每亩68贯余,价格奇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56至57。
③吴潜《许国公奏议》卷2《奏论计亩官会一贯有九害》,第906册第35页。
④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8《增学记》、《立义庄》,第2册第1808、1809页。
高,可能是纸币,也可能是因为湖田实属旱涝保收的肥沃之地。
绍兴三十年(1160年),江西吉州出卖官田3650余顷,计值138万余缗,“内已有人承佃一千三百七十顷(引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一千三百十七顷),计直三十一万缗”,“无人承佃荒田、山林、陂泽二千三百四十一顷,计直六十万余缗”。经江西路提点刑狱公事黄应南复核,认为已承佃的土地原来的估价过高,“乞减价值三分”,无人承佃的荒田价格“乞别行估定”。①所言已承佃和无人承佃的土地数字相加为3711顷,与其总数3650余顷不合,若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已有人承佃的“一千三百十七顷”为准,则为3658顷,正与总数相符。以总顷数和原定价格计,每亩为3贯772文,其中已承佃的土地价格为每亩2贯260余文,无人承佃的土地价格为2贯563文,居然高于前者,显然有误不可信。重新估定的价格是将已承佃的1370顷原估31万贯减去百分之三十,即21.7万贯,则每亩1贯580余文。此数与前引史料所言的“亩直不过一二千”正相吻合,仍属中下等土地的价格。
乾道二年(1166年),户部侍郎曾怀提到:“江西路营田四千余顷,已佃一千九百余顷,租钱五万五百余贯,若出卖,可得六万五千余贯。”②1900余顷地可卖65000余贯,每亩将近3贯。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5,绍兴三十年四月丁丑,第3096页。
7
②《宋史》卷173《食货志》上1,第13册第4192页。朱瑞熙先生认为“这批营田的售价每亩平均仅163文”。(《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2辑。)是按“江西路营田四千余顷”的总数计算的,笔者认为应按“已佃一千九百余顷”计算为宜。
淳熙年间,江西洪州官方以3700贯买田1111亩:“盖三公所捐,皆四方之聘币不以人于家者,合之为钱三百七十万,所买三墅,为田千有一百十一亩,岁人租为谷九百八十三斛有奇。”①平均每亩3贯300文。
至于膏腴之地,有江东江宁府的围田为例。绍定年间,江宁府溧阳县令陆子遹,曾强制将福贤乡的围田6000余亩献给时相史弥远,史弥远“以十千一亩酬之”。但陆子遹却以“一千二亩”的价格支付田主,结果引起轩然大波。②所言围田价格为每亩10贯,但以史弥远之奸贪,当会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支付所掠夺的围田,所以其价应当在10贯以上。淳祐十一年(1251年),建康府学增购一批学田,“今用钱五十万贯,回买到制司后湖田七千二百七十八亩三角二十八步,岁收四千三百余石市斗,米、麦相半,发下本学置簿桩管。”③每亩68贯余。
山地价格也有三例,都在徽州。淳祐八年(1248年),徽州胡梦斗的卖地契约显示:山地3亩,卖与同乡李武成,价钱为17界官会200贯:“计叁亩„„十七界官会贰佰贯”。④每亩合66贯600余文。宝祐三年(1255年),徽州休宁县的一份卖地契表明:
„„都周文贵„„愿将本都六保地名„„山三亩一角二十步,„„今将前项四至内山地,并大小杉苗,一
① 朱熹《朱熹集》卷79《江西运司养济院记》,第4102页。
②俞文豹《吹剑录·外集》,第2878册第25页。
③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8《立义庄》,第2册第1809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卷1《淳祐八年祁门胡梦斗卖山赤契》,第1册第6页。
并出卖与休宁县三十乙都张伸文名下,三面评值,价钱十八官会七十三贯文省。„„宝祐三年八月十五曰,周文贵。书契,见交钱人言无圭(押字)。
这块山地连同生长的杉苗,每亩值18界官会23贯余省。①咸淳六年(1270年),徽州祁门县的另一份卖地契中说:吴运干在当地有山地6亩,卖出的价钱是18界官会110贯省。②每亩18界官会18贯300余文。
嘉定年间,赵与时曾说道:“贡禹被征,卖田百亩,以供车马。以今江、淛田贾会之,不减二三千缗。车马之费,当不至是。则当时田贾,亦非今比。”③说明当时江、浙地区的农田价格,每亩一般在20贯到30贯之间。
①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周文贵卖地契》,转引自朱瑞熙《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2辑。按朱瑞熙先生作“每亩21922文省”,不知是如何计算的,与我的数字不同。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契,转引自姜锡东《宋代买卖契约初探》,《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集》,河北③赵与时《宾退录》卷3,第36页。
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朱瑞熙《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2辑。
【七、福建】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福州要出卖官庄,面积为“熟田千三百七十五顷八十四亩„„共估钱三十五万贯”。每亩平均2贯559文。其中7县的官田土质“中下相半”,5县的官田“田色低下”,①所以其价是以下等土地为主的中下等土地的平均价格。与江南东西路的同类地价相比,高出60%左右,原因在于福建地狭人稠,“亩直浸贵”,②地价在不断升高。
8
到了南宋,福建土地价格大增。南宋中期,大约是福建的沿海某地,有人以100贯买田3亩余:“以钱十万,买其田三亩有奇”,③每亩约30贯。福建兴化军有艾轩先生林光朝祠,城南专有田地以供赡。后来其家衰落,祀田出卖为两家所得。宋理宗时,其孙林钧上诉要求收回。长官方大琮喟然长叹道:“鬻祀田,非法也。没价返田,法也。吾使乡部,宁厚毋薄。”于是“檄郡丞,以窠名钱酬元直之半,俾复其旧”。但因很快就被调离,此事被搁置,林钧只好继续投诉。新长官杨栋对购买其地的两家说:“先生在,不殖寸产,没岂与乡人较数亩之田者?虽然,诿先生之廉让,利故家之清贫,取而有之,此名不可安也。方公去矣,窠名钱不可觊。其以郡镪十有二万酬若等„„核其田,凡八亩三角三十一步,岁得穀十七斛有奇,钱千。”④所要支付的120贯,应是因循前任“以窠名钱酬元直之半”,也即是半价。全价应是240贯,平均每亩约29贯。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1之23,63之175;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1l《官庄田》,第8册第7882—7883页。
②《宋史》卷89《地理志》5,第7册第2210页。
③陈藻《乐轩集》卷5《送方孺春赴仙游簿序》,第1152册第75页。
④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89《修复艾轩祠田记》,第13页。
【八、四川】
绍兴十一年(1141年),夔州路梁山军军学的经费不足,新任学官杜莘老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招集生员,“愿输家余为之,缗二千二百有奇,公乃市田六百亩”。①捐钱2200余贯,置买了学田600亩,每亩约3贯666余文。四川地区是铁钱行使区,此价应是铁钱的价格。按当时铜、铁钱的比价大约是1:2,则此数约合铜钱1贯833文。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成都的金绳禅院收到布施田地3宗:“邓景亨者施十四亩有奇,直一百四十万钱;成都李元有施二十六亩,直一百八十万钱,潼川僧曰道方施二十亩,直四十万钱。”②每亩价格依次为近100贯、69贯200文、20贯,差别很大。四川尤其是成都府路“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③“蜀地膏腴,亩千金”,④地价之高,势在必然。但每亩高达1000贯,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些都是铁钱数,按当时比价,实际每亩约合铜钱50贯、34贯600文、10贯。淳熙年间,成都府路官员徐朗离任前,曾“尽捐公钱七千余缗,市田一百六十亩,以禀成都之府学。”⑤每亩铁钱43贯750余文,约合铜钱21贯875文。嘉泰三年(1203年),绵州魏城县官员“樽节浮费,得钱一千九百缗,买中田一顷,而置之学”。⑥则是当地中等农田的价格是每亩19贯,约合铜钱9贯500文。
①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54,查钥《杜御史莘老行状》,第450册第632页。
②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卷41,姜如晦《金绳禅院增广常住田记》,第1354册第743页。
③《宋史》卷89《地理志》5,第7册第2230页。
④《宋史》卷344《王觌传》,第31册第10944页。
⑤杨万里《诚斋集》卷125《朝议大夫直徽猷阁江东运判徐公墓志铭》,第35页。
⑥范于进《魏城徐邑侯捐置学田记》,《全宋文》第297册第83页。
【九、两广】
乾道九年(1173年),有臣僚上书说道:江南东、西及二广“村疃之间,人户雕跊,弥望皆黄茅、白苇,民间膏腴之田,耕布犹且不遍”,人口也“十不及浙中之二三。米谷既平,钱货难得,”因而地价低廉:“每亩价值,不过贯百。”①也即1贯左右。然而不能一概而论,正好是同一年代的广西地价,有的价格就高出一倍多:乾道年间,广西地方官“得钱八千缗,置田三十顷”。②以8000贯钱买田30顷,合每亩2贯666文。
淳祐元年(1241年),静江府临桂县一名妇女捐田给佛寺:
9
昭州都监杨忠训宅孺人李氏二娘舍□□一百七十贯文钱,收置临桂县西乡曹□□□田二十亩,入亡夫坟所寺内永充常住。③
朱瑞熙先生指出:“此处‘一百七十贯文钱’前空缺二字,不知是‘官会’,还是其他,但不大可能是‘几千’。依此计算,这批田平均每亩为8500文。”④这一分析是正确的,其价格平均8贯500文。淳祐七年(1247年),方大琮在《广州丁未劝农文》中透露:“向闻南田膏腴弥望,亩直不多,今或十贯,不为甚低。然比闽、浙间,食贵米,耕贵田,费与劳又几倍。”⑤则是广州的良田,亩值10贯。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56之56至57。
②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22《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第1984册第447页。
③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桂林石刻》上册《宋李二娘捐田地碑记》,第296页。
④朱瑞熙《宋代土地价格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2辑。
⑤①方大琮《宋忠惠铁庵方公文集》卷33《广州丁未劝农文》,第89册第727页。
【十、其他地价】
作为商品的土地,不只是农田,还有池塘、柴荡、墓地、山洞等。
1.池塘。苏州州学的旁边,有处数顷大小的积水,苏舜钦记载道:“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執,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②庆历年间,苏舜钦被贬于苏州,以40贯将此地买下居住,并于水边建筑了著名的沧浪亭。南宋庆元年间据洪迈所说,此地归韩世忠家所有:“今为韩蕲王家所有,价值数百万矣。”③价格达到了数千贯,l50年间增值数十上百倍。惠州某寺院旁有处陂塘,“诘曲群山间,长一里有余”,苏轼欲买下此陂,稍加葺筑,改作一放生池。“属百姓见说,数十千可得„„囊中已竭,辄欲缘化。老兄及子由,各出十五千足,某亦竭力,共成此一事。”④则此山间长1里余的陂塘,价值大约30贯以上。
②苏舜钦《苏舜钦集》卷13《沧浪亭记》,第158页;参见龚明之《中吴纪闻》卷2《沧浪亭》,第34页。
② 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9《钴铒沧浪》,第530页。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54《与程正辅》23,第1598页。
2。柴荡。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苏州灵岩山显亲崇报福院用600贯足钱,在昆山购买了柴荡500亩:“计陆百贯文足,添置柴荡伍伯亩”。①每亩1贯200文。绍熙四年(1193年),秀州拍卖一片柴荡,官方估价每亩700文,但“贪民挟多赀,志于必得,增亩钱三千三百一十有一。”②竞价的结果使地价增长4倍多。官方所估价格肯定偏低,但最终的成交价每亩3贯311文,价格偏离了实际价值。
3.墓地。有确切亩数的墓地,已在第一章叙述,此处所言均为泛指的墓地。熙宁初,郢州京山县有位官员,在翻车村为其母亲置买一块墓地,花了25贯:“以二十五贯市之。”③北宋末,婺源一官员家东山的土地旁,经高人指点是块风水上好的墓地,于是以5贯买下:“以五千买诸邻”。④乾道九年(1173年),有人在湖州武康金鸡峰上买了一块墓地,“商价须百千,喜而酬之”。⑤价值100贯。舒州望江的一块山林,面积多大不详,若将其树木砍伐为木柴,价值不超过1贯,被人以烧木炭为借口花30贯买下。买主实际上是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要在此埋葬长辈。若按墓地价格购买的话,则不少于300贯。⑥
①释德新《灵岩山显亲崇报福院为前住当山广照和尚忌辰追修请公据状》,《全宋文》第225册第269页。
②(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卷16,宋·尚朴《府学承置柴荡记》,第5册第4530页。
10
③张师正《括异志》卷6《杨道人》,第64页。
④洪迈《夷坚志·支庚志》卷6《胡宏休东山》,第1182页。
⑤洪迈《夷坚志·支景志》卷4《金鸡老翁》。第913页。
⑥岳珂《程史》卷2《望江二翁》,第20页。
4。山林。临安府富阳县县治东100余步,有一孤峰高耸,山顶曾经建有道观,因名观山,又叫石头山。此山属于民间,由于过度砍伐木柴,林木资源及景观遭到严重破坏。南宋中期,县令曾治风动用官库钱将此山买归官有:“出公帑钱六万,易而属之官,竹木茂蔚”。①此处的“六万”,可能是文,即60贯。由此休养生息,环境得到恢复。
5.山洞。元丰年间,池州齐山风景区中,一处名为石燕的山洞出售,“不过三数十缗可得尔”,②可以用30余贯买到。
依据上述史料,可知北方地区地价最高者约20贯(河南府永安县),最低者仅100余文(京西济源、陕西庆州),北宋中期中上等土地价格在2贯左右。南方各地在北宋时,地价最高为2贯540文(福建福州),最低为834文(两浙秀州),北宋中期中上等地价在1至2贯之间,与北方相差不多。南方地区地价资料主要集中在南宋时期,除四川地区铁钱外,最高为纸币1100贯(两浙临安府),最低为834文(两浙秀州)。南方地区南宋时的地价无法与北方时的北方地区地价相比,尤其是两浙路。叶適曾指出:“夫吴、越之地,自钱氏时独不被兵,又以四十年都邑之盛,四方流徙尽集于千里之内,而衣冠贵人不知其几族,故以十五州之众当今天下之半。计其地不足以居其半,而米粟布帛之值三倍于旧,鸡豚菜菇、樵薪之鬻五倍于旧,田宅之值十倍于旧,其便利上腴争取而不置者数十百倍于旧”。③前文所述杭州地价南宋时猛增约40倍,证明叶適之言是有根据的,因为人口剧增,物价上涨,兼并激烈。
① 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7《观山》,第4册第3615页。
② 张舜民《画墁集》卷7《郴行录》,第1117册第47页。
③叶適《叶適集·水心别集》卷2《民事》中,第654页。
从上可知,在一般情况下,宋代农民购买一块土地并不难。一方面是便宜,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着大量的荒闲土地。如京西路位于京师开封的腹地,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政治地位,都是当然的中心地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此地却长期以地旷人稀而著名,与京师腹地的地位毫不相称。“唐、邓、汝、蔡率多旷田,盖自唐季之乱,土著者寡。”①到了南宋,京西只有少部分地区归宋管辖,由于沦为边防前线,受战争的破坏和威胁,重新成为荒凉之地。如襄阳即是“地广人稀,自城之外,弥望皆黄茅白苇。”②京东路也有类似情况。宋仁宗时的张方子说:“东平、巨野,至于彭城,率多闲田,民力不赡。”③景祐年间,京东转运司又报告说:“济、兖间素多闲田”。④就是说,在京东路西部、西南部的广大地区,荒闲土地很多。湖北与京西的情况很相似:“农作稍惰,多旷土”。⑤南宋时仍是如此:“湖北地广人稀,耕种灭裂”。⑥北宋时的淮南,像京西一样有许多荒地,如宋仁宗时的张方平说:“今淮、扬、
①《宋史》卷85《地理志》1,第7册第2117页。
②(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60,蔡戡奏,第4册第3405页。
③张方子《张方平集》卷14《食货论·屯田》,第173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4,景祐元年六月丁酉,第5册第2678页。
⑤《宋史》卷88《地理志》4,第7册第2201页。
⑥彭龟年《止堂集》卷6《乞权住湖北和籴疏》,第2024册第86页。
许昌、汝南之域、人稀土旷,地力不尽”。①至南宋成为边防地区,情况更荒凉。广南东西两路,长期人口稀少,大部分地方最称荒芜。“广南两路,自潮州而南,居民鲜少,山荒甚
11
多。”②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微薄,甚至不能支付地方官吏俸禄等费用。这些地方的地价十分低廉,是因为土地增殖少,如江南东西两路,“除平野上腴之外,水田多潦,山田多旱,亩直不过一二千,盖有数年不得收者。”③这样产出很少的土地,当然就不值钱了。但是,若想购买一块良田就比较贵了。
①张方平《张方子集》卷14《食货论·屯田》,第173页。
②曹勋《松隐集》23《上皇帝书十四事》,第1129册第468页。
③吴潜《许国公奏议》卷2《奏论计亩官会一贯有九害》,第906册第35页。
12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9:1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95406266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宋代土地价格(程民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宋代土地价格(程民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