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红河谷观后感)
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以记录历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的内容居多,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3、《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尚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5、《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6、《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6、《世本》相传为战国时赵国史官所作,内容主要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城)、作(制作)等。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世本原为十五篇。
7、《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8、“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9、《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10、《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
23、《通志》南宋郑樵撰,全书200卷 ,《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
23、《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简称《通考》,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
24、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25、《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讨官﹑修撰等。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於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
26、《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代毕沅撰。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
27、《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是南宋的袁枢。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28、《宋史纪事本末》是明代陈邦瞻撰写的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用纪事本末体裁记载宋代(960——1279年)三百多年历史的史书,共一百零九卷。
29、《明实录》是明朝官方撰写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到明熹宗为止,共3045卷,1600多万字。
30、《明儒学案》六十二卷。清黄宗羲(1609-1695)撰。明代学术思想史专著。
31、《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32、《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读通鉴论》是王夫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的一部史论。它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哀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 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选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了王夫之进步的历史现和政治思想倾向。
33、《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清初顾祖禹独撰。
34、《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35、《潜研堂文集》作者清钱大昕,字晓征,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生于清雍正六年(1728),卒于嘉庆九年(1804),享年七十有七。钱大昕是清代的汉学大师,乾嘉学派的钜子,吴派学者的卓越代表。全书文集五十卷,诗集十卷。
36《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为作者读史之笔记。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37、龚自珍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38、《海国图志》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39、《中西纪事》全书二十四卷,记载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末年中外关系的史事。夏燮的著作,采用纪事本末体裁,将中外关系的有关史事,分类记载,列成二十四个题目,每个题目为书一卷,按时间先后,叙明原委,眉目清楚,叙事详明。夏燮自叙编书的目的是抗御外国的侵略和不满清政府的腐败,因而怀着“蒿目增伤,裂眦怀愤”的心情,“搜辑邸钞文报,旁及新闻纸之可据者,录而存之”。
40、《孔子改制考》二十一卷,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康有为著,是一部变法理论著作。主要阐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念。
41、《訄书》(訄音qiú,逼迫)。章炳麟(章太炎)著。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冬日在苏州付梓,1900年7月前出版。线装一册,共五十篇,另补佚两篇。后经增订,于1902年完稿,删去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改良的文章十三篇,增加宣传反清革命的文章二十四篇,编为63篇,另“前录”(《客帝匡谬》、《分镇匡谬》)二篇出版。1904年重印于日本。1914年更名《检论》。有木刻,铅字排印本。此书概括了章炳麟早年的政治社会思想,在当时影响颇大。
42、《新史学》,近代梁启超撰,是用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史学,主张重新研究全部中国历史的早期论著。
5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9:03: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94983266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历史文选名词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历史文选名词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