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仿写散步)
龙源期刊网
浅谈福泉阳戏
作者:任先菊
来源:《当代教育》2010年第04期
贵州福泉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属于军民傩。傩戏有阴戏和阳戏之分,以酬神和驱邪为主的称为阴戏;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称为阳戏。福泉阳戏是从酬神、驱邪的阴戏演变为娱人、纳吉的一种古老戏剧。据福泉黄土哨阳戏第三十五代传人、坛师徐龙章的《徐氏家谱》记载:福泉阳戏系明洪武四年(1372年)从江浙一带随军入黔的,原称“元皇宝坛”,平越(福泉)共十八坛。黄土哨阳戏,延续了600多年。黄土哨人的祖先将这种从宗教中而来而又走出宗教的娱乐形式留给了子子孙孙。那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扫除元朝残余势力,调集大量军队南征云南,在贵州屯军以巩固他的统治。由于大量屯军以及眷属移居贵州,他们远离家乡,必然对故土、亲人怀着深深眷恋之情。于是,用保留家乡的各种祭祀习俗来保持心态平衡和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于是当别的地方这种戏剧活化石悄然消逝,黄土哨的傩戏却保存下来了,这是中国傩戏中仅有的阳戏。它由专事酬神祭祀的阴戏演变而来,以娱人纳吉为目的,这种原始文化形态的戏剧,是我国戏剧表演的雏形,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堪称中国一绝。它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戏剧演变、民族迁徙以及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阳戏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原始宗教的影响,其演唱形式及内容表现,与坛师祈神还愿的祭祀法事紧密相连;以“娱人纳吉”为目的,以“诙谐风趣”为风格,大体分为法事、文戏、武戏三种内容。阳戏的剧目,其内容蕴含着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道德和哲理,像《韩信追霸王》一出,就反映了“骄兵必败”的道理。《孟姜女寻夫》展现了一位贤淑善良、情深义重,对爱情贤贞不渝、不畏强暴的劳动妇女形象,她的精神惊天地,感神灵,即使今天,不论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有什么变化,从孟姜女身上体现出来的公认的传统美德,仍然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所以阳戏至今仍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被群众所喜爱。《桃园三结义》《安安送礼》《姑嫂打架》等,表现了中华民族重义气,讲诚信,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提倡和发扬传统美德的今天,不可能不发生现实效应。
福泉阳戏音乐由“法事坛歌、武戏腔、文戏腔及锣鼓曲牌组成”。福泉阳戏,注重戏剧情节、故事的编演,音乐的形象塑造显得次要,因此许多剧目的演出,常常是同类角色一腔到底,或一曲多用,唱腔对词意的表达显得平叙有余,细腻不足。
阳戏演出时是要戴面具的。阳戏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这种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性质是象征符号,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及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雕刻、绘画、舞蹈、戏剧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阳戏面具在黄土哨村已传了36代,显见其古老。面具的木质细密,由民间艺人用不易开裂的白杨树精雕细刻而成,有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丑等类型,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有的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色彩也较柔和协调,显示其正直、善良、温和的特征。有的线条粗犷,色彩大胆强烈,形象浪漫诡奇,气势咄咄逼人;有的五官端正,眉清目秀,显示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7:1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885561420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浅谈福泉阳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浅谈福泉阳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