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

更新时间:2024-02-15 11:31:32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黄玉清)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

一、《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飞鸟入林的景象,联系上下文,赏析这两句。

不仅指傍晚时分的平和景色,还寄托了诗人的寓意,表达诗人想摆脱官场的羁绊,重新回到大自然的人生理想。(或返朴归真的理想)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此”

指的是什么?

“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此”指作者的闲适的田园生活。

9.“欲辨已忘言”一句作者说自己“忘言”,是真的忘记怎么说了吗?

不是,因为作者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得到了隐居生活的乐趣,就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了。

10.品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深层含义。

作者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现自己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11.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官场厌恶之情。

二、《春望》

1.运用拟人手法渲染忧国忧民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诗人通过刻画自己的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该诗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句子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

形式和内容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与家人难通音信。此时一封家信极其珍贵,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

7.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通过自己百无聊赖,不断搔头,以至短发变得越来越稀,几乎无法梳理插簪的情形,含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提示其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含义: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情怀。

9.“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城池破败,人烟稀少,遍地草木的荒凉景象。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现状,深藏着诗人无限感慨。

10.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运用互文、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1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这两个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被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诗人移情于景,将花鸟拟人化,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的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13.试谈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的社会现实。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饱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山河破碎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望,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可谓用语传神,请体会它们的妙处。

见到可娱之物,听到可娱之音,不是高兴,而是“溅泪”“惊心”。“溅”“惊”从程度上突出了感时伤怀之情,久别思家之苦。

16.展开联想和想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二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儿?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杂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17.请再写出古诗词中忧国思乡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三、《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云”指来势凶猛的敌军。全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在诗中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甲光”与“黑云”相对,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3.全诗按时间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争南面,后四句写夜间战斗的情景。

4.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这首诗描写边塞的战斗场面,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选用黑、金、红、紫等色调浓艳的词,极力渲染浓重悲壮的意境;也用压、摧、凝等动词烘托了战争紧张激烈的气氛。

6.在诗中,描写了兵临城下战争形势危急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7.李贺在诗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了报效国家,勇于献身的激情。

8.从本诗中产生的成语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其意思是:形容敌人的气焰嚣张和局势的危急。

9.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给人以悲壮的情绪,这主要是“易水”

一词的意象引起的。请你说说“易水”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

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遂成为悲壮之意象。

10.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请你分别赏析。

“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城将士处境艰难。“开”字是“依次排开”之意,形象地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情绪,现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与“摧”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四、《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锁进铜雀台了,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5.“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9.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东吴两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必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直说,

而是以两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3.本诗是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也一样无能为力。

五、《渔家傲》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阙一二句所写的梦境。

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运一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①选景典型生动,选取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景物,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景象;②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也为下文的梦魂所思做了铺垫。

3.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接”“连”把天空、云涛、雾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舞”字化静为动,变平凡为神奇,既出色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精神的昂扬飞动。

4.简析词中“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的作用?

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我”与天帝之间的对答,既体现天帝的关切,

也说明词人的迷茫、孤独,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本词中的“谩”含意丰富,值得品味,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谩”意思是空空、徒然,“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三是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6.从用典的角度赏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

7.从用典的角度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是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写出了词人的大鹏高飞之志,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助对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隐寓了词人对南宋黑暗现实的失望,充分反映了词人对美好生活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11:3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67892141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重点内容.pdf

标签:诗人   表达   词人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