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骈文的发展与自赎

更新时间:2024-02-15 07:51:25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5日发(作者:夸赞男生的成语)

唐初骈文的发展与自赎

龙源期刊网

唐初骈文的发展与自赎

作者:孙英凤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02期

摘要:骈文无论作为一种文体,还是表达方式,在古文复兴的同时地位每况愈下。但在文学史的坐标轴上,骈文确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初是骈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期。这里初浅地谈谈骈文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改变,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意义。

关键词:骈文 发展 自赎

一、骈文的发展

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文体。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使用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好用典故,讲究声律,多用四、六句。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发展的全盛时代。这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一个相当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讲求偶句对称,如“满招损,谦受益”“言忠信,行笃敬”之类,甚至还有许许多多长短不齐的偶句,在经子书籍中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汉字是独音体,因此在行文中可以构成字数相等的并列偶句,而且在这种整齐、对称美中,于文章的关键处,可以精炼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往往能收到警世动人的效果。但是,此种句法在文章中,毕竟是偶然出现。

文章的骈化,开始于两汉辞赋,成熟于南北朝时期。但是,作为骈文几个重要因素同时集中于文章之中,那是经过了一番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讲,文章骈化的趋势,在东汉的文人创作中已经形成,不过一直到魏末时期,文章的骈化,辞句偶对来说,还是很自然的,很少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像曹植的《求自试表》中的语言:“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读起来,自然流畅,毫不费解。

从西晋开始,文章骈化的形式走上更加凝练的道路。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一篇之中,句子几乎都是排偶的,建安前后那种以散文的气度带动骈句的特色逐渐消失。其次一个重要变化是,文章中使用的词语均力求从典籍中提取来阐述事理。比如陆机的《豪士赋序》就是典型代表。

到了刘宋时代,骈文进一步表现出的特征就是使用典故繁多,钟嵘《诗品序》中说:“放大明(宋孝武帝)、泰始(明帝)中,文章殆同书抄”,说的就是这种弊端,其中有的文章甚至“句无虚语,语无虚字”,使人读起来非常滞涩。

到了齐梁间,由于声律说的兴起,文人们更有意地调节声音,使文章具有抑扬顿挫之美。其具体要求就是两句为一联,每联句末的音平仄互异;同时在句法上力求匀称,大体趋于四、六。至此,可以说骈文这种形体不仅完全具备,且到了无以复加的“完美”境地。

唐初骈文的发展与自赎

本文发布于:2024-02-15 07:5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546852490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唐初骈文的发展与自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唐初骈文的发展与自赎.pdf

标签:骈文   文章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