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发(作者:生活的英语)
《红岩》读后感(精选17篇)
《红岩》读后感(精选17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岩》读后感(精选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岩》读后感1
在数学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学生努力的学习数学,一方面却是对数学学习缺乏热情,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对数学的感情?我一直在思索着这个问题。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应放在首位。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对数学有着一情感互动,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要想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只有教师深入挖掘数学的更深层次的内涵,自己先领悟到数学的美,并不断渗透在教学中,才可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美。偶尔读到一本书《数学家的眼光》深有感触。数学教科书,有不少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在教学中,这些故事往往被老师忽视掉,认为他们不属于考试的范畴,所在讲课时,基本不讲。但是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好这些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伟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科学的痴迷,在研究过程中的不懈努力,遭遇嘲讽时的坚持,对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和精神熏陶有着重要意义,了解这些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对学生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张景中,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20xx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它写的一部科学书叫《数学家的眼光》,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作为中学数学老师,特别欣赏这本书一口气读完全书,他给人以启迪,使我更加热爱数学这门学科,从而在教学中能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我人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数学家的眼光》是张景中院士献给中学生的礼物。在本书的扉页上有数学大师陈省身写给张景中的信,称其为“承寄大作小册,甚为欣赏”,“该书似当译成英文”。再翻看书的目录,有“温故知新”、“巧思妙解”、“正反辉映”、“偏
题正做”、“青出于蓝”有五个大专题,下面又分为22个小专题,既有“会说话的图形”、“了不起的密率”、“圈子里的蚂蚁”“椭圆上的蝴蝶”具体的数学问题,又有“相同与不同”、“归纳与演绎”、“精确与误差”、“变化与不变”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
抚卷深思,深受启发:以前我学数学、教数学,着眼的是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而张景中着眼的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就是不同。在平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6只小鸟、6个面包、6张桌子,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对于数学家而言,无非都是一个数字6而已;月饼、铁饼、烧饼,在数学家眼里,无非都是圆,数学家看问题,关心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用的是抽象的眼光。这就是学者专家与一般老师的区别。
《红岩》读后感2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法会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很难方程不就好解了吗?
数学家的眼光,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红岩》读后感3
《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眼光的犀利,知识的神奇联系,那种感慨不是一时半会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这几乎是我所有书籍里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张景中院士讲到的数学总是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读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样,奇妙无穷!读过一遍仍然想着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即便现在要写一写读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个知识点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了。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
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看,典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正所谓真理无处不在啊。看来,精致生活还是需要数学来点缀。
《红岩》读后感4
1980年,陈省身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学中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作出质疑。他说:“人们常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是,这是不对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是一个熟知的定理,为什么说它不对呢?陈教授对大家的疑问作了精辟的解答说:“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不对,不是说这个事实不对,而是说这种看问题的方法不对.应当说:“三角形外角和是360°”!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把眼光盯住外
角,就可以把多种情形用一个十分简单的结论概括起来了;用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代替了与n有关的公式,找到了—个更一般的规律。当然也是一个更简单的规律!
由此可见,尽管命题“三角的外角和为360°”和命题“三角的内角和为180°”是等价的,但是在数学家看来,这是不同的!因为在形式上,后者更简单,因此就更美,也就更有价值!事实果真如此,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眼光,使陈教授抓住了更有价值的内角和,并由此出发,进一步把“多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这个规律推广到闭曲线,推广到空间,进而发展为著名的陈氏类理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这就是数学家的眼光!在这透彻、犀利的目光中,折射出来的是数学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是数学家的穷追不舍,孜孜以求的探索真理的精神。
《红岩》读后感5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眼光不同:在常人看来十分繁难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觉得很简单;常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张景中院士从中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读者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帮助读者全面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家的眼光》被中外专家誉为是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普佳作。
序中写道:去吧,那些被课本和考卷异化和扭曲了的数学,忘记那一朵恶之花,我们会迎来新的百花园。……宣扬数学和数学家的思想和精神。目的不是教人学数学,而是改变人们对数学和数学家的看法,把数学融入大众文化,回到人们的生活。带着一点儿文艺欣赏的平和,你可以怀着360样心情来享受数学,经历它的趣味和生命,感悟符号后面的情感和人生。……从人数来说,数学家在文化人中顶多占一个测度为0的空间。但是,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影响着整个文明的根基。……“有谁知道,在微积分和路易十四时期的政治的朝代原则之间,在西方油画的空间透视和以铁路、电话、远距离武器制胜空间之间,
在对位音乐和信用经济之间,原有深刻一致的关系呢?”……当你发现一个小公式也象一首小诗那么多情的时候,还忍心把它忘记吗?
数学的生活很简单。它没有圆滑的道理,也不为模糊的借口留下一点儿空间。 数学生活也浪漫。艺术家的想象力令人羡慕,而数学家的想象力更多。希尔伯特说过,如果哪个数学家一旦改行作了小说家(真的有),我们不要惊奇——因为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做数学家,却足够做一个小说家。懂一点数学的伏尔泰也感觉,阿基米德头脑的想象力比荷马的多。
数学是明澈的思维。有数学思维的人多了,那些穿戴科学外衣的骗子的空间就小了。无限的虚幻能在数学找到最踏实的归宿。
数学是奇异的旅行……
数学是纯美的艺术。数学的世界里没有丑陋的位置。在数学家眼里,自己笔下的公式和符号就象希腊神话里的那位塞浦路斯国王,从自己的雕像看到了爱人的生命。在数学里,在那比石头还坚硬的逻辑里,真的藏着数学家们的美的追求,藏着他们的性情和生命。
数学是永不停歇的人生,学数学的感觉就象在爬山,为了寻找新的山峰不停地去攀爬……
数学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不论怎么走,只要走得够远,你总能到某个地方的。
这样充满热情和诗情的语言让我感慨万千:作为一门科学,为人类文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数学,理应为所有的人珍重。这样的语言—————反常人对数学的呆板陈述,让我体会了数学严谨的外衣下纯美的执着,字字句句给数学正名。作为一个并不是原本并不热爱数学的数学老师,一个对数学知之甚少的人,我不用掩饰对数学的无知。但我想,至少我拥有对数学崇敬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引领我走进数学圈,在这个让我惊叹的世界中,我聚集了内心的每一次讶异和喜悦,有一天,我会让学生通过我这种真实的感受,接纳数学,喜欢数学。
《红岩》读后感6
无意中翻开《数学家的眼光》,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书的作者是张景中,这本书列举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实。但是
这本书讲的并不是做题的技巧,而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正如书名所说。
数学家的眼光不同与常人,常人认为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数学家想的可能完全不同,普普通通的问题在他们的眼中可能是很有必要的。他们的眼光能够穿透问题的表象,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他们不会因人们的非议而停止工作,而是积极地挖掘新方法带来的宝藏。比如: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常理中看出“任意n边行外角和是360度”,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是360度”,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讶。又比如“定位的奥妙”一节中,张景中院士引领我们完整地走了一边研究的过程,这样亲身研究的得到的乐趣与收获,与那种只靠记忆的学习方法简直是不可比拟的。
在张院士的书中,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不是一开头就高深莫测,而是把数学思维的精髓展现出来,细细品位。
《红岩》读后感7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书写成的悲壮篇章。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懈的斗争。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这里却奏响"国际悲歌歌一曲",200多名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青年学生,,甚至小孩(包括只有10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遭到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下的步云桥,渣滓洞,白公馆,松林坡,梅园……
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坚持到了革命胜利……
《红岩》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一本解放战争书,书名是《红岩》。
讲的是几位共产党员:许云峰、成岗、刘思扬等人在解放前的重庆在暗中攻击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徐鹏飞。但是由于大意,他们分别关到了两所秘密牢里,分别叫:渣滓洞、白公馆。最后,在监狱所有
人的支持下他们集体逃跑。但监狱的看守太多,逃狱的有300人,出来时只有20人。
如果你听了,也许奇怪,大门关着,他们如何出去的呢?渣滓洞的建筑原来就破,几个人一推就倒了。白公馆是因为被关在地下牢里的许云峰在日夜不停地在地下挖暗道,被看牢人发现,杀了,但是他找不到暗道。
我喜欢故事人物中的许云峰,因为他为了党和人民,牺牲了自我,救了人民。
我一定要学习所有共产党不怕死,不屈的精神!
《红岩》读后感9
夏天的正午,火球般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同学们都纷纷有气无力地来到操场上。
蒋老师笔挺地站在阳光下,铿锵有力的说:“今天我们来跑八百米,测试成绩的,只跑一次,不能补考。”听到这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我就如一个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迈着沉重的步伐,慢吞吞地来到800米的起跑线后,赶紧插进队伍中。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第一批同学纷纷冲出了起跑线。几分钟后,他们陆续越过了终点,瘫倒在了操场上,几个同学见了赶忙上前搀扶。我见状忐忑不安地想:啊!跑800米这么累啊,我的体力会不会跟不上啊!别说优了,有可能我连良都拿不到,那可糗大了……
轮到我跑了,我神情庄重,走到起跑线后,把左脚往前跨一步,右手往前摆一点做好起跑的动作。“嘀”——哨声再次响起,我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出了起跑线,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都快速地冲了出来。
第一圈,我们都势均力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都相差不大。第二圈,我渐渐地感到体力不支了。速度慢了下来,一些体力好的同学纷纷超越了我,我奋力向前跑,却力不从心,我和前面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我的脑子里冒出一个声音:算了,太累了,走到终点去好了。此刻我的汗水已经浸透了衬衫,口干舌燥,小腿几乎失去了知觉,体力要透支了。忽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红岩》里的一幕幕: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和
白公馆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下,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毫无办法。共产党们酷刑都能忍受;而我只是跑一次小步,有什么理由退缩,一定要靠自己的毅力跑完全程。顿时,我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我咬紧牙关,手摆动得越来越快,步子也迈得越来越大,我犹如一只饥饿的正在追赶猎物的豹子,飞快地向前冲去。超过了一个又一个同学,离终点近了更近了,我终于跑完了800米,并且跑出了优异的成绩。
《红岩》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有毅力是成功的秘籍,只有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奋斗才会成功。
《红岩》读后感10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罗广斌、杨益言的作品《红岩》,深有感悟。
《红岩》这本书主要讲了江姐、许云峰、华子良等共产党员被可恶的特务逮捕到“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共产党的消息,对他们进行了血肉酷刑。可是,不管是何种酷刑,特务们始终无法得到任何信息。通过一场场的生死搏斗,共产党员们终于用献血换来了最后的胜利。
这真是一场斗智斗勇又惊心动魄的战斗呀!阴险狡猾又狠毒的特务们用尽各种手段想得到更多的关于共产党人的消息。可他们面对的是对共产党绝对忠诚,在危机关头从容镇定,宁死不屈,对革命血肉情深的革命战士呀!遇到他们,特务只能一筹莫展,一败涂地!
从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伟大。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保持着对革命的信任,对新中国的信仰,最终成功逃离监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我们打下了一片江山,而今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中国,就更应该珍惜当下,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不辜负英雄先烈们对我们的期望。
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困难,勇于挑战。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增进友谊,共同进步。长大以
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中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让生活更美好,祖国更富强!
《红岩》读后感11
最近我读了一本红色经典的书,在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许许多多宁死不屈,英勇无畏,甘愿把青春,把热血甚至生命奉献给党的先辈们,也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决不放弃,与敌人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这本书就是——《红岩》。
《红岩》这本书中的在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大的人物是江姐,因为她沉着、冷静、勇敢、坚强,处处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在去川北的路上,她看见丈夫的头颅挂在城墙上,顿时热泪盈眶。但是她想到自己还有任务时,又投入新的斗争。江姐被捕后,敌人逼问地下党组织的具体位置时,她坚决不说,敌人用鸭儿凫水,竹签子处罚江姐,整整一个通宵,敌人什么也没有得到。拷打得不到的东西,刑场上同样得不到。直到牺牲,江姐也没有透露党的半点机密。
刘思扬也是同江雪琴一样,被关在渣宰洞中。虽然没受什么各式各样的毒刑,但他却十分关心被关在狱中的战友,与被关在狱中的战友商量逃狱,帮他们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最后,还为了保全狱中其他的战友的生命安全,壮烈牺牲。
读到他们的事迹,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语文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没有对学习完全充满热情的我很容易就被摧垮。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红岩》读后感12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读到结尾,我不禁笑了,但内心却是波涛汹涌。
这样的成功,背后又是多少的付出?是多少革命烈士的牺牲?是
他们的鲜血,换来了人民的安乐……
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在回顾鹤立两旁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这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秘密杀害的描写。面对死亡,许云峰毫不畏惧,反而心中的那份执念更加深刻。
还有江姐,在敌人为获取情报用竹签订进了她的十指时,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这是何等的坚强啊!不仅如此,当她知道她的丈夫牺牲了,她不也是坚强的擦泪水,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化为满腔热血,投入到党的工作当中去吗?
江姐和许云峰,为了新中国,宁愿自己受折磨,也不愿透露情报,伤害自己的队友,做对国家有害的事!也许敌人可以摧残他们的肉体,但从来不能屈服他们的灵魂!
成岗,华子良,小萝卜头,齐晓轩,龙光华……他们不也都是这样大义凛然的人吗?他们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他们大公无私,宁死不屈!每每读到他们的事件,就想为他们的行动拍手叫好,但同时也为那么多的革命烈士的牺牲而悲痛。
死亡,也许是大多数人都畏惧的事,但那么多的党员,他们似乎不怕死。我也曾思考过原因,可能是心中那份不可动摇的信念吧!
突然想起最近读的一篇文章《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中的一句话: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是啊,即使他们中的那么多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信念是永恒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书的最后一面写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所以,我想把《红岩》这本书称为“黎明前的黑暗”。
《红岩》读后感13
这个暑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红岩》这部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罗广斌和杨益言。小说讲述了重庆解放前夕,被关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斗争故事,以及他们不
幸牺牲的故事。这部书让我懂得: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献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书中,让我最尊敬的英雄就是江姐了。
江姐十六岁就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一直在重庆做地下工作。她勇敢、谨慎、工作很出色。可是百密也有一疏,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江姐被叛徒出卖,被特务抓进渣滓洞中,并对她用尽了酷刑。可是江姐宁死不屈,她说:“你们的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我貌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是啊,江姐承受着十指连心的痛,心里却永远铭记着她对党的誓言,永远不忘她什产党员。就义前,她从容地向们告别的情景;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庄严地实践了自己的无比高尚的人生观,使人敬佩不已。
看到这儿,我的心中涌上一股痛楚,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感到愤慨,也深深地敬仰江姐的坚贞不屈。在狱中,江姐一直教导狱友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党,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新中国即将成立,江姐带领女牢的狱友们,从袜子上拆下线,绣红旗,用牙刷的柄刻红星。江姐对党的`热爱,使我对她有多了一份敬佩!同时,我仿佛看到江姐多么渴望与狱友一起走出黑暗的牢房,自由地呼吸新鲜的空气,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可是残暴狠毒的敌人见江姐虽然受尽酷刑也不屈不挠,气急败坏,便杀了江姐。这让我掩卷痛惜不已。我更怒不可遏,为敌人的卑鄙行为感到气愤。
这部书中,我还十分敬佩小萝卜头这位小烈士。他只活了九岁,一岁就跟着妈妈入狱,从小被剥夺自由,出生以来很少见到外面的世界。多么可怜的孩子呀!他在险恶的环境里多次激灵地帮助狱友们传递书信。当残忍的特务将拿刀刺进萝卜头的胸膛时,他喊了一声:“我要活,我没有罪……”这一声呼唤深深地震痛了我的心,我似乎看到了小萝卜头对生命的企盼,似乎听到了那一声撕裂人心的呐喊。我为小萝卜头短暂的一声唏嘘不已。
烈士们虽然早早地离我们而去,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永垂不朽!让我们踏着烈士们的鲜血,继承他们的精神,为党,为国,贡献力量!
《红岩》读后感14
她的生命,宛如春茶,越是在滚烫的热水中煎熬,越是在逆境与挫折中磨炼,就越显出她的本色,她的香醇。你只需要看看《红岩》这本书的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你那颗心便会因此而沸腾,便会想到那理想与信仰占据了一切的年代。
在解放的前夕,国统区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当我看到江姐回到乡下为游击队送药品的片段时,更是热泪盈眶。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个个血淋淋的人头映入了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却陡然发现她的丈夫的名字在这名单上的第一行。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心情我实在无法想象,而她这样一位弱女子又应当如何承受呢?书中是这样描述她的: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
一阵又一阵的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是,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重要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在这里逗留。于是,便毅然的离开了……水花、泥浆都溅到了她的鞋袜上,她也不管,只是径直地向前走去……她凝视前方的坚定目光,使她暂时忘记了失去了亲人的痛苦。
后来,她被除数敌人抓走了,在敌人的集中营里,无论敌人怎样给她上酷刑,都始终没有从她的嘴里撬出半个字!最后,敌人竟然丧心病狂的将竹签扎到江姐的十根手指中,江姐一次次地被疼得昏了过去……鲜血从手指上滴了下去——滴嗒,滴嗒……染红了大地,染红了天空,染红了白云……响彻大地的只有她说的一句话: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那么当江姐的理想实现,五星红旗高扬在彩虹之巅,我们又该走向何方?
很多次问自己:假如我生在那个年代,我是不是能有幸成为江姐?我是否能承受江姐的苦痛?又或者,我是不是会变成可耻的叛徒。
多少次我们徘徊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多少次因大雨滂沱、云雾弥漫而迷失后向;多少次跌倒,又能有多少次爬起?我们是还记得最初的梦想?
我甚至不敢再往下想,生活在蜜罐中的我需要一种力量来救赎自己飘摇不定的灵魂。
告诉自己,江姐就是力量,江姐就是希望!在江姐伟大的信仰里,没有背叛;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也不会有逃离,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
《红岩》读后感15
《红岩》这部小说,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听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谈起过,可印象不深。在假期里,我有幸从图书馆借到一本,几乎是一口气将它读完。书中的英雄人物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令敌胆寒;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一个个高大的形象无一不让人激动、悲愤、崇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其中,最使我敬佩的当属女英雄———江姐。她受尽了敌人惨无人道的种种酷刑折磨,刽子手甚至用竹签钉入她的指甲缝……同学们,如果你不小心被针刺了一下,也许就会痛得受不了,可江姐强忍着钻心的疼痛,她坚贞不屈、正气凛然,敌人始终未能从她的口中获到丝毫机密。面对敌人的屠刀,她拖着沉重的铁镣、胸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高唱着嘹亮的歌曲,昂首挺胸、面带微笑,告别战友,坦然迈向刑场,英勇就义。
江姐牺牲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地离开人间。是她,是他们,是数以万计的先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换得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教会了我坚强,教会了我珍惜……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万古长存。
掩卷沉思,我们应该牢记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刻苦学习、发奋读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积累知识、积蓄能量,这或许便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
《红岩》读后感16
《红岩》是一部优秀的革命书籍和中国军事文学名著,描写了许
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面对这些敬佩的,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与这些革命前辈相比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最让我震撼的是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红岩》读后感17
寒假里的一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红岩》。我们中国人拥有像钢铁般的意志,拥有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既然有幸成为一名中国人,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运,像我们的前辈那样,像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那样,练就自己的意志,为祖国尽一份应有的力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江姐。江姐受尽了国民党的各种非人的虐待——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棍、电刑……甚至还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但面对着这些惨无人道的酷刑,江姐仍毅然地说:“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看到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江姐的爱国情怀是多么让人感动啊!我想对江姐说:“江姐,你那种誓死不屈、坚忍不拔的行为让我感动,要知道,这种事是很多人是完全做不到的。你感动了我们许多人,也教育了我们。你让我知道了:我就应该做一个像你这样的人,这样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你是一名真真正正的优秀的革命党员!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仅29岁的生命。江姐活在了我的心中。
本文发布于:2024-02-14 18:5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9083982664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岩》读后感(精选17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岩》读后感(精选17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