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发(作者:滚滚长江东逝水原唱)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发展现状
1.1国家政策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了新时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的着力点,驱动非遗活化传播工作迈进新时代。近年来,得益于各方面的重视,我国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在大数据普遍下对非遗的宣传效果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视频号宣传这一方面还有更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乡村非遗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广泛而深厚的原乡祖地之一,而充分挖掘乡村非遗资源是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然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当注重区域内乡村非遗资源的高质量发展,主动发掘农业文化中璀璨瑰丽的非遗资源,以“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非遗活化传播村落,赋予非遗活化传播更为丰厚的新内涵,守护中华儿女最初的感情寄寓。
1.2市场分析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一天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非遗传承者受到旧思想或旧的传承模式的限制,缺乏变通,不能很好地创新与发展,因此难以迎合当今受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与时代脱轨,很难与新媒体融合,导致非遗的发展速度缓慢。非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带给我们的是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对于有志于从事非遗事业的企业来说,能留得住人,留得住熟练的、细心的员工,也是一件难事,这也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人才困境。
1.3传播途径
当今时代短视频盛行,成为人们闲暇之余的放松途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群众没有太多的精力花费时 间去专门了解跟非遗有关的知识。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需要迎合受众,将非遗文化分成小板块,在内容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利用各平台的公众号或者短视频将文化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 中,提高非遗在各传播平台出现的比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对此,我们可借鉴优质视频博主的拍摄手法,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非遗文化呈现出来。通过利用传播平台碎片化的特点来扩大影响力,增加热度,激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加深非遗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将非遗与当今流行的各个内容联系起来,跳出老一套的形式枷锁,冲出刻板的传承模式,结合当今时代 的发展诉求,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创新改革,通过“非遗+”的模式,将非遗渗入到文化传承的各个领域, 致力于打造出1+1>2的倍增效应。 例如,通过“非遗+抖音|快手|微电影|公众号”的方式,运用新颖的传播手段将新元素与旧文化融合,在短视频及其 他各大平台推送非遗文化,帮助人们跳出信息茧房,向受众进行文化输出,拓宽非遗领域的宽广度,提高人们的文化 保护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
1. 盈利模式
2.1营销策略
伴随着国家网络提速降费等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互联网的普及率频现新高,短视频行业应运而起,如今层出不穷的短视频app已然成为一个巨大的新流量池,在流量红利枯竭的时代里我们需要借助短视频平台充分发掘用户数据价值,从而进一步探索传播非遗文化的模式。利用短视频行业商业运营的关键点分别是对外要利用社群网络做好自传播,对内则要深耕内容,此外,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要尽可能的增加各主体关系的转换,从而更好的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方式与其他事物宣传的方式较为不同,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对非遗文化的好奇,但是不容易被挖掘出来,只有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
才会勾起人们对探索非遗文化的兴趣,较为传统的传播方式,如电视广播海报宣传等方式,成本高,利润低,见效慢,为此,宣传非遗文化需要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非遗文化,通过最容易,最便捷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通过建立的公众号发送相关的文章,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以及先进的摄影技术,在客观采集与主观思想的融合下,带领人们走进中华非遗文化的世界。
2.2盈利方案
通过我们对身边人的短视频平台的应用情况,得出了互联网的盈利公式:流量=金钱。顾名思义,互联网时代,有粉丝有流量就有盈利的空间。现在是短视频风口,把握时代脉搏,进行创新,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事实上,要利用好短视频平台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其实并不难。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做好定位,规划未来要实现的方向。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针对所讲述的文化故事,带入相关商品进行推广与销售,例如制作美食的厨具与原料,进行戏曲表演的现实景区,通过非遗文化的出色表现,可以带动相关商品的直接与简介推广。添加平台链接功能,同时发展电商和微商等社交电商行业,通过短视频平台与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的合作,进行视频卖货模块。
3.风险预测
3.1文化保护风险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是在人为技术上所产生的,保护物质文化主要与保护稀有珍贵的,有历史意义的文物,只需要资金投入与专业人员的保护,就可以实现保护效率的最大化,下面是距离物质文化风险防控的实例:
(1)黑龙江省非遗文化传承人数统计统计:一共12人,其中:
民间文学:0人
传统音乐:4人
传统舞蹈:0人
传统戏曲:1人
传统体育、杂耍:0人
传统美术:3人
传统工艺:2人
传统医药:2人
(2)山西省非遗文化传承人数统计统计:一共人,其中:
民间文学:1人
传统音乐:4人
传统舞蹈:3人
传统戏曲:8人
传统体育、杂耍:3人
传统美术:6人
传统工艺:11人
传统医药:0人
非遗文化不只是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只有传承下去,才能做到最好的保护,黑龙江省常住人口有3751.3万人,山西省常住人口有3491.5616万人,但是传承人的数字却触目惊心,在我们选取素材时,要注重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在得到传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现代科技技术创新,同时,针对于消极的非遗传承人我们更应该进行耐心的劝导,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传承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与影响力。
3.2制作成本风险
该风险主要包括非遗传承人在进行文化展示时需要资金的数额大小,产品制作时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成本以及发布后,人们对于我们作品反响的好坏评价,用最节约的资金数额,融合最优秀的科技技术,得到人们的好评,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首先,非遗传承人的传承项目需要资金进行支持,以保证传承人的艺术表现,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数非遗地区已经失去了表演非遗文化的条件,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部分山水画的取景等,为了还原最精美的艺术,这些传承人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支持;另外在选取素材与拍摄场景之后,在融合现代技术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3.3市场风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开发风险评价的基础是风险识别。我们开发非遗文化的出发点是推动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因此,风险识别从文化内涵的商品化、舞台化、庸俗化、片面化展开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在我们开发过程中面临文化内涵丧失的风险;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因为传承人在进行文化展示中,因为我们制作视频作品受现代文化的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机理干扰风险;而环境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土壤和根基,在传承过程中面临文化性质改变与技术破坏风险。
本文发布于:2024-02-14 10:0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8761772662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