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老牛破车)
唐山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①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 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
(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后池上
(北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诗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雨后”二字?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3.古诗文阅读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
唐 钱起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 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④书生万户侯?
【注】①吴钩:刀名,刃弯。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④若个:哪个。
(1)请简析【甲】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妙处。
(2)【甲】诗以“色”绘诗,【乙】诗以“问”成诗,各具特色,请任选一诗简要分析。(提示:【甲】诗可结合“塞上燕脂凝夜紫”分析)
7.古代诗歌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游洞庭湖(其二)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1)两首诗都写了洞庭湖,但诗中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请说说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和“撼”锤炼精妙,极富表现力,“且就洞庭赊月色”的“赊”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赊”字作赏析。
8.古诗文阅读
(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②,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③谁肯重王孙④。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准备为国家做一番事业。②芙蓉国:湖南因广生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③旅游:指长期旅居他乡。④王孙:这里指游子。
(1)颔联以“________”、“________”两词极言场面之大,烘托出雄奇壮阔的境界。
(2)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 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秋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①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
(1)全诗抒写了在特殊时间和地点的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仔细品味第三联中“万里”“三年”这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________”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________。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所作,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之情。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B.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富有变化。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宛如图画。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无奈伤感的思乡之叹,让人深感悲凉。
20.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2)此诗运用夸张修辞,描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2. (1)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
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解析】【分析】(1)首句“池塘水面平”写出了池塘水面上涨,二句“写出了”池水在雨后更加清澈了,三四句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了杨树上缀满了雨珠。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故答案为:⑴ ①池塘水面上涨;②池水更清澈;③杨树上缀满雨珠。
⑵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炼字的赏析。考生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结合题意理解诗句。
3. (1)暮春;早春
(2)《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春兴》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春郊》根据“水绕冰渠渐有声”,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2)《春兴》根据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可理解为春风寄托着“我”的思乡之梦。《春郊》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向花草汇报春天的到来”,由此可知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⑴暮春;早春;
⑵《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分析时理解分析诗文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早。据此理解作答。
(2)“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
⑵诗歌鉴赏基本方法:看题目:题目中经常会蕴藏着与主旨相关的信息。看主体:①古人所用意象基本带有固定的、特定的含义和情感寄托;②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字,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看背景:诗歌鉴赏题中,有时会有诗人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的相关注释,一定要仔细分析,知人论诗、知事论诗。
5. (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景象。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景象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6. (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 一个“压”字,把敌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 赏析。【甲】诗李贺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 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 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 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 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
故答案为:(1)“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 【甲】诗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燕脂”“夜紫”,写出了边塞的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 写得很壮美,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乙】诗以“问”成诗:①问句的使用使全诗情感激越,气势峻急,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第一个问句中含自励, 表达了诗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第二个问句则含愤激,抒发了诗人怀旷世之才却不能为世所用的愤慨。【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密布城的上空,好像要把城墻压塌似的。后比喻恶势力造成的紧张局面或恶势力一时的嚣张气焰。
(2)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 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乙】诗以“问”成诗:
第一个设问“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是泛问,也是 自问,“男儿何不带吴钩”,表现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和急切的救国心愿。第二个“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 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7. (1)《望洞庭湖》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
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或:抒发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并希望得到张九龄的举荐。《游洞庭湖》描写了诗人月夜泛舟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或沉醉自然洒脱不羁的性情)(意对即可)
(2)示例一:“赊”是“赊欠,即买卖货物时买方延期交款”的意思,,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视月色为朋友,洒脱无羁,豪迈奔放,与清风朗月为伴的遗世独立的情怀。示例二:“赊”极富想象力,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诗人着一“赊”字,视明月为朋友,似与朋友对话,自然洒脱,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纯熟。(多角度赏析,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孟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中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描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婉转地表达了想做官无人引荐的苦衷,和不能在天下太平盛世出仕为官、为民谋利而深感惭愧的心情。李诗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作者视月色为无价之宝,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与自然作心灵交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2)“且就洞庭赊月色”: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将自然人格化,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体现作者热爱自然,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高尚情怀。
故答案为:⑴ 《望洞庭湖》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或:抒发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并希望得到张九龄的举荐。《游洞庭湖》描写了诗人月夜泛舟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或沉醉自然洒脱不羁的性情)(意对即可)
⑵ 示例一:“赊”是“赊欠,即买卖货物时买方延期交款”的意思,,此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视月色为朋友,洒脱无羁,豪迈奔放,与清风朗月为伴的遗世独立的情怀。示例二:“赊”极富想象力,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洞庭的清风、朗月、湖光,美不胜收,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诗人着一“赊”字,视明月为朋友,似与朋友对话,自然洒脱,拟人手法在这里运用得可谓巧妙纯熟。(多角度赏析,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抓住诗歌能表达感情的句子以及写作背景理解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句子的理解以及字的本意,揣摩词语所用修辞方法或写作方法,明确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8. (1)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1)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根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中诗句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望”字理解。这首词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表达作者被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2)古诗中的表现手法都常见就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故答案为:⑴ 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⑵ 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需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9. (1)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2)纵;犹
【解析】【分析】(1)这首诗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诗中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生动的表现了英雄们不惜为国捐躯、其精神永垂不朽、其形象流芳百世的境界。
(2)最后一句写人人都知道戎马生涯的艰苦,然而为了保卫祖国,纵然战死疆场,也能闻到英雄侠骨的余香。 孰知:即熟知、深知。此二句说这些游侠少年明知不宜去边庭受苦,却情愿赴死于边庭,以求流芳百世。
故答案为(1) 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2) 纵; 犹。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这首诗写游侠的出征边塞。这首诗里所说的“仕汉”、“骠骑”,以及下面两首诗里出现的“五单于”、“汉家君臣”等,都是借汉事喻唐,塑造少年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词语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转折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这种借顿挫的用笔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不仅很有力度,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游侠“意气”的内涵。
10. (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2)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开朗宽松的心境。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流露出作者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诗人的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
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11. (1)万里;千家
(2)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又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
【解析】【分析】(1)答此题的前提是读懂颔联的诗句大意。“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湘江沿岸,到处生长着木芙蓉,铺天盖地,高大挺拔,那丛丛簇簇的繁花,在秋雨迷蒙中经秋风吹拂,犹如五彩云霞在飘舞;辽阔的原野上,到处丛生着薜荔,那碧绿的枝藤,经秋雨一洗,越发苍翠可爱,摇曳多姿。诗人为这美景所陶醉,喜悦、赞赏之情油然而生。用“万里”、“千家”极度夸张之词加以渲染,更烘托出气象的高远,场面的壮阔,境界的雄奇。
(2)通过分析诗词中的关键句或用典的艺术手法即可得出答案。如“乡思不堪悲橘柚”来表达思乡之情。“刘琨”之典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橘柚”之典是说同是橘柚,由于生长之地不同而命运迥异;“渔人”之典强调自己境遇尚且不如流放的屈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理。所以多种感情混杂在一起,因此要分条阐述。
故答案为:⑴ 万里 ;千家
⑵ 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又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炼字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诗句中词语的把握,结合题意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和诗歌的艺术表现进行理解,注意分析要有条理性。
12. (1)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2)纵;犹
13. (1)这首诗歌通过“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苦生活。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动乱的悲观失望。
14. (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15. (1)抒发了诗人避战乱的颠沛流离之苦、国家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悲凉落寞的情感。
(2)“万里”极言路途很遥远,“三年”言时间很长,两个对举从空间和时间上形象地表现了北宋灭亡后自己所经历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很久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
16. (1)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2)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
17.A
解析: (1)A,D
(2)示例:①“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等诗句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的情感;②从“况乃未休兵”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情感。
18. (1)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2)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19.D
解析: (1)依依惜别(思乡)
(2)D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说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用的是拟人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并无悲凉无奈伤感之情,故D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⑴依依惜别(思乡);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⑵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根据题目要求,依据课堂所学内容,对是个进行分析、解读,然后作答即可。
20. (1)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表达了作者被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22:3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8349482660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唐山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唐山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