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绵阳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更新时间:2024-02-13 22:27:02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工作态度自我评价)

2023绵阳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2023绵阳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②, 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颔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3.古诗文阅读

春兴

唐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

唐 钱起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 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1)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离愁之沉重的字“________”,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这里的“烟波与风雨”指的是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7.品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诗人________(人名)。

(2)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做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句中的“压”字把敌军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先从视觉入手,再从听觉来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

D.这首诗“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想象丰富。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试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诗歌赏析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①蘼芜: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 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②,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③谁肯重王孙④。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准备为国家做一番事业。②芙蓉国:湖南因广生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③旅游:指长期旅居他乡。④王孙:这里指游子。

(1)颔联以“________”、“________”两词极言场面之大,烘托出雄奇壮阔的境界。

(2)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4.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5.古诗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展开想象加以具体描绘。

(2)请简要说说“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18.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2)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9.诗歌鉴赏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元]周权

转棹收缗①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②芦花雪满溪。

注:①缗:mín,网鱼的绳子。②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________而“羞”,渔翁因为________而“醉”。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20.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曲径通幽;悦

(2)“静”指“万籁俱寂”,“动”指“钟磬音”,作者以动衬静,用钟磬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2. (1)蝶寒;花冷

(2)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环境描写;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凄苦、悲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颔联意思是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用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翅膀,不能飞舞;花朵因空气湿冷而迟迟不开。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其中“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

(2)本题考查赏析借景抒情的手法。诗题“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调。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范仲淹革新失败的历史背景,不难理解诗人此时因改革处于低潮而感情凄苦、心情悲凉的深意。

故答案为:(1)蝶寒;花冷;

(2)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环境描写;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凄苦、悲凉。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词语作答。颔联就是第二联,三、四句“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容易判断“蝶寒、花冷”体现了“春寒”

(2)本题考查赏析借景抒情的手法。答题时应注意,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颔联“不开心”写景写人,移情手法;“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未尝辜”是说诗人不曾做对不住景物的事,是诗人情感和人格的表露。“病”字一语双关,既写了身体状况,也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3. (1)暮春;早春

(2)《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春兴》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春郊》根据“水绕冰渠渐有声”,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2)《春兴》根据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可理解为春风寄托着“我”的思乡之梦。《春郊》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向花草汇报春天的到来”,由此可知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⑴暮春;早春;

⑵《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 (1)载;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2)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前两句通过“春潭”“系”住“画舸”、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通过“风雨”、“烟波”表现了离恨之苦。

【解析】【分析】(1) “载”字,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表意最能传神。“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意思是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界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

(2)诗歌前两句通过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三四句直写离别。第三句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现了行人欲留不能,不得不走的无奈,像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写得情意盎然。末句将抽象的离恨,化为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使人分外感到离恨的深刻沉重,意象非常新奇。

故答案为:⑴载、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⑵这首诗抒发了离愁别恨。前两句通过“春潭”“系”住“画舸”、主客借酒浇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通过“风雨”、“烟波”表现了离恨之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句的理解,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大意,结合具体的意象和句子进行理解。

5. (1)好。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可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炼字。要结合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围绕词语的生动性回答即可。

(2)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分析可知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故答案为:(1)好。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可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点评】炼字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用。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具体的意象及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分析。

6.D

解析: (1)苏秦

(2)D

【解析】【分析】(1)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D项,此生三句意思是: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心老沧州”非是作者所愿,而是迫不得已。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这愤慨之中流露的是对家国的忧虑和关怀,D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⑴ 苏秦;⑵D

【点评】⑴ 古诗中所用典故要熟悉典故相关内容和典故作用

⑵诗歌鉴赏要注意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表达方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C

解析: (1)听觉;视觉

(2)C

【解析】【分析】(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是听觉。“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

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是视觉。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2)C. 有误。“鼓寒”“不起”是指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结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听觉;视觉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意,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判断正误。

8.C

解析: (1)唐朝;李贺

(2)C

【解析】【分析】(1)《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结合“角声”可知先从听觉入手,结合“凝夜紫”可知再从视觉来写阴寒惨烈的战地气氛。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 唐朝;李贺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读学校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

9. (1)行;春

(2)①“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②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富于动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二字则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解析】【分析】(1) 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

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2)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故答案为:(1)①行; ②春。

(2) ①“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②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富于动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二字则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钱塘湖春行 ”交代线索“行”,着眼点“春”。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比如“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10. (1)酒旆、夕阳;两三航

(2)描绘了渔人晚归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11. (1)窈窕一词一般用以形容女子文静美好,此处形容春风,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风的柔美动人。

(2)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先说明“窈窕”一词源自《诗经》,是形容少女的,然后点明诗句比喻拟人的写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给人的美好感受;另一方面形容蘼芜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的姿态。

(2)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前两句以“飞泉”暗指“山高陡峭”,以“春风窈窕”衬托“行”的轻松愉快;后两句中“山田”点明“山行”即将结束,一路听鸟鸣说明“山行”的美好感受,诗人

借景抒情,前两句写自然山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后两句写农家之乐,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 窈窕一词一般用以形容女子文静美好,此处形容春风,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风的柔美动人。

⑵ 诗人沐浴着春风,轻快地行走在山间,踏着夕阳,听着鸟鸣,看着周围美丽的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2. (1)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2)纵;犹

13. (1)万里;千家

(2)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又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

14. (1)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2)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15. (1)秋季

(2)“凉”字最能表现离愁,“凉”写秋风秋雨的“凉”意,是身体的感觉风凉雨凉,同时又是心理的感受,离别在即,心内悲凉。(或“醉”字最能表现离愁,“醉”字暗示“酒深情亦深”,体现离愁之深。)(意对即可)

16. (1)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2)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

17. (1)这句话描写了诗人悠闲地在竹篱笆前采菊,无意中抬头见南山幽静的景色这一场景,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闲适之情。

(2)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般清净。

18. (1)一是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间情意的深厚。

(2)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荆门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深长。《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则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19. (1)抛莲子;卖鱼买酒

(2)示例:不同意。第一首写采莲女被英俊少年所吸引,因为勇敢抛出莲子被发现而娇羞的美好情态,表现了采莲生活的美好风情;第二首写渔夫收网买酒,酒醉晚归在夕阳与芦花满溪的傍晚的美好画面,表现了打渔生活的自在自足、闲适悠然。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打渔、采莲生活丝毫没有生活沉重之感,充满生活的幸福感、精神的美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可以归类为表现了相同的生活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20.B

解析: (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解析】【分析】(1)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屋内是温暖如春。

(2)这里应该选梅花,因为三四句写到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的窗前月别有一番韵味,显得和平常不一样。诗人写梅花,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众不同了。

故答案为:⑴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⑵ 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注意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把画面充实。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关系的分析能力。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境,明确所填写内容。

2023绵阳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22:27: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8344222488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3绵阳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3绵阳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歌   诗人   理解   作者   分析   表达   结合   内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