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豆”历时演变研究

更新时间:2024-02-13 19:09:05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美女鸡吧)

“菽”、“豆”历时演变研究

“菽”、“豆”历时演变研究

王伟静;叶桂郴

【摘 要】先秦至秦,“豆科植物或其果实”的能指基本是“菽”.汉代,“豆”进入“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域,与“菽”同为常用词.魏晋南北朝,“菽”多用于史书或其他书面用语,“菽”退出常用词范围.唐以降至清代,“菽”保留于书面语,“豆”的使用极为广泛;到现代,“菽”退出历史舞台,“豆”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专门指称“豆科植物或其果实”的词.

【期刊名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7)003

【总页数】5页(P324-327,330)

【关键词】菽;豆;演变

【作 者】王伟静;叶桂郴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科研处,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31

在表示“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上,上古汉语说“菽”,现代汉语说“豆”。这两个词表示“豆子”义出现的时期不同,使用情况也有微异。本文旨在考察“菽”、“豆”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状况,力求反映其历史面貌。

一、先秦至秦,“菽”的天下

我们检阅了先秦至秦16种典籍,其中“菽”、“豆”使用情况如表1:

表1 先秦至秦“菽”、“豆”使用情况表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词于所在文献中作“豆科植物或果实”义的次数,下同。)

《说文解字·尗部》:“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①从本义来看,“菽”为“成长中的豆科植物”,后“所指”扩大可指称“豆科植物的果实”。

《说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豆”本义为盛肉的器具。在我们检阅的先秦典籍中“豆”作为“豆科植物或果实”义的例子为零,可见这一义项还没有出现。这一时期,在表示“豆科植物或果实”义上,“菽”为常用词。下面酌举部分用例如下:

(1)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

(2)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礼记·月令第六》)

(3)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左传·成公十八年》)

(4)除景公之丧,诸大夫皆在朝,陈乞曰:常之母有鱼菽之祭,愿诸大夫之化我也。”(《公羊传·哀公(元年~十四年)》)

(5)冬十月,陨霜杀菽。何以书?记异也。此灾菽也,曷为以异书?异大乎灾也。(《公羊传·定公(元年~十五年)》)

(6)戎叔谓之荏菽。(《尔雅·释草第十三》)②

(7)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上农》)

(8)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吕氏春秋·士容论第六·辩

土》)

(9)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荀子·荣辱第四》)按:菽藿,豆和豆叶。泛指粗劣的杂粮。

(10)故盗不窃,贼不刺,狗豕吐菽粟,而农贾皆能以货财让,风俗之美,男女自不取於涂而百姓羞拾遗。(《荀子·正论第十八》)

“菽”在这一时期使用之广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仅是豆类植物的总称,还用于专称,如“荏菽”。2.“菽”和其他词语组合有泛指的意思,如“菽藿”,指豆和豆叶,泛指粗劣的粮食;“菽粟”,指豆和小米,泛指粮食。3.古人注重祭祀之礼,“菽”用于祭祀,如“鱼菽之祭”。

二、汉代,“豆”进入“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域,与“菽”同为常用词

《说文解字》中用“豆”解释“菽”,可见在汉代“豆”已经产生“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并且“豆”的使用已经广于“菽”。段玉裁注释《说文解字》中“豆”字时,引用吴师道的结论为:

“古语只称菽,汉以后方呼豆”③。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也指出,“汉代以后,‘豆’才逐渐代替‘菽’,成为豆类的总称。”从我们检阅的汉代典籍中确能看出这一趋势。我们检阅了汉代7种典籍,其中“菽”、“豆”使用情况如表2:

表2 汉代“菽”、“豆”使用情况表

酌举部分用例如下:

(11)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史记·项羽本纪》)

(12)风从南方来,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为,小雨,趣兵;北方,为中岁;东北,为上岁;东方,大水;东南,民有疾疫,岁恶。(《史记·天官书第五》)

(13)张仪去楚,因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榖所生,非菽而麦,民之食大抵菽藿羹。一岁不收,收不餍糟糠……”(《史记·张仪列传》)

(14)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 食菽粟者,岂有骐麟、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梁、肉,岂有毛廧、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战国策·齐四》)

(15)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盖无出门之祭。(《盐铁论》卷六《散不足第二十九》)

(16)田饶曰:“……夫槛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槛鹄举矣。”(《新序》卷五)

(17)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榖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战国策·韩一》)

(18)为儿时,好种树禾、黍、桑、麻五榖、相五土之宜,青、赤、黄、黑,陵、水、高、下,粢、稷、黍、禾、蕖、麦、豆、稻,各得其理。(《吴越春秋·吴太伯传第一》)

(19)豆麦之种,与稻梁殊,然食能去饥。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论衡》卷二《率性篇第八》)

(20)王者,长巨之最也。朱草之茎如针,紫芝之栽如豆,成为瑞矣。王者禀气而生,亦犹此也。(《论衡》卷三《初禀篇第十二》)

(21)周监二代,汉监周、秦然则兰台之官,国所监得失也。以心如丸卵,为体内藏;眸子如豆,为身光明。(《论衡》卷十三《别通篇第三十八》)

(22)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綦脍熟肉。(《盐铁论》

卷六《散不足第二十九》)

(23)余曰:“钩吻不兴人相宜,故食则死,非为杀人生也。譬若巴豆毒鱼,石贼鼠,桂害獭,杏核杀狗,天非故为作也。”(《新论·祛蔽第八》)

从列表及例句中还可以看出:

1.《史记》中“菽”与“豆”使用比例为10:0,《论衡》中“菽”与“豆”的使用比例为0:12,呈相反的态势。我们知道《史记》是官方史书,书面语要求很高,而《论衡》中有些词语具有东汉口语词汇的特征,可以推断,在这一时期,书面语中“菽”占绝对优势,而口语中“豆”的使用多于“菽”。

2.《战国策》中出现对文,例(13)与例(17),可见在“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上,这一时期“豆”、“菽”同用,共时存在;而“豆”直接进入“菽”的义域,初步显示了取而代之的强势。

3.“豆”在这一时期不仅可作为豆类总称,而且已经用于指称具体豆类,如“巴豆”。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巴尗,巴豆也。神农本草云:巴豆,一名巴菽,生巴郡川谷,菽与尗同,尗亦豆也。”④在“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上,“豆”取代“菽”又可见一斑。

4.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引《广雅》曰:“大豆,菽也;小豆,荅也。”⑤《广雅》是汉代典籍,可见在汉代,“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上,“菽”和“豆”并不完全等同,微言之有一定差异。

5.“豆”进入“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域后,与“菽”竞争激烈,使用数量与频率与“菽”不相上下,两词在这一时期同为常用词。

三、魏晋南北朝,“菽”退出常用词范围

汉代以后,“豆”的使用迅速增多,大有覆盖“菽”的态势。我们检阅了魏晋南北朝时期7种典籍,其中“菽”、“豆”的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魏晋南北朝“菽”、“豆”使用情况表

酌举部分用例:

(24)故言能大养,则周公之祀,致四海之祭;言以义养,则仲由之菽,甘于东邻之牲。夫患水菽之薄,干禄以求养者,是以耻禄亲也。(《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

(25)筲八盛,容三升,黍一,稷一,麦一,梁一,稻一,麻一,菽一,小豆一。(《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

(26)行百余里而弼表至,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猪鹿窃食,鸟雁侵费,风波所耗,朝夕参倍。乞赐矜缓,使得收载。”(《魏书》卷二十八)

(27)且饕餮之禽,必资鱼肉,菽麦稻粱,时或餐啄,一食之费,容过斤镒。(《魏书》卷六十七)

(28)五土所宜,黄白宜种禾,黑坟宜麦黍,苍赤宜菽芋,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博物志》卷一)

(29)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后汉书·孝献帝纪第九》)

(30)亦知种田,有大麦、粟、豆,然其北界气候多寒,唯得芜菁、大麦,故其俗贫多富少。(《魏书》卷一百一)

(31)手把豆蔻,口嚼槟榔。(《洛阳伽蓝记》卷二)

(32)白豆、小豆,一时种,齐熟,且免摘角。但能依此方法,即万不失一。(《齐民要术·杂说》)

(33)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鞠菁、大豆为下。常见瓜底,不减绿豆,本既不论,聊复记之。(《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第三》)

(34)种欲深故。豆性强,苗深则及泽。(《齐民要术》卷二《大豆第六》)

(35)取豆萁内区中,足践之,厚尺五寸。(《齐民要术》卷二《种芋第十六》)

(36)愈甚,有细咤声如炒豆,唯静住良久乃灭。后其人忽忽如失魂,经日乃差。今人梳头著髻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博物志》卷九)

1.这一时期“菽”多用于泛指,另做“大豆”特指。且“菽”多用于史书或其他书面用语,已经基本远离普通人的生活。

2.《齐民要术》是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含“豆”的词组有:大豆、小豆、白豆、绿豆、赤豆、黄落豆、留豆、胡豆、剌豆、御豆、豆角、杨豆、高丽豆、豌豆、江豆、谷豆、巴豆、茭豆、豆花、豆萁、豆藿、豆田、豆汁、豆味、豆黄、豆酱、豆豉等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豆”贴近人民生活,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使用普遍。《齐民要术》中“菽”使用11次,我们考察这11例均为引用上古典籍中的用语。综上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豆”已经基本替代“菽”,“菽”退出常用词范围。

四、唐以降至清代,“菽”保留于书面语,“豆”使用广泛

“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出了常用词范围,但并没有一下子消失。我们检阅唐代至清代的43种典籍⑥,并对其中18种典籍中“菽”、“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列表,见表4:

表4 唐代至清代“菽”、“豆”使用情况表(续表)

(续表4)

我们对检阅的43种典籍中“菽”出现的词组做了总结,基本有以下几种:菽粟、半菽、菽麦、啜菽饮水、青菰寒菽、菽粉、禾菽、鱼菽、葵菽、菽水之礼、采菽烹葵、梅菽、盐菽之祭、纷如撒菽、菽水承欢/菽水清欢、绿菽、豆菽/菽豆等。可见,唐至清每个朝代的典籍中都有“菽”的用例,但使用数量少且语境较为固定,多为书面用语,文言气息较重。

而“豆”则随着时代的推移使用越来越广泛,其能产性随着时代的推移愈加突出,

我们对检阅的43种典籍中“豆”的词组做了总结,有:豆蔻、紫豆、豆枕、瓜豆、青豆、豆房、豆粥、米豆、扁豆、豆根、豆羹、燕豆、梅豆、爆豆、豆皮、豆粒、豆油、豆酒、豆荚、炒豆、豆秸、撒豆成兵、豆棚、摘豆、豆渣、豆价、铁豆、金豆、豆面、豆雨、豆腐、豆浆、豆饼等。“豆”在史书、笔记、诗词、小说中使用普遍。这段时期“豆”的使用数量及频率远远高于“菽”,且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唐代至清代,在“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上,“豆”在书面语及口语中均广泛使用。

五、现代汉语中,“菽”退出历史舞台

现代汉语中,“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一事实在现代语言中得以体现。我们检阅了六部现代小说,其中“菽”、“豆”的使用情况见表5:

表5 现代汉语中“菽”、“豆”使用情况表

六部现代小说中“菽”的使用次数为零。《现代汉语词典》中虽还列有“菽”字条⑦,但只列了两个词:“不辨菽麦”、“菽粟”,均属于古语词。所以现代汉语中“菽”虽未销声匿迹,但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退出“盛肉的器具”及相关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专门指称“豆科植物或其果实”。

六、结束语

先秦至秦,在“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上是“菽”的天下,“菽”在这一时期使用广泛。汉代,“豆”进入“豆科植物或其果实”义域,与“菽”同为常用词,但“菽”在书面语中占绝对优势,口语中则“豆”的使用广于“菽”,初步显示了取代“菽”的强势。魏晋南北朝,“菽”多用于史书或其他书面用语,“菽”退出常用词范围。唐以降至清代,“菽”保留于书面语,“豆”的使用数量及频率远远高于“菽”,且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到现代,“菽”退出历史舞台,“豆”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专门指称“豆科植物或其果实”的词。

注释

①关于“尗”和“菽”,两者为古今字,“尗”为古字,“菽”为今字。因先秦时期已用“菽”,故本文只考察“菽”。

②戎菽,亦作“戎叔 ”。山戎所种植的一种豆科植物。大豆。《管子·戒》:“北伐 山戎 ,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诗·大雅·生民》:“蓺之荏菽”毛 传:“荏菽,戎菽也。”郑玄 笺:“戎菽,大豆也。”一说为胡豆,蚕豆。《尔雅·释草》:“戎叔,谓之荏菽。”郭璞 注:“即胡豆也。”或谓戎菽、胡豆皆豌豆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劐·穀三·豌豆》。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五篇上。

④见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十上.清嘉庆元年刻本。

⑤贾思勰《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卷第二.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⑥检阅的典籍有:《梁书》《唐律疏议》《大唐西域记》《宣室志》《封氏闻见记》《敦煌变文》《全唐诗》《玉管照神局》《开元天宝遗事》《唐会要》《资治通鉴》《梦溪笔谈》《营造法式》《北梦琐言》《东坡志林》《王安石集》《全宋词》《辽史》《汝南遗事》《南村辍耕录》《北风扬沙录》《异域志》《西厢记》《琵琶记》《元曲》《纪效新书》《天工开物》《皇明典故纪闻》《玉镜新谭》《七修类稿》《五杂俎》《万历野获编》《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扬州画舫录》《阅微草堂笔记》《续子不语》《聊斋志异》《红楼梦(120回)》《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

⑦见《现代汉语词典》1264页。

参考文献

[1]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3] 宗福邦,陈世饶,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刚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7] 叶桂郴,王玥雯,李鸣镝.“束”“缚”“捆”“绑”的历时考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54-56.

[8] 叶桂郴,罗智丰.“买”、“市”、“购”的历时演变[J].古汉语研究,2011(4):26-28.

“菽”、“豆”历时演变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19:0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8225451410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菽”、“豆”历时演变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菽”、“豆”历时演变研究.pdf

上一篇:刘周回文诗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使用   豆科植物   菽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