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13 12:22:06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贡献毛益率计算公式)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读书报告

唐枫 1232116

建筑生成的逻辑之道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摘要:本文意在探寻彼得·艾森曼对于概念建筑的注释过程,包括从语言学的语义学和句法学方向进行辩证论证,同时结合他的建筑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艾森曼笔下概念建筑的具体含义延指。

关键词:彼得·艾森曼 概念建筑 注释过程

语言学 语义学 句法学 建筑设计实践

一、背景材料

1.1关于作者——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英语:Peter Ei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虽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他的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所有意思来说都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1。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1.2“概念建筑“简介

维基百科中“概念建筑”词条的解释是:“概念建筑是一种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原则的外延途径用概念化和本质化的表达建筑形式。”表述比较宽泛,也比较综合。

Ruth Malan在《A Trace In The Sand》一文中对概念建筑做出如下阐述:“‘概念建筑’是建筑体系的概念化观念。他描述了这个体系的设计想法的概念性层面,“这是从系统论的角度试图给概念建筑定下基调,已有一定理论深度。

而Colin Rowe在《On Conceptual

1 维基百科,“彼得·艾森曼”词条

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读书报告

Architecture》中谈到概念建筑时有不少轻松诙谐的论述部分,“我的第一反应是,任何建筑不都应该是‘概念性‘的么?“”如果不是这样,那马塞尔·杜尚一定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此看来,作为概念建筑的研究和批判其实本来就该是建筑师和评论家集中注意力的领域。

二、读《概念建筑的注释》的几对关系

要读懂这篇文章,除了对概念建筑的提出和发展沿革有个整体认识(包括其他建筑师和评论家),及对艾森曼的个人研究有一定了解(包括他的其他关于建筑设计理论的文章),还必须能深入理解以下几对关系:

2.1概念建筑与抽象艺术的关系(艺术家及作品的实例分析)

在艾森曼看来,抽象艺术对于建筑设计一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抽象艺术,包括绘画和雕塑,继续对建筑学思考有一种无可否认的影响。如今已经没有人再讨论绘画和雕塑等艺术是否对建筑设计有影响这类的问题了。” 而且最近由绘画和雕塑引起的争论,多是关注于建筑学领域。他已经把建筑学看成是涵括其他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领域的统领者,包括艺术活动在内的创造性活动都应该能在建筑设计和理论研究中找到对应位置。

文中例举艺术家Sol LeWitt的艺术作品——方格网系列之ABCD(见下图)作进一步阐述,认为“物质形式首先应该是概念性的,尽管元素很少,但含义是隐含在内部的”。在LeWitt的作品中,方格单元,不论虚实,都反映与整体之间的尺寸关联和意义暗指。像这种概念性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物质实体的方格体系的木结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正是概念建筑的批判性关注。可以说,正是抽象艺术作品如此真实有力的表现力,才符合概念建筑的现实含义。

但是概念建筑绝不是抽象艺术。“首先,建筑语境是理性的意识;其次,建筑区别于绘画等艺术活动是它包含功能要求和语义环境下的物体如墙体、厨房、壁橱、门窗、屋顶等”。因此,建筑不仅仅是艺术活动,如果离开了满足功能和使用的实际功效,谈论他的语义学意义其实没有多大意义。这一点,建筑师都容易理解。把建筑的实际建造元素对应到抽象艺术中的点、线、面基本元素,如此理解建筑的生成,其实构思建筑的最初阶段,一直到建筑的建造和落成,都一直是概念性的、抽象性的活动。这样,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明朗了。

2.2 建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主要是概念性和知觉性两方面的映射)

艾森曼庞杂而高深的建筑理论里,“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2。能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必然要发掘大家不易发现的联系。这在艾森曼的理论研究世界里并不复杂。“任何物体都有结构,首先是一个维持固有形态的形状,转而是表达一定意义的形式“,从这里发端去寻找建筑学和语言学的哲学统一意义,进而引入语言学的研究理论,

2 百度百科,“彼得·艾森曼”词条,“建筑思想”部分

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读书报告

让建筑学也具有普适接受和阅读的可能性。

建筑学和语言学的对比研究有过许多的尝试,因为都存在一个“环境“问题,建筑环境和语言环境,某种程度上,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解析前提。其实过往的时间里,人们也是这么理解建筑的,只是多数情况下,文中例举了几个建筑师的作品进行比较,从案例的对比分析中窥见概念建筑带给我们的启发。

柯布西耶和特拉尼两位建筑师的作品的比较,集中体现在概念建筑的句法学方面知觉性和概念性的区别。这二者的作品构思多数人关注形式与功能的问题更易于实现,比对语言学环境的分析方法的知觉和概念理解往往被忽视。

2.3概念建筑的语义学与句法学意义之间的关系

进而转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乔姆斯基将语言学框架分成两大部分:作为表面结构(现象层面)的知觉性结构(Perceptual

Structure),和作为深层结构(隐含意义)的概念性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他指出,“在语言学中,词语和含义的联系,其实就是表层现象与深层句法的联系“。那么在概念建筑里,空间含义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联,也是概念建筑的语义学和句法学关联,这点不难理解。

接着上面语言学的陈述,知觉性结构与概念性结构可反映在语义学(Semantic)和句法学(Syntactic)方面,但“要用类型学方法分析的话,也许语义学和句法学各自包含现象层面和含义层面”。也即是,语义学和句法学均含有知觉性结构和概念性结构,这样,这是一张容易混淆的内部关系网络,在这样的结果下,建筑学的意义延伸得更长远了。

2.4柯布西耶与特拉尼、帕拉蒂奥的作品比较

为了说明概念建筑的具体意指问题,给这张“容易混淆的内部关系网络”厘清头绪,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有句法学的结构,因此用来解释知觉性和概念性最有说服力。

柯布西耶的作品往往从已知世界的各种物体包括机械、轮船和飞机等的形式出发,他认为机器具有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完美性,通过在新的环境下转译形式的传达,完成建筑概念和形象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柯布西耶做出变换环境和转译形式的想法最初是语义学。但他绝不是在语义学的隐义下丧失了句法学的明义权重,譬如在萨伏伊别墅项目(平面图如下)中,ABABA的句法结构,其实来源于帕拉蒂奥的梅尔肯顿别墅别墅(平面图如下),

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读书报告

而后者则被考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别墅原型。因此,柯布显然首先额外注重建筑的外在表现,即知觉性的句法发达,但同时他绝不牺牲深层结构的概念性语义表达,正如从建筑经典中延续哲学精神,也许那是更加根本的出处。另一方面,在艾森曼看来,建筑本来也就没有所谓的好坏,他们只是在当时的时代使用当时的语言,帕拉蒂奥的建筑就不会比柯布西耶的差,而且,建筑的语言还是延续的。

而特拉尼显然是意大利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中找到灵感,用含蓄的语义至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法西斯宫(平面图如下)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以至于初见这个建筑时完全摸不着头脑。“法西斯宫外形上的意指已经被大大减弱,这种从历史环境和文化中发掘的灵魂空间,人们可能更容易发现其空间的句法特性,尤其是句法中的概念性角色”。关于建筑形式的关注,可能因为特拉尼曾经从柯布那里学习的缘故,柯布已经把现代建筑的形式探讨发展到语义深度。

三、艾森曼的作品中对概念建筑的体现(住宅II号的概念建筑分析)

3.1创作背景

60年代末艾森曼开始建筑师职业生涯,1967年设计了住宅一号,1969年又设计了二号,直至1978年的十一号。住宅二号坐落在100英亩基地的制高点,建筑面积2000平方英尺,三面均有延伸20英里的辽阔视野。方案设计的隐喻意义是,在这个光秃的山顶上,创造树木和篱笆的意象,变成景观的视觉焦点3。

3.2方案生成过程

住宅二号深受特拉尼的法西斯宫影响,外形采用其半立方形,在其中进一步发展了“九宫格”式的手法,先用十六根柱子形成九宫格矩阵,通过柱子的设立和面的围合,以及平面间的实体空间,探讨方案的多种可能性。如下图所示,请注意草图中柱子的严

3 王晖,三个时期的三幢建筑——试论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

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读书报告

整布局,以及墙体出现的位置,与九宫格节点的相互关系。横向墙体和纵向墙体的韵律和相互关系也是草图中明显显现的。最后确立明显化的网格、双层立面,以及旋转、无任何特定方向和无限量梁柱的虚幻4(如下图)

3.3理论与设计的交互影响

住宅一号标志出一套形式关系系统,包含梁、柱、墙等句法中的“元”,用它们演绎出几种“形式结构系统”,通过“切变、压缩、旋转、换位”等“形式动作”来实现,目的是最终展现物质实体背后的深层结构。住宅二号是住宅一号的发展。运用了极逻辑性的手法,借助于语言学所提供的语义学和句法学等工具,将设计过程抽象为一种符号和数学的操作过程,从头到尾透露出浓厚的思辨气息,构思立意概念化的同时时刻关注着知觉性的深层结构。如此也正好反映了他在文中论述的建筑设计理论。

4 林凯怡等,从特拉尼的法西斯宫到艾森曼的住宅二号——初探现代建筑形式结构下的透明性

结语

通过对艾森曼的文章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阅读,尤其是里面的几对“关系”和几个建筑师的作品比较,挖掘出“概念建筑”的语言学本质注释,在实际建筑案例中具体化理解。同时对艾森曼本人的建筑设计作品——住宅二号——结合其概念建筑理论进行比照分析,认为其概念建筑理论与其建筑设计实践有紧密的纽带关系,相辅相成。

相关阅读:

1.肯尼斯 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2004(3)

2.王俊阳.《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2011/4

3.艾森曼《.Out Selected Writings,1963-1988》.耶鲁大学出版社

4.Colin Rowe. 《On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5.Ruth Malan.《A trace in the sand》

6. 王晖,三个时期的三幢建筑——试论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

7. 林凯怡等,从特拉尼的法西斯宫到艾森曼的住宅二号——初探现代建筑形式结构下的透明性,福建建筑,2011年第04期

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读书报告

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12:2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7981262657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pdf

标签:建筑   概念   形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