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巡视报告)
第15卷第4期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v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Vo1.15 No.4 Dec.2016 2016年12月 济水崇拜考 史 琦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从社会生活、上层建筑、先民认知等层面都.-q- ̄:z找到济水信仰的渊源。尽管国家的祭祀活 动有功利的一面,皇家的恩宠有特殊的意味,道家的青睐有神秘的成分,济水信仰依然体现出劳动人民 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匮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自然信仰;济水信仰;水神祭祀;济渎庙 DOI:10.3969/j.issn.1672—0342.2016.04.001 中图分类号:K2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42(2016)04—0001—04 古代社会,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认知能力和改 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人们对自然界的一切事 物、现象都充满恐惧和敬畏,万物有灵的观念十分 普遍,自然崇拜在原始宗教信仰中占据着重要的 地位。自然崇拜的对象广泛,多为与人类自身的 作者从中华文明的高度去考察济水、认识济水,并 将济水纳入了黄河文明之中,对济水与早期的河 济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河济文明是黄河文化甚 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 现” 的见解。同为张新斌所作的《王屋山道教 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物或者自然力。水作 为生命之源泉,自然也受到了密切关注,我国古 代,水神信仰在官方和民间都显得十分重要。 黄河中下游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 明。本地区除黄河外,还有另一条重要的河 流——济水。济水现今虽然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 野之中,但作为古九川之一,且因其曾经与黄河、 长江、淮河并称为“四渎”而天下闻名,在历史上 也占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是古代先民们信仰的重 要对象之一。《史记》中记载:“古禹、皋陶久劳于 外,勤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 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可见如同 其他的大江大河一样,济水的安宁与否直接影响 着我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时至今日济水信仰早已 沉淀成为了我国传统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济水祭祀文化也应该更好的被现代社会文明所吸 收和容纳。 一文化与济水信仰初探》一文,则是通过论述王屋 山地区道教产生、发展、高潮、衰微的四个方面,从 侧面探究了济水信仰。作者还指出:济水源出王 屋,济水信仰与祭祀,已成为王屋道教文化的一部 分,济水信仰祭祀与王屋山道教在唐代、金元的两 次高潮相伴而生,并成为高潮中的亮点。而在明 清时的第三次高潮中,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并 将济水信仰与祭祀推向北方广大地区_3]。另外, 李立政的《济源历史与创世神话初探》一文从源、 流两个方面介绍了济水,把济渎信仰视为一种文 化现象,对济水、济渎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并把济 水人格化、精神化,把济水的这种顽强高洁,抱定 独流人海之梦想的精神升华到中华儿女千年一脉 相传的民族秉性的高度 J。 二、古人济水信仰的渊源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的历史上可谓家喻户 、研究现状及前人已有成果 晓,传说大禹“导浼水,东流为济”,其后济水“入于 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 于汶,又北,东人于海。” 今天来看这则出于《禹 贡》的记载,似乎仍能清晰地感受到济水那种奔腾 不息、波澜壮阔的景象。济水从源头到人海口,流 经了河南、山东两省,行程约一千四百公里。但随 学界关于济水信仰的相关研究不算很多,其 中原委无不关乎济水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鲜有人知。就已有搜集的材料而言,张新斌的 《济水与河济文明》一书对本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收稿日期:2016—09—05 作者简介:史琦(1991一),男,河南济源人,郑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国农业史。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着时间的流逝,济水源头逐渐枯竭,河道El益淤塞, “济水在唐时除下段水道保留外,其余仅剩下几个 标志性的湖泽。到了宋金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原 有的湖泽湮废,济水也彻底消失。”。。 济水虽然在宋金时期由于黄河改道等多方面 的原因最终消失,但是人们对济水的信仰却有增 无减。统治阶级祭祀济水为的是祈求国泰民安、 风调雨顺;百姓祭祀济水为的是恳求驱凶避邪,灾 祸不作。济水祭祀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古代上 至君王下到劳动人民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 政权重视济水信仰的最重要原因。 (三)从古人认知层面来看 万物有灵的观念在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极 为重要的影响。如同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 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人们在物质生活 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 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这种实际的狭隘 性,观念地反映在古代的自然宗教和民间宗教 中。”_l。。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低下,劳动工具 落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足,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都 意志。追根溯源,济水信仰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生活的层面来看 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 位,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说法。 水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管子 ・水地篇》日“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 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日:水,具材也。” 可以说 古代先民依赖水的程度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自然 资源。济水流经千余公里,润泽河南、山东两省, 影响着流域内居民的命运。不同于历史上多次泛 滥给沿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黄河,大部分时间 里济水都水势平稳,默默的滋润着沿岸的百姓。 这就使得古人对济水感恩戴德,对济水神的信仰 愈演愈烈。古人用超自然的眼光去看待济水并赋 予其灵性,希望济水可以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 顺。因而为了得到济水更多的恩惠,同时避免济 水泛滥带来灾祸,便产生了对于济水的祭祀活动。 (二)从国家政权建设的层面来看 对济水的祭祀活动通常情况下会刻碑记载,这 就对我们研究济水祭祀的情况提供了极大方便。 济渎庙现存有明朝成化四年《御制祭文碑》一通, 碑文日:“比岁以来,多方灾诊,雨赐不时,我民用 瘁,民之瘁矣,予曷为怀?”与此相对应《明史》记 载:“成化三年,湖广、江西及南京十一卫旱。四年, 两京春夏不雨。湖广、江西旱” 由此可见,天下 大旱正是成化皇帝派遣高级官吏祭祀求雨的原因。 历朝的中央政府在治理干旱、洪涝灾害等手段的限 制之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安抚受灾民众,就不得 不借助于所谓的水神。而江河湖海甚至是渠井在 我国古代人民心中都是由水神来主宰的,而这其中 “四渎”的水神更是祭祀的重点。所谓“四渎”《尔 雅・释水》日:“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 注海者也。” 四渎之中,江河淮的源头都远离中 原王朝的腹地,唯有济水源头在平原地区,祭祀起 来十分方便。因此,笔者认为地理的限制成为国家 2 处在蒙昧状态之中,水在带给人们各种好处与便 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祸害,大雨滂沱、洪水泛 滥就会损毁房屋农田甚至吞噬生命。古人们毋庸 置疑的就把水视作是大自然的赏赐,对之也怀着 极高的畏惧心理,认为存在着一种具有无限的能 量,又十分神秘且完全异己的力量操控着水。所 以几乎是出于本能,古人产生了对济水的敬畏心 理,认为济水也有特别的神,即济渎神来掌管。 在认知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古人们又常常以 自身的理解去想象和思考济水,把自己的生活和 一条自然河流联系起来,并赋予其神性。这从另 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古人们在同大自然斗争中处于 弱势地位和对自然现象的无知与依赖。 (四)从济水人格化的层面来看 与其说古人信仰济水,不如说古人是敬仰济 水的品格。济水虽然流量甚小,但是却有着奋勇 向前,不到大海决不罢休的顽强拼搏精神,正如白 居易的《题济水》所云:朝宗未到海,千里不能休。 济水正是凭借这种美德取得了与长江、黄河、淮河 一样的地位,位列四渎,并受到了上至君王大臣, 下至君子百姓的推崇与尊敬,这也是济水信仰重 要原因之一。唐太宗曾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 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哉?”许敬 宗对日:“渎之言独也。不因馀水,独能赴海者 也。且天有五星,运而为四时;地有五岳,流而为 四渎;人有五事,用而为四支。五,阳数也;四,阴 数也,有奇偶、阴阳焉。阳者光曜,阴者晦昧,故辰 隐而难见。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 也。” l_孔 从唐太宗和许敬宗的一问一答之中可 窥济水人格魅力之一斑。 三、济水信仰的特征 《礼记》有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 三公,四渎视诸侯。” 作为众多神灵信仰的一种, 济水信仰必然有其特有的特征,济水信仰的特征也 可以折射出中国古代人民神灵信仰的普遍特征。
史琦:济水崇拜考 (一)国家祭祀济水的功利性 孔子云:“祭者,教之本也己。”_l 儒家思想站 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之上,利用宗教祭祀来推行教 祭祀济水,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社 会活动,带有十分浓厚的政治功利性。水是农业 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永 化,威慑臣民百姓,维持统治秩序。在中国古代社 保帝业,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求得风调雨顺从而使 得农业获得丰收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从夏王朝 至明清,历代统治者都把对济水水神的祭祀作为 重要的政事活动,将济水水神放在十分重要的地 位,“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 l 统治者 亲派官员祭祀济水,祈祷天下风调雨顺,百姓安居 会皇帝比神灵更加具有权威。前文提及《礼记》有 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 侯。”可以看出周代天子把五岳、四渎神灵当做是自 己手下的大臣了。《唐会要》亦载:“星辰岳渎,是 天地之臣也,秩视人臣也。”_l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皇权对于神权的推崇为的就是加强皇权。 济水祭祀礼仪隆重无比,无论是规模还是级别 乐业,显示出统治者“存百姓”的施政方针,更表 达了“农本”思想,显示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使 百姓对政府心存感恩,很好的起到了一种麻痹民 众,化解统治危机的作用。而国家祭祀山JlI河渎 之神则毋庸置疑体现了政府的威严与政权的合法 性,维护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封建政治统治。 再次,国家祭祀济水,正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 行使社会职能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原始的万物有 灵的观念和古代宗法制相结合的结果。据史料记 载唐代的国家祭祀一共分为三个等级:“若吴天 上帝、五方帝、皇地祗、神州、宗庙为大祀;E1月星 辰、社稷、先代帝王、岳镇海渎、帝社、先蚕、孑L宣 父、齐太公、诸太子庙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 师、众星、山林川泽、五龙祠等及州县社稷释奠为 小祀。” I 分为三等的等级秩序与现实的社会制 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定制,体现封建国家通过祭 祀典礼来强化等级观念的想法,使得济水祭祀最 终变成了维护古代宗法制的一种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信仰是 一种多神的信仰,并不像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 的一神信仰,因此中国的信徒从来不会像西方世 界和阿拉伯世界信徒那般虔诚,中国人信仰虔诚 与否关键在于神灵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神灵 显灵了,人们就会继续对他烧高香、奉祀他;反之, 则抛之一旁,再不理睬,或是对他随意发泄一番。 需要时就礼遇神灵,不需要则将之弃到一旁,可 见,中国人对待神灵又是多么的善变_1 。济渎庙 香火绵延不绝,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济水总是能够 满足古人求雨的要求。这反映出济水与平民百姓 间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百姓向济水求雨祈 福,济水也需要百姓的供奉。这是我国古代人民 与神灵之间的一种“礼尚往来”的表现。我们可 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因为济水神的有求必应,所 以才会使得民众对之虔诚的信仰。 (二)皇权凌驾于神权之上绝对性 都有皇家气派。济水祭祀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程序, 官民百姓遵照既定祭祀程序,既不能失礼更不能越 礼。据济渎庙现存唐贞元十二年的《济渎北海庙祭 品碑》记载“天子以迎冬之Et,令成周内史奉祝文 宿斋,毳冕,七旒,五章,剑履,玉佩,为之初献;县尹 加绣冕,六旒,三章,剑履,玉佩,为之亚献;邑丞元 冕,加五旒,无章亦剑履,玉佩,为之终献,用三牲之 享。”此种既定的祭祀制度正是宗法制下君臣关系 的体现,彰显了皇权凌驾于宗教权利之上的特征。 (三)道家文化对济水信仰的影响性 道教作为我国自生自长的本土宗教,对我国 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济水的信仰毋庸置 疑受到了道教的影响。首先,鬼神信仰在道教教 义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神信仰更是道教神仙 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道教三官即为“天官”“地 官”“水官”。至少从唐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 道教,推进了济水祭祀与道教相互融合。其次,济 水的源头之一在济源西北的王屋山,《河南通志》 卷七更是明确的指出“济渎,在济源县西北三里, 源出天坛山之太乙池,乃伏流至此复见,汇为二 池。”¨ 天坛山便是王屋山的主峰。王屋山则是 道教圣地,十大洞天之首。《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记载:天坛王屋山“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 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同时王屋山道教的发 展以隋朝敕建济渎庙开始。从隋唐直至明清经历 了由发展到鼎盛、由战乱到复兴、由全盛到衰败的 一个过程 。济渎庙创建于隋,济水祭祀在唐宋 进入全盛,到清末衰败,这个过程是和王屋山道家 兴衰的步调相一致的。再次,济渎庙的Et常管理 等均是由道士负责,道士更是济水祭祀活动的主 要参与者和组织者,《新唐书・卷四十四・志第 二十四・职官三》日“五岳四渎庙,令各一人,正 九品上。斋郎三十人,祝史三人。”[11]1924这“渎 令”正是由道士担任的。济渎庙修建了大量有关 道教的建筑,如天庆宫、玉皇殿、老君殿等为的就 是满足道士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最后,祭祀济水 3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水神最重要的程序“投送金龙玉简”也是依照道 教的章程进行的。可以说道教的兴盛,在很大程 度上也促进了济水祭祀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97. [2]张新斌.济水与河济文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 社,2007:14. 古代劳动人民享受济水的恩泽,由是济水便 成为了古代先民们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同时出 于对神灵的幻想和对之信仰的心里产生了济水水 [3]张新斌.王屋山道教文化与济水信仰初探[J].济源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7—19. [4]李立政.济源历史与创世神话初探[J].中共郑州市委 党校学报,2007(1):143—146. 神。济水水神也受到了人们的顶礼膜拜。帝王以 及官方祭祀济渎神为的是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百姓祭祀济渎神为的是求驱凶避邪,灾祸不作。 这最初是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力量存在的,是人 们幻想借助神秘的神来解决现实的困难,这也从 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古代上至君王下到劳动人民利 用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也 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完美体现。 济水信仰作为一种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生活 中的宗教形式,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社会,延续 了数千年之久,影响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宗 教、哲学等多个领域,也渗透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生 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与济渎信仰有关的种种民 俗现象。而建立在济水人格化基础上的济渎信 仰,更使得济水信仰有增无减,也引发了不少先贤 圣人关于水的哲理思考。 流经千百年的时光岁月,时至今日对济渎神 的信仰早已沉淀成了我国传统风俗文化中的一颗 灿烂瑰宝,成为了我国传统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可以毫不夸张 的说研究济渎信仰,能打开一扇传统文化之门。 在提倡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济水信 仰与祭祀的文化也应该为现代社会文明所吸收和 容纳。同时对于济渎神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 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更 好地建设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5]慕平.尚书・禹贡【M].北京:中华书局,2009:71. [6]王星光.一条消失的文明河流的历史再现[J].河南科 技大学学报,2009(1):13. [7]管仲:管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08. [8]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83. [9]郭璞.尔雅・释水[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83. [10]马克思.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6. [11]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第220卷[M].北京:中华 书局,1975. [12]陈潞.王制第五[M]./ L记集说:第3卷,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7:35. [13]班固,等.沟洫志[M].//汉书:第9卷,北京:中华书 局,1962:1698. [143李隆基.大唐六典:第4卷[M].李林甫,注.西安:三 秦出版社,1991:97. [15]王娟娟.中国古代黄河河神信仰[D].济南:山东师 范大学,2012:48. [16]陈潞.祭义二十四[M].//礼记集说;第8卷,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1. [17]王溥.岳渎[M].//唐会要:第22卷,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1:499. [18]王士俊,等.河南通志:第7卷[M].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6:722. [19]宋娟.王屋山道教研究——以碑刻资料为基础的分 析[D].开封:河南大学,2013:1. [责任编辑任联齐] Research on Jishui River Worship SHI Qi (History College,Zhengzhou Univenity,Zhengzhou 450000,Henan) Abstract:From the social life,the superstructure and ancients cognition level,water worship can be originated.Despite the utilitarian side of the state ritual activities,royal gardeners conveying specil meaniang, the favour of Taoist mysterious ingredients,Jishui water faith still reflects the spiirt of working people stugglre to know nature,conquer nature and becomes a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pirit. Key words:natural faith;Jishui River faith;water god worship;Jidu temple 4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07:3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7806511407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济水崇拜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济水崇拜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