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传说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3 07:22:3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环境调查)

济源传说故事

济源,曾经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的许多创世纪传说和神话故事,如皇帝祭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都发生在这里。历代皇帝。将相和文人墨客来游者甚多,白居易盛赞“济源山水好”,乾隆皇帝称誉“名山胜迹”。使人惊叹的是,在这样一座不大的城市里,竟然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正是带着对济源深厚文化底蕴探究的向往,在两年中8次到济源走访拍摄历史文化遗迹。

济 源 传 说 故 事

太行山麓、济水源头一带,《禹贡》记载为“山水泽地”,主要包括有济源市、焦作市的沁阳、孟县、温县、博爱、修武、武陟、原阳及晋东南的部分县市 。这一带在大自然的变革中,以优良的生态环境,接纳了中华民族先祖炎黄一族,成为中华民族创世立足的根据地。这一带中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记载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现略举如下:

1 .盘古开天

毛泽东主席在讲到中国历史时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开天的故事在济源、焦作一带世代流传。

位于济源市北的太行山鹿有一座建于北魏时的盘古寺,《太平御览》卷二中对盘古开天是这样记载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及长,故去地九万里。”盘古寺墙上,至今还有一首题诗:“太行山上白云飞,盘古梭罗古到今。寺院盘古多盘古,不胜开天辟地君”。

乾隆皇帝在《济源盘谷考证》中写到:“太行山实为天下之脊,西南发昆仑,东北走辽海,盘山亦在太行之阳”,认为此地才是真正的“盘谷”(盘古后演变亦作盘谷)。焦作市北有盘古风景区,还有盘古洞。这一带人民对盘古的崇拜,乃至立寺,世代祭祀,立分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

怀念,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 .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擒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 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园天”。

这个故事相传就发生在济源。济源的王屋山有五彩石河,鳌背山。如今这里已被国家正式命名为“创世之乡和邵原创世神话群”。沁阳的紫金山上,也有女娲洞,女娲祠,女娲补天礁石等传说和祭祀胜地。

3 .愚公移山

这是个众人皆知的寓言故事,《中华文明怀川寻根》一书,根据有关资料说愚公原型,真有其人,此人住王屋山上,名叫吕泰山。这个故事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战天斗地、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至今济源王屋山上有愚公村、愚公井,当年愚公带领子孙,为移去门前挡路的高山,天天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上天,搬走了大山。现在济源已成为举世闻名的愚公故里。

4 .神农祭天

神农祭天处,在沁阳市北边神农山上,因炎帝神农氏在此设坛祭天並长期居住,天长日久,人们便把此山取名为神农山。

神农山主峰上,有一块长200米宽30米的平台,在这块平台上,从南至北排列着南天门、祖师殿、太极殿、玉帝殿等建筑,玉帝殿北,是神

农山主峰。炎帝的祭天坛就设在主峰上。炎帝为了让人民种庄稼、医疾病,走遍山川,尝遍百草,在这一带流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在太行山北鹿的许多山头上,炎帝庙、炎帝塑像随处可见。

5. 历法产生济水流域

夏历24节气,只有中原地区印证夏历和农谚民谣的吻合,也充分证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适应济水流域的气候条件和人们适时耕作。在东北地区,其温差和昼夜长短,就很难和夏历24节气相吻合,那里寒冷期长,几乎没有热天,零下30度天气。在长江以南,同样不适用夏历24节气,而是炎热天气长,几乎没有零度的冬天。夏历制定的地区是在太行山、济水流域一带,那些农谚民谣是济源、沁阳等市县的怀庆府地区民间流传千古的口碑。夏历大致适合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晋东南的气候,这一区域正是中原地区,这便是夏朝统治的区域,在济源市夏朝都原城边的祭祀地济渎庙自古以来就有着“小满”庙会。“小满”节气是处于夏收小麦的大忙季节即将到来,农民赶会购臵镰刀、杈、扒、木掀、扫帚等收割小麦打场 的农具。“济渎庙会”紧靠夏都城原城东侧,不是证明夏历的诞生地在济源吗?

夏历就是农历,传说是 为黄帝测天定时授历法。夏历是夏朝制定的历法,这是不争的公认事实。夏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一枚奇葩,它涵盖了夏朝地域天文、气象 、农耕等方面。济沅有日精峰、月华峰是测天制历留下的印记。中国最早的一部历法《夏小中》是在沁阳市西万琪的邗邰村产生的。邗邰又是观测天文台,距该台20里济源五龙口镇河头村 沁台也是一测天文台

济水的传说

济源因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而济水则原名则为挤水。该水分为东西两源,其西源是发源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西崖下的太乙池。传说大禹治水来到到王屋山,看见一股股黑雾从太乙池中冒出,知道有妖精作怪了,就直奔太乙池畔,厉声喝道:“呔!何方妖孽,在此作怪,还不快快出来投降!”把避水珠往太乙池中一投,黑雾收起,池水退去,那水妖无处隐藏,只好向大禹求饶。大禹说:“想叫我饶你并不难,你得依我一件事情。”那水妖忙问:“什么事情?”大禹说:“我现在命你向东流,下山为民造福去吧!”说罢,用划水铲在地面上划线,让那水妖听着声音顺着划的水线在地下往王屋山下钻,到了现在济渎庙这个地方,那水妖忽然在地下喊到:“不行呀!钻不动啦!”大禹问:“为啥钻不动?”“这里有块石头挡着,钻不过去。”大禹听了,见这个地方位臵适中,四边的地都可以浇到,就说:“好吧,既然钻不动,你就出来吧!”半天不见出来。又问:“咋啦,为啥不出来。”那水妖在地下说:“石缝太窄,我钻不上去。”大禹说:“你给我用点力气往上挤!”那水妖听了,在地下用劲往上一挤,“咕嘟”一声,就见一股清灵灵的泉水,从地下冒出来,这就是现在的济水东源。

这股水因为是地下挤上来的,就叫挤水,后来又渐渐地叫成济水了。

盘古开天:中国创世神话之一,这类神话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传说最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长在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开辟,清而轻的东西上升为天,浊而重的东

西下降为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长高一丈这样一来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极高,地就极厚,天地的距离就达到九万里,盘古也老了,他临死的时候,身体发生变化:口里呼出的气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眼睛变为日月,身躯变为山川,血液变成江河,须发变成星星,皮肤和汗毛变为花草树木,世间的万物都是盘古身躯的各部分变成的。他给人类创造了一个丰富而美丽的世界。

女娲补天:中国创世神话之一,最早记录在《淮南子`览冥篇》中。传说上古时代,人类突然遭受到一场大灾难:天塌地陷,大火燃烧,洪水泛滥,猛禽恶兽到处残害人类。女娲就炼五色石把天的窟窿补上,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足,竖立在大地四方,作为天柱,使天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河南省西华县,灵宝县和王屋山,天坛山(王屋山主峰)等地,有传说中的女娲城女娲坟和五色石等遗迹。

天下槐姻今何在

流传今古的二十四孝之一董永,生于湖北的孝感,这是史有记载,无可争议的。然而,他以老槐树为媒,与天仙联姻之地究竟在什么地方,历来众说纷纭,知其详细地址的并不多见。

董永年幼时,父母双亡。因家贫穷,无钱葬埋二老,只得大街上以买身葬母。偶遇一河南巨富,姓富人称富员外。那富员外见其可怜,解囊相赠。董永安葬父母后,感恩不尽,逐随富员外来到河南王屋山上。这是富员外的故里,他家有良田,十分富豪。从此,董永便在富家做起了长工。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勤勤恳恳,春种秋收。庄稼长得一年比一年好,粮食打得一年比一年多,十里八乡的人都说富员外跌进了富窝。从此,人们便把这地方叫做“富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

三年以后,因董永勤劳能干,为人善良,员外家给了他几亩山地和一个窑洞,让他自创家业,成家立室„„,一天夜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从天上飘然而下,走进他的寒窑,站在他的床前,笑着对他说:“明天王母娘娘将带着她的七个女儿从南顶而归,路经前面的一个山口,那里有天造地设的好景致,那七仙女将被这人间美景所诱惑,到了正午时分,她们会偷偷来到这地方洗澡沐浴。中间有一个是你的妻子。”董永忙问道:“那个是我的妻子?”老太太说:“你要藏好,千万别让她们发现。她们下水后,那些彩羽霞衣都放在岸上,你偷偷将那件粉红色的拿走,你的妻子就会自来找你。”

董永高兴极了,“哈!哈!哈!”他从梦中惊醒,看看已是五更时分。他怎么也睡不着觉,于是他穿好衣服,向老太太指引的方向走去。

他来到山口已是红日初升的时候。举目观看,青山绿水,飞流直下,非人间所有。他找了一个隐身之处,等待着正五时分,天仙临凡,奇缘巧成。

……

果然到了正五的时候,天空中祥云悠荡,云雾间溢光流彩。七姐妹你说我笑,飘然而降。她们来到飞流之下,碧潭之上,脱去云兜下裳,跳入水中,相互戏闹,其乐无穷。董永看着想着 ,想着看着,他已经眼花缭乱,神魂颠倒,忘记了世界上的所有事所有人。突然,他想起梦中老太太的嘱咐,便趁其不备,偷偷地将那件粉红色的霞衣拿在手中,隐藏起来

“这人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朝云暮雨,花落花开,比哪天堂中的玉树琼阁还要美得多。”“还有呢!如果我们能各择良婿,男耕女织,春种秋收,生儿育女,享受哪天轮之乐,那才更美呢!”“要择良婿,就数七妹,她身资曲条,美丽动人,最讨人喜爱„„”众姐妹你一言我一语,同说共笑。唯有七小姐只笑不语,默默地在想她的心事。

姐妹们正在水中戏闹,其中有人说:“午时已过,切莫回迟„„”大伙儿急忙上岸来,忙穿衣腾空。唯恐父母知晓,招来祸患。在这忙乱之中,七小姐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其余的看时辰已过,也顾不上许多,只得丢下七小姐腾空而去。岸上只留下七小姐一个,她又急又羞,而又无可奈何。就在这时候,董永手捧霞衣,微小着向她走来。他把自己的身世前前后后向她诉说一遍,七小姐念她勤劳善良,就对她说:“董郎,时辰已过,我也回不得天宫,就说还能回去,也犯了天条,父王和母后也不会放过我的。况且我早有临凡之心,事已至此,咱们就结为夫妻,相依渡日也就是了。”董永满心欢喜,搀扶着七小姐向家里走去。从那时候起,人们就把仙女临凡地地方叫做“仙口”。如今临凡和仙口的姑娘们凡讲起这段美丽的传说时,总带着一种幸福的骄傲和舒心的自豪。

董永和七小姐一边走一边说,心里有说不完的高兴,道不完的快乐。董永问小姐说:“娘子,你我已成夫妻,但无媒证,这该如何是好?”七小姐看见前面有一棵老槐树,就对他说:“来,它可以做我们的媒正。”他们来到老槐

树跟前,双双跪在地上,面对老槐树说:“槐树公公,我一董郎结为夫妻,愿天长地久白头到老,拜托你作为媒证。”话毕,老槐树说道:“你们前朝有缘,今朝有份,我已在此等待多年了,今天总算如愿。”

俗话说的好:“千秋万柏,等不及老槐树歇一歇,”老槐树是长寿的象征,历史的见证,在王屋山南至今还留着当年的董岭、富窝、董永洞、临仙、仙口、槐姻、等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地名和遗迹。这个美丽的故事,在王屋山中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用以他们对勤劳善良的仰慕和对自由、美满的向往。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把这段美丽的传说变成戏,登上了舞台。但“天仙配”这出戏不能在王屋山阳台宫演出。宫中的老道说是三层玉皇阁里端坐着玉皇大帝,他岂能眼看着自己的女儿偷临凡间,干着那伤风败俗的事情。所以,每逢阳台宫庙会的时候,老道们总要向那些戏班子亮出黄牌。

[注]:福窝:是当年福员外的故居。

董岭:是当年董永得到的山坡地。

董永洞:是当年董永住的窑洞。

临仙: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

仙口:是当年七仙女沐浴的地方。

槐姻:是当年七小姐和董永联姻的地方。

女娲补天 济源小沟背传说故事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帝位都由皇帝的儿子继承。但在中国神话中最早的三位皇帝尧、舜、禹之间,帝位的承传却是非血缘的。谁有德行和才干,人们就推荐他继承帝位。

尧是中国传说中第一位皇帝。他年老的时候,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于是召集各地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人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尧严肃地说:“不行,我的儿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人说:“管水利的共工挺不错。”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敬,心里另是一套。用这号人,我不放心。”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

过了一段时间,尧又把各地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这一次,有好几位首领都推荐了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舜。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过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瞎老头儿之意)。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对舜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爱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但对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很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决定先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后来,尧对舜又经过多方考察,认为舜确是一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决定把皇帝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中国的史学家称作“禅让”(禅音shàn)。

舜接位后,勤劳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皇帝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年老的时候,又以同样的方式,选择德才兼备的禹作自己的继承者。

人们相信,在尧舜禹时代,天下没有利益之争、权力之争,皇帝和普通人一样过着美好朴素的生活。

后羿射日的故事 济源五龙口传说故事

羿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天神。即使是小鸟飞过,羿也能一箭把它射落。

传说尧当皇帝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旱灾。土地烤得直冒烟,禾苗全都枯干,甚至铜铁沙石也晒得软软的快要熔化了。人民更是不好受,血液在体农会里仿佛在沸腾。怪禽猛兽纷纷从火焰般的森林、沸汤般的江湖里跑出来伤害人民,弄得人民苦上加苦。天帝知道这事后,就叫羿到凡间去解救人民。天帝赐给羿一张红色的弓,十支白色的箭。

异奉了天帝的命令到了凡间,受到人民的欢迎。他于是摆了架势,弯弓搭箭,难准天上的火球,嗖的一箭射去。起初没声响,过了一会,只见天空中流火乱飞,火球无声爆裂。接着,一团红亮亮的东西坠落在地面上。人们纷纷跑的近前去探看,原来是一只三足乌鸦,颜色金黄,硕大无比,想来就是太阳精魂的化身。再一看天上,太阳少了一个,空气也似乎凉爽了一些,人们不由得齐声喝采。这使羿受到鼓舞,他不顾别的,连连发箭,只见天空中火球一个个的破裂,满天是流火。

站在土坛上看射箭的尧,忽然想到人们不能没有太阳,急忙命人暗中从羿的箭袋里抽出一支箭,总算剩下一个太阳没被异射落。

羿在射落九个太阳之后,又为人民除去许多怪禽猛兽。其中有吃人的“犭契犭俞”,牙齿像凿子的“凿齿”,长着九个脑袋的水火之怪“九

婴”,毁坏房舍的“大风”兴波作浪的洞庭巨蟒“巴蛇”和大野地猪“封(豸希)”。

豫晋筑路结良缘

传说明代朝中有两位官员,一位是河南省济源县人,一位是山西省阳城县人,他们同年考取进士,同年入朝。二人情趣相投,来往甚密,两家宝眷同住京都,称姐道妹,亲如一家。阳城家有位小姐,长得如月中嫦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父母视若掌上明珠。济源城有位公子,身体魁梧,气宇轩昂,常与文房四宝相伴,并武艺高强,父母乐在心头,喜上眉梢。小姐和公子,儿时青梅竹马,懂事后相互倾慕,爱情萌发,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两家老人自然欣喜,遂才子佳人喜定终身。

济源地处平川,阳城则迭嶂重峦。虽两地毗邻,两家仅相距百余里,但山高坡陡,惟有一条小路,绕崖跨沟,勉强行走。故双方父母都为娶亲的道路而犯愁。

一日,济源家又为此叹息。公子闻知,便拜见父母,微微笑曰:“父母大人恕我直言,天下事、事在人为,路在人开,何须叹气,依我之见,恳请父母痛痛快快拿了银两,修一条从济源至阳城的车马大道。便己利人,两全其美,又为豫晋结良缘留下千古佳话,何乐而不为呢?”父母听后,哈哈大笑说:“真是窗纸不戳不透,油灯不挑不明。”于是,急与阳城亲家商议,双方各拿银子五千两,委托两县衙承办,两县遂调集人马,即刻动工,各自从县城开始,一直修到交界地——大岭堂,年余

告竣,路宽五尺,青石铺面,两旁栽植松柏。豫晋百姓,皆大欢喜,感谢两亲家捐资修路恩泽。

路修通后,两亲家喜上眉梢,即举家返乡,为儿女筹办婚事。一日,济源家兴致勃勃沿着新路直达大岭堂,登高远眺,见阳城山如浪,峦如涛,田如梯,树如云,不禁心潮起伏。又想起阳城盛产煤炭,乌金遍地,百姓长年累月吃稀饭的习惯,不由诗兴大发,顺口咏道:脚踏太行山,尽将阳城览。生的是香煤净炭,吃的是米粳菜饭。

济源家这首诗,一是抒怀,二是要和亲家开个玩笑。咏毕,即令侍从将诗刻于路边石崖上,之后回头下山。

次日,阳城家验路至此,一看亲家所留诗句,十分恼怒,心想子女结亲两情两愿,何又讽刺我米粳菜饭!天地之大,降生无择,山川各有所长,互有所短,何能以己之长笑人之短!于是也咏诗一首:登上太行山,远望济源川。吃的是香油白面,烧的是干草麦秸。

阳城家此诗,其用意是不忍受辱,针锋相对地挖苦亲家,同样由侍从刻于路边石崖,与亲家诗并排而列。

两亲家议定,为减少儿女结婚双方路途奔波,婆家迎亲,娘家送亲同到大岭堂。良辰吉日已至,新郎披红戴花,乐队笙鼓浩浩荡荡,迎亲至大岭堂,一看岳丈大人和父亲大人的石刻,啼笑皆非,埋怨二位大人不该互相揭短,留下千秋话柄。他南望济源平川,觉得平川可爱。北望

阳城山峦,觉得山峦秀美。于是随口成诗一首:济源平川宽,阳城多山峦,可惜是山川难搬,理应是以长补短。

公子出口,随从即刻于路边石崖。之后,立即迎亲至三里之外。片刻功夫,新娘新郎到达大岭堂。新郎本不想让新娘看见崖石诗刻,不料新娘偏要在此下轿小憩,扯掉蒙头红绫,回望故乡,不由鼻子一酸,泪珠儿滚落,再望阳城,又破啼为笑,赞不绝口:“阳城山清水秀,美如仙境。虽山高路远,终生不悔。”正欲上轿间,忽见石崖诗刻。笑曰:“父母诗句不佳,公公出言不妥,郎君胸怀广远,所愿甚合我意,而今豫晋通道已经打开,两位老人何必如此。凝视片刻,便出口咏道:豫晋结良缘,双方都情愿,为的是煤炭换面,盼的是地连心边。小姐咏罢,也命人将诗刻于石崖,然后翻身上轿。

自从此道开通,河南的东西也象长了翅膀,经阳城抵达辽阔的北国牧场。阳城产品象长了腿,经济源进入富饶的南国水乡。

多少年来,人们每当至此,都要默默拜读石刻石崖诗句,对公子和小姐肃然起敬。后人并捐款将崖上留诗再行刻于石碑之上,立于路旁。

后来,屡遭兵变,石碑被毁,但豫晋结良缘,大路南北两头牵的故事一直在济源阳城一带流传。

济源--民间故事--虎岭的传说

从济源城往王屋, 一过羊角 就开始爬山, 头一座山就是“虎岭”,说起“虎岭”,还有一段“药王”孙思邈在这里医虎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晚年隐居王屋山,世人称之孙真人。一天,孙真人从羊角 上王屋山, 刚走上一个山岭,小毛驴突然“喷喷”地打起响鼻, 四只蹄子“咯噔咯噔”直往后退。这是咋啦?孙真人抬头一看,原来路上站着一只老虎, 张着血盆大口,嘴里伸出滴血的红舌头。他身里扑腾扑腾地跳,连忙勒转毛驴,调头下山。那老虎尾巴兜地一扫, 呼哧一声串到小毛驴前头,挡住下山去路,又点头又摇尾。好像有所求似的。孙真人被老虎挡住去路,上山走不了, 下山也走不了, 心一横: “反正是死。”就从小毛驴背上跳下来。两眼紧盯着老虎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说:“你要吃人,还是吃毛驴, 随便吧!”老虎摇摇头。孙真人心里纳闷,便说:“虎大哥,你若是有病,就把头点上三点,就把尾巴摆上三摆。”老虎听了,果然把头点了三下。孙真人又问: “虎大哥,你若是求我看病,就把头点上一点,若不求我看病,就把尾巴摆上三摆。”老虎又把头点了三下。孙真人明白了老虎的心思,说:“就坐下来让我看看。”老虎走到他面前,一猫腰坐在地上。昂起头来,两眼温顺地看着他。他抚摸了一下虎头,用左手托起老虎下巴,右手掰开老虎的上嘴唇,仔细往老虎嘴里观察, 哎哟, 原来是一根骨刺扎在它的喉咙里, 喉咙又红又肿,拔掉那根骨刺,一看,足有三尺来长,喉咙壁都扎出个血窟窿。孙真人又从口袋里取出红色瓷瓶,倒出几料自制的创伤灵药,涂在老虎的伤口上,说:“骨刺拔去了,去吧!”老虎的伤好了,感激地对他连连点头,便上山去了。

一天,孙真人在王屋山上采了药,要回南阳杏花冲去了。走到那座山

上,又遇到那只老虎。老虎蹭蹭他的腿,舔舔他的手,依偎着他不让走。孙真人说: “你的病好了, 为啥还不让我走?”老虎用尾巴拍打拍打自己的脊梁,又拍打拍打孙真人的腿,温和地站在他身旁。孙真人这才明白,老虎是要他骑在它背上。他不骑,老虎不让走。孙真人看老虎一片诚心。就骑到老虎背上。老虎纵身一跃,驮着他腾腾上空中, 回南阳杏花冲去了。

从此,人们就把孙真人两次遇虎的那座山岭, 叫做“虎岭”。

济源王屋山冬凌草的传说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家,年幼时就开始在王屋山采药行医。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十余年过去了,他英俊的书生脸上已挂上些许岁月的印记。昏黄的灯影下,孙思邈心沉如水:虽然医人无数,博得好名,仍有一些年纪不大的人因噎膈而生生饿死,自己却眼睁睁束手无策。纵然遍览古医籍,详加分析,综合利用,但那是先人之绩,哪有自己的创造之功?虽然采药走遍千山万水,又有哪一味药是自己发现的?孙思邈心急如焚。

面对荒凉的群山,与恩师临终时的对话隐约响在耳边:

“如何才能有超乎前人的神奇发现?”

“神奇,新奇之心与神交汇,神者,思也。”

“何为非凡?”

“毕生贯彻理想,是为非凡。唉,芸芸众生,能毕生贯彻理想,百折不服者,又有几人?”

沉思中,孙思邈忽然眼前一亮,那似枯非枯的植株间,晶莹闪亮。他疾步走去,随手拔起两株一看,不过是几片冰,在这奇寒的冬季,露结为冰,有何稀奇?他正准备随手抛去,突然发现冰花异状,薄如蝉翼,花状向上翻起。近日未有雨雪,气候干燥,况且只有这种植株上有冰,而其他草茎却无,这是为何?他将冰放入口中,顿觉清凉刺激,苦中带甘,被山风沙尘吹得几乎爆裂的喉咙顿觉清爽。

“这是一种神奇的药!” 孙思邈欣喜不已,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

下山之时,孙思邈遇到一只老虎,喉咙有肿块,无法吞咽,跪地求治,便以该草汁灌之,老虎喉咙很快痊愈了,甘为孙思邈的坐骑。“跨虎行医”的故事便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孙思邈用这种草药医好了众多患咽疾或噎膈的民众,并因此名声大噪,民间称为“真人”。

话说唐玄宗胞妹隆昌公主,深得太后和玄宗皇帝怜爱,不料忽患疾病,腹部肿胀,把个千娇百媚的美人折磨得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几欲寻死不得,直急得太后、皇兄坐卧不宁。御医为之会诊,均诊为有孕,事关皇家声誉,不少御医因此被斩。

后来,玄宗无奈,只得榜示天下,有能医隆昌之怪疾者,宫中至宝,尽其选用。其时,孙思邈已名传皇都,朋友举荐,众官劝说,他只得进西京揭榜。

孙思邈秘不示方,众人只知真人以一种奇苦之汤让公主服用,不多时日,隆昌腹肿渐渐消去,人也出落得如出水芙蓉,明艳照人。玄宗果然兑现诺言:“孙思邈医好公主,居功之巨,宫中宝物,尽其所选,如未婚配,可选为驸马。”

孙思邈沉思片刻,答曰:“谢主隆恩,小人只需龙袍一件。”

玄宗大怒:“皇室珠宝,冠绝天下,胞妹隆昌玲珑剔透,你却视同无物,只要龙袍,莫非欲得朕之天下?”

孙思邈面色从容地说:“万岁为人王,我为药王足矣。”玄宗只好慨然允诺。孙思邈不愿久留皇室,遂回王屋山采药行医。朝廷上下,民间草莽,皆称他为药王孙真人。

却说隆昌公主,孙思邈离开后,那仙风道骨的身影在心中久驱不去,眼见又要病倒。为时时目睹药王的身影,隆昌公主苦苦哀求,终得皇兄恩准,至王屋山阳台宫修道,号“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不时帮助孙真人整理医籍药方,窥得孙思邈药方中的养颜秘诀,风华绝代,容颜永驻,被世人称为人间观音。药王孙思邈深得神草药力,身轻体健,年过百岁仍采药行医,直至104岁身体无疾而终。

王屋山神草即冰凌草,又名冬凌草,其消炎抗肿、保健、美容作用十分显著。

《白蛇传》这部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当年赵雅芝与叶童合演的《新白娘子传奇》更是轰轰烈烈于大江南北。可是很多人也因此对《白蛇传》的真正发生地与发生经过产生了误解。

很多人以为《白蛇传》发生在杭州西湖,这也许是因为受电视剧的影响吧,其实如果电视剧制作人能够负责一点的话,稍加考证就会发现《白蛇传》的真正发生地并不在杭州,而是在河南省济源市的西湖村。

众所周知《白蛇传》的故事是在西湖畔边发生的,河南济源市也有一个叫“西湖”的地方。为什么叫“ 西湖”,据考证,此地古时为一湖泊,东至现在的水东村,西至东、西马头村(古为码头),北至水运,南至孟县境界。水域辽阔可行船渡舟,是济源小有河、南北漭河、珠河、龙河的汇集地,故称西湖(因在河内府之西)。从西湖流出的河称为济水(古称济渎),是与黄河、淮河、长江齐名的四渎之一。济水上游有一个重要的河流为龙河,它的发源地在龙潭。龙潭不大,但清澈见底,泉眼如水桶,潭内数十个,长年喷涌,甚是壮观,故称龙潭。龙潭旁有佛寺一座,名曰:龙潭寺,寺内有舍利塔,虽现已败落,但依稀可见当年风姿。西湖的上游还有一条绕城而过的外来水源,就是由山西流经济源的漭河。此水的源头在山西省,到济源城分为两股,绕城而过,当地人称南漭河和北漭河。西湖南边不远处有一座“金山寺”,始建于唐之前,多次被淹,多次重建。西湖村东边有“桥头村”,是古时断桥的桥头遗址。在距西湖不远处有一村庄,叫做许村,乃许姓人家居住的村庄,也就是许仙的故居。济源人称医生为“先生”,用方言就叫xian(先儿,音:仙),所以称姓许的医生为许先生、许先儿(与许仙同音)。法海俗姓裴,是唐相裴休之子。裴休乃唐河内济源人,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对佛教情有独钟,其子年幼时被送往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裴休的墓冢和家园现分为裴村和休昌两村,此县志有载。

而《白蛇传》究竟发生在一个怎样的时期,又是怎么会形成这样的一个传说的呢?经查证发现《白蛇传》故事雏形是发生在唐代后期的济源县,因法海

是那一时期的济源人。当时的西湖面积很大,但却异常荒凉。湖东一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形成断桥。荒凉的地方多有妖魔出入,因西湖水是由珠、龙二河和南、北两条漭河汇聚而成的。民间迷信把“漭”说成是“蟒”,也就是长虫、大蛇。济源有个民俗就是在漭河桥下挂宝剑以示蟒不过剑,以剑斩蟒控制洪水不能泛滥。由此看来在济源人心目中已将漭河认作是一条大蟒。故事中所说的白蛇、青蛇实际上就是两条漭河的化身。

《白蛇传》发生在唐朝道教鼎盛时期,当时济源道教盛望,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三里一庵,五里一观。佛教进入中原后发展势头大增,为抢占地盘传播佛教文化,伺机侵占“道教名山王屋山”。两教斗争相当激烈,佛教发展势头很快,在济源不大的地盘上先后建立了以大明寺为代表的商山寺、香岩寺、普救寺、盘谷寺、龙潭寺、普宁寺、弥陀寺、石榴寺等等一大批佛教寺院。使济源本来就显拥挤的道观庙堂更加林立,道观寺院、庙宇庵堂、私塾书院林林总总星罗棋布。道、佛、儒三教相互串插形成鼎立而居的局面。

《白蛇传》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也是两教相争的一个神话传说。说的是许村郎中(医生)许仙偶遇佛教高僧法海,说其面带妖气,必是被妖魔缠身。此妖乃是蛇妖,故事以此展开,究其原因是许仙从西湖断桥经过,遇到两名女子,雨天赠伞。法海故弄玄虚说是荒凉之地大雨滂沱,良家女子必定不敢出入。定是西湖之中那两条千年大蟒化做人形将其迷惑,现已妖魔缠身,必须尽快除掉,不然将命丧黄泉。法海说的两条千年大蟒暗指两条蟒河,因道教在济源的主神是济渎神,水又是清虚大帝所主宰,法海此意旨在诋毁道教)。法海为了给许仙降妖除魔,令其五月端午之日用雄黄药酒将白蛇灌醉,让其显露真身,以示法海魔法无边、道力高强。谁知许仙生性胆小见后昏死过去。白蛇不记前嫌对其情真意切,不顾身怀有孕攀山蹬崖到王屋山中采集灵芝救其性命。许仙醒后不念旧情在法海的鼓惑之下,又到金山寺出家为僧。企图彻底割断情缘脱离红尘,使白蛇再次陷入困境之中。决意与青蛇一起和法海一决雌雄的白蛇,利用西湖之水蟹兵虾将水漫金山,逼其交出许仙再图百年之好。

所以知道了这些也就明白了《白蛇传》发生的真正地点、背景、时期了。其实作为一个神话传说,它的出现就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流行趋势的,《白蛇传》也不例外,这会更加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一朝代宗教、文化等等。看过此

文,再去看看《白蛇传》这部电视剧,你会更加能够认识到《白蛇传》的故事发生在济源了。

《卖油翁》的故事发生在济源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据宋史记载,陈尧咨父亲陈省华,四川人,任济源县令,陈尧咨随父来济源,在龙潭学习骑马射箭,他在墙上画一个人,百步之外射箭,大部分都能命中目标,赢得大家的喝彩。其中有一卖油翁看后放下担子,不以为然的说:“这有什么,只不过是熟悉一点罢了。”尧咨听后,心中不悦地说:“我射的箭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胜过我,我父亲是当今济源县令,大家都说我的本领大,你老头算什么!敢出狂言乱语。”老头哈哈一笑,说:“你看我的。”拿一只空葫芦(当时盛油用葫芦)放在地上,用一只手拿一铜钱放在葫芦口上,一手从桶内舀了一勺油,迅速把油从1米的高处倒入葫芦,油从铜钱中间的小孔穿过,一滴也没掉外面,手上没粘一滴油,连续三次,次次准确,直至葫芦倒满,在场的人都掂着脚,瞪着眼,屏着呼吸,仔细观看,无不惊讶。

陈尧咨也出了一口长气,心想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有好汉在前头。我的功夫不如他。虚心地说:“老先生,刚才我的态度不好,向你认错,请原谅。愿拜师请教,老先生的功夫是怎样练的。”老头说:“我今年86岁,祖上三代一直卖油,从8岁就跟父亲到处卖油,14岁就能操此业,卖油已有76年了。”尧枝领悟了一个道理:老头倒油的本领是长期练出来的,熟能生巧。

从此,陈尧咨发奋学习,刻苦练武,射箭能百发百中,百步外能射中铜钱小孔。21岁时考上进士第一名,后来当了宋代的大官(吏部尚书),成了显赫有名的人物。当时欧阳修采访了陈尧枝的成长经历,写了《卖油翁》的故事,成了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

济源传说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07:2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780150140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济源传说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济源传说故事.pdf

标签:济源   故事   阳城   盘古   法海   真人   传说   人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