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发(作者:表示思乡的诗句)
威妥玛拼音
威妥玛拼音[wēi tuǒ mǎ]。
威妥玛拼音,习惯称作威妥玛或威式拼音、韦氏拼音、威翟式拼音,发明后主要用于拼写现代标准汉语。
此系统由19世纪中叶时英国人威妥玛建立,在翟理斯的汉英字典(1892年)完成。晚清和中华民国时期,韦氏拼音见于人名、地名所广泛使用。
主要影响
威妥玛拼音虽然影响不小,但一直未成为官方标准。然而,有关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192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但由于种种原因流传时间较短,影响不大。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中国的地名改用汉语拼音拼写。在此之后,汉语拼音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罗马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详解:
威妥玛式拼音法又称威妥玛-翟理思式拼音,简称威氏拼音法 。
它是1867年开始的,由英国人威妥玛(,1818年—1895年,今天的习惯应该翻译成托玛斯·韦德)等人合编的注音规则,叫“威氏拼音”。
威妥玛曾于1871年任英国驻华公使,1883年回国。1888年起在剑桥大学任教授,讲授汉语,直至1895年逝世。他以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创立威氏拼音法。后来稍加修订,合称WG威氏拼音法。它的最大优点是利用送气符号(‘)来表示送气的声母。
威玛氏音标,在1958年中国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前广泛被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影响较大。1958年后,逐渐废止。
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文化传统的场合外,基本不用,除一些已成习用的专有名词如(易经)、(太极)仍保留威妥玛拼音以外(注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英文名为邮政式拼音,中山大学为粤语拼音(孙逸仙),都不是威妥玛拼音,当然邮政拼音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在简化送气符的基础上加上晚清的西方惯用音形成,二者易被一般民众混淆),而大多数地名、人名已使用汉语拼音。
中国晚清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这个方案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一般称为威妥玛式拼音。威妥玛式拼音,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但是并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
本文发布于:2024-02-13 00:2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7550322655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威妥玛拼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威妥玛拼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