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2日发(作者:美丽的公园作文)
《走进桃花源》支教日记12
7月22日 少云 周六
连续的奔波,让我们感到身心疲惫,所以今天我们就利用周末轻松一下,去走访一下从江县最有民族特色的侗族鼓楼和名扬海内外的侗族大歌之乡——小黄村。
早上起来,在路边的小吃铺里,终于吃到包子了。罗书记亲自开车,还带上他的夫人和孩子,一起前往小黄。
穿越县城,进入一个山坳,我们进入高增乡的地盘。一路都可见到鼓楼,特别是还可以看到他们侗族的风雨桥,给人一总别样的风光。半路我们还停下
1
来观看了一个新的鼓楼――岜扒(这里发音biapa)鼓楼,里面一群男女青年正在学习跳舞。儿子兴致勃勃的给他们拍了一段录像。
小黄村的鼓楼建于寨中,气势恢弘。寨边的三座风雨桥以及田园连成一体,交相辉映。楼前是一个被人踩磨得光亮圆滑的石板广场,昭示着这楼及村寨的历史悠长、久远。这广场正是小黄村名扬海外的侗族大歌的演出场所。
鼓楼呈宝塔形,为木质结构,有11层,每层飞檐翘角,并都绘有彩色的花鸟人图案,楼高20余米,单层楼冠,葫芦宝顶。楼底宽十余米,台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中间四根大柱直达宝顶,每层外立八根柱子,使鼓楼呈八角放射形状,柱高3.5米,层层向上,每层用八根短瓜柱依次叠竖收刹,紧密衔接,直至十层。第十层的上面再立一层八角伞宝顶塔楼冠,构成鼓楼的顶部。宝顶巍峨高耸,直插云天。楼阁正中置一面长3米,直径0.5米的牛皮鼓,也叫“信鼓”。鼓楼各层分水瓦脊,采用猕猴桃藤浆与石灰拌和为黏合剂叠瓦而
2
成,不仅光洁耀眼,而且经久不败。檐间雕龙画凤,塑有鱼龙花卉,飞禽走兽及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鼓楼在大门和里面都挂有其他地方赠送的匾额,大门两侧就有一幅对联:“鼓楼标志世间一法,侗寨仪风天下同流”。
侗寨鼓楼历史悠久,造型美观,气势雄伟,工艺精良,美伦美奂,被视为侗族建筑艺术的明珠和奇葩,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侗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整个建筑不费一钉一铆,全靠木榫旁插连接,精密吻合。而且一层与一层之间高低不同,千个榫头,万根穿枋,无数柱眼,建鼓楼的师傅不画图样,不塑模型,也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一个墨斗,一把尺子和惊人的记忆力,不能不令人称绝!
那么,鼓楼仅仅是作为侗寨的标志吗?不是的,走访中我们得知,鼓楼也是侗族的族徽和旗帜,还发挥着侗族地区特殊民俗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社会功
3
能,颇似汉族的宗氏祠堂。它一般用来集中议事,因此它有火塘、大厅、鼓楼坪,以便于人民议事;用于宣讲款词款约,宣传和执行乡规民约;遇火井、匪警或紧急事件时,击鼓传信。也用于交谊歌舞、摆故事、聊天、传歌、迎宾送客。我们去时,就碰上一群少男少女正在长辈制导下练歌舞。
和鼓楼相呼应的建筑是风雨桥。看完小黄村的鼓楼,陈波甚至还爬到鼓楼的顶上,去看了一下那藏在中心的鼓,我们就到村口的风雨桥美人靠上坐了一会。风雨桥的桥身均为木桁梁结构。桥梁分上下两层,各由八根粗大的杉木穿榫成一体,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挂。上部亦分两层,同样由四根粗大的杉木穿插榫连成一排,架于石墩与两岸之间。然后在桥面铺设木板,并在桥面两边建桥廊和桥楼,桥廊两侧设逼桥的美人靠长凳,供路人休息和凭栏远眺山水风光。桥上则建有一座桥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形若鼓楼。风雨桥除了交通道路,为人们提供便利外,还具有象征意义和风水文化意义,即“堵风水,拦村寨”的意义,被视为“消除地势之弊,补裨风水之益”的文化设施。
4
只可惜,因为唱侗族大歌的姑娘们今天都去凯里参加50周年州庆活动去了,我们就没听到著名的侗族大歌了。我就和三位从江县的小学校长在小黄的鼓楼前拍照留念。
不过中午,罗书记请我们尝尝侗族的腌鱼。我们一行在他们侗族的“农家乐”三楼。一边等厨师烧菜,一边听罗书记介绍腌鱼的故事。居住在黔东南州一带的侗族,是一个勤劳好客的民族。《黔省竹枝词》云:“朴厚民风属四乡,一家春酒几家尝。杀猪屠犬成欢会,醅菜坛开十里香。”侗家逢年过节都
5
要吃腌肉,但腌鱼却很少食用,只有在举行隆重的婚丧嫁娶或招待尊贵客人时才开窖启封。
腌鱼原名“ 鱼”,是侗族人民的传统名菜,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年间(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六年)《贵州通志·风俗》记载,侗民“每年夏历十一月寅日为岁首,必备酒脯, 鱼祀祖,击铜鼓,吹芦笙竟日。”每年九、十月间,鱼儿肥壮,气候适宜,是加工腌鱼的大好季节。侗族谚语说:“一手捏糯团,一手拿腌鱼。”认为这是饮食的理想境界。所说的“腌鱼”就是这类肉食。各地因所处的环境和口味习惯不同,腌鱼的制法和所用原料也就不尽相同。一般是先将鲜鱼(最好是鲤鱼)剖腹,取尽内脏洗净,用食盐腌渍七至十天后,用糯米饭、辣椒面、米酒、生姜、大蒜、花椒、土硝等调料与腌渍鲜鱼的盐水拌匀制成腌糟,将腌糟包入鱼腹和擦试鱼皮,装入腌桶,之后是一层鱼一层腌糟堆码,顶上是一层厚厚的腌糟,并用草帘和重石压紧密封。三至四个月后即可开桶取食,也可入窖存放三至八年或更长的时间。
这种腌鱼平时很少食用,而是在待客或祭祖的时候才取食。宋代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南人以老鱼为盐面杂渍,盛之于瓮,瓮口周为水池,覆之以碗,水耗则续。如是,故不透风。数年生白花,似损坏者,凡亲悉用酒,惟以老为主爱。”这与现代侗族的腌鱼相似。其中所说的瓮口水池,现在当地汉语称为“坛盘”,像一圈梯田绕在坛子的脖子上。上面盖的不是“碗”,而是类似大碗的坛盖。侗族还腌制虾子、猪肉、鹅鸭等,这要视季节而定,一般是春天腌制青菜,八月腌鱼,年底腌制猪肉,夏收后腌制鹅鸭。最尊贵的是腌鱼,只有客人来了才开坛。这些东西腌酸后都可
6
以取出生吃,因为我们从上面所述的制作方法已经看到,作料要比腌制的主料多得多。
与曾随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的侗族小歌手吴秋月合照
据传十年以上的腌鱼还是治肠炎和止泻的特效药。日本民族考察团途经我省榕江时,曾尝到腌鱼的美味,赞不绝口,声称是难得的佳肴。
腌鱼在腌桶内由于腌糟的发酵作用,既防止了原料的腐化,又使其在长时间内逐渐成熟,故可出桶就食,也可煎吃、炒吃。腌鱼营养丰富,鲜嫩可口,具有增强食欲,帮助消化和健胃的功能。
“那和苗家的腌鱼有什么不一样呢?”我迫不及待的问他。罗书记说,苗家的腌鱼是把鲜鱼从脊背剖开,取出内脏,涂抹食盐,把摊开的鱼片放在炕笼内置于火上熏烤,同时酿制甜酒、舂制辣椒面。几天之后鱼片干硬,将辣椒面
7
和甜酒搅拌,一层鱼一层料搁置在坛子内,密封起来。取食的时候,或在甑子上蒸或在火上烧烤均可,主要是生食。
聊天之际,曹颖和徐莉还试穿侗族夏天服饰,体验感觉。
8
本文发布于:2024-02-12 20:4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7416871405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走进桃花源》支教日记12.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走进桃花源》支教日记12.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