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永不熄灭的火焰)
《劝学》《师说》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驽(nú)马 嗟(jiē)乎 或不(fǒu)焉 六艺经传(chuán)
....B.须臾(yú) 句读(dòu) 虽有槁暴(bào) 金就砺(lì)则利
....C.跬(guǐ)步 舟楫(jí) 锲(qiè)而不舍 木直中(zhōng)绳
....D.骐骥(jì) 参省(xǐng) 金石可镂(1òu) 官盛则近谀(y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吾从而师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年十七,好古文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吾尝终日而思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惑而不从师 于其身,则耻师焉,惑矣
..B.圣人无常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拘于时,学于余
..D.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6.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在下面这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
(1)荀子,名_______,战国末期赵国人,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今存《荀子》为
所著。
(2)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
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 , , , , 、 六部经书。而作为古代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六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 , 。
(2)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生乎吾前, , ;
(4)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 ,如是而已。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文本阅读
(一)阅读《劝学》第三段,完成11—13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劝勉、勉励 B.金石可镂:雕刻
..C.上食埃土:上面,表方位 D.用心躁也: 浮躁,不专一
..12.这一段文字可分成三层,请用简要语言概括各层的意思。
13.请说说本段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师说》第二段,完成14—16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出(超出)人也远矣 B.圣益圣(圣明),愚益愚
..C.师道之不传(流传)也久矣 D.或师焉,或(或者)不焉
..15. 下列句子中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何陋之有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6.请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17.这一段中“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三句表达的语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拓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①..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②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8.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辱书云欲相师:
..②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③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 ④如是者数矣:
.19.请用“/”给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仆 自 卜 固 无 取 假 令 有 取 亦 不 敢 为 人 师 为 众 人 师 且 不 敢 况 敢
为 吾 子 师 乎
20.请翻译文中加波浪线的语句。
①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
②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
21.在文段中找出与课文所写“群聚而笑之”场面相对应的语句。
22.从本段文字看,柳宗元自言不敢为师的原因有哪些?
(二)阅读荀子关于“劝学”的另外三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①,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⑵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②,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⑶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①干越夷貉:干越,即吴越,皆南方之国也。夷,东夷,貉,读同貊,北狄国也。
②滫:《说文》段玉裁注引此云:臭秽也。
23.翻译文段中加波浪线的语句。
①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②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③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24.如果将第⑵段文字放入课文《劝学》,那它可以放在课文三段文字的哪一段之后?请简要说明理由。
25.从第⑶段文字看,荀子认为“为学”要追求怎样的目标?你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三)阅读韩愈的《进学解》中节选的二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唆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注:.庸,意为任用)。爬罗剔挟,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闃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26.解释文中各加点字在语句中的意思。
①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②欂栌侏儒,椳闃扂楔,各得其宜:
.③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④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27.请翻译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②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③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28. 从第一段文字的阐述中,关于学习问题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9.人们常说“韩潮苏海”,意为韩愈和苏轼的文章如潮似海,气势磅礡,波澜壮阔。你觉得这两段文字通过哪些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的?
30.作文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我国是一个崇师尚学的国度,关于学习前人发表了众多的看法,上面这些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你在学习问题上有些什么样的经历、感受或见解?
请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自定立意,字数不少于800字。
《劝学》《师说》练习答案
1.D(A传zhuàn,B暴pù,C 跬guǐ,中zhòng)
2.B(均为代词,可译为“他”。A指示代词,这些。C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助词,的。)
3.C(“终日”意为整天,“风雨”指自然天气状况,两词意思均与现在相同。)
4.B(均为名词,译为“老师”。A项第一个意为“有疑惑”,第二个意为“糊涂”。C项第一个意为“横渡”,第二个意为“隔绝的”。D项第一个意为“道理”,第二个意为“风尚”。)
5.D(均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却”。A项第一个表句中停顿;第二个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B项第一个相当“于此”,意为“在那里”;第二个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C项均为介词,第一个意为“比”,第二个意为“向”。)
6.A(“有”同“又”,“暴”同“曝”。B项“知”同“智”,C项“受”同“授”,D项“生”同“性”。)
7.C(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游泳”。其它各项都是意动用法,分别译为“以……为粪土”“以……为耻”“以……为师”。)
8.⑴况,儒家,荀子及其门人 ⑵退之,韩昌黎,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⑶《诗》《书》《礼》《易》《乐》《春秋》,礼、乐、射、御、书、数
9.⑴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⑵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⑷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⑸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0.⑴君子的禀赋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⑵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了。
⑶有疑惑而不去向教师学习,这些疑惑的问题便始终不能解决。
⑷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11.C(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向上”。)
12.①论述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②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③学习还要心志专一。
13.比喻论证。以常见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阐述道理,让读者容易接受。
14.D(“或”是代词,意为“有的人”。)
15. C(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句。A项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D项则是判断句。)
16.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表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17.第一句对众人的批判所用的“其”表揣测,是疑问语气,第二句针对孩子从师而自己不从师的糊涂行为,已经是不客气的责备他们“吾未见其明也”。而“其可怪也欤”则带有强列讽刺意味,“其”表反问,对士大夫不肯从师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愤怒。
18.①相师,拜我为师。 ②雨,动词,下雨。 ③被,动词,覆盖。 ④数,副词,多次,屡次。
19.仆自卜固无取 / 假令有取 / 亦不敢为人师 / 为众人师且不敢 / 况敢为吾子师乎
20.①虽然常常好发议论,写文章,但很不敢自以为是。
②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做四川的太阳,而您又要让我做南方的大雪,不也太为难人了吗?
21.①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②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22.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23.①吴、越、夷、貉四国所生的孩子,初生时呱呱的啼哭声相同,可长大后他们的习俗却并不一样,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②所以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正的乡土,出游必定接近有学问的贤士,这是为了防备邪恶小人而接近正直之士啊。③因此真正有学问的人,权势利禄都不能使他倾心仰慕,群众再多也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天下再大也不能动摇他的心意。
24.放在课文第二段的后面。这段文字论述了学习与外物或外在环境的关系,与课文第二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紧密相关。
25.略。提示:荀子提出“为学”要追求全面纯粹。学生因立足点不同,对此会有不同看法。只要能自圆
其说,肯定与或否定均可。
26.名:占有。 宜:恰当的(位置),名词。 是:这。 訾:非议,毁谤。
27.①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嬉玩的态度;德行的成就在于思考,而失败在随便。
②(这些贵重的和粗贱的药材)都收集储存起来,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啊。③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
28.人们的学习应该包含知识学习和行为养成两个方面,求取学习进步必须勤学慎思。
29.这段文字铺陈与排比同用,整句和散句结合,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而情趣盎然。在突现国子先生成就和说明事物的分工和专长时,作者都使用铺陈排比手法,形成了充沛的气势。同时,排比句、对偶句的大量使用,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增加了其艺术魅力。
30.略
本文发布于:2024-02-11 13:2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6291612649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练习(有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师说》练习(有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