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一口吃掉牛尾巴)
《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一、对比阅读【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节选自《水经注》)【注】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3)哀转久绝(.(4)故行者谣曰(.(5)犹望见此物(.2.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江水又东,迳黄牛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水的_____________特点;【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写出水3.的__________________特点。【甲】【乙】两文都引用了歌谣,请说说两文引用歌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二)阅读《三峡》和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此石经始禹凿,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①魄。其水尚奔浪万寻②,悬流千丈,鼓③若山腾,.浚④波颓垒,迄⑤于下口。方知慎子⑥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悸:惊动。②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③鼓:鼓荡。④浚(jùn)波:大的波浪。⑤迄:到,至。⑥慎子:慎到,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之一。的一项是(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湍绿潭A.素.B.哀转久绝.浪万寻C.其水尚奔.人有言D.古之.素气云浮.猿则百叫无绝.猛浪若奔.实是欲界之仙都.)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乙】文中找出与【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作手法相同的一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其作用。8.苏轼《新滩》这首诗描写了自然景物之美,其中一句与文中“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的内容相近。下面与文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A.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C.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B.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D.区区舟上人,薄技安敢呈。2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蜂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属引凄异.C.沿溯阻绝.A.虽/乘奔御风C.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1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亦可异也.哀转久绝.)王命急宣B.或.时D.春冬之.)B.猿鸣三声泪沾裳D.山脚/直插江中)或异二者之为.有丝竹之音.10.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B.乙文作者把景物描写与诗文引证熔于一炉,使读者获得了美的享受。C.甲乙两文都属山水游记类散文。D.甲文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3
12.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三峡》)【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③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④之胜境,静者⑤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选自《右溪记》)【注释】①欹(qī)嵌盘屈:石头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②洄悬激注:洄,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被石遏制而形成急流。注,水急如灌注一般。③逸民退士:退隐的人。④都邑:都市,城市。⑤静者:喜欢安静的人。⑥置州:设置州县。15.解释下列加点词。溯阻绝((1)沿.状((3)不可名.))疾也((2)不以.怪石((4)悉皆.))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文都写水,其中【乙】文哪些句子是写水的?【甲】【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的什么特17.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18.两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参考答案(1)阙:同“缺”,空隙、缺口(2)这里指飞奔的马(3)消失(4)所以(5)还是、仍是1.(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2)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3.湍急纡回或回环曲折【甲】文: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秋天凄清的氛围。【乙】文:写出黄牛滩山岩高耸、4.江水湍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1)阙,通假字,同“缺”,空隙、缺口;(2)奔,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3)绝,古今异义词,消失;(4)故,一词多义,所以;(5)“犹望见此物”,还能看到这块奇岩。犹,还。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太阳和月亮。(2)又,继续;东,向东;迳,经过。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湍急迅疾。乙文,结合“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分析,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写出水的“纡回”或“纡深”的特点。4.考查文言文中引用歌谣的作用分析。结合具体语境和主要内容分析。甲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乙文,引用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为了说明“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写出了黄牛滩山岩高耸,江湍纡回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壮美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6
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乙: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说的就是黄牛滩这里水路迂回幽深,每次回望那块山石感觉还在原地一样。5.C(1)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6.(2)水虽然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7.示例1:“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侧面描写,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示例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侧面描写,作用:突出水的湍急。8.B【分析】5.A.素:白色,意思相同;B.绝:消失,意思相同;C.奔:飞奔/这里指飞奔的马,意思不同;D.之:的,意思相同;故选C。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清(清澈),荣(茂盛),峻(高峻),良(甚,很)”、(2)“非(不是),凿(凿子),而(却),入(进入)”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7.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要读懂语段,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句意: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是侧面描写,突出三峡两岸山高岭连,高峻险拔。[乙]文中“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这句话是侧面描写,句意:在远处行走观看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突出水流急,水雾大。“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这句话也侧面描写,句意: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突出水的湍急。8.A.句意:小船刚刚转过蜿蜒的山峰,还没到就让人大吃一惊了,这句诗写出诗人惊讶之情;B.句意:白色的浪花横排着在江面涌起,错落不齐的浪头如同雪白的城墙垛口。这句话正面表现水势之盛大,同时有颜色描写,与文中“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的内容相近;C.句意:鸬鹚不敢下水,扇动翅膀飞过水面,从侧面写出水势汹涌;D.句意:船上的几个凡夫俗子,怎么敢把驾船的技术表现出来呢?也是从侧面突出水流湍急;故选B。[甲]参考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7
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参考译文: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9.D10.C11.D(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12.景象。13.甲文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1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分析】9.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怪异/奇异;B.有时/或许;C.断绝/消失;D.都是助词“的”;故选D。10.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C项句子翻译为: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据此应该停顿为: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故选C。1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分析。D项中“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理解有误,应该是“侧面烘托”。故选D。8
1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句中重点词: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甚,很。(2)句中重点词:议者:议论的人。皆:都。奇:形容词用作名词,奇异的景象。13.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两文都写到了山,其中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了山雄奇,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中“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突出了山的高峻,奇异,“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突出了山的秀美。1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者感情的把握。两文都是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甲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乙文描绘了巫山十二峰和神女峰的秀美。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译文:(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照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往返行走,,能听到山上的猿猴啼叫,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庙的后边的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碰到神女,神女在这个地方把神符送给夏禹。”在石坛上看有十二座山峰,就像屏障一样。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真人祠以前有数百只乌鸦,迎送来往的船只。15.(1)顺流而下(2)如此、这么(3)说出(4)全部,都16.(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2)我在小溪岸边走来走去,为这里的景色无人欣赏感到惋惜。【乙】文写水的句子是: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甲】【乙】17.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9
【甲】文借长江三峡夏季和春冬季的美景,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乙】18.①借景抒情。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②动静结合。【甲】文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文中“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分析】附【乙】文参考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盘来绕去,形状千奇百怪,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阴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成为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小溪岸边走来走去,为这里的景色无人欣赏感到惋惜!【甲】选自《水经注疏》【乙】选自《右溪记》作者:郦道元作者:元结年代:北魏年代:唐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意,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①句意为: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溯:顺流而下。②句意为:也不如船行得快啊。疾:如此、这么。③句意为: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④句意为:全都是怪石。皆:全部,都。16.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茂”,草盛;“良”,实在;“徘徊”,走来走去;“怅然”,惋惜。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1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找出乙文中写景的语句和分析水的特点即可。乙文写水的句子是: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甲、乙两选文共同突出了“水流湍急”的特点。1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然后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写作手法,找出相同点即可。①甲文借长江三峡夏季和春冬季的美景,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所以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②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都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10
本文发布于:2024-02-11 08:3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6114772648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峡》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百.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