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发(作者:老王八)
水的旅行教案
【篇一:24《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设计】
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目的
1、选择自己埚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将实验中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揭示自然现象;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能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球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通过探究云、雾、雨、露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准备:云、雾、雨、露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出示小水滴形象)小水滴能旅行吗?怎么旅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我们分主题来研究。
1、提出问题:小水滴在自然界会变成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活动二:我们分主题来研究。
1、研究雨和雪的形成。
(1)提出问题: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猜想雾和云形成过程。
(3)模拟雾的形成过程。
(4)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2、研究雾和云的
(1)提出探究问题: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猜想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3)模拟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4)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3、研究露和霜的形成。
(1)提出探究问题: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猜想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3)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4)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活动三:交流小水滴在自然界的循环。
1、学生讨论交流小水滴在自然界的变化。
2、描述小水滴循环的路线并画出示意图。
3、介绍资料卡:小水滴在自然界的循环。
活动四: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学生讲座交流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认识人工降雨。
3、理解节约用水的道理。
四、拓展活动:根据我们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
【篇二:《13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
13.水滴的旅行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田字格内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小水滴的旅行经过,感受旅行的快乐,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水滴的旅行》。板书课题,齐读,提醒学生:“旅”的声母是l。
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水滴去哪里旅行?
它是怎样旅行的?
水滴怎么会旅行呢?
……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圈出生字词,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正音。
世界 把 宽广 伙伴们 要 水汽旅行 出峰 带 昨晚 聚在 倒映越来越高新的 云朵大海 草原气温
(2)去掉拼音读。
(3)指名读长句子,注意停顿。
我去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
时间/一点点过去,气温/越来越庐山,我又要/变成水汽,开始/我新的旅行了。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理清文章脉络,完成填空。
()先总写水滴是个旅行家。
()具体描写水滴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总结全文,写水滴又要开始新的旅行。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旅行家?为什么水滴称自己为旅行家?
2.讨论交流:因为水滴到过地球上许多地方。
引导学生抓住“地球上、许多”等词语体会水滴所到之处
范围很广,是个名副其实的“旅行家”。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识记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世、界、要,理解字义。
2.指导书写,范写。
(1)世:独体字。重点让学生观察笔顺,明确第二、三笔都竖,第四是短横,最后一笔是竖折。
书写时注意观察竖画的高矮长短,从左往右竖画的起笔依次抬高,注意竖画之间距离相等。
书写要点:主横长,空白匀,竖画左低右稍高。
(2)界:学习新偏旁田字头,上宽下窄,稍扁。下面的介字的人出头短,撇竖站稳。
(3)要:学习新偏旁西字头。引导学生看清偏旁西字写法不同,中间是两竖。
上下结构,下面的女字要写得扁而宽,重心稳定。书写要点:上收下放,横画伸长,女字托上。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词,反馈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出示三组词语,开火车读。
世界山峰大海草原公园
旅行变成奔跑聚在倒映
许多美丽最高宽广青青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水滴去过哪些地方?有哪些变化和感受?
(2)讨论交流。
①出示插图,欣赏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读句子: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读出自豪的语气。
②从课文插图中感受大海的宽广,想象水滴跟海豚嬉戏的快乐,练习朗读。
③出示草原的图片,吟诵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想象水滴变成雨点,骏马一起奔跑的洒脱,读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
相机板书:山峰 雪花 美丽
大海 浪花 嬉戏
草原 雨点 奔跑
(3
)分组比赛读三句话。读了这一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将三句相联系,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个角度讨论交流。
内容:在不同的地方,水滴有着不同的变化和感受。表达方式:句式相似,每一句都用“我去过”开头,第三句比前两句多了一个“还”字。
练习用“我去过……我去过……我还去过……”的句式说话,明白如果句式相同,最后一个要用上“还”字来表达。
(4)小结:这一段写了活泼好动的水滴。(板书:动)有感情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昨晚水滴去了哪里?又有什么感受?
(2)交流,理解词语。
水洼:因路面不平,下雨后积水形成的小水坑。聚:会合,集中。
倒映:人或物的形象倒着映在水面上。
板书:公园水洼 倒映
(3)读句子:一场雨把我带到一个公园里。
联系前文中的句子:冷风把我变成一朵美丽的雪花。指导练习用“把”字说话。
(4)看着天空和云朵的倒影,水滴有什么感受?(愉快、喜悦)
【篇三: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小水滴的旅行》教案】
调整修改后设计作品
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有多种存在方式,通过猜想,实验,探究雨和雪的形成。
2、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将探究结果与科学知识相比较,修正自己的结论。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科技可以服务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冷水、小碟子、冰块
体现“科技改变教学”的环节
1、课首利用录屏技术制作的儿童故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变化。
2、模拟雨的形成实验中利用微课介绍实验有关事项,规范学生的操作。
3、课末播放人工降雨原理的动画给学生渗透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小水滴的旅行》。(板书)
播放《小水滴旅行记》作为导入,根据视频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水在自然界有多种存在状态,并用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选择本节课重点要研究的。 (利用儿童故事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件展示小水滴的多种变化,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的欲望。)
二、雨、雪的形成
1、猜测成因,制定、修改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经验和搜集到的资料,对雨的形成做出猜想和假设,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对学生合理的猜测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
出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先前的知识,先自己思考再互相交流讨论,实验器材如何搭建。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肯定,出示实验器材正确搭建视频,对学生进行适度指导,使学生修正自己做法。
因为这个实验用到酒精灯,有一定危险性,试验之前,提醒大家先看老师的温馨提示,一定谨慎操作!
温馨提示:
(1)按规范的操作点燃、熄灭酒精灯。
(2)在加热过程中,严禁用手触碰任何实验器材。
(3)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启发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思考、制定探究方案,并作出适度指导,使学生修正并确定探究方案; 对注意事项进行提醒。。)
2、实验探究,分析雨的成因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按之前养成的实验习惯,一人操作,一人记录,一
人维持纪律等等,做到忙中有序,忙而不乱。
教师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并对危险隐患作出提醒。
学生仔细观察,根据所见所思填写实验记录单。
(学生利用实验自主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思考发现与自然的联系,体现“做中探”。)
全班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与自然的联系,由此得出雨的成因。
3、推测雪的成因
引导学生根据雨的成因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推测雪的成因,对学生合理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根据板书提示学生发现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的。
(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雨的成因,并由此推测雪的成因,体现“做中研”。)
三、学以致用——人工降雨的发明
视频解释人工降雨的发明,使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并渗透科技服务生活的理念。
(拓展延伸,体现“做中练”。)
四、交流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对本节课所学有所巩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肯定和鼓励。
反思
1、导入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节课的重难点有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动画视频这种有趣的方式极大形象的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不采用信息技术时,可能学生只能是回忆想象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不具体非常的模糊,并且理解全球的水循环有一定难度。而应用了信息技术后,导入环节采用了一段法国依云动画视频,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从我们喝的水杯中淘气的水滴娃娃开始出发了,丰富的经历和三态变化,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再现了小水滴在我们生活中的不同状态和作用,生动展现了小水滴的旅行循环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复杂的三态变化循环过程,在小水滴换了的旅行过程尽显,学生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合理分析判断,进而理解了水循环的路线及过程。
2、讲授内容:通过图案片展示降雨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进而聚集滴下形成雨,理解雨雪的形成原因。
应用ppt图片,呈现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进而聚集滴下形成雨的环节。水蒸气遇冷形成水蒸气的过程较为抽象,利用图片展示,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在更感性的基础上获得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对雨的成因加深理解,为进一步理解水的循环铺垫。这样再进行实验模拟降雨的过程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此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4-02-10 22:4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5761992646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水的旅行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水的旅行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