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语文教学研究:解读“愧怍”内涵 感受悲悯情怀

更新时间:2024-02-10 21:19:4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0日发(作者:育人理念)

语文教学研究:解读“愧怍”内涵 感受悲悯情怀

语文教学研究:解读愧怍内涵 感受悲悯情怀

解读愧怍内涵

感受悲悯情怀

文/ 程予东

看到有老师提出这样的教学理念: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细读直接指向言语,教师在场。阅毕,觉得深以为然。

不仅反观自己的教学,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中的大多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本着自己对文本创作的主体——的了解并体会其创作的动因,然后不自觉地在精心的预设中为顺利达成自我人文精神的主观式图解而陶醉。我们的自我本位淹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才能够得以体现呢?需要了解学情,基于学情的教学当是摒弃了单向度的问答方式。那么通过哪些渠道来了解学生的学情呢?合宜的应该是预习(这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早些时间也做过预习的要求,大体上贯穿着这样的门道:首先扫清字词障碍,然后摘选若干精彩语段,最后提出问题,如果能够回答的先自行解决,把解决结果交上来,不能作答的就以问题形式诉诸练习簿。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这样的自主学习效率很低,不管什么类型的文体都采用这一模式,是不恰当的。后来想到了文体的分类,又想到了问题的类别,有感受性的,理解性的,欣赏性的,评价式的。渐渐有了一点门径。从文体上看,人教版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是散文。作家筱敏说:散文作为一个容器很宽敞,可以说是广阔无边的文体。从柏拉图式的对话录到波德莱尔式的诗,从尼采式的思想断片到赫尔岑式的浩繁叙事。确实如此,因为它的广阔,因为它的不使劲儿、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所以被认为是文体里的轻骑兵。故此吧,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散文所占的篇幅是最多的。它的分类也比较丰富,像我们平时常说的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哲理散文,随笔式的。)在初中教材里,叙事散文是主要的。曾经从五个方面(把握情感、探究情缘、厘清情物、品味情语、赏析情艺)给学生讲过这类散文的预习要求,但是依然觉得那样的讲法涉及太广,针对性欠然一些。效果不是自己所预期的那样。鉴于此,笔者赏读了众多的叙事散文,发现我们也可以寻求一个快捷的接近通道。经过比照,实践,觉得对于叙事散文的预习,可以从如下六个方面着手。

需要知道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情;文中的人对人和事的态度看法怎样;对自己笔下的人事有什么看法,情感倾向怎样;读者是从何处感知到对人事的情感态度的;读者对散文中写到的人事有什么看法情感;读者对有怎样的看法态度。凡是涉及文本的都需要从文中找到依据,不能撇开文本悬空而谈。以上六个方面存在层递性,一般是先了解文本内容,熟悉写到的人、事是什么,最好能简练概括,然后才可以讨论别的几个方面。几个方面的要求布置下去,从预习效果来看,学生的识度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解读浅显,而有的见识较有深度。调查得知浅显的学生积累比较匮乏,所以他们的思维也只能在表象上平面滑行,而那些有独特理解的学生累积资源就比较厚实,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的文本时候可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正应了英国现代艺术家冈布里奇说过的一句话:所见出于所知。我们能见到多少,见不到多少,最终取决于我们知道多少。

不管怎么样,预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你了解了学情的差异,那么这就可以指引你在教学前就要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来分类归纳提炼出他们的共识、分歧以及疑惑。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之势呈现他们的分歧以及疑惑。在对话的平台上互相补给,最后达成识见上的提升。

笔者尝试让学生自主预习,定位教学设计的时候,选择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善良之人,而我们从对老王的态度上也分明感受到她的善良,可是认为自己每当

想到老王时,就觉心上不安,后来衍成内心的愧怍。不安源于愧怍,愧怍又是因何而起呢?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回想起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受到了愧怍。但是相关资料和文中杨绛先生的隐忍表达,我们觉得她和家人在文革时期受到了种种迫害,在精神的受难和物质的短缺间,前者的不幸更为深刻。由此我们觉得对杨绛先生的愧怍有再审视的必要,这不但关乎着老王其人的道德之境在特殊社会中存在意义的冷静思索而且还关联这对杨绛先生的深入认识。结合叙事散文的自主预习要求,有了如下的教学进程:

学生预习呈现的共识有:

1、老王是一个心底善良的人,文中通过很多细节体现他的善良仁厚,尤其是临终前到我家里送香油和鸡蛋的事情。

2、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和家里的女儿都给予老王不少帮助,特别照顾他的生意。

3、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挣命的普通劳动者,我是被损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在黑白颠倒的社会中彼此顾惜。让我们感受到黑暗的社会中美好的人性散发的光芒。

学生最有代表性的疑惑是:

1、从文中可以感觉杨绛先生并不是一个幸运的人,读到过一句话,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杨绛先生的不幸到底是什么?杨绛先生的不幸和老王的不幸本质上相同吗?

2、明明不是一个幸运的人,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幸运者?

3、当我给老王钱的时候,老王反复说他不要钱,感觉不是一种客气的托辞,而是另有隐情。那么隐情到底是什么?

4、我照顾老王的生意给他送去物质上的帮助,感觉她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老王的事情啊,可是为什么杨绛还要说自己心里有愧怍呢?

师:我的女儿其丈夫被迫害死,自己和丈夫被下放到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补充资料(PPT资料显示),在是非不分的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自由、信仰、亲情、尊严被剥夺被损害。拓展相关资料,老舍在此时期投湖自尽,翻译家傅雷被逼上吊,学者胡适精神失常,沈从文被迫放下笔杆拿扫把去扫女厕所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癫狂。由此我们深味这样的遭遇对杨绛先生而言简直是精神的炼狱。这样的人生际遇和老王物质上的短缺——这样的待遇相比确实是更深的不幸。

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比较,杨绛原文结尾写的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入选教材后文字有了改动,变成一个幸运的人,这两者之间在表意方面的区别有怎样的区别。感受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中所传递出的语言内涵。

讨论明确:杨绛先生将一己的生活经验推广到一切人的生存体验,并在跟不幸者的对比中怀着对整个社会道德状态的忧虑和批判,清醒而自觉地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然后传达出某种准宗教式的体认。愧怍感的诞生绝对不是前面亏欠感的简单重复,它已经历了充分的时光酝酿,包含了足够多的相关世相的体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情感境界。

老王在黑白颠倒、人人自危,尤其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的恶意,从来没有觉得我们是好欺负的主儿,他哑着嗓子悄悄的一问你还有钱吗?表现出了悲天悯人的品格和质朴道德情怀。而这完全出自朴素的道德自觉和坚守,对道德崩塌的社会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让我感受到了震撼也看到了希望,更催生了杨绛先生这位知识分子内心的清醒和自觉,自我批判——愧怍也就由此而来了。

师:老王临终前对杨绛先生倾其所有说自己不要钱,他到底要什么?他得到了吗?让我们回到文本。

生:老王反复声称他不要钱,而且站着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这里无不传递出他的内心是别有渴望的,前文对他孤苦身世遭遇的介绍,我们可以触摸到老王需要的是亲情,是依靠,

是希望杨绛能把他当做亲人一样的看待,而这深度的内心渴望并没有完全被杨绛洞悉体察。

师:请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依据。

生:我们可以从杨绛在看到老王时的惊不择言的客气话中以及后来的害怕得糊涂了的内心独语中感受到。这些内容无不彰显出自己和老王之间在心灵交往上是存在些许距离的。这距离的存在提醒着杨绛越过时间的磨洗后自己对老王所做是亏欠的,因为亏欠而生出了愧怍之感。

师:我们看看别人是如何来评价杨绛的。

推荐资料:胡河清《杨绛论》中这样评价她: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文章家能兼具对于芸芸众生感情领域测度之深细与对于东方道境体认之高深者,实在是少有能逾杨绛先生的。佛经里讲: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关系,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视众生如一子。于是有这样觉悟的人就会生出无限慈悲之心,毅然以个体生命去担当人世的欠缺,以自己个体的孤苦和受难向世人呈现圣爱。杨绛先生在别人轻易释怀处始终无法释怀,并从亏欠修炼成愧怍这样的宗教情怀让我们看到一个无辜生命体对一切生命欠然状态的全力担荷。

师:那么你怎么来看待杨绛其人,今天我们学习《老王》一文,从身上,我们到底要汲取什么?

生:记得老师这样对我们说过,我们在为别人而生,别人也在为我们而活。这世上的一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的生命不属于我们,我们跟世界上所有的生命息息相关,昨天和现在无论你任何一场善行和恶行,都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杨绛的姿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都是相关的。人不但和人相关,而且也和万物相。

经过预习的过程,我们了解了学生在阅读一个新文本的时候他自己的初步所得,以及他思之不能解析的疑问。得到和疑问就是他们预习的价值所在,实际的教学中,叩应学生的疑端,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源,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绳索,你能感到学生的思考随着老师的追问而走向了深入。如若依照原先的以老师自己预设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那么学生只能是顺应你的问题,被动地跟进,欠缺了自己为个人疑惑迫切寻呼回应的热切期待。基于学情的教学是教和学达到共赢的路径。学生在自己的问题和老师的追问下摈弃了那些平滑的表面的认知,在文本细处寻找,在别人的思考中聆听并开拓自我对问题的深刻解读。这次教学使自己更加坚信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要告诉学生已经知道或者一览就知的东西,而是要从他们自身出发结合适宜的追问梯度去开启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精神走向丰盈。对话理论的开创者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告诉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要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基于学情的教学,让学生和老师在相遇中采撷到了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 原文链接 _6bafb4960102v2at 】

语文教学研究:解读“愧怍”内涵 感受悲悯情怀

本文发布于:2024-02-10 21:19: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5711832646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语文教学研究:解读“愧怍”内涵 感受悲悯情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语文教学研究:解读“愧怍”内涵 感受悲悯情怀.pdf

标签:学生   散文   文本   教学   预习   先生   老师   感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