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内景经-第3章

更新时间:2024-02-10 16:16:50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10日发(作者:正义的眼睛)

黄庭内景经-第3章

第3章

内丹术语全解析(白话文翻译)

一炁

一炁,也叫先天一炁,或元始祖炁。是指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张伯端称其由“道”衍生而来,文曰:“道本虚无生一炁,便从一炁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光。”见张伯端《悟真篇》。宋翁葆光注曰:“道本虚,而乃有形之炁,炁本实,而乃无形之形,有无相制,而一生焉。故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两情交媾,万物化成。至人探斯之赜而知源,颠倒陶熔,逆施造化,贼天地之母气以为丹,盗阴阳之精炁以为火,炼形返归于一炁,炼炁复归于虚无,故得身与道合。”这就说明人在出生时,此炁即由天地之间降入人身。人若要求得长生,就必须修炼此炁,使之永保不失,返还于虚无,使人身与道合体。

一中

一中,指道。《性命圭旨·元集·大道说》解释曰:“惟此本体,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强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不难看出这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有一定的相似,同说一个不知其名且伟大的道。

一阳

一阳,指一阳初动。元王惟一《道法心传·一阳下手》曰:“下手工夫在一阳,一阳初动合玄黄;先天一炁从中得,炼就金丹是药王。”就是说修炼者的入手功夫就在于一阳,经过收心入静,调节身心,使体身产生新的生炁,此生炁为阳炁,称为一阳。此生炁在体内运行一周,称为一候。从《周易》卦象来看,可为“震为雷”或“地雷复”。此中阳爻,即表示一阳初动之炁。

一斤

一斤,又称二八,为十六两,古代重量之数。道教内丹用此来表示精炁相当,阴阳均衡,药成丹结之象。道教内丹家认为,人在出生时,禀受天地之炁360铢,为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合为384铢,与易象卦爻之数和一斤之铢数相合。384爻中阳爻192,阳爻192,由此内丹家借以讨论丹道之妙。认为人身阴阳二炁相匹配,就好像水火既济,必须二者相当。《悟真篇》曰:“药重一斤须二八,调停火候托阴阳。”宋翁葆光认为此药为乌肝和兔髓,实指元炁和元精,文曰:“乌肝八两、兔髓半斤,合成一斤,故曰药重一斤须二八也。”

一周

一周,指人身之卫气,日行于阳经二十五度,夜行于阴经二十五度,共五十度,即为一周。或称卫气循经而行十六丈二尺,为二十五周之一,亦为一周。

一候

一候,指炼功时,内气在体内运行一周。这里的候指天地日月交合所用之气候。炼功时,周身气一匝,却从元宫,上朝于舌下,津生满口,就是一候。又脾藏生杀百味五辛之物,所谓生者,生百味五辛之津;所谓杀者,杀秽浊之滓,而入大小二事。此生杀之物,转行周天数足,于右鼻中出,自坎宫上朝舌下二窍中,生津满口,亦为一候。

一息

一息,指一呼一吸。《法海遗珠》卷二:“调匀八十一息。”注间云:“一呼一吸,为一息。”《性命圭旨·享集·退藏沐浴工夫》:“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光明。即如得返魄之香,点枯赅而重茂盛。”

一刻

一刻,指时间,为十五分钟,古人认为一昼夜为九十六刻。道教内丹素重一刻之机,认为采药炼丹只在一刻工夫,便能逆运天机,功到丹成。元王道渊曾曰:“凡作丹真诀,只在些儿消息,待时至气化,药产神知,便当闭风关,塞艮户,斡天罡,旋斗柄,运符火之息,簇三千六百之正气,回七十二候之要津,颠倒五行,会合八卦,总归土釜,牢固封闭,须臾调燮火发,武炼猛烹,结成圣胎,所以一刻工夫,夺一年之节候。”

一部之神

一部之神,指泥丸中心之神。道教认为,人身体各个部位关节皆有神居而主之。《黄庭内景经·至道章》曰:“泥丸百节皆有神。”而统领全身之神的则是泥丸中心之神,因此称为一部之神。泥丸宫内,有九真之神,分居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部之宫,分管四正四隅及中央,且中央方圆一寸之处,即为泥丸神所居之所,此神总管人身之神。所以修炼之人,只要存想这一部之神,就可以延年益寿。南岳魏夫人曰:“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内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

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指摒除各种欲望,保持身心洁净。道教以色、香、味、声、触、法为六尘,认为六尘皆由六根所染浊,人若能心境清净,则一尘不染。宋张耒诗曰:“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一阳来复

一阳来复,本指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在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开始复生。道教内丹家用此来比喻活子时。称修炼者入静后,肾间气发动,为阳精初动。有口诀曰:“下手立丹基,休将子午推。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此时修炼者须下手进火,为关键之候。《悟真篇》曰:“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堪进火莫延迟。”

一灵独存

一灵独存,指修炼者的灵知和元性唯独存在。修炼达到一定层次后,心性明照,万念俱灰,留下来的只是灵知和元性,这种灵知和元性常存不灭,故曰独存。

太极

宇宙原始而混沌的状态

太极,是原始,也是无穷,是宇宙原始而混沌的状态。

大家知道,原始的数是一,《说文解字》中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可见太极既为初为一,可化成万物,又可至于无穷。太极原是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理气等一切相对事物的一个混合体,可以不断二分。但无论经过多少次的二分,其分子永

远是太极,也就是一。

所以《朱子语类》中朱熹回答陈淳的话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太极代表一种根源,它是混沌而又能包含一切的。

因此《朱子语类》中又有:“太极如一木生。上分而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叶,生生不穷。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穷之理,生将出去,又是无限个太极,更无停息。”说明太极就像自然界树木的生长,根固然是一太极;结成果子,又是无限个太极。

从理方面来说,太极又是天地万物之理。此理在天上,是天理;在地上,是地理;在万物,是物理;在人上,是人理。如《礼记?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每一伦有每一伦的理。作为一个人,应尽为人之理,像《周易?文言传》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这就是《周易?说卦传》所说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达于天命而复归于宇宙的太极。

两仪

一切可以二分的事物

两仪,指天地,引申代表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对的事物。

《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又说大衍之数,中有“分而为二以象两”,这里的“两仪”、“二”、“两”,都是指天地。是太极的初分,是天地之数,所以《系辞》中又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由天地引申,而有尊卑、乾坤、贵贱、动静、刚柔。

两仪是一种相对待的关系,在人的方面,意志为阳,躯体为阴;理智为阳,欲望为阴。在社会的方面,大众为阳,小我为阴;公益为阳,私利为阴。但是没有躯体,意志就无法实现;没有小我,大众就无法形成。所以理智与欲望,公益与私利,尽管有主从的分别,但仍需平衡,才能构成一个和谐圆满的世界。

四象

四时,四方与四国

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特征,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又可以引申为四时、四方与四国等。

象在汉语中的含义是形象、状态、象征和比拟的意思,在《易经》中,比如说明卦和卦的六爻状态,称为卦象和爻象。说明天体的运行状态称为天象,说明地面的地形状态称为地象等等。

春夏秋冬作为四象,又称为四时,在《易经》及其有关着作中最为常见,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说:“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他认为四象就是四时——春、夏、秋、冬。

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则说:“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也。”他说四象就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所以:“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震木为春,离火为夏,兑金为秋,坎水为冬。

此外,在古代,望、朔、上弦、下弦;子、午、卯、酉;东、南、西、北;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也经常被称为四象。

《河图》与《洛书》

关于易的传说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术数之源。相传在中国上古时代,有龙马负图出于黄河,伏羲见之,创为先天八卦:大禹治水时,在洛河中浮出了神龟,大禹用它做成九畴。后来,人们就以“河出图”、“洛出书”表示太平时代的祥瑞。

河图

河图是用10个黑白圆点来表示阴阳、五行、四象的,其图为四方形。分别为:北方1个白点在内,6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东方3个白点在内,8个黑点在外,表

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南方2个黑点在内,7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西方4个黑点在内,9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中央5个白点在内,10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这里面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是风水象形之源。

河图的10个数,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来。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的生数,二为火的生数,三为木的生数,四为金的生数,五为土的生数。六为水的成数,七为火的成数,八为木的成数,九为金的成数,十为土的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

《河图》中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表示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表示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为太极四象。所以河图为阴阳之用,易象之源。

洛书

将河图四方的八个数旋转而排成八方而为八卦,每方一个数纳地支十二气象,就是洛书。只是将火的2、7数与金的4、9数变换了位置,同时土五为中显用而寄八方,故为九星,土十则不显而藏于用。这样成为载9履1;左3右7;4、2为肩;8、6为足,九个数纵横交叉皆为15数,尽显五行之妙。

洛书的数1、2、3、4、5、6、7、8、9阴阳和为45,为五行天地万物生死存亡之数。五行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阳数和为9,阴数和为6,故卦爻里阳爻称九,阴爻谓六。阳阴数和为15,是天地人三才五行的数。洛书九星又称紫白九星,九星之数为逆行: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黄、四碧、三绿、二黑、一白,每年一星,一直运行到现在。当年所在之星的卦象,就是当年出生之人的风水命卦。此数与吉凶关系密切,故多用紫白九星测吉日。洛书数九,取一为体,八为用,因此九星用八卦,运数15,周流八方为120数,共三才而合为360数,为周天之数。同样的道理,洛书总数为45,周流八方也可以得周天之数360。

河图为四方四面,洛书为八方八面。任一个平面皆东西南北为四正,为阳数1、3、5、7、9;为四隅阴数2、4、6、8。洛书将河图的四面化为八方,五行数位也相应起了变化:一仍是水,六化为金;三仍是木,八化为土;二化为土,七化为金,四化为木,九化为火;五仍为中,

显用而游寄八方;十为体显于合用之数而不自显。故河图之数为十,以一为体九为用,其用为洛书;洛书九宫,中五为体显用以八卦,为阴阳用于万物与人。

万物万象之源

所谓“卦”,即挂也,代表体,为一切万物,万象之源。

读《易经》最先出现于面前的,就是卦的符号。那究竟什么是卦呢?《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即悬出来的物象以示人,以一符号代表万类,是“无尽象”,一切万象之源。

因此《易经证释》一书中说“卦一而用众,如乾三之为象简,而所象无尽。”讲得既具体又透彻,又“卦虽分内外、上下及交互,旁通各卦。而有其主用,有其本世,有其客应,有其臣使,……故一卦有无穷象。”所以“故习易者。于易外求易,以尽其变。于象中分象,以通其神。而后得圣人之心,垂象示教之意也。观象也,必观其来往、动定,必辨其分合、交错,必类物以别名,审情以辨性,而不失其中极焉。”的确是这样的。

并且“卦”这个字,本身就有八划,代表的就是卦的八变,是根据先天八卦的重叠推演而来的,它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一切现象,卦是为《易经》特定的占筮目的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仿效,易的变化交错

何谓“爻”?为效也,又代表易的变化交错,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一”称作阳爻,“一一‘称作阴爻。

有关”爻“的注解,孔子说:”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着也。“”爻“又可解释成”交“,代表易的变化交错,”爻者,交也。“为什么”爻“就是交呢?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做”爻“。

《易经证释》一书中说:”爻六而变多“,”爻则六,而所效之数,不可纪述“,”爻有无尽义,此皆变易之所见也。“意思是说”爻“一字将六十四卦所代表的三百八十四爻,再加注文辞,用来断定它的吉凶,极尽了天下的现象。

卦爻由下向上数,共为六个爻。六个爻分为三部分: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这三部分称为”三才“。天之道说的是阴和阳。地之道说的是柔和刚。人之道说的是仁和义。

八卦

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

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现象挂出来,就是八卦,它代表的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八种元素。

其实说起来,宇宙就是一本《易经》,宇宙的现象都挂在那里,可总结出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分别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来表示,这八个分别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八个卦中第一个是乾卦代表天,我们仰头一看,天总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转头来,头上还是天,所以天是在头顶上的;第二个坤卦是地,人类是地球的生物,地总是踩在脚底下,这个地的现象就在那里;第三个离卦代表太阳,第四个坎卦代表月亮,它们像球一样,不断在转,代表了时间、空间和宇宙;这两个东西不停地旋转于天地之间,于是又有四个卦挂了出来,第五个震卦代表雷,古人认为宇宙间有这种电能,电震动了就是雷,雷震动以后,有了气流,就是风,所以第六个巽卦代表风,亦即气流,气流震动得太厉害,一摩擦又发电,又回转了来,就是”雷风相薄“;第七个卦,艮卦代表高山、陆地;第八个卦,兑卦代表海洋、河流。 在宇宙间,这八个现象相互对立,又变化出不能穷尽的各种状况来。

先天八卦

万物万象之形

传说先天八卦为伏羲所创,两两相对,从本质上揭示了宏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及其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所反映的是宇宙诞生初期的万物万象之形。

什么叫”先天“?以哲学的观点说,宇宙万物没有形成以前,即所谓的先天,有了宇宙万物,那就是后天了。这只是一种界说,用以划分出阶段范围而已。

先天八卦是南乾北坤,东离西坎,东北震,西南巽,东南兑,西北艮。乾坤相对,称为天地定位;坎离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震巽相对,称为雷风相薄;艮兑相对,称为山泽通气。

乾为阳,阳气上浮故居上而在南;坤属阴,阴气下沉故居下而在北;东方为日出之地,外阳而内阴的离卦居之;西方为日落之所,外阴内阳的坎卦居之;东北属春季而雷起,故震居之;西南属秋季而风厉,故巽居之;西北多山,故艮为山;东南泽萃,故兑为泽。乾坤正上下之位,坎离乃左右之门,日月之所出入。春夏秋冬昼夜寒暑之理皆可由先天八卦推出。

先天之气是万物生发之源,也是堪舆的理气之源。无论阴宅还是阳宅,在本质上都以先天八卦为体。不同的是从不同的渠道寻找天地的本原之气而已。先天八卦的方位,和现代我们所用地图上为北方、下为南方的情形恰恰相反,八卦的方位是上为南方,下为北方。

后天八卦

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

后天八卦就是文王八卦。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真实状况,如果”先天八卦“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表明的就是人在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中如何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

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方位与伏羲先天八卦不同,形成离南、坎北、震东、兑西、艮东北、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两者相较,文王八卦的离坎日月已代伏羲八卦的天地运行不息,震兑也代日月而升降。

关于后天八卦的卦象排列次序见于《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其大意是说明八卦的周流运行,有一定程序。

后天八卦是从四时的推移、万物的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从《说卦传》中可以看出,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八卦各主45日,其转换点就在四正四隅的八节上,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下面是后天八卦的排列顺序及其含义:

(1)震,排在东方,东方属木,木则旺于春。

(2)巽,为风为木,排在东南方,万物齐于春夏之交。

(3)离,为日为火,位在南方,南方属火,火则旺于夏,草木畅茂。

(4)坤,为地、为柔,为阴土,坤自土出,南之火生土,坤排在西南方,言夏末秋初,草木归根,致养子大地。

(5)兑,为说、为悦,人悦秋实收获,西方属秋,金则旺于秋。

(6)乾,其性为刚健,于物为金,时值秋末冬初,戌亥之月,阳气剥而阴气升,阴阳相薄相战干乾之方,是在草木损折之时。

(7)坎,为水为月,金生水,北方属水,子月万物已归,草木退藏,休息慰劳于子之中,故曰坎。

(8)艮,为止,为终,次于坎,一年四时之循环至冬春之交,万物已终,因此而称为艮。

六十四卦方圆图

表示宇宙的时间和空间

六十四卦方圆图是易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图,所谓研易,即推演此图,宇宙、时空、人类、文明乃至万物,全在此图中。此图外面是圆图,里面是方图,取外圆内方之义。圆图为时间,方图为空间。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简称方圆图或先天图。陈抟(tuán)说:”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其理具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谓《先天方圆图》也,以寓阴阳消长之说,与卦之《生变图》,并非创意所作,孔子《系辞》述之明矣。“他的意思是,学习《易经》只要有这一个方圆图就可以了,因为它包括了易学的意、言、象、数和阴阳消长

之说,又合于孔子的《系辞》所述。

圆图

方圆图外面的圆图,其方位与先天八卦相同,重卦与三划卦相同,乾、坤分居上下,离、坎各列左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逆数,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顺行,自然地将六—卜四卦分成了八宫。左半圈从复到乾,共三十二卦,一百一十二个阳爻,八十个阴爻,阳由少渐多,为”阳升阴消“过程。右半圈从姤到坤,共三十二卦,一百一十二个阴爻,八十个阳爻,阴由少渐多,是”阴升阳消“过程。其他卦皆生于复、姤两卦,”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所以此图又称”复媚父母“。《观物外篇》说:”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含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媚,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媚也“。朱熹说:”圆者动而为天。“这个说法是获得易学研究领域广泛认同的。圆图的卦序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从乾卦始逆时针排列一周而成圆形。金木水火土五星依次运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以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便是——幅完整的天体运行图。

古人认为”天动地静“,天体是顺时针而行的,这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的方向正好相反。但是,正是因为这个”相反“,使得古人与今人的认识结果是一样的,天体左旋,正是地球右迁。

方图

我们再来看方图。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方图是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的倒图。易学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个图是对《说卦传》”天地定位“一节的解释。

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中间巽、震、恒、益为第一个层次。其外十二卦以坎、离、未济、既济为四隅是第二层。再外二十卦以艮、兑、咸、损为四隅是第三层。最外二十八卦以乾、坤、泰、否为四隅为第四层。

从大方图来看,从西北角至东南角是条斜线,以先天八卦的次序排列着八纯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样就将六十四卦分成了两半。四层对角的卦象相反,第一层震、巽相对,表示”雷风相薄“;第二层离、坎相对,表示”水火相射“;第三层兑、艮相对,表示”山泽通气“;最外一层乾坤相对,表示”天地定位“。因此可以看成这是一个古代大地的方位图。

六十四卦方圆图,圆图代表天,方图代表地,所以”方者静而为地“、”天圆地方“、”天动地静“。

朱熹说,圆图”其阳在南,其阴在北“,方图”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即天与地、阴与阳在图中的相交。方圆图的”内方外圆“之理,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也和道家的”内外清静、有无相生“、”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而无为“的真人、神人、至人境界是一个道理。此外,方圆图的圆通无碍(具足自觉觉他),更是佛家明心见性至普化群生,以达到佛心圆满的至美之道。

过去的周文王大概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才以乾卦文辞的”元亨利贞“四德,来含括易卦的内外圆明之道。

黄庭内景经-第3章

本文发布于:2024-02-10 16:16: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5530102483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庭内景经-第3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庭内景经-第3章.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八卦   万物   天地   阴阳   代表   宇宙   表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