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发(作者:柳谷)
论语十则练习题
一 填空: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的一部书。
二、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
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
3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
4.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5.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6.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8.《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1.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 。
12.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 。
13.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 , 。
四、解释加点的词: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五、翻译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4 从本文找出八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6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7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10、 “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题一. 晋太原中……怡然自乐。(03北京,04长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穷 ②舍 ③悉 ④属 ⑤俨然 ⑥缘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
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6.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
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
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04常德)
二.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交通 ②绝境
③无论 ④妻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
3.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用简要的话概括整个故事中“渔人”的行踪,并填入方框内:
发现桃花源 → →
5.找出写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6.文中“惊者”“问者”“叹者”“不知者”指______;而“答者”“辞者”指_____。
7.下列句子都省略了主语,请选出省略同一个主语的一组( )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 ③具答之 ④皆叹惋 ⑤停数日,辞去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8.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
9.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10.渔人临走时,桃源人为什么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11.在现代生活中有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茫然不知,他的朋友说:“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成了桃源中人了。”这个人说的话意思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回答。
答:
12.村中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屋舍俨然 B。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寻向所志/寻病终 D。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14.文段主要写两方面的内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答: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
(2005年青海)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陋室铭》复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粗的字。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馨: (4)何陋之有 何:
(5)谈笑有鸿儒 鸿: 儒: 。(6)往来无白丁 白丁:
(7)可以调素琴调: (8)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2、解释下列各句中相同的字。
(1)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
③辍耕之垄上 之: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 。
(2)①无丝竹之乱耳 乱: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乱: 。
3、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
4、(1)本文选自《 》,作者是 代的 家、 家
(填人名),他的字是 。文题中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用原文回答: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 。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 。
(3)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
(4)《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5、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7、本文题为《陋室铭》,而作者却没有直接去写陋室,为什么?既然是陋室,作者就应该倾其笔写尽其陋,然而作者又没有去写其陋,相反却极写其不陋,这又是为什么?
8、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9、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是陋还是不陋?
11、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12、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谈到“诸葛庐”“子云亭”其目的是什么?
14、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15、文中陋室的主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德给我们以启迪。在我们学习的古诗文中,还有类似的精神的名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论语》答案:
一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儒
二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学》《中庸》
三 1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2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5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四 理解填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8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 1 按一定时间 “悦”的古字愉快 生气发怒 每天 反省
真诚 诚实 老师传授的知识 旧的知识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有害 通“汝”你 通“智”聪明 刚毅
2 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⑵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⑶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⑸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⑹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
⑺(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⑻ 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3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解释:任重道远: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择善而从: 选择其中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5 略 ( 任选一则 ,谈出体会则可。)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7读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国家(天下);道出(强调)了《论语》在人格修养(修身)和国家治理(治国)方面的巨大作用。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养。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所以“不亦乐乎” 。
9、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那些风范呢?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襟,善良的心地。
10、 “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么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11、我们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强调要独立思考。
12、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中孔子的话加以分析。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不会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比如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嘲笑,那么就不要嘲笑别人,而要尊重别人。俗话说就是“拿人心比自心”,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一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这是人间多一份温暖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
桃花源记》答案:
一.1.①穷尽,走完 ②丢下,房屋 ③全 ④类 ⑤整齐的样子 ⑥沿
2.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④男女的穿戴,都和桃源外的人一样。
⑤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⑥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懑意足。
3.A 4。武陵一条两岸是桃花林的小溪的水源处。
5.活动,穿戴,心情
6.夹岸……缤纷 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略
8.生活环境 社会风尚 9。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足为外人道
10.略
11.以前未见过桃花源;桃花林面积之广;桃花林没有其他树种;景色优美。
12.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1.略
2.①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③这个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3.C 4。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6.村人 渔人 7。B 8。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C
10.桃源人不想外人进来干扰和破坏他们目前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不想把外面的人世纷争带进桃源。
11.说他与世隔绝,孤陋寡闻,不闻世事。 12。先后避……间隔。 13。B
14.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村人自叙来此避难的经过
15.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6.第一句是反映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7。略
陋室铭参考答案:
1、(1)著名 (2)这 (3)品德高尚 (4)什么 (5)大 指读书人
(6)平民 (7)调弄(8)使----劳累 形体
2、(1)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到,往 (4)助词,的 代词,这件事
(5)扰乱 (6)战乱
3、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物外条件的好坏。
4、(1)全唐文 唐 文学 哲学 刘禹锡 梦得 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2)用原文回答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4)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b
6、高雅脱俗,安贫乐道。
7、(1)作者以山水引出陋室,而后以仙、龙喻德馨,这就自然而然引出本文主旨。(2)陋室之所以不陋,都是因为在陋室之中居住的人是一位志趣高尚的人,这就更好地体现出那种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8、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交往人物三个方面。
9、远离官场,是因为作者长期遭受贬谪,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更见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并不是消极避世。
10、这恰是本文反向立意的作文技法之所在,说是陋室,是为了引出“惟吾德馨”的主旨,而结尾的“何陋之有”运用的是反问句,这样看来陋室自然不陋。
11、(1)类比,引出中心 、
(2)类比陋室
(3)暗喻惟吾德馨
12、画龙点睛。表明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13、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安贫乐道,品德高尚。 后一问略。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使用工整的对偶句式,“绿”、“青”色调搭配和谐,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
1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本文发布于:2024-02-10 09:0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52724448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十则练习题及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