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发(作者:遇到坏人怎么办)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文比较阅读
一、《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甲】文中“惟吾德馨”的“惟”是什么意思?【乙】文中“惟”的同义词是哪一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文中“吾”指的是谁?【乙】文中“吾”的同义词是哪一个?(2分)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用【乙】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甲】文的文意。(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文章的线索来看,【乙】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情感线索来呈现内容,【甲】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立意贯穿始终,两文线索各具特色,但他们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围绕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展开的。(2分)
26、甲文表达了作者 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 生活态度。
27、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8、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
2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
29、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
答:事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宁死不接受元朝高官厚禄。
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可爱者甚蕃 蕃: (4) 亭亭净植 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4分)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
1.(4分)
(1)鸿: 大 (2)劳:使……劳累 (3)蕃:多 (4)植:立
2.(4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3.(4分)
4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
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
《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二、《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陶渊明像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5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讲信修睦 ( )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8.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哪些词句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9.大同社会的总特征是什么?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大同社会的总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三方面说明的: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二)(8分)《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答案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6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答案】《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比较阅读答案。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17.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7
18.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字词句小测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一空2分,共 1、仿佛..若有光:
人:
3、豁然..开朗:
家:
5、无论..魏晋:
惋:...
7、便扶.向路:
所志.:
9、欣然规.往:
无问津..者:
11、选贤与.能:
独亲.其亲:
8
成绩:
30分)
2、才.通
4、便要.还
6、皆叹
8、寻向
10、后遂
12、故人不
13、矜、寡、孤、独、: 14、女有归.:
15、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各题4分,共40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10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1、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2.<<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 的追求,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后文则是
13.乙文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甲文中 一句所表达的内涵是相同的。
1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1
15.比较《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两者对理想社会看法的异同
16.<<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一、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2、才:仅。3、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4、要:通“邀”,邀请。5、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6、叹惋:感叹、惋惜。7、扶:沿、顺着。8、志:标记。9、规:计划。1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11、与:通“举”,选举。12、亲:用如动词,以„„为亲。13、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14、归:女子出嫁。15、贼:指害人。
二、1、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3、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4、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5、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6、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12
7、(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8、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9、(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10、(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三、比较阅读
11.(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 12.和平共处 详细描写 述说 13.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14.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的社会都是大同化,理想化,和谐化 15.(1)、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 社会,但他比较消极;
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2).桃花源记追求世外桃源,追求脱离社会的自由。 大道之行就是和孔子思想一样,天下为公。
1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图景,表现了作者追求
13
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世外桃源"一词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
而《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其核心是"天下为公":一切为公,选贤举能,讲求信义,追求和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残疾人皆有所养,男女各有分工,没有偷盗窃贼,夜不闭户.
因此,两文在思想内涵上很有联系,设想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辨别两文作者及其"理想社会"的异同.
(三)比较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15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14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
(3)选贤与能(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 B.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复前行不复出焉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小题3:.、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4:.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源中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感叹惋惜”?(2分)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和“大道之行也”描绘得“大同”社会有何异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3分)
15
同:
异:
答案
小题1:(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便要还家。( 同 邀 邀请 )
(3)选贤与能( 同 举 推举 )(4)盗窃乱贼而不做(兴起)
小题1:C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指导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2)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16
小题1:(1)桃花源中的人为桃花源外世道的变迁、百姓生活的苦难以及战乱不断的世道而叹惋。
2)同: 物质上富有 精神上文明、和谐 ,如关爱子女,孝顺老人,勤劳耕作,和平相处等。
异:用自己的话 或 引用原文皆可。
示例:
世外桃源: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或 环境优美,风尚纯朴,热情好客,精神富足,和谐相处。
大道之行: 老有所终……己。 或: 人人都得到关爱, 人人安居乐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7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 )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 ) (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对比【甲】文【乙】文,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①相同点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②不同点
答: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生活态度。
18
4.【甲】文是“铭”,这种文体有怎样的特点?【乙】文是“说”,古代它又是怎样的一种文体?(2分)
答:“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5.在商品经济的今天,【甲】文与【乙】文带给我们怎样的的启示?(2分)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
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秋词 》与《陋室铭》比较阅读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19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2分)
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无 丝 竹 之 乱 耳,无 案 牍 之 劳 形。
13.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寂寥( ) ②排云( )
....③德馨( ) ④素琴( )
....14.翻译句子:(4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陋室铭》中表现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6.《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2分)
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
20
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17.刘禹锡的诗文总是给人以别出心裁的感觉,请结合上面诗文加以简要赏析。(也可举其它例子)(2分)
答:有哲理性。积极向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五、《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甲】文作者是南朝齐梁的_______,【乙】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________。(2分)
7.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夕日欲颓( )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③念无与为乐者( ) ④相与步于中庭..( )
21
8.读下列句子,用“/”标出停顿(2分)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甲】文写水的清澈用“清流见底”,《三峡》则用_________来写水的清澈。
10.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两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3分)
答:【甲】文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
六、《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2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相与步于中庭...( )
③湖中人鸟声俱绝( ) ④是金陵人,客此..( )
19.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中苏轼所描写的承天寺夜色有(空明澄澈)特点;乙文中作者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悠远脱俗)的特点。(2分)
21.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甲文旷达。
23
乙文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自康乐以来( ) ②自非亭午夜分...( )
24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 ④是日更定..( )
31.①【甲】文写水的清澈用“清流见底”《三峡》则用_________来写水的清澈。
②在【甲】文横线上填入原文。(2分)
32.选出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 )(3分)[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高峰入云 重岩叠嶂___________ B.晓雾将歇 朝发白帝...._____________
C.青林翠竹 清流见底 D.夕日欲颓 不见曦....月
33.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3分) [请将词义解释写在横线上]
A.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贤与能
..B.将:晓雾将歇 出郭相扶将
..C.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自:自康乐以来 自李唐来
..34.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项( )(1分)
A.古来共谈(谈论) B.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C.夕日欲颓(坠落)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怪)
25
35.翻译句子:(2分)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甲】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其美在何处。(提示:可从语言、结构、意境或景色等方面入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乙】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38.两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2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两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骇,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请从两文中各选择相关词语加以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上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相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27
八、《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注]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4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哀转久绝 ( ) (4)四时俱备( )
..(5)沿溯阻绝( )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4分)
2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从观察景物的角度看,《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两文中的画线句有哪些相同之处?两文在写景状物时,都致力于描给“水”,请问:两文中的“水”分别有哪些特点?
29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两文所表现的思想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江雪》与《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30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7.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 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座谈D.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48.请将【乙】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乙】文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0. (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 【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衬。
C. 【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 【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十、《<归园田居>其三》与《桃花源记》比较阅读
【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
32
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陶渊明像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2.《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都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所写的农村生活场景都具有朴素、淡雅、宁静、闲适的特点。不同点:《桃花源记》中的生活场景是作者虚拟出来的,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愿望,它是作者理想中的农村生活。《归园田居》是作者摆脱尘网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解脱、轻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心态,是对劳动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倾慕。
53.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我国古代诗文浩瀚如海,每读其文总能给人带来智慧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读汉乐府《长歌行》我们懂得了
33
“ , ”的人生哲理;《渡荆门送别》中“ , ”让人感受到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古人悲秋的论调“ , ”,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潮的看法;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两句,又让我们见到一个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为国尽力的爱国诗人。读王维《使至塞上》“ , ”,我们领略了西北高原黄昏日落的景象。
我国古代的诗文中哲理名句给人以启示:《长歌行》中“ , ”劝勉人们要利用青春年少努力学习。杜甫《望岳》中由望岳而产生登岳意愿的诗句“ , ”更富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景物名句给人以美的享受:《三峡》中“ , ”描写三峡江水清澈、风光妩媚,令人神往。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诗画结合的名句“ , ”用几何图形勾画出美丽的大漠风景,让人心旷神怡。
34
本文发布于:2024-02-10 09:0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5268921394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词比较阅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词比较阅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