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发(作者:外墙保温岩棉)
【关于灞陵桥作文】灞陵桥
关于灞陵桥作文篇1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石梁河横贯景区,灞陵桥如弯月卧波;垂柳洄堤野趣天成;古道残碑、翠柏依旧、殿宇蔚然。是《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上一处著名景区。
相传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下邳之战降伏关羽。曹操敬重关羽。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齐备二夫人,千里寻兄。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羽疑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袍披挂身上,并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开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到后来孙刘联合火烧赤壁,曹操83万人马一败涂地,最后只带数十骑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条生路。因此灞陵桥挑袍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千百年来传来美谈,灞陵桥从此名扬。
灞陵桥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
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
“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
灞陵桥东,许昌城遥遥在望,桥西,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灞陵桥关帝庙。据《许昌县志》载,自三国以来,关羽忠义故事千古流传,后人追念关羽功德,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当地义士王宏道捐地三十亩,经多方资助而建成此庙.庙为三进大院,有山门、钟鼓楼、大殿、厢房、道士院等,并塑有关羽、曹操和二夫人像。其中关羽勒马塑像神采奕奕,英姿飒爽,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关帝庙山门楹联曰: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帝庙后院利用围墙建造的东西对称的回廓之中,彩绘46幅关羽生平事迹壁画,向后人讲述着关公忠义故事。庙院东邻为桃园,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塑像。春日至此,桃花如霞,游人如燕,情趣盎然。
关于灞陵桥作文篇2
你们好!欢迎到霸陵桥景区参观浏览,我是景区讲解员小#,这次霸陵桥之行就有我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通过这次讲解能使你对三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加深我们许昌在您心中的美好印象。
进入景区,《关羽辞曹丞相书》,铜塑共铸154():主亡则辅,主存则归
(兵)。新受曹公之(曹公的新恩,但毕竟会追随大哥刘备志愿)。今主之耗某已知(已经得知大哥的消息了)。望形立相,觅迹求功(十分焦急寻觅大哥消息,急于立功回报曹操),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为曹操解白马之围),丞相恩满有所报(丞相的恩情已经有所回报),每次所赐之资,尽在府库封缄(封金挂印)。伏望台慈,俯垂照鉴。关某顿首再拜丞相府下。
这封信深刻地再现了关羽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浩然之志和离开许昌去千里寻兄的坚毅之心。
“曹丞相拜送关羽之图”,是以艺术手法制作的大型雕塑。雕塑通高6.2米,长20米,有红石堆砌而成。采用线雕,浅浮雕,深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自远而近,层层迭迭。东边为曹操率许褚、“曹丞相拜送关羽之图”,以“丹诚者,信义也”关羽留之不能,感情世界,尊重曹操的唯物史观。
东汉末年,到许昌25鼎立,所以历史上人“”。喜欢三国的朋友可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名叫青梅亭。一千八百年前,“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公元197年刘备三兄弟依靠曹操击败吕布后,不得已依附曹操,与曹操共同回到许昌,这也是关羽第一次入许,在许昌期间刘备因“衣带诏”事件,为人处世极为低调,但是曹操还是对刘备不放心,觉得刘备是个极有城府和野心的人。有一日刘备受
曹操邀约到青梅亭喝酒,席间曹操问刘备当今天下何人能称真英雄?刘备当时猛地一紧张,不过还是说了几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是曹操说可称必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随后
说:“天下英雄惟君与曹尔。刘备听后大惊失色,手中的筷子都掉在了地上,这时候天空刚好打了一声炸雷,刘备毕竟是做过大事的人,雷声过后从容地弯腰拾起了筷子,并说:巧妙地以雷声掩饰了怕被曹操重视,光养晦,希望曹操放松对他的警惕。故事。
一部《三国演义》可是,,但是许昌人却从不这样认为,认为他是一个很成功的政治谁能够猜出来?又一次,丞相府新建一座花园落成了,曹操巡视后,没有提出什么意见,只是临走的时候,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其意,曹操的主簿杨修非常聪明,说“门上添活,意为‘阔’,丞相是嫌门太阔”。于是工匠再筑围墙,改造停当,又请曹操视之,曹操大喜,问:“谁知我意?”左右答曰:“杨修也”。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万古英风灞凌桥,1800多年前关公挑袍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公元200年关羽徐州兵败后,为了保护两位皇嫂,关羽暂时来到许昌,在许期间,曹操对他是厚爱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金银,美女,豪宅,拜官封侯。但是关羽面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在得知刘备消息后封金挂印,决然离开许昌,挑起战袍披在身上,拱手拜谢,说道:”随后开始了他过关斩将,桥桥头的时候,单呀!充分体现了关羽对汉室之忠,更是千百年来被了许多墨宝,灞凌桥东阅台现存两通石碑,皆为明代所留。南门这通为嘉靖年间所留的“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上部镌刻“辞曹书”,下部线刻“挑袍图”,挑袍图中关羽横刀勒马于桥上,回身挑袍。图右刻“唐吴道子画,明李宗周刻”。
北边这通为明末总兵左良玉书写的“关汉帝挑袍处”碑,明崇祯
十三年(公元1640年),左良玉在四川万源县玛瑙山“大破张献忠”的农
民起义,八月驻扎徐,自古英雄惜英雄,闻知地方重修灞凌桥,左良玉立即赶到修桥现场,为建桥捐款并挥笔写下了“关汉帝挑袍处”六个大字,令人刻碑以记胜迹。清代徐州知州甄如洲有诗赞曰:“野水回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灞凌桥。
名叫“石梁河”在清代还保持着非常繁忙的航运功能,经失去了它的航运功能,繁忙景象。
12.16米,宽:要讲曹操赠:
庙前戏楼是根据庙内所留碑刻记载恢复起来的。戏楼为复合歇山式建筑,通高13.1米,中间柱联:戏楼如人生或可以惩恶扬善,人苑三千蓬岛外生即戏剧唯不能语言彩排,两侧柱联:依月高歌阆三千蓬岛外,临风吐韵霓裳一曲紫云端。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大多都敬关羽。关羽在人们的心中是
道,是佛,是法力无边的神,国内敬奉关羽的关帝庙大大小小有上千座,但是今天所要参观的灞陵桥畔关帝庙却是独具特色的。有这样一句话赞美它,天下关庙皆贬曹,惟有许昌关庙独奉曹,我们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距今有325年的历史,在1984年以前关帝庙一直作为许昌市市委党校的一部分,文革期间没有破坏,再加之一直以来人们对关羽的敬奉和崇拜,有幸在经过三百多年之后还依然保存完整。
关帝庙第一道门称为山门,小,小桥为单拱青石板桥,石猴,形象逼真,生动可爱。
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连续用了四个青,表明了关于光明磊
落的一生)。
山门两侧塑有两尊塑像,右为关于谋士马良,左为廖化。甬道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楼和鼓楼古时用来报时,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今天人们又赋予了它平安钟,吉祥鼓的内涵。
甬道中间这个精美的雕塑——长信灯,为汉代典型装饰物,有“长
信夜照”之说,长信灯为青石雕刻,雕工细腻生动,灯上雕刻着“狮子滚绣球”的吉祥图案,狮子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人们所敬的瑞兽,人们赋予它很多神奇的力量,辟邪,吉祥,如意,而关帝庙长信灯上面的狮子,摸摸它,会给大家带来好运的,中间的绣球圆圆的,象征着团团圆圆,摸摸它会保佑大家心想事成,家庭幸福!
跨过仪门来到中院,28年,康熙61年,雍正10刻为河南御道史邑常翼圣撰文,候选县丞王维61年碑刻为许州以及商旅居民捐资,51年碑文为许州
拜殿为卷棚式建筑,拜殿前悬挂一副楹联:灞陵自古有行人问谁策马而驰传名不朽,曹操于今无寸土地赖此绨袍之赠遗像犹存,这副楹联突出了许昌关帝庙“独奉曹”的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灞陵桥因为是关羽人生一跃而起,走向自己人生辉煌的地方,因桥而建的这座关帝庙被世人盛传:天敬之风调雨顺,地敬之五古丰登
商敬之,财源茂盛,官敬之,步步高升。
前面的大殿为,汉寿亭侯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单檐竭山式建筑。殿内塑像再现了关羽在灞陵桥上辞别曹操的生动场面,关羽横刀勒马的戎装形象,在全国众多的关帝庙中是十分少见的,曹操关羽同殿供奉
的格局更是独一无二的,刚才路上,我告诉大家,国内关帝庙有很多,25爱惜人才,身边“让:廊柱悬挂一副楹联,护主五虎上将,忠君效命三国豪杰,房内盔甲加身雄风抖擞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聚首一堂,这化为泥胎的盖世英雄,唤起了人们对烽烟三国的追忆,春秋阁门前有副楹联:午夜何人能秉烛,九州岛无地不焚香,楼下有关羽读《春秋》的金身塑像,左有周仓持刀,右有关平奉印塑像。
这里的图片介绍的是许昌人头盖骨的发掘情况及文物价值,许昌人头盖骨是在2022年12月17号,在许昌西部灵井被发现的,头盖骨有12厘米左右见方,经专家鉴定为,8到10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化石保存完整,
关于灞陵桥作文篇3
灞陵桥在渭源县原南城门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壁拱桥,俗称“卧桥”。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故又有“渭水长虹”之称。
桥身全长40米,跨度27.4米,高15.4米,宽4.5米,有13间,六十四柱。桥面呈三条阶梯状通道,中宽边窄,两侧配有木
栏杆,桥廊上覆以青瓦顶,桥粱以每排十根粗壮园木并列十一组,从清源河两岸桥墩逐次递升,支撑桥身飞挑凌空横卧在清源河上。
桥身两端建有廊房,四角斗翘,脊耸檐飞。南岸廊房东壁嵌有孙科题书“渭水长虹”石刻。原来尚有诸多名家题书的匾额,可惜都毁损在岁月的长河里。现如今南岸廊房挂有现代甘肃书法家裴建准题书的“霸陵桥”和近代教育家于右任题书的“大道之行” 两通匾额。这种木质古典握桥,国内罕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欣赏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时为渡
渭河而建。初为平桥,传说徐达夜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乃以木笼装石为墩修成,桥上配以玉石栏杆,因有“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之语,徐达亲题桥名为灞陵桥,有“渭河第一桥”之称。可惜“即济行人,复通车马”的桥梁后为洪水屡次冲毁。同治年间又进行了重修,左宗棠为之题有“南谷源长”一匾。
雄伟壮观,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已成为渭水一大景观。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要员为灞陵桥题写匾额、对联和诗词。
1981年,由于其高超的建构艺术和科学价值,被甘肃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到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再次维修。
2022年6月,灞陵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以其精绝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众
多的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之辞。蒋介石、汪精卫、杨
虎城、林森、于右任、孙科等人都留有匾额和题词。现悬挂于桥内的“灞陵桥"三字的匾额为书法家启功所书,还有题“绾毂秦陇”匾额,孙科题“渭水长虹”石刻;于右仁题“大道之行”匾额,“南谷源长"为左宗棠所书。清代诗人杨景的"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举斜阳光射雁,平沙击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更成了千古绝唱。
灞陵桥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它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更是因为有不少
名人为它题匾颂辞。
本文发布于:2024-02-10 06:4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5188442642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灞陵桥作文】灞陵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灞陵桥作文】灞陵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