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发(作者:底面积怎么算)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 篇1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
(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比如:
“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春联。
上文我讲到,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
运际升平人共乐,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农村用)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薄利多销生意兴隆。(商业用)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学校用)
在些我说明一点,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2.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
3.寿联。
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这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例:
鹤算千年寿,松龄万古春。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北海开樽本园载酒,南山献寿东阁延宾。
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一般大庆整寿。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例: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自今以始乐余年。(七十整寿)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八十整寿)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
对联基本常识 篇2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③平仄相合、音调和谐。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以上四点就是对联的基本知识啦,接下来我们详细的看一下!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首先第一点的意思就是字数一定要相同,中间有断句的地方也要同时断句。
②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相对的词要在相同的位置上面,相同位置上的词平仄尽量相对。
③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也就是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平仄相合。
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一定要相同,但是不能重复,上下内容一定要衔接起来。
对联基本常识 篇3
一、对联按对仗来分,共分为三类:工对、宽对、自对。
1、工对:句式一致,词性(字类)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词性相当,不仅是上下联对应的词要词性相同相近,最好是同属一个门类。词能同属一个门类,又能全面达到对仗要求的,当然是最工。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宽对:对仗上稍微放宽,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它打破名词各类的界限,不仅同类不同门的名词可以相对,就是两类相距甚远的名词也可以相对。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如常见的学校开学联:春回大地暖==人归学校勤。
3、自对:又称当句对,在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两两对仗。自对,可以一至多字。一联内的自对,可以一至多次。如民国初年有嘲骂袁世凯的一副挽联:总桶府,新华宫,生于是,死
于是==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上联和下联各自自对,两联关联性较强,上下联对仗不强,这是自对的典型方式。
二、对联按语意分,也可分为三类:正对、反对、流水对。
1、正对:又称同类对,是上下联内容相类似的对仗,它们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个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正对与合掌有严格的区别。如陕西潼关城楼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此联并未直接描述城楼本身,却通过华山的`险峻,黄河的汹涌来烘托。
2、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也是群友们平时使用最多的一种。
3、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联语通常较短。从语法结构上看,流水对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种种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章对联的对仗
一、对联如何达到对仗的要求?
1、就是词类相当(通常我们说词性相当,但不够严谨,词类描述更精准些),是指上下联相对应的词语类型应当相同,有些特殊的联可以宽松些,但量相近。具体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那词类有哪些呢?大的方向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意指比较具体的词,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共六类;虚词意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共六类。
3、另外,对联不光是要求词、词组对仗,对句式结构也有对仗的要求。
二、词、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
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补充式):
1、主谓结构: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的对象。如:胆怯、雪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2、并列结构:一般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如:风月、朋友、相思、想念、山青水秀、月黑风高······
3、偏正结构: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前是偏义,后是正义。前也叫修饰词、后也叫中心词。如:金秋、春风、蓝天、融雪家园······
4、动宾结构:又称支配式。前后词素或词组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表示动作或行为,后者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如:留学、打字、对联、衣锦还乡······
5、动补:又称补充式。与“前偏后正”的偏正结构比较而言,也叫“前正后偏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如:鼓起、分清、描述完整······
三、句型结构对应:
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即“结构相称”。这是语句结构上的要求。也就是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第三章对联的平仄
对联的基础是字、词、句的对仗,上一篇已经阐述过,平仄可以理解为是对联的装饰。平仄运用的好,诵读起来会灰常好听、通顺,所以在对联中要尽量把平仄运用完美。
一、对联的平仄应该是咋样的嘞?
1、以常见的七字对联举例,上联的完美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完美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看出前六个字是两两相靠,并且上下联的平仄也是需要相互对仗的,上联最后一个字一定是仄声,下联要求为平声。
2、由于要求较多且复杂,有时候会影响到词语的原意表达,所以
后来又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约定俗成。意思就是第一、三、五三个字可以不管平仄,而第二、四、六及最后一字的平仄还是要求按规律来办。这个约定是以七字联为标准的,如果不是七字联一般都是以这个来套,单数不论,双数按规律。但如果遇到字数非偶的词组,这里注意就要变通。比如“未亡人”,就要求是“人”字按规律,而不是第二个字的“亡”。
3、即便如上述的一些变通环节,有时候还是因为这些要求而影响了对联本身的意境,实际运用中还是可以作一些其他的变通。例如:典却春衣沽杏酒==这个上联就颠覆了先平后仄的顺序,那此时下联就要依据上联来改变对仗的顺序,也就是说下联的顺序是被上联影响的,下联:邀来古曲忆知音。还有一些特殊的应景之联,由于牵涉到固定名称或专业词汇很难被替代,平仄还可以再变化,但最低的底线是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为“仄”,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不可出现通仄和三平尾。
二、古今平仄的区别与运用
1、今音平仄的区分很简单。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2、古音的平仄相对复杂点,这要从古代的音调说起。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平声调就是平仄中的平,上去入三个声调统称为仄。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简单的说现代的一声就是阴平,二声就是阳平,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入声。
3、今天写对联,既可以用今音的平仄,也可以采用古音的平仄,但不可在同一联里混用。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21:09: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4841662641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对联基本常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对联基本常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