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发(作者:关于读书的格言)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6学时)
第一节 魏晋书法
一、曹魏书法
三国时期,论国土之广,国力之强,文化科技之繁荣,魏国堪称上国。论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国书法有其“两面性”。一面是承袭东汉流风。魏国初建时刻立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及正始年间书刻的《三字石经》所见隶书,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仍是东汉《熹平石经》的隶法。魏国的著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入魏的士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奠定于东汉,笔下岂能无汉法。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盛行的各种书体,无论是古体的篆书,正体的隶书,还是今体的草书、行书、正书,东汉时业已流行或产生。
魏国书法的另一面是变异与发展。首先是隶书,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著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其次是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追溯到东汉。其来源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汉魏之间。现在所见篇幅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钟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的《贺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这表明曹魏时期的一些比较郑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书这种新书体了。说明正书地位提高了。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还有《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写给朝廷的奏章。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为“正书之祖”。
其三,曹魏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行书书法家钟繇和胡昭,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二子俱学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氏小异其师,在于“瘦”。胡昭的“肥”则恪守师法。(行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形成了大写新体的风气。书法家采用东汉业已在下层社会流行的种种俗体作书,并凭籍一笔漂亮的书法展示个人风韵。但在新书风日益昌盛的魏国,新书体并没有掩压篆、隶。碑刻上的书迹,还是篆、隶主盟。曹魏时期,正体仍是隶书,古体字是篆书,用这两种字体写碑,才称得上是“作字得体”,“体用得法”,现在所能见到的魏国碑额篆书遗迹有以下几种:《上尊号奏》碑额、《受禅表》碑额、《孔羡碑》碑额。
二、吴国书法
吴国的碑刻书迹,有篆书《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隶书《谷朗碑》。
吴国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皇象,唐朝人说皇象“工章草,师于杜度”;“章草入能,八分入妙,小篆入能”。可惜其书法真迹早已见不到了。现在还能见到的“松江本”《急就篇》,传说是皇象所书。
三、西晋书法
1、西晋的铭石书
西晋的书迹,历来少见。由于西晋政权短,又敕令禁碑,后世金石家见到的晋碑并不多。
铭石书由隶书当道,西晋碑刻的题额已近普遍采用隶书,与汉魏碑刻题额常用篆书的风气以见不同。西晋墓志上的隶书,书刻精整者大多沿袭曹魏隶法。士人学习隶书一般是以 1
汉末的《熹平石经》和曹魏的《三字石经》上那种标准的隶式为楷模。西晋的篆书遗迹很少,而且用篆的场合也日见逼昃。当时篆书只用来镌刻印章,题写碑额。篆法之衰,始自西晋时代,此后数百年间,篆书书法气格文弱,讹谬鄙陋,或流于装饰性,一直处于颓势,到唐朝才得以复兴。
2、西晋的草书
西晋书法家好写草书,而且草书在西晋时期最为盛行。曹魏、西晋时期流行的草书,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其特点:草法的规则比较严格,字中有连笔,字与字之间不牵连,保留隶书的波磔。当时还有卫瓘的“草稿”体,是章草书的一种简省写法。
卫瓘和索靖,代表西晋草书两大流派。卫瓘、索靖的草书都源于张芝。卫瓘“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索靖是“张芝姊之孙”,“传张芝草而形异”。卫、索的草书是同源异流。
索靖草书虽“形”异于张,却是“传张芝草”,仍是张芝一脉;索靖的章草书有《月仪帖》,是抄写一篇供人写信时参考的文范。
卫瓘祖述张芝却参杂了卫氏家法,遂自成“草稿”体,当属别流。卫瓘的“草稿”。北宋时仅存草书《州民帖》,首刻于北宋初年的《淳化阁帖》卷二。由《州民帖》来看,卫氏“草稿”在结构、风格上的确与章草不同,表现出了“流便”和“妍媚”的倾向。其“草稿”的显著特点在于扩张了章草的笔势,把章草书横展的笔势变为“纵引”,因此改变了章草笔法,同时也导致草书形态的变化。王书“今草”是卫瓘“草稿”的后继。
西晋名家的草书尺牍,只有陆机的《平复帖》保存下来,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可靠的古代名家墨书真,此帖九行,写在麻纸上。陆机的草书古朴而非古雅,草法伪略而不正规。
第二节 东晋及二王书法
一、东晋书法世家及书风的演变
东晋是“门阀政治”时代,皇室与高门士族“共天下”,领导书法潮流的人物都是高门士族,名流书家无不出自士族。所以,我们要了解东晋的书法、书风及其发展的整体面貌,必须从士族书家入手。唐朝书论家曾用“博哉四庾,茂矣六郗,三谢之盛,八王之奇”来称述东晋书门之盛,
东晋书风的发展方向是趋新尚妍。东晋书风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代表书家分别是王廙、王羲之、王献之,都出自琅邪王氏。
东晋初期书风——西晋书法的延续——善钟法。
东晋中期书风——王羲之阶段——王羲之对魏晋新书风做出的重要贡献是对钟派的正书、行书和张芝草书的发展。从此,东晋书风大变,人们学书不再效法“钟张”而趋就王羲之了。
东晋后期书风——王献之阶段——“妍媚”、“逸气”
真正变革书风者,是羲献父子,特别是王羲之的变制“今体”,是魏晋新书风发展的里程碑,并且深刻地影响丁此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王羲之书法
1、生平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2、书法师承
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技法。二十 2
岁以后,自谓“倾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书效法张芝。
3、王羲之作品
王羲之一生写下了多少作品,从来没有确切数字。根据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内府收藏王羲之书迹,合有一千多纸。梁武帝时,搜访天下法书,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合有七千纸之多。唐贞观年间,内府购求的王羲之书迹有三千多纸。流传至今的王羲之书法墨迹,丛帖刻本所存,约二百六十二帖,临摹的墨迹本约存三十余帖。刻本与墨迹本有十五帖重合,则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数量,约有二百七十余帖。如果剔除刻帖中的伪迹赝品,就不足此数了。
王羲之与魏晋时期的许多书法家一样,能架轻就熟地运用多种书体作书,有章草、今草、行书、正书。
(1)王羲之的草书
《豹奴帖》
《寒切帖》
《远宦帖》
《行穰帖》
(2)王羲之的行书
《姨母帖》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快雪时晴帖》
《平安·何如·奉橘帖》
《官奴帖》
《丧乱帖》
《频有哀祸帖》
《二谢帖》
《得示贴》
(3)王羲之的楷书
《乐毅论》
《黄庭经》
《东方朔赞》
王羲之的楷书,就师承而言,属于钟繇系统。钟繇的楷书,具有浓密的隶意,古意拙趣尚多,结体松散,呈现横张之势。比之于钟书,王羲之的楷书端庄精致,将楷书的笔法、笔意、结构推入到形巧而势纵的新境界。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4、王羲之的今体成就
王羲之“今体”书法的共性特征:
用笔——按锋直引,迅牵疾掣。
笔势——遒劲爽利,环转纵引。
笔画——銛锐方硬,沉稳厚重。
字态——势巧形密,雄秀天然。
3
王羲之是运用怎样的手法和技巧来变革锤繇正书、行和张芝草书的“古形”呢?归纳而言,不外三端:其一,用笔简练明快。 其二,结体欹侧。其三,纵引笔势的扩张。
总之,汉魏以来盛行于士大夫间的草书、行书、正书,经过王羲之的总结与改造,都幡然一变,无论结构姿态,还是笔法体势,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妍媚和新奇。王羲之在汉魏张芝、锤繇、二卫书法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同于汉魏的草、行、楷书的新的书体样式,“在书法艺术的领域内最为完美地体现了魏晋风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质彬彬”和“中和”的审美理想。王羲之在书法“变为门阀名士们的高妙意兴和专业所在”的那个文艺自觉的时代,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新,他因此而名掩锤、张二贤。
三、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王羲之第七子。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
《洛神赋》(俗称《十三行》),小楷。
《鸭头丸帖》,行草书。
《舍内帖》,行书。
《授衣帖》。行草书。
《十二月帖》,行草书。
《中秋帖》,行草书。
所谓“善隶、稿,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大王“灵和”,小王“神骏”,正是对大王“真行”和小王“行草”风格的评价。
附:王珣《伯远帖》
《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书风,那种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联的。
清高宗弘历把《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后二者非真迹,为描摹本)定为“三希帖”。他还在《伯远帖》上题跋褒扬,于空白处补绘树石。弘历还以“三希”为名,编刻大型法书丛帖,这就是著名的《三希堂法帖》。
第三节 南北朝书法
一、南朝书法
1、南朝书风及“草隶”书家
南朝继承东晋末年出现的“二王称英”局面,南朝人品评书法家往往以二王为宪章。以“二王妙迹”为指归,是南朝的流风。
南朝书法以“二王”的“草隶”书法为主流书风,名家辈出,他们多以草书、楷书见称。“草隶”是“草(书)”和“隶(书)”的复合词。南朝所称的“隶书”就是“正书”。南朝人所谓的“隶书”“正书”“真”(书),相当于今天的“楷书”。当时“隶书”一名是旧称。“正书”“真”(书)是新词。
南朝著名的书家有:
泰山羊欣,梁朝沈约说:“敬元尤善于隶书,子敬之后,可以独步”,时谚云:“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顺阳范晔,《宋书》卷六十九《范晔传》:“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4
琅邪王僧虔(426—485),《南齐书》卷二十二《王僧虔传》: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惟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齐高帝萧道成(427—482),《齐书》卷二《高帝下》: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
琅邪王志,王僧虔子,《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
丹阳陶弘景(456—536),《粱书》卷五十一《陶弘景传》:“读书万馀卷,善琴棋,工草隶。”
兰陵萧子云(487—549),《粱书》卷三十五《萧子恪传附萧子云》:“子云善草隶书,为世楷法,自云善效锤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
2、南朝的“铭石体”
南朝铭石书的楷法渊源王书,铭石书在南朝完成了由隶书向楷书的过渡。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字书写,都有正体,大体说来.汉朝以前是以篆书为正体;汉武帝以来到两晋时代,隶书是正体;东晋时楷书已成正体。这是就日常的书写而言。铭石体的流变,也有一个由篆而隶而楷的演进过程,与字体的演变相比,铭石体的演变显得缓慢一些。比如东晋,虽然楷书已经成为正体。也见到少数楷书墓志,但是铭石体仍以隶书为主流。到了刘宋,碑刻墓志大多是采用楷书,这一迹象表明。铭石体内隶书过渡到楷书,要晚到南朝前期。或者说,铭石体完成隶书向楷书转变的时代,在公元5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所以,我们讨论南朝的铭石体,当以楷书为重点。南朝碑志楷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草率楷书。单刀冲刻而成,笔画形态无粗细的变化,结体为“宽结”式,刘宋时期的楷书多属此类,如《蔡冰墓志》、《周叔宣母黄夫墓志》。
(2)具有隶书遗韵的方笔楷书。其特点是笔形方锐,撇、钩一类的笔画保留翻挑,虽然横画已是左低右高,但结体呈横平之势,以《爨龙颜碑》为典型,《刘怀民墓志》也可归于此类。
(3)典型的楷书,这类楷书以“斜划紧结”为特征,在现存南朝的铭刻书迹中所占数量最多,而且各有特色。《明县憘墓志》朴实;《刘岱墓志》、《吕超静墓志》柔和妍媚,端庄秀丽;《瘗鹤铭》奇逸遒润,雍容大度;《萧融墓志》、《萧融太妃王慕韶墓志》细劲清俊;《萧景神道阙题字》方棱厚重,而且是反书。
南朝铭石体楷书自有演进的轨迹,刘宋铭石楷书大多在(1)(2)两类,尚存隶笔或隶意;南齐以来,碑志楷书以剔除隶笔的(3)类楷书为主流。不难发现,第(3)类铭石体楷书与高门土族书家手写体的王书楷法很接近,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表明南朝铭石体也趋尚王书了。
二、十六国时期的书法
东汉自由立碑的风尚,在曹操禁立私碑以后得到有效的抑制。魏晋南朝的三百八十余年间,禁碑成为通行的制度。在北方,十六国以来虽无禁碑之说,但有财力、资望立碑者只能是王公大臣。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也对私自立碑予以控制。隋朝统一南北之后,将立碑制度化,化解了传统葬礼习俗与禁碑政令之间的紧张关系,宣告了禁碑时代的结束。
公元4世纪,新书风在江南东晋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二王称英”的局面。而处于十六国割据时期的北方几乎没有值得称道的书家。十六国书迹向来少见。20世纪以来,十六国书迹才随着考古事业的突进而大量地重见天日,计有文书、写经、碑刻、墓志。
十六国时期的碑刻墓志上所铭刻的文字,仍然遵循汉魏铭石书的传统,采用隶书书体书刻。如《广武将军碑》。而十六国时期的出土的书写墨迹资料有楼兰文书,如《李柏文书》等。
5
三、北朝书法
1、北魏书法、书家及书风的演变
北魏时期著名的书法世家是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领袖书坛的人物,在崔氏为崔玄伯、崔浩父子,在卢氏为卢玄、卢渊祖孙。崔、卢二门的书迹早已不传,大体说来,清河崔氏所善的“体势”有古体的篆书、草书、隶书、行狎,乃传习卫派而来。范阳卢氏取法钟书,擅长铭石书、章程书和行狎书。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书法始终不如南方兴盛。十六国时期,北方的书风还停留在西晋阶段,南北书风业已形成“南妍北质”。北魏初期,崔氏书法流行于北方,南北书风差距扩大。随着北魏“汉化”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北传得南朝书法得到重视终于在北魏后期的四五十年间形成了学习南朝书法的局面,南北书法的差距迅速缩小。
2、魏碑体
近百年来出土的北魏书迹,以洛阳时期的品目最多,论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古体的篆书限于墓志盖的题额,装饰成了“美术字”。隶书为数亦不多,造像记、墓志中偶有所见。这个时期,楷书蔚为大宗,多见于碑刻、造像记、墓志、塔铭、写经,形态各异,不胜枚举。
北魏后期,自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制”,形成了慕尚南朝衣冠之制的风采。这样的风气直接对人们的书写产生极大的影响,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楷书书法——过去碑志的题额惯用的篆书、隶书,在这一时期皆变为楷书题额。这便是清朝碑学家所说的“魏碑”或“魏体”,即是指北魏的真楷刻石书迹。
洛阳时期的碑志楷书,可谓“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著名者有:
墓志:《元彬墓志》、《元倪墓志》、《崔敬邕墓志》、《刁尊墓志》、《张黑女墓志》
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牛橛造像记》、《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碑:《张猛龙碑》、《郑文公碑》、《高贞碑》
摩崖:《石门铭》
这类楷书的特点是:点画丰满,俯仰向背各有姿态,横画起笔出锋斜按,收笔下顿,左低右高的欹斜之态十分明显;撇笔和捺笔写得开张,收笔平挑;竖钩不再平挑而是上挑。这类以“斜划紧结”为共同特征的新体楷书,楷法遒美庄重,接近东晋二王楷书。
第四节 两晋南朝书论
魏晋南北朝书论是中国书法理论的发育期。
1、钟繇的“流美”说
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
表现出当时书家对书法艺术特质的把握以及可贵的创美意识。
2、卫恒《四体书势》
西晋书论以卫恒《四体书势》为代表,如成公绥《隶书体》、杨泉《草书赋》、索靖《草书状》,内容单一,都是书势、书状、书体、书赋一类的著述,主要是对以草书、隶书为主的今文各体书法形态美的意象描绘和赞颂。
《四体书势》是卫恒论述古文、篆、隶、草四种不同书体的专著。每一种书体的论述都由序文和赞辞两部分组成。序文部分,叙述书体的源流,记录擅长该书体的著名书家及其传承、轶事,兼有比较批评。四篇赞辞,《篆势》为蔡邕作,《草势》为崔瑗作,《字势》和《隶势》为卫恒自作。
3、王羲之的论书言论
6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总体而言,王羲之不曾撰写论书的专门文章。
4、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
羊欣,南朝刘宋时期书法家。《采古来能书人名》按朝代先后记叙历代书家,上至秦朝的李斯、赵高,下及东晋之后的王献之、王珉,凡六十九人。条列历代著名书家的籍贯、朝代、官职、擅长的书体及其书事,记叙简约。如:
秦丞相李斯,秦中车府令赵高,右二人善大篆。
颍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会,镇西将军,绝能学父书。改易邓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河东卫觊字伯儒,魏尚书仆射,善草及古文,略尽其妙。草体微瘦,而笔迹精熟。觊子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是相闻书也。瓘子恒,亦善书,博识古文。
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
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5、王僧虔的“神采论”
王僧虔,南朝齐代书法家,王羲之四世从孙。其书论著作所能见到的有,《书赋》、《论书》及《笔意赞》。
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论书提及“神采”与“形质”的关系;“心”、“手”、“笔”的关系。
6、袁昂《书赋》
袁昂,南朝萧梁时期人。《古今书评》是仿照魏晋人物品藻的方式,采用设喻比拟的方式评论名家书法,并且将褒贬寓于比拟之中。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
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7、庾肩吾《书品》
庾肩吾,南朝萧梁人。《书品》严格按照“九品”的方法,将汉朝以至梁朝的一百二十三位书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品级,先例书家名单,再以“论”品藻。书论史上,庾肩吾《书品》是“品第”一类著述的开山之作。
7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16:4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4681972481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魏晋南北朝书法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魏晋南北朝书法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