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更有效解决游戏中幼儿间的冲突和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09 12:53:07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9日发(作者:防诈骗口号)

教师如何更有效解决游戏中幼儿间的冲突和问题

教师如何更有效解决游戏中幼儿间的冲突和问题

摘要:

幼儿冲突是幼儿之间出现的一种意见不合,互相处于对立的状态。在幼儿与同伴相处过程中,由于心智不成熟,很难控制自身的情绪、行为,因此难免会发生冲突。对此,笔者在文中针对幼儿发生冲突的成因进行研究,总结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其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减少冲突性行为。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冲突行为;策略及干预

引言

在幼儿园内,幼儿之间很容易因为争抢游戏资源、不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时意见发生分歧、意图控制其他同伴等原因而发生冲突,如果在班级中幼儿间频繁发生冲突,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对此,笔者在文中针对幼儿冲突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一系列策略。

1.冲突行为的界定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交往方式便是冲突。例如“开展某次区域活动时,冬冬和芳芳在一起搭建房屋,搭建窗户时,冬冬想要用蓝色的积木去搭建,而芳芳想用红色的积木去搭建,两个小朋友在互相辩解自己选中的颜色是最好的。在一番争吵后,最终两个小朋友选择重新搭建一个房子,将两个房子分别搭成两个颜色的窗户,两个小朋友玩起了做客的游戏”。从上述案例中可看出,幼儿之间的冲突是两个幼儿意见不合,处于互相对立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之间一种独特的相处模式。有些家长会有错误的观念,认为幼儿的冲突行为就是攻击性行为,其实二者有显著区别,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恶意地去伤害、殴打别

人,对同伴幼儿造成一定的伤害;而冲突性行为只是两个幼儿因为不同的意见而进行争吵,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认真分辨,并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2.游戏中幼儿间冲突成因

在幼儿园中的一日生活、学习和劳动以及开展某些领域的教育活动中通常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因为游戏会给幼儿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游戏,而幼儿之间发生冲突大多数发生在游戏过程中。

2.1争抢游戏资源

幼儿间争抢游戏资源是争抢游戏道具及材料,游戏角色的扮演等。例如:“幼儿在教师的口令下奔向了各个区域活动。小美、小强、小方被分到了角色区,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小小超市’,在分配收银员、理货工、搬运工角色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生了争执,都争着要当收银员。当三个小朋友互相争执,没有退让时,老师扮演的顾客出场了,老师买完东西后,向小朋友们求助帮忙把东西搬到超市门口,这时小强出来帮老师把东西搬到了超市门口。顾客老师夸奖说:“谢谢你小强,你的力气可真大呀!”在结账时,老师询问应该付多少钱时,小美快速的说出价钱。顾客老师夸奖说:“小美真聪明,算账可真快呢!”老师的出现,可以让幼儿找到自身适合的角色,开心地进行区域活动,可以说老师及时地干预避免了冲突行为的发生。

2.2不遵守游戏规则

幼儿自身发展具有不成熟的特点。在面对游戏时,常常无视游戏的规则,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游戏。例如在进行区角活动时,丽丽和泽泽去“小小医院”看病,去医院应该要先挂号、再问诊,而泽泽无视挂号这一游戏规则,要直接去找医生看病,因此立刻遭到了护士朵朵的阻拦,让其先挂号在门诊。在大家的共同调解后,最后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很快得到了解决。

2.3游戏意见分歧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每个幼儿自身发展速度不一,受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幼儿之间都具有差异性,对某些事物的

认知也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难免会出现意见分歧。例如:在美工区,佳佳与彤彤用超轻粘土做牡丹花。佳佳认为牡丹花只有粉红色,当她看到彤彤用蓝色的超轻粘土做了一朵牡丹花后,两个幼儿便发生了争议,佳佳坚持认为牡丹花只有粉红色没有其他颜色。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两个孩子了解到了牡丹花有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等多种颜色。由此可看出,在游戏中幼儿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应与幼儿一同交流,并且拓展幼儿知识面,提高其认知能力。

2.4意图控制其他同伴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女,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分享意识,例如:琪琪在和小朋友吃中午饭时,她非常喜欢吃红烧肉,要求别人将自己碗里的红烧肉都夹给她,并说“在家里爸爸妈妈都会把肉夹给我吃。”看到其他小朋友不给自己后,便自己伸手去取。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应该进行及时地干预与指导。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日常生活契机与环境资源,或者是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以及社会交往技能。

3.教师如何有效干预解决幼儿游戏冲突

幼儿冲突行为对幼儿有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之间冲突行为的原因及现状,提出一些干预策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

3.1正确认识积极性冲突

积极性冲突是幼儿冲突行为中的一种类型。首先,在幼儿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行为时,幼儿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去辩解,争吵,这正是体现了幼儿对该事物的了解程度,并且在老师进行干预指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时,可以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其次,应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在发生冲突行为时,幼儿之间会进行沟通、说服对方、通过倾听去了解对方的想法,也会学着进行换位思考,通过思考后决定自己是否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在此过程中提升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容易掌握社会交往技能。

3.2对消极性冲突要及时制止

消极的冲突行为还会对幼儿产生负面作用。一方面,幼儿间发生冲突行为会影响同伴之间的友谊。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但是也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幼儿之间发生冲突行为的次数过多,会造成两个幼儿互不理睬的现象,久而久之,幼儿就不愿意和对方玩耍,从而影响同伴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幼儿的冲突行为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两个幼儿间的冲突会影响别的幼儿,容易形成紧张的环境氛围,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面对消极性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避免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

3.3培养幼儿自行解决冲突的意识和能力

在面对冲突时,教师要进行及时干预与指导,同时还要培养幼儿自行解决冲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符合幼儿的兴趣以及有正面教育的活动与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策略,提高幼儿对人际交往环境以及社会规范的认知,培养幼儿解决冲突的意识和能力,减少冲突行为的发生频率。

3.4营造和谐的幼儿园气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从中可看出,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环境创设,为幼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幼儿园氛围,倡导家园共育为幼儿共同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家园合作,也可以共同教育幼儿,增强幼儿的社会性,并提高幼儿自行解决冲突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减少冲突性行为的发生。

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冲突性行为的成因,根据成因进行干预与指导,正确认识积极性冲突,及时制止消极性冲突,教给幼儿自行解决冲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通过家园合作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幼儿冲突行为。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用”评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2]陈丽君,王欣,赵陵波.面孔二态性对学前儿童信任行为的影响:来自人格标签的解释[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5):513-522.

[3]王晓樊.试论幼儿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偏离与回归:对安吉游戏的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3(2):10-12.

教师如何更有效解决游戏中幼儿间的冲突和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12:5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4543871388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师如何更有效解决游戏中幼儿间的冲突和问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师如何更有效解决游戏中幼儿间的冲突和问题.pdf

标签:幼儿   冲突   行为   游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