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发(作者:值得我们学习)
适合学校生读的宋词精选
【篇一】适合学校生读的宋词精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拂过,惊飞了枝头喜鹊,凉爽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好像在告知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天涯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突然涌现在眼前。
赏析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奇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回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由于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确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
1
的嘶鸣,而当凉风缓缓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温柔情趣所浸润,更关怀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快活,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当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美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制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美满。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稍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幽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原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由于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接近的那个社
2
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接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醉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得意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体味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篇二】适合学校生读的宋词精选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得意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鉴赏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茫,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
3
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然自若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调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若飞,一身处处沾渔矶”,写白鹭自若地飞行,衬托渔父的悠然得意。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假如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观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开心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的确,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绚丽的桃林,清亮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调多么鲜亮,构思也很
4
奇妙,意境精致,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超卓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抱负化的渔人生活中,寄予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茫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亮但又显得温柔,气氛清静但又充斥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篇三】适合学校生读的宋词精选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文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5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酷爱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亮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爽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谈天的优闲得意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切无间,那种和谐、暖和、满足的老年夫妻的美满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异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确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帮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顽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坐享其成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
6
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的确运用最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亮,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得意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幽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原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分外清爽精致。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谈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约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气勃勃和平清静、俭朴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爽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奇妙、新颖,色调和谐、鲜亮,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爽秀丽、俭朴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酷爱农村和平清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蒙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清静、俭朴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怀宋朝复原大业来看,他憧憬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状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清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
7
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篇四】适合学校生读的宋词精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宋代〕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译文
水像美人流淌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假如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奇妙新颖的比方,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诗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伙伴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亮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惦念的人的流淌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好像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由于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
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
8
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春语意双关。
最末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冀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首送别词。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方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见。
【篇五】适合学校生读的宋词精选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9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间的飞逝啊!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季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示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调。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消逝,正犹如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
10
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哀伤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立场,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境况,也更显出词中达观立场的难能珍稀,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11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11:1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4484762637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适合小学生读的宋词精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适合小学生读的宋词精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