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发(作者:企业工会工作总结)
二年级诵读教学设计
1 、多彩的衣裳
诵读目标:
1、通过诵读,鉴赏等方式读文章,了解动植物衣裳的变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文字,生发出保护动植物,爱护自然的感情
诵读重难点:了解动植物衣裳的变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诵读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都明白人不但要穿衣服,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适时的添减衣服,那么动植物呢?他们会有哪些变化呢?
二、阅读《昆虫的绝招儿》
1、 根据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
2、 出不懂的词全班讨论
3、 自由练读。(要求:思考文中提到了那些昆虫,他们有什么绝招。)
4、 指名读,集体评议。
5、 讨论问题。
讨论:你还知道那些昆虫有绝招?他们为什么有这些绝招?
三、日积月累
1、 学习“少和小”
2、 写出反义字
3、 自由诵读古语和古诗
2、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诵读目标:
1、通过诵读、鉴赏等方式读跟春天有关的文章,体会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好
2、教会学生用心灵发现身边的春天,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
诵读重难点:通过读文章体验春天的美好
诵读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小朋友们渐渐脱去冬衣的时候,春天已悄悄的来到我们的身边。快来看看,春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二、阅读《初春》
1、根据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
2、找出不懂的词全班讨论
3、自由练读。(要求:读好,划出觉得好的句子)
4、指名读,集体评议
5、讨论:你还在那发现了春天?可以仿照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三、阅读《野草》《开满花的星球》
1、快速越读课文
2、小组合作,任选一篇文章用自己的方式练读。
3、指名请小组读。评议。
四、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写春天的文章?可后找来读一读,也可以推荐给小朋友们读一读。
3、奶奶的歌谣
诵读目标:
1、熟读6首歌谣
2、通过阅读,了解民间的礼仪风俗以及良好传统品质。
诵读重难点:熟读诗歌,激发学生了解传统风俗的兴趣
诵读过程:
一、简单介绍歌谣
小朋友们,我们以前读过一些诗。这些诗都是专业的文人、诗人所写的,被人们传颂了上千年。其实,普通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的劳动、生活中也创造了许多琅琅上口、富含道理的诗,它们都是可以唱出来的,因此也被称作歌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几首非常好听的歌谣。
二、《实话歌》、《一对蝈蝈吹牛皮》
1、读一读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歌谣?
3、分角色读《一对蝈蝈吹牛皮》
4、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向哪一首歌谣学习?
5、分组读两首歌谣。
三《粽子香》
1、
2、
3、
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都是端午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在端午节那天我们都要做哪些事呢?自己读一读《粽子香》
有哪些风俗呢?你还知道哪些?
四、《杨柳青》
1、读一读。
2、杨柳“青”了,“黄”了,“落”了,分别是在哪几个季节?
人们都会做些什么?
3、你最喜欢玩什么?
五、《山老鸹。》
1、你们知道山老鸹是什么鸟吗?
2、读一读。
3、山老鸹做了一件什么事?
4、它的爹娘为什么要悲伤?
5、山老鸹应该怎么做?
教后感:
本堂课,我将这几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放在一起,因为内容浅显易懂,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读,不但能了解民间的礼仪风俗以及良好传
统品质,还比较感兴趣,这堂课上的比较得心应手。
4、《吹牛大王历险记》(一)
诵读目标:
1、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道理。
2、以少带多,积累语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诵读重难点:从寓言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道理。
诵读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坐井观天》、《杯弓蛇影》、《滥竽充数》
2、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吹牛大王历险记》。
二、学习第一篇
1、 听老师来读一读
2、 自由朗读
3、 请同学来读一读
4、 指名朗读
5、 电脑出示两个问题,请同学讨论。
6、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7、 相互讨论
三、学习第二篇
1、 听老师来读一读
2、 自由朗读
3、 请同学来读一读
4、 指名朗读
5、 电脑出示两个问题,请同学讨论。
6、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7、 相互讨论
五、拓展阅读自由读
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课外拓展
1、 回家把故事读给爸爸妈妈听
2、 再找一些故事找几个寓言故事,参加下次的故事大王比赛
5、大 海
诵读目标:
1、 海的景色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培养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想象、思索
3、 拓展阅读相关文字,广泛接触、积累、运用语言
诵读重难点:在阅读中想象,享受阅读的乐趣
诵读过程:
(课前熟读文章)
一、揭题激趣
1、这里有蓝蓝的水、温柔的风、金色的沙滩、五彩的贝壳。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让我们一起去看大海吧!
2、欣赏图片
二、读文感悟
1、
2、
3、
自由读三篇文章,边读边想想
指名读自己喜爱的一篇
讨论:读了这些诗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联系拓展相关文章
1、
2、
3、
我们曾经学过那些描写大海的文章?《大海睡了》《识字》
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大海的诗歌或文章
出示小短文:《小河和大海》 小河和大海 秋天,河水上涨,河面变得宽阔了。小河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最大了。他得意洋洋的流入大海,向区和大海比一比谁大。一路上,他仰着头,挺着胸,翻卷着浪花,顺流而下。到了大海,只见一片汪洋,往远处看,天连着海,海连着天。小河用尽全身的力气,抬起脚跟, 却怎么也看不到岸边。他懊丧的自言自语说:“哎,我以为自己很大,原来还比我大得多。“大海听了笑了笑说:“不错,我是比你大得多。可是,如果没有将河流到我这里,我也不会有这么大。”
4、 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四、小练笔
读诗歌《海水》、《浪花》
练笔:《贝壳》或《浪花》
6、月 亮
诵读目标:
解月亮的美好和变化,培养对神奇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培养阅读的兴趣,在读中想。
拓展阅读相关文字,广泛接触、积累、运用语言。
诵读重难点:在读中想,享受阅读的乐趣。
诵读过程:
(课前熟读文章)
解题激趣。
小朋友,你们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月亮是美好的,也是神奇的。不断变化的月亮总是使人浮想联翩。
欣赏图片
读文感悟
1、自由读三篇文章: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自己喜爱的一篇。
3、讨论:读了这些诗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读懂了什么?
4、带着这些感想再读课文。
联系拓展相关文章
1、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描写大海的课文?(《大海睡了》、《识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大海的诗歌或文章?
3、出示小短文《小河和大海》
小练笔
1、读诗歌《海水》、《浪花》
2、练笔:《贝壳》或《海风》
朗读小诗
7、美丽的传说
诵读目标:
通过诵读、鉴赏、收集等方式了解中国民间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教会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灿烂辉煌,看到一个魅力无穷的大千世界。
诵读重难点:通过读文章了解古代的美丽传说和民间故事。
诵读过程:
导入新课
你见过和太阳赛跑的人吗?
你知道谁创造了天和地?
阅读《开天辟地》
据拼音自由读文章
要求:读准字音,长句子多读几遍
质疑问难
自由练读
要求:划出你觉得写得好的词句
指名读
讨论:
(1)对题目“开天辟地”理解了么?
(2)从这个美丽的故事中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夸父逐日》
快速阅读课文
小组内互读
指名读
课外拓展
我们的祖先想象丰富,留下了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到图书馆找一找传说中的故事再读一读。
8、《吹牛大王历险记》(二)
诵读目标:
1、 过朗读了解故事内容
2、 读了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3、 分角色表演故事
4、 搜集故事
诵读重难点:分角色表演
诵读过程:
一、导入
1、 你听过哪些故事?
2、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故事
二、阅读《吹牛大王历险记》
1、 根据拼音自由读文章
2、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
3、 划出不懂的词句全班讨论
4、 指导读,集体评议
5、 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6、 故事中告诉我们他碰到了哪些危险?
7、 分角色表演故事
三、阅读《八仙过海》
1、 快速阅读课文
2、 小组合作说说八仙是哪八个?
3、 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4、 给“八仙”绘制肖像
5、 “八仙”的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四、课外拓展
搜集一些故事,再把故事的名字写下来。
9、一休和阿凡提
诵读目标:
1、
2、
3、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他们的聪明之处。
分角色朗读一休的故事
搜集关于聪明人的故事
诵读重难点:分角色朗读一休的故事
诵读过程:
一、 导入
1、 你认为什么人算得上聪明?你知道哪些聪明的人?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两个朋友
板书:一休 阿凡提
2、 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外貌、背景)
一休:出生在日本幕府治时代,小小年纪就出了家,平时勤奋好学,热心助人,最喜爱动动脑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阿凡提:新疆人,留两撇小胡子,喜欢倒骑毛驴,经常戏耍怀地主。
他们为什么被称作聪明人?都有哪些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读课文
1、 精讲一休的故事
(1) 提问:一休是怎么受到欺负的
他用什么方法戏弄了长老?
(2) 演一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2、 阿凡提的故事
(1) 你从哪里看出阿凡提的聪明
(2) 讲讲这四个故事
三、总结
1、
2、
3、
4、
他们是不是无缘无故戏弄别人的?
他们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刁难他们的人作斗争
给一休和阿凡提绘制形象
有条件的小朋友观看电影《阿凡提》电视剧《聪明的一休》
四、扩展
1、
2、
课前布置学生找一找关于聪明人的故事
四人小组交流自己找的故事
3、 你想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吗?如何努力?
阅读教学中,让孩子以读为本,读中促悟。声请并茂的朗读训练是学生增强语感的有效手段。展开想象,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语言实践,既有助于故事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10、森林的故事
诵读目标:
1、
2、
感情的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的含义
诵读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
诵读过程:
一、 导入
你通过电视、图书,了解到的大森林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走近大森林看看
二、《吧喳、吧喳》
1、读一读
2、猜猜他们都是谁
吧喳吧喳——人
蹦蹦——松鼠
叽叽——小鸟
沙沙——蛇
3、
4、
你能仿照写几个么?
表演:模仿这几种动物走路说话的声音
三、《长眼睛的小树》
1、读一读。
2、小鹿为什么会一动不动?
3、你愿意当这棵小树吗?
四、《冬日的林子》
1、读一读。
2、冬日的林子是什么样的林子?
(没有阳关 吹着干燥的风 天像要下雨 没有色泽 没有鸟)
3、他哪里可爱?
(理解冬日的林子是雪白的,是安静的)
五、读诗
1、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多读几遍
2、举行诗朗诵比赛,选出读得最好的个人和小组背诵。
11、《登鹳雀楼》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
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
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词语拓展:“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登高 登上 登天)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
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
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
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
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
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
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回答)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自由回答)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
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
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老师范读,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
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12、《咏鹅》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诵读课文,自主积累古诗。
3、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使学生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录音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一说,感知古诗大意。
1、引趣导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你们先猜个谜语,猜对了,它就会跟大家见面。(谜语: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登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师:你们说得真棒!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鹅在水中游泳唱歌,他非常高兴,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咏鹅》。(板书课题,读课题)
2、感知诗意。
师:同学们,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就是这幅图画,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古诗是怎样描写这幅画的?
师:谁能完整地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面连成几句话?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师:读好一首古诗,必须读出节拍,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请大家先读一读,然后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行诗、一句诗或整首诗读给同桌听。
师: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把整首古诗读一遍呢?
师:老师读得好不好?相信你们也能读得这么好。请大家自己练习读。
全班同学有节奏地朗读。
比赛读。
师:谁有信心读好这首古诗?
三、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领悟古诗情趣。
欣赏动听的歌曲和美丽的画面。
师:欣赏完以后,你们觉得大白鹅可爱吗?你们喜欢吗?骆宾王喜欢大白鹅,就写下了这首诗。那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大白鹅的喜爱呢?比如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背诵有关鹅的儿歌、跳天鹅舞、讲鹅的故事等等。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练习,然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
13、《古朗月行》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读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图文结合知道古诗的大意,想像出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能读出韵味。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爷爷写的《小小的船》,还记得吗?
2.学生背诵《小小的船》
3.叶圣陶看到弯弯的月亮想象成了小小的船,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他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古朗月行》。(板书:古朗月行)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
过渡:老师读的怎样?想和老师比赛吗?要想超越老师不难,只要你认识这些朋友,你就成功了一半。(出示生字:朗、识、玉、盘)
2.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这根拐棍自学生字。
(2)检查、巩固生字。(采取小组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认读生字。)
(3)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你的生字朋友。
3.初读古诗。(要求:准确、通顺。)
(1)初读古诗,随文识记字。(把生字新朋友送回家,试读古诗,边读边动笔划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互评自查,力求准确、通顺。
三、图文结合,感悟、理解古诗。
过渡:同学们都能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现在就让我们和小李白一起去观赏美丽的月亮。
1.学习第一句诗。
(1)观察、想象、描述图画。(电脑出示:一个小孩在晴朗的夜空里看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学生说图。
(2)图文理解第一句诗。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小李白把月亮叫作了什么?请同学们动笔划一划古诗中哪两行诗是描写这幅图的。
为什么小李白把月亮当成了白玉盘?
(3)图文对照读第一句诗。
2.学习第二句诗。
(多媒体慢慢出现圆圆的月亮中倒影着亭台楼阁,在蓝色的云中飘动。)
过渡:圆圆的月亮像一个玉石的盘子,可好像不像盘子,瞧,月亮更像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中划出描述这幅图的诗句。
(1)学生观察图画。
(2)学生划出古诗中的第二句。
(3)学生结合图画进行读第二句古诗。
(4)学了这句古诗,你有什么问题吗?
3.整体感悟,指导朗读。
小时候不知道圆圆的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又以为它是梳妆用的镜子,飞到蓝蓝的云上了。多美的景色啊。让我们来把古诗读好。(结合图画)
(1)学生根据课件读古诗。
(2)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划出停顿和重音。)
(3)学生练读。
(4)赛读。(按照划出的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自评、互评。)
(5)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走进课文,感悟成诵。
1.学生想象读古诗。
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读得越投入,眼前的景物就会更清楚。
2.学生指画读古诗。
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3.配乐诵读。
4.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入/青云端。
14、《春晓》诵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晓、眠、觉、处、闻”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对烂漫的春花,对明媚
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5个生字。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书中插图: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学习生字
3.指读、评议,读准古诗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诗人本来在干什么?
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眠)正音。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
“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很香)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2.指说第一句的意思。(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3.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师范读指读齐读)
4.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鸟叫声)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听到)“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
什么?(叫)“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鸟叫)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5.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
6.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7.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8.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9.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刮风下雨的声音)
10.“花落知多少。”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不知道)“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11.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惋惜)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背
15、《画》诵读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有、无、来”三个生字的音。
2、能正确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致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准备:磁带 课文插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借助课文插图,引出古诗。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思考:从上往下,看一看,图上画着些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小结过渡:有人根据这幅图,写了一首古诗,老师读给大家听一听。
二、初步感知,读通古诗。
1、听教师配乐感情朗读古诗。
2、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逐句跟读,把古诗读正确。
3、教师标注停顿,再次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诗句中的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同桌互相听一听。
5、男女生对读,齐读。
三、了解意思,学习生字。
1、教师对照课文插图,讲解古诗的意思:远远看去,山是那样绿,走近一看,溪水从山上缓缓流下,却听不到一点流水的声音。春天已经过去了,可是花儿仍旧开放着,小鸟在树上站着,有人走到它的身旁,它也不惊慌、不害怕。
2、学习“有”、“无”。
(1)指名读古诗的第一、二句。
教师板书:有、无。
跟老师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说话练习:同学们,你有什么?
(3)教师解释“无”的意思:“无”在这里就是“没有”的意思。
(4)思考:为什么看到小溪从山上流下,却听不到一点流水声呢?
(5)再次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
3、学习“来”。
(1)指名朗读古诗第三、四句。
教师板书:来。
跟老师读,开火车读,齐读。
(2)端正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做做手指操。
(3)复习田字格。
(注意:中心点、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4)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笔画?
(5)指导描摹“来”。
先看老师写一写,再自己书空练一练。
(注意:“来”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特别是第二横在横中线上,一竖在竖中线上。)
(6)思考:为什么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开得那么鲜艳;有人走过来了,小鸟一点也不惊慌、害怕呢?
(7)感情朗读第三、四句诗。
(8)教师小结并揭示诗的名字《画》。齐读古诗。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挑战读古诗,师生一起评一评。
2、学生表演读古诗。
3、对照课文插图,试着背诵古诗。
五、做游戏,复习巩固。
1、游戏:“照镜子”。
2、动脑筋:在这首古诗中,“有”与“无”是意思相反的,那么与“来”的意思相反的又是哪个字呢?出示:去
模仿着找一找:远 ——近
学生交流,教师圈出这6个生字。
3、齐读(背)古诗。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06:5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4328021386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二年级诵读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二年级诵读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