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发(作者:锦园新世纪)
《借物寓意》教学设计
课题
解读理念
借物寓意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创作活动,拓宽知识面;鼓励学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美术课中一些富有特色的内容。“借物寓意”一课,正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提起兴趣的一个课题。既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也有动手把创意构思用双手来创作出来的过程,在欣赏和动手相结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1. 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
2. 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思想、体会写意的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能力目标: 对作品的“赏析──评述──观察──比较──示范──实践──练习──评价”等方法体会用笔用墨“借物寓意”表达情感。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造型,学习写意的方法表现花卉、蔬果,体验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中国画基本的造型理念。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 1.人教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2.课件
3.范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方法解读 教学方法
借物寓意的真正含义。
作品的赏析──评述──观察──比较──示范──实践──练习──评价”等方法对花卉写意画的学习,了解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国画的造型理念。
教学准备
1.把握教材,课前录制教师画兰花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参考
2.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写意画花鸟画相关资料,进行上课的准备。
3.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前准备
引导阶段
发展阶段;
齐白石作品《祖国万欣赏齐白石作品《祖教学内容
课件
教师范画
录制范画的绘画过程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梅兰竹菊的诗句
学生活动
可以是自己以前学过的,也可以是在网络中和其他媒体中找。
为讲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观看图片并交流。
口语表达借物寓意的概念。
分别讲述四君子寓意
学生朗读四君子寓
意
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用笔用墨“借物寓意”表达情感。
岁》 (课件展示图片) 国万岁》 (课件展示图
板书课题 :借物寓意
分别讲述四君子的寓意
教师展示自己画的兰花图,引导学生看教师画兰花的过程。
意
片)1955年国庆的时候画的。
板书课题 :借物寓
布置作业
展示作品
评价作品
梅花:王冕的墨梅图引出诗与画的关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空白的运用;例如齐白石的家雀图,茶具梅花图
竹子:石涛的墨竹
讲故事引导学生深深扎根与传统文化
兰花:郑思肖的兰花图
中国画除了借物寓意还追求笔墨情趣
画家是怎样教我们画兰花的?
教师展示自己画的兰花图,引导学生看教师画兰花的过程。
布置作业
评价学生作品
学生读题画诗,理解寓意。
学生展开想象力。
学生回忆学过的竹子诗。
学生理解兰花诗
学生做作业
展示作品
拓展延伸 孔子家语 画家能很好的借物寓意关键是画家的内涵和修养,具有时代的特征。引导学生深深扎根与传统文化
教师寄语 总结提升 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借物寓意
教师兰花作品展示
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典型的的作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
教学效果预测
识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合作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国画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情趣,陶冶情操,使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理想。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美术课中一些富有特色的内容。“借物寓意”一课,正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提起兴趣的一个课题。既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也有动手把创意构思用双手来创作出来的过程,在欣赏和动手相结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效果分析
本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精心选取典型的的作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合作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国画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绘画习作课。在中国画强
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
在本课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不只是学习中国画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去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所介绍的笔墨情趣。
评测练习
让学生自主创作一张借物寓意的草图,为国画构思创作打基础。
注意:创作时,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打破时空和以前的规则,立了再破,破了再立。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推陈出新。
课后反思
一、本课的亮点
1、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掌握写意画借物寓意基本的知识,和创作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设计本课程的教学,做到备教材、备学生,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2、从对学生的思想方面,学生喜欢一些能够展现他们才能的课题,特别是这种能够体现自己独特创意构思的动脑动手结合的课题,学生会倾注更大的注意力和兴趣来做这件事情,所以,教师就更加应
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今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
2、挖掘各种创作素材,充分表现学生自我。
课标分析
在我们农村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小学时大都没接触过中国画,对简单的用笔、用墨都没有一定的体验。通过上节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的学习,已经初步理解了中国画的形式美,学生感悟到了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兴趣和理解基础。但对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绘画理念了解还不够。
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入手,创设情境,再结合几幅有代表性的作品对梅、兰、竹、菊“四君子”进行赏析,分析画家是怎样用文字以外的画笔来表达胸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逐渐的理解的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理念。 使学生理解“借物寓意”在作品中的运用方法。如通过对兰花作品的造型、构图特点的分析,对中国画的经营位置、构图章法、疏密相宜、虚实相生、妙得天籁有所了解。最后,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构思创作一幅借物寓意的简笔画,让学生体验借物抒情达意,披露心迹。
中国画是学生平时不大关注的领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困难所在,同时也是本课的魅力所在,要引导学生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
化遗产。中国画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
在本课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不只是学习中国画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去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所介绍的借物寓意和笔墨情趣。
本文发布于:2024-02-09 05:1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4269992479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美术_《借物寓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美术_《借物寓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