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90英语)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多彩的光综合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有( )
A.太阳
C.月亮
B.火焰
D.发光的水母
2、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玻璃砖和空气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现象,由图可知( )
A.AD为法线
C.EO为入射光线
B.折射角为20°
D.AD的右侧为玻璃砖
3、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小王同学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白色纸板A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纸板A可以绕NO转动,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向O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白纸板是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图甲和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C.当入射光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角为90°
D.图乙中,将纸板沿NO折叠后,反射光依然存在
4、如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 )
A.图乙和图丁 B.图乙和图丙 C.图甲和图丁 D.图甲和图丙
5、下列各成语中反应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 )
A.“镜花水月”——光的反射
C.“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B.“立竿见影”——光沿直线传播
D.“一叶障目”——光的色散
6、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墙上的影子 B.海上出现海市蜃楼
C.水中山的倒影 D.铅笔好像折断了
7、下列现象与光的折射无关的是( )
A.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形成圆形光斑
B.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色光
C.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
D.站在岸边看到水面下的石头
8、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的是( )
A.树荫下圆形光斑 B.平静水面出现的倒影
C.露珠下的叶脉 D.天空中出现的彩虹
9、小言同学用手机在郑州市碧沙岗公园中对同一棵蜡梅拍了两张照片。照片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则( )
A.甲照片拍摄时,离景物远一些
B.电影放映机的原理与手机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
C.两张照片所成的像都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D.当手机离景物距离一样远时,乙照片拍摄时手机镜头的焦距要比甲照片拍摄时手机镜头的焦距小一些
10、如图所示,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有一个点光源放在凸透镜的正前方。当点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B点,当点光源放在B点时,成像在C点,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位置在( )
A.C点右侧
C.AB之间
B.BC之间
D.A点左侧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一条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动,将镜面逆时针旋转30°,反射光线旋转了______度。
2、如图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挡光板的夹缝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上,用光屏接收到从三棱镜的另一侧出射的光线。屏上标出了三个区域,用温度计测试不同区域内光的热效应时,其中能让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的区域是____(选填“①”、“②”或“③”),实验中,为了使温度计更灵敏,通常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可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____色;将荧光物质涂在白屏上,荧光物质发光的区域应该是______(选填“①”、“②”或“③”)。
3、如图所示为中国空间站的太空授课情景,“天宫课堂”上,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往水膜里注水就得到了一个水球,接着往水球中注入一个气泡,神奇的景象出现了:透过水球和气泡能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就好像“套娃”一样!此时大水球中出现了王亚平倒立缩小的像,该像的成像原理跟___________(填“显微镜”或“望远镜”)的___________(填“物”或“目”)镜成像原理相同;气泡中却显示出王亚平正立缩小的像,这是因为带气泡的水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填“发散”或“会聚”)作用。
4、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1)用影子辨别方向:如下图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竖直杆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找出其中距O最近的点A,则OA就指示_____方向,这一技能应用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2)由于声音具有能量,为了防止触发雪崩,在攀登雪山时应禁止_______。
5、学习了一些光学知识后,小夏同学拿了一块手掌大小的平面镜。
(1)他利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眼睛时,看到镜中是眼睛的_____像,把镜子靠近眼睛时,镜中的像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夏同学____(选填“能”或“不能”)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在此物体表面发生了_____的缘故。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用激光发射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经过2.56s在地面接收到返回信号,根据此数据,则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距地面为3m 的天花板上A 点竖直向下照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 旋转15 ,反射光线照到天花板上的光斑B 距光源A有多远?
3、一束细光束从地面上A处竖直向上投射到一块与它垂直的平面镜上,平面镜离地3m,如果把平面镜沿水平方向转过30°角,地面上的光斑距离A处有多远?
4、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小明测出自观察到闪电起至听到雷声的时间为18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求:
(1)发生闪电处距小明的直线距离约多远?(不计光传播所需时间)
(2)光从闪电处到小明处需要多少时间?
5、某次在高空发生闪电打雷,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不考虑光的传播时间),小明看到闪电6s后听到雷声。解答下列问题:
(1)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 __________。
(2)打雷的位置离小明有多远?(__________)
(3)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如果光在空气中传播了相同的时间,传播的距离是多少m?(______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操作如下:
(1)由于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未知,故小艳同学先利用一束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
示,则该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2)实验时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上,其目的是使所成的像在光屏中央;
(3)图乙中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当光源适当靠近透镜时,为使光屏上依旧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适当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4)观察光屏上像的特点时小畅不小心用手指遮挡住了透镜的上半部分,此时光屏上F光源的像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充满好奇心的小畅同学继续探索,让透镜位置保持不动,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对调后在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F光源的像;
(5)小宇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透镜与光源之间,通过来回调节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若此时撤去近视眼镜,保持光源和透镜位置不变,则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6)小静同学换另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把蜡烛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当移动透镜分别距离光屏20cm和34cm时均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
A.10cm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该凸透镜的焦距______cm。 (2)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成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4)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光源是指自身可以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月亮自身不能发光,故不属于光源;太阳、火焰、发光的水母均是自身发光,而且正在发光,属于光源;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由图可知,∠AOG=60°,所以 ∠GOF=∠EOF=30° 又因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由此推断BF为法线。AD为两种介质的界面。由图可知 ∠BOC=70°>∠GOF 所以AD的右侧为玻璃砖,且∠BOC为折射角,那么GO为入射光线。综上可知,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详解】 A.白纸板可以反射所有色光,利用白纸板是为了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甲和丙,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未改变,只改变了入射光线的方向。由实验结果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入射光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0,入射角为0,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乙中,将纸板沿NO折叠后,反射光依然存在,只是后折的纸板与反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纸板上无法看到反射光线。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近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矫正方法是需佩戴凹透镜。 甲图佩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是矫正近视眼的成像情况,符合题意; 乙图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是远视眼的成像特点,不符合题意; 丙图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是近视眼的成像特点,符合题意; 丁图佩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是矫正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图甲和图丙。 故选D。 5、D 【详解】 A.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D.立竿见影、一叶障目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 A.墙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海上出现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水中山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在水中的铅笔好像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A 【详解】 A.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形成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故A符合题意; B.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色光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玻璃中折射程度不同而导致色光分离,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不符合题意; D.站在岸边看到水面下的石头是石头反射的太阳光经过水面时,发生折射,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就看到了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详解】 A.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平静水面出现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原理,故B符合题意; C.露珠下的叶脉放大了,是光的折射现象,放大镜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 D.天空中出现的彩虹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 A.由图可知,甲图中的像较大,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较大,物距较小(离景物近一 些),故A不符合题意; B.手机的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像,电影放映机成倒立放大的像,手机的摄像头与电影放映机的原理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手机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当手机离景物距离一样远时,即物距相同,甲的像大于乙的像,说明拍摄甲照片时景物离镜头的焦点较近,即此时焦距较大,也就是乙照片拍摄时手机镜头的焦距要小一些,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详解】 AB.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如果物像同侧的话,像是虚像,并且像距大于物距;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像异侧,且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若凸透镜放在C点右侧,那么当点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A点左侧,而不是右侧的B点,故AB不符合题意; C.当光源放在A点时,像在透镜的另一侧,说明成实像,那么像距在一倍焦距外,这样当点光源放在B点时就也会在相对于B点的另一侧成实像(也就是A的一侧),而不是成像在C点,故C不符合题意; D.若凸透镜放在A点左侧,那么光源放在A点时,成像在B点,当点光源放在B点时,成像在C点,成像都是虚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60 【详解】 一条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反射光线垂直镜面返回,入射光线和法线夹角是0°,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动,将镜面逆时针旋转30°,法线也逆时针转动30°,入射角是30°,反射角是30°,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是60°,所以反射光线旋转了60°。 2、① 黑 ③ 【详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光的色散,在光屏上形成七种颜色的色带。而红光之外的是红外线,具有热作用强的特点,所以能让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的区域是①。 [2]为了让温度计更灵敏,通常可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成黑色,因为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 [3]紫外线是在紫光之外,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白屏的③区域的荧光物质会发光。 3、望远镜 物 发散 【详解】 [1][2]大水球相当于凸透镜,王亚平通过水球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说明王亚平位于大水球这个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所以该成像原理与望远镜的物镜成像原理相同。 [3]凹透镜的中央薄,边缘厚,带气泡的水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正北 光的直线传播 大声呼喊 【详解】 (1)[1][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在竖直的杆上,就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黑暗区域,便是杆的影子,直杆顶端的影子A离O最近时,应是正午时分,而我国处于北半球,杆的影子是南北方向的,那么OA的指向是正北方向。 (2)[3]由于声音具有能量,所以在攀登雪山时不能大声呼喊,以防止声音带来的能量引发雪崩。 5、虚 不变 不能 漫反射 【详解】 (1)[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他利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眼睛时,看到镜中是眼睛的虚像。 [2]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把镜子靠近眼睛时,眼睛大小不变,镜中的像不变。 (2)[3]如图所示 A、C、B分别表示人的头顶、眼睛和脚的位置,EF为平面镜位置,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确定A′、C′、B′为A、C、B的像,因为 OC=OC′ 所以 1OCCC 2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知 EF11ABAB 22EF为平面镜的最小长度,AB为人的身高,所以镜的长度应为人身高的一半,小夏同学拿了一块手掌大小的平面镜,这块平面镜长度没有他的身高的一半,不能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4]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的缘故。 三、计算题 1、3.84×105km 【详解】 激光的路程 s=vt=3×108 m/s×2.56s=7.68×108 m 则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 s7.68108md===3.84 105km 22答: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3.84×105 km。 2、3 【详解】 平面镜旋转15,法线跟着旋转15,此时入射角为15,所以: AOB30 在直角三角形AOB中,因为AOB30,所以: OB2AB 由勾股定理可得:AB2AO2OB2即: (2AB)232AB2 解之得: AB3m 答:光斑B距光源A3m. 3、5.196m 【解析】 【分析】 由平面镜绕绕水平轴转过30°角,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0°,则根据作图可形成直角△ASO三角形,即地面上得到的光斑A点与S点间的距离为SO距离的2倍.然后根据几何知识求得地面上的光斑距离A处有多远. 【详解】 如图所示: 因为平面镜与水平面成30度角,所以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60度,即入射角为30度,那么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60度,SO=3m,AO=6m, 则由勾股定理可得, SA=AO2SA2=远。 6m3m22=33m=3×1.732m=5.196m,故地面上的所成的光点距光源5.196m答:地面上的光斑距离A处有5.196m远。 4、 (1)6120m;(2)2.04105s 【详解】 解:(1) 发生闪电处距小明的直线距离 sv声t声340m/s18s6120m (2) 光从闪电处到小明处需要的时间 t光s6120m2.04105s 8c310m/s答:(1) 发生闪电处距小明的直线距离6120m; (2) 光从闪电处到小明处需要的时间2.04105s。 5、在空气中光速远大于声速 2040m 1.8×109m 【详解】 解:(1)雷声、闪电在空气中同时发生,由于在空气中光速远大于声速,使得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由v=可得,打雷的位置距离小明的距离 sts=v声t=340m/s×6s=2040m (3)光在空气中传播相同的时间,传播的距离 s′=v光t=3×108m/s×6s=1.8×109m 答:(1)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雷声、闪电在空气中同时发生,由于在空气中光速远大于声速,使得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打雷的位置离小明有2040m; (3)如果光在空气中传播了相同的时间,传播的距离是1.8×109m。 四、实验探究 1、10 同一高度 照相机 远离 完整 能 靠近 A 【详解】 (1)[1]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会聚于凸透镜的焦点。由图甲可知,凸透镜在0刻度线处,光屏在10.0cm刻度线处,此时一对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的折射正好会聚在光屏上,故该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依次放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3)[3]由图甲可知,实验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由图乙可知,像距为40cm,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u>2f,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 [4]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烛焰向凸透镜靠近时,即物距减小,为了在光屏上依旧得到清晰的像,像距要增大,则光屏应远离凸透镜。 (4)[5]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像依旧完整,只是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会变暗。 [6]如将光源和光屏的位置对调,根据光路可逆原则,可知此时物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对调后在光屏上能看到F光源的像。 (5)[7]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由发散的作用,将近视眼镜放在透镜与光源之间,会延长光线会聚的距离,即像距。撤去近视眼镜,像距会减小,故光屏应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6)[8]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 f 根据题意分析,此时的像距为20cm,即 2f>20cm f>10cm 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 v>2f 根据题意分析,此时的像距为34cm,即 2f<34cm,f<17cm 故该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10cm 故BC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2、10.0 缩小 照相机 右 左 【详解】 (1)[1]由图可知,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f=60.00cm-50.0cm=10.0cm。 (2)[2][3]由图可知,物距u=50.0cm-20.0cm=30.0cm,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则u>2f,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3)[4]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小,则像距变大,因此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4)[5]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此时像成在光屏后面,所以蜡烛向左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20:1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945502477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2年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多彩的光综合测评练习题(无超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2年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多彩的光综合测评练习题(无超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