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生物技术)
家风——孝悌之道
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的《省心录》有言:“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中国自古就将孝悌之道当做齐家美德,可与璞玉比美,更为百善之首。所谓孝悌,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一个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爱,家庭就会美满幸福,此为仁义,更为人性。
中华民族重人伦、讲孝道。有个幽默的小故事:一幢住着不同种族的人的房子着火了,犹太人首先抢出钱袋,法国人首先背出情人,中国人则首先救出老母。故事只是用诙谐的方式阐述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可见中国的教育中,孝道多么重要。林语堂曾说:一个自然人必定会爱自己的儿女,但只有受文化熏陶的人才会孝养父母。“孝”是中国亘古不变的话题,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郯子为年迈视物不清的父母亲自上山取鹿乳。为了得到鹿乳,他披上鹿皮,装作小鹿,去母鹿肚子下挤鹿乳,差点被猎人射杀。一国之君为孝顺父母尚且亲力亲为,可见古代人对孝道的重视。放眼当今社会,孝道事迹也是比比皆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浙江金华陈斌强,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将母亲绑在身后,骑着电瓶车每周往返于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顾老年痴呆症的母亲5年如一日。普通百姓为孝顺父母不畏艰辛,媒体大众亦为其孝道颂扬。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中国人不仅从古今故事中学习孝道,甚至从动物的行为天性中启发感悟,孝,深入骨髓。
中华民族重友爱、讲悌道。古人云,善事兄长曰悌。悌道也是天性使然,人在幼童时期,同在外边和小孩们玩耍,如果有人欺负他哥哥,弟弟一定要帮助哥哥,即使弟弟无力帮哥哥去打对方,也一定在旁边哭泣。自古兄友弟恭的故事很多,周代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位兄长,泰伯和仲雍。他们三兄弟都是周文王的爷爷太王所生,当太王看到周文王出生的时候,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
子是圣主之相。而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亲如此疼爱孙子,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这样一上山,就再也没有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两位哥哥将天下“让”给了弟弟,亦父亲尽孝道,不让父亲为难,百姓们纷纷学习效仿,在周朝,因为人人都懂得礼让,所以成就了国家非常良好的风气,国运强盛久久不衰。时至今朝,2010年感动中国湖北的“义信兄弟”,哥哥为了践行“春节前给民工发薪”承诺,途中全家不幸车祸遇难,弟弟代兄还债,感人肺腑。这不仅是诚信,更是把孝悌亲情转移社会之中。爱始于亲而后广泛爱于天下。
好的家风始于孝悌之道,家庭和睦。而后,如果人人都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以孝悌之道来互相对待,天下如同一家,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7:3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85104247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孝悌之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孝悌之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