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齐家篇:孝道

更新时间:2024-02-08 17:36:13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邮政挂号信查询)

《论语》齐家篇:孝道

《论语》齐家篇:孝道 (一)治家之道孝道 1、如何尽孝之一:孝当合于礼。 【原文】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樊迟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 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 ③御:驾驭马车。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尽孝道,孔子说:“尽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尽孝就是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侍奉他们要合乎礼的要求;父母去世后,丧葬他们要合乎礼的规范,再到之后对他们的祭祀,都要合乎礼。” 【评析】 该篇是关于孝道总的原则或总要求,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生,事之以礼”人在世时尽孝当合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人去逝后丧葬形式符合礼; “祭之以礼。”再以后之祭祖形式合之以礼。 也许有人会说,人死如灯灭,死后埋掉就算了,何必那么复杂,特别是之后的祭奠等,更应当是越简单越好,所以越来越简单,到最后连简单的形式也看不到了。 人从生到嫁娶再到死,无非三个大环节,生则大操大办,嫁娶亦大操大办,怎么到死亡这最后一个环节就不重视了呢?更何况是把自己带到这个世上并为自己倾尽了毕生精力的父母呢?儿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做父母的为其大操大办多少次?做子女的就不肯为父母做最后一次的大操大办?是否不仅不合情理,亦不近情理? 丧葬、祭奠,包括敬神祭祖等,看到的是形式,实质则是表示对死者、对先人的怀念与敬重,同时也是对自己、对所有“人”的一份儿尊重,体现的更是一种感恩与敬畏! 即对祖先、对死者、对天地鬼神的感恩与敬畏!人,怎能不懂得感恩?怎能没有敬畏? 而这种感恩与敬畏,更需要形成一定的社会环境或文化氛围,唤起整个社会的知感恩、有敬畏的道德情感,这就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深刻意义所在。所以,切莫小看一个丧葬、一次祭奠、包括一定规模的敬神祭祖形式等,凝聚的是感恩与敬畏,体现的则是孝道文化,而实质是对人自身的尊重与敬畏。养个宠物死了还悲伤或祭奠,何况人乎?到了人也不把人自己当回事了的时候,那么死亡与祭奠也就真的可以不当回事了!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石,居于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首位!无孝不成家,无家不成国,无国则无以平天下。甚至可以说,没有“孝道”就没有中华民族。 孔子在该篇中则强调:孝道,当合于礼!因为,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或在长期的发展传承中,特别是到周朝已经有了基本的规范,或基本的内涵,或者有的已成为老百姓约定俗成的地方文化或风俗习惯,这就是礼!即遵从或遵守公共的规范或风俗习惯就是礼!有人被千夫所指为“不孝”,有人为万人颂扬为“大孝子”,就是此意,即为失礼,与合礼! 所以,根本上看,所谓的礼,就是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规律性事物,即“社会规律”!遵从该规律,合乎社会多数人的意愿,即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平衡和谐,就是合礼;反之,就是失礼,或无礼。

而除此之外的如礼节、礼仪、仪式等,最终的目的不也是要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和谐吗?失衡,失谐的礼仪还称之为礼仪吗? 所以,孔子讲,尽孝要合乎礼,就是这个道理,个人尽孝的小道理,要合乎社会公认的关于孝道的大道理。即凡事都要合规律性,要遵从而不要违背规律,包括合道的“社会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如何尽孝之一:孝当合于礼! 2、如何尽孝之二:孝当忧其忧。 【原文】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注释】 ②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此指父母。疾,病,或健康问题。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尽孝道,孔子说:“作为父母的,最担忧的是自己的疾病(生病)与健康问题。(做子女的,忧其所忧,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该篇是关于孝道的基本方法问题。 人一到老之后,事业放手了,子女自立了,一生的追求基本上到此也画上句号了,真正有全方位解脱之感。此时,另一个问题则凸显出来,这就是健康问题!一生奋斗,生儿育女,为这个家操心、操劳了一生,难免不落下这个病那个伤的,忙时顾不上,或能忍就忍过去,如今一放松下来,这些个病或伤,也便纷纷秋后算账来了,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自然衰老、衰落的规律,新的疾病也开始纷纷登门造访,手指上扎个小刺都折磨得你坐卧不安,何况疾病缠身?所以,疾病与健康问题,就成了老人最重要、最值得关心、关注的首要问题。 健康==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老人晚年的天伦之乐! 疾病缠身==一切免谈! 有将健康与金钱财富的关系形容为:1与0,有健康(1),后面的0(财富)越多越好,没有了健康,后面的0再多也归0。老人的健康问题,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在此强调关注与重视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就是抓住了老人的心理或关键,就是尽孝道。 当然,老人的疾病与健康问题,也绝非老人唯一之忧,因人而异,因家、因事等而异,也会不时地牵动老人的心,所以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及时地为老人排忧解难,即忧其忧,使老人真正生活在无忧无虑、自然、安宜的生活环境中,才是根本,这才是根本性的尽孝。 急父母所急,忧父母所忧,想父母所想,乐父母所乐,真心实意地为父母所想。 如何尽孝之二:孝当忧其忧! 3、如何尽孝之三:孝当恭敬。 【原文】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尽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然

而,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养活。如果不能够恭敬、恭谨地对待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该篇是关于孝道的基本态度问题。 恭,恭敬、恭谨,庄重严肃而心中充满爱。如果说这个世上有最真挚、真诚的爱,便是父母;如果说这个世上真的有无私奉献,同样也便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诚、真挚而无私的,而且是一生倾其所有为子女,而有些父母干脆就是为子女而活的。所以,父母之爱才是真爱、大爱。乌鸦尚且反哺,羔羊也知跪奶,作为子女的对于父母所倾注而给予的爱,难道能无动于衷吗?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难道心无任何感念之情?或无反哺、报答之心?要么给口饭吃算是尽孝,要么花点钱将父母往养老院一送再无牵挂,而有些连这些也做不到,养了个真正的“白眼狼”!然而,真的不知自然万物中还有个“因果相应”吗?无人不老,而到自己老的那一天当何求? 自己怎样对待父母,下一代也必然上行下效怎样对待自己!孝道的家庭,代代出孝子,不孝的家庭多出不肖子孙!这是否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包括历史的社会现象? 所以,尽孝道,就要恭敬、恭谨,严肃认真,丝毫也不敢懈怠,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爱。否则,就不算是孝道。态度决定孝道!这就是孔子关于孝道的深刻内涵。 如何尽孝之三:孝当恭敬! 4、如何尽孝之四:察言观色。 【原文】 子夏游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尽孝道,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④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②服劳:服侍。 ③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④曾:难道。 【译文】 子夏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尽孝道,孔子说:“做子女的,能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使父母始终能够保持健康愉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如果仅仅做到就像学生侍奉老师那样,有事情,就帮助或代替做一做;有酒饭,就请吃一顿。难道能认为这就可以算是尽孝了吗?” 【评析】 该篇是关于孝道的目的效果或检验。 尽孝的目的是什么?绝非是为尽孝而尽孝,更非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心实意地爱父母,敬父母,回报或报答父母对自己一生的操劳即养育之恩。所以,形式、过程、方法等,都非目的,关键在于结果或效果,即父母的感受怎么样?是否达到了孔子在另一篇中提出的“老者安之”即安适、愉悦,也就是人们常形容的“怡享天年”或“天伦之乐”,才是根本。 正如该篇中指出的,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目的是让父母和颜悦色,即愉悦快乐! 为此,该篇中孔子为强调或加重此思想,指出了相反或不同的尽孝方式或实例,即师生关系再好,做的再到位,也不同于尽孝,区别就在于老师对学生只是一般性要求,即帮忙或撮一顿,即有针对性地一般性服务,尽孝道则是对父母全方位的完全彻底!而且不仅如此,最终还要检验效果如何,即父母是否发自内心的愉悦、快乐、幸福等,变“色难”为有色! 故,尽孝道==(子女)察言观色+和颜悦色==父母神色(健康、愉悦)或“老者安之”! 试问:您做到了吗?您希望自己老后子女们这样对待您吗? 如何尽孝之四:察言观色!

5、如何尽孝之五:心系父母。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注释】 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②方:方法,考虑,谋虑,考量。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父母);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先对父母做好安排。” 【评析】 有解释“游必有方”为“必须有一定的地方”,或“有一定的方向”。其一,既“远游”就定点难;其二,既便定点、定方向,古时也难联系、联系难,真有事孝亦难。故为不妥。 孔子为何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呢?根本则在于,父母一旦老了,或年纪大了,各种意外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而假如父母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后,找谁?是否如果子女都不在身边等于是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即在父母的关键时刻,或最需要人的时候,你却不在身边,事先也没有做出任何必要的安排,还何以尽孝呢?是否才是该篇孔子的应有之意呢? 如今之众多的“空穴老人”是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是否儿女“远游”特别是长期“远游”才导致了“空穴老人”的社会问题? 即便儿女有孝心而“游必有方”,奈何长时间或长期在外谋生又如之奈何? 无衣食之忧的老人之苦,莫过于寂寞、孤独、冷落,“空穴老人”谁之过? 也有的用钱买孝心,比如把老人往老人院一送了之,有钱人家更是不吝啬在这方面大把施钱!然而,金钱能买来老人最需要的亲情、信任、无微不至的孝心?能买来儿孙绕膝亲人陪伴的心灵的安宜及情感的慰籍?金钱能买到去除心灵孤独、寂寞、抑郁的灵丹妙药? 天底下最温馨的莫过于亲情!亲情,就是老人幸福安宜的金不换,或灵丹妙药!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要心系父母,时刻把父母的冷暖疼热挂在心上,如父母冷了,热了,哪里疼了,不舒服了等,都要时刻操到心、做到位,即真正做到像父母对待自己小时候那样的“无微不至”!这才是真正的尽孝道,相反如果父母想念你的时候你却不在身边,父母需要你陪伴的时候你却不在身边,父母关键时刻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不在身边等,还何以尽孝? 所以,心系父母,就像父母心系儿女,即无微不至地关心、关爱父母。 如何尽孝之五:心系父母! 6、如何尽孝之七:情系父母。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注释】 ①之年:即年岁,年龄,年纪。 【译文】 孔子说:“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时常记挂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逐渐地衰弱衰老而恐惧。” 【评析】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喜一惧见真情、显真情! 毫无疑问,没有感情,是难以做到这一点的,没有深刻的情感也很难真正做到这一点。 尽孝道,既需要理性,更需要情感。理性告诉我,对父母必须尽孝,情感则是自然而然,自动自觉,疼爱父母,就像疼爱儿女。理性在于责任,情感在于必然;理性在于自觉,情感在于自然。 如果对父母有真情实感,不让你尽孝道都不行。 真情实感就是善良、有爱心,就是仁爱、慈爱。 有了仁爱、慈爱,就有普爱、大爱、爱天下人。 如此,你心中就不仅仅是父母,而是天下老人。 所以,孝道的最高境界是:孝敬天下父母老人。 故,只有情系父母,才能真爱父母,只有真爱父母,才能真正孝敬父母(而不仅是责任)。 正如孔子所言:“色难”啊! 如何尽孝之七:情系父母! 7、如何尽孝之六:德系父母。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当父母去世三年后,做儿女的如果仍然没有改变传承于父母的优良品德或良好的家风家教,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到了孝道了。 【评析】 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因而有人认为这是重复或笔误,非也!是从不同的角度重点强调而已。即前篇侧重于道德传承问题,该篇则是强调用道德情感、道德规范、道德理性、道德自觉等,维系与父母的关系而尽孝道的问题。 人为何要尽孝道?而且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觉意识,就在于人这一高等智能动物的道德文化自觉,并由此而达到的思维高度与理性自觉,从而以此把人性与动物性彻底区分开来,也就是人们常讲的人性问题。所以,孝道,并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或实践要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标志!假如人类不讲究孝道,即不知有意识地感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否无异于人性的缺失?或对自身人性的不尊重?或沦落为动物性特征? 另一方面,孝道,也是人类自我完善或追求人生完善的不二选择。因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一个“橄榄型”特征,如少儿、少年弱,离不开父母无微不至地照料,这一点连动物也可以做到;成年强,则是人生的辉煌或生命发展的顶点;到老年则又弱,有些甚至逐渐衰弱弱智到还不如少年(如老年痴呆)。毫无疑问,少儿、少年弱,父母强,给予了无微不至地照料,使之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到老年呢?而成为了相反的是,父母弱则儿女强,因而孝道便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形成了:少儿、少年成年、中年老年。完整、圆满的人生发展历程的“链条”,是否缺失了哪一环节,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完美的人生?这是否也是孝道的真谛或其伟大意义之所在呢? 所以,孝道不仅成为了道德的重要内涵,而且居于道德思想的首位,理解了道德就理解了孝道,理解了孝道,就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的真正内涵或精神。故,中华民族之孝道,就是从道德自觉,到道德自然的过程!生活中但凡不孝之人,便被嗤之以鼻为缺德,孝道则成为人之大义等,道理就在于此。 尽孝之人应当明白:尽孝道,是给父母一个“善终”,同时也是在追求自己的“善终”。 如何尽孝之六:德系父母! 8、如何尽孝之八:批评父母要讲究方法。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②,见志不从,又③敬不违,劳④而不怨⑤。” 【注释】 ①几:几种,多种,此指讲究方式方法的意思。 ②谏:劝阻,劝说,批评等之意。 ③又:还要,又要,既要。 ④劳:辛苦,辛劳,此指不怕辛苦与麻烦之意。 ⑤不怨:不恼怒,不抱怨,不怨恨。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批评或劝阻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父母不愿意听从,还要表示尊敬而不违抗,(但仍要反复地予以批评或劝阻)既不怕辛劳,也不抱怨(直至做通工作为止)。” 【评析】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当有三层意思: 一是对父母的错误应当批评,这也是孝道内涵之一。 二是对父母的批评,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前提是不能若父母生气。 三是对父母的批评,不要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要耐心细致,慢慢来。 所以,“事父母几谏”很重要!也合乎孝道! 关键则在于:“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然而,有人提出对于父母应当“孝”而不应当“顺”,理由是父母也有错误,所以不能“顺”从其错误,那么是否就应当顶撞,甚至对着?所以父子、母女等矛盾而由此生,此现象生活中并不鲜见!如果做子女的为了坚持自认为的正确,而总是违逆着父母,惹父母生气,还何以孝呢?更何况有些家务是非是很难一下子就可以断言的,做儿女的就可以固执己见而不“顺”吗?所以,才有该篇之讲究对于父母批评的方法问题,切莫进入误区。 孔子的弟子曾参有一次锄地时,不小心误除了瓜苗,结果遭到了父亲的暴打。他不闪不躲,最后被打得晕死过去了。孔子知道这件事后,给曾参讲了一个故事:舜的父亲瞽叟,受后母的挑唆,对舜动辄打骂。你知道舜是怎么处理的吗?父亲骂他时,他就听着,不跑。父亲若要使用大棒打,他就跑。舜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呢?因为如果他被打死了,那就没法尽孝了。而且,父亲打死了他,就会让父亲落下“不仁”之名。 既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也不失对父亲之孝顺,这就是批评的方法艺术。该故事较好地诠释了孔子该篇之内涵。 如何尽孝之八:批评父母要讲究方法! 《周易》64卦中就有专门批评父母的一卦“蛊卦”,即“勇于批评、善于批评”。 蛊(gǔ):原意腹中虫,毒害。意指蛊害、蛊惑、错误、危害。 初六 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九二 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 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 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五 干父之蛊,用誉。 上九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此卦连续用了三个“干父之蛊”的排比句式,以加重儿子批评父亲的语气和认知。 第一个“干父之蛊”肯定:对儿子批评父亲错误的做法予以肯定或认可。 第二个“干父之蛊”提醒:对儿子批评父亲错误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父亲的不满)。 第三个“干父之蛊”赞许:把儿子批评父亲的错误作为一种美德赞誉。 步步深入,并逐渐加重肯定的语气。 更有意思的是:干母之蛊即对母亲的批评要不同于对父亲,要采取柔和、平和的方法。意思是说,批评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要因人而异,要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不仅要勇于批评,还要善于批评。 再就是:“裕父之蛊”指出:儿子宽容、助长父亲错误的危害性,即不开展批评的危害性。 最后则是:“不事王侯”连王侯也不侍候了,专门做纠正父亲错误,发扬光大父亲家业的事情,以此比喻勇于批评,善于批评的重要性。 至此,该卦对“干父之蛊”这件事,从“肯定”、“提醒”、“赞美”、“警示”,到最后的强调和“全面投入”。形成一个有始有终的“链条”,形象而又具体,辩证而又深刻,现实而又有说服力,令人叫绝。不说内容,仅就这些用词造句及语法、修辞,以及思想内容的层层递进手法等,都对后世的文化及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摘自《易经-开元》一书。摘引完) 9、如何尽孝之九:“慎终追远”。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①,民德归厚矣。” 【注释】 ①终、远:分别指对长辈的养老送终之事,以及对于祖先的祭祀之事。 【译文】 曾子说:“恭敬、谨慎地为父母养老送终,追念祭祀远逝的祖先,这样民风与社会道德自然就归于古朴醇厚了。” 【评析】 中国有句很传统的话“养老送终”,即将赡养老人,使老人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与庄重、恭敬、哀痛地送别、丧葬老人,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为“孝道”的重要内涵。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对老人的尊重与敬畏,同时也是对自身、对家人、对人性的尊重与敬畏!须知,谁都会有老或死亡的那一天,如果自己对前人可以轻视、轻贱,那么后人对自己是否也可如此?如果人人都对老人、死亡不当一回事,就如同生理上的小猫小狗等动物类而已,那么谁还会对人性当回事?所以,重视人与人性,自然当尊重他人、老人,即一切之人性,从始到终,这是否就是“慎终”的应有之义呢? 然而,尊重人,不仅要尊重现世的人,同时也要尊重曾经之为人者,即已故去的先人,不能现世的人是人,远逝的先人就非人了,就可以任意轻视、轻贱,因为同样道理,不尊重远逝的人,那么活着的现世的人也不可能得到自重。特别是,故去的先人,是自己的老祖宗,自己生命的源头或承造者,没有他(她)们,哪有一脉相承的后辈子子孙孙即现世的自己?如果连自己的祖先都心怀不敬而轻视、轻贱,那么其子孙后代还会尊贵吗?亦如把自己的先人都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是否自己也就成了垃圾的后代,或归类于垃圾?所以,尊重先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现在,尊重无论历史的人还是现在的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少儿,无论活着的人还是故去的人,都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敬畏!所以,尊重祖先即“祭祖”或“追远”,说到底就是对人性的尊重与敬畏。 所以,“慎终追远”其核心思想就是孝道,故与“敬神祭祖”二者关联而又相辅相成,其实质就是道德崇拜,道德敬仰,道德敬畏。如此,不仅民风与社会道德将归于古朴醇厚,而对于每个家庭良好家风、家教的形成,也势必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对此,南怀瑾先生有一段表述:“古人就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所以过去在大陆,人家大厅里的祖宗牌位上面,总是‘慎终追远’四个字,这就是因为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他

们解释,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遗憾的是最终南怀瑾先生并不认同对该四字的如此解释,本人则是认同的。 如何尽孝之九:“慎终追远”!

《论语》齐家篇:孝道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7:3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849732628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齐家篇:孝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齐家篇:孝道.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父母   孝道   批评   老人   父亲   尽孝   问题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