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垂足的定义)
眉山旅游资源概况
周绍龙
2009-6-18
一,眉山概况
眉山,别名:中国诗书城。
眉山,东经(102.49`-104.30)北纬(29.30-30.16`), “眉州”、“青州”,是宋代文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史称“三苏”)的故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有“诗书故里”的美誉。
眉山北邻成都,南瞰乐山,东临资阳,西望雅安,是成都平原通联川南、川西南、川西、云南的咽喉要地和南大门。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设立眉山地区,2000年撤地建市。全市辖东坡、彭山、仁寿、洪雅、丹棱、青神六区县,幅员7186平方公里,人口346万。境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资源充足,物产丰富,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基础牢实,初步建立了与社会经济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全新机制,有利于工农商学各业繁荣。
眉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有“寿星之祖”商代大夫彭祖、道教宗师张道陵、西晋文学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三父子,著名宰相何栗,抗金名将虞允文,良史李焘,清代文学家彭端淑,著名地质学家梁津和一代地质大师、新中国地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黄汲清,有长安画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梵高”、“画坛怪杰”的石鲁,川剧剧作家黄吉安和中国著名书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冯建吴。由唐而宋,眉山与杭州、建阳鼎足而为中国三大刻版印书中心。
这里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多种特色文化。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橘花节、洪雅台会、瓦屋山杜鹃节、冰雪节、瓦屋山国际道教文化节、仁寿的枇杷节、丹棱的唢呐艺术节、老峨山“六月六”(农历)朝山会……享誉巴蜀,名扬海外。
这里江山秀丽,旅游资源点多面广,东有"成都后花园"之称的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千岛之湖”仁寿黑龙滩、西有“瓦屋寒堆春后雪”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瓦屋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槽渔滩、南有苏东坡青年时读书的“蜀中名寺”青神中岩、“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平羌小三峡、北有长寿福地彭祖山以及“南州胜迹古祠堂”三苏祠等名胜古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眉山人懂得享受生活,因此眉山的美食随处可见,最出名的莫过于东坡肘子了,就连街边小吃烤排骨的美味也同样令人赞不绝口。游眉山,看秀丽山川,品东坡诗词,尝文豪名菜,做快乐神仙,身心都得到享受,岂不美哉!
全市工业现有机械、电子、电力、化工、食品、煤炭、轻纺、造纸、建材、冶金等门类,拥有一批国家、部、省级先进企业和国家、部、省优质产品。境内有全国著名的铁路货车生产厂——眉山车辆厂,重要的电信设备生产厂——成都邮电通信设备厂。眉山、彭山县以芒硝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工业企业已初具规模。全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饲料工业方兴未艾。民营企业集团开始崛起,通威集团、华森集团、仲辉集团已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通威集团排名第二。
全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各种水利设施星罗棋布,适宜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是有悠久历史的粮、棉、油、猪集中产区和调出区。耕地面积201300公顷,粮食总产量168.9万吨;人均占有原粮50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达1778元。境内先后建成了粮食、油料、肉类、水果、生猪、水牛、奶牛、水产、禽类等几十个全国、全省的商品生产基地,不仅有地区特色,而且有不少名优品种和拳头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眉山自然资源丰富。地下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煤、石膏、芒硝等20多种,其中芒硝总储量达650亿吨。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岷江、青衣江两条主要河流纵贯全境,花溪河、安溪河、炳灵河等大小河流300余条遍布全区,境内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80万千瓦,目前仅开发了20万千瓦。已建成槽渔滩、花溪等中、小型电站上百座。原始森林和人工林覆盖率达27.47%。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巧借外地名特优新品种,我区精心培育特色农业,经过多年努力,4个国家级“特色之乡”脱颖而出,成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中国脐橙之乡 1999年11月,眉山县被国家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及宣传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脐橙之乡”。从八十年代开始,眉山县开始对脐橙进行选优繁育,培育出了果大色鲜、味美品优的“眉山脐橙”,多次被评为全国优质水果,现种植面积已达12万多亩,年产量9、6万吨,畅销北京、上海、陕西等20多个省、市,销售收入,逾1、5亿元。
中国枇杷之乡 1998年5月,仁寿县文宫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枇杷之乡”。该区利用地处龙泉山脉的地理特点,引进“大五星”等优质枇杷,规模种植达2、5万多亩,年产枇杷4000多吨。“文宫枇杷”以色艳果大肉厚味甜闻名遐迩,年年成为供不应求产品。
中国棚柑之乡 1999年10月,青神县被全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棚柑之乡”。棚柑,用红桔与广柑杂交的水果新品种,其皮如桔,肉似柑,味极甜美。青神棚柑现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6万吨,占四川产量的75%。产品远销新加坡、香港及全国各地。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1996年,青神县南城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艺术之乡”,2000年6月,青神县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唯一一个县级“中国竹编艺术之乡”。该县现有竹基地6万多亩,竹编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创产值2亿多元。“青神竹编”以平面竹编见长,代表作有八骏图、百帝图、百虎图、清明上河图等,产品畅销日本、韩国,其销往日本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竹编售价达16万元人民币,销往韩国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竹编售价达16万元人民币,销往韩国的一幅百帝图竹编艺术品售价达4、5万美元。
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东坡区旅游风景
眉山市东坡区(原眉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地处岷江中游,古称眉州,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眉山东坡区是北宋文人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乡,因苏轼名望最高、影响最大,且自号东坡居士,故眉山被称为“东坡故里”,在市区西南隅有自元代便改宅为祠的“三苏祠”可供世人缅怀凭吊、以祭圣贤。古木参天、绿竹掩映的三苏祠中现藏有三苏文集及有关古籍、字画、碑帖等文物五千余件,其中不乏真品名迹。凭藉着苏东坡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的杰出成就,眉山又被誉为“中国词乡”、“诗书古城”。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宋大诗人陆游赞誉“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早在一千多年前,东坡区就是州、郡治所。
东坡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区内地势平坦,有利于工业开发。境内气候温和,自古“山川灵秀,物产丰富,甲于西蜀”,是全国和四川省的粮食、油料、肉类、水果等商品的生产基地,是“中国脐橙之乡”和“中国优质稻米之乡”。有钙芒硝、石膏、页岩等多种地下矿产,综合资源开发潜力大,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周边风景区----
·三苏祠 ·东坡湖公园 ·环湖古迹
洪雅县旅游风景区
“绿海明珠”——洪雅县,“雅自天成”, 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位于成都、乐山、雅安三角地带,东接夹江县、峨眉山市,南靠汉源县、金口河区,西临雅安雨城区、荥经县,北界名山县、丹棱县,距成都147公里、乐山55公里、眉山50公里、雅安62公里。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全县幅员面积1935.16平方公里,生态资源丰富,森林复盖率达到65.7%,全县总人口为33.08万人,是全国首批“生态农业试点县”和“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县以水电、奶业、旅游、中药材为支柱产业。
全县山川秀美、河谷纵横、植被完好、环境宜人、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县内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品位优良,可以进一步挖掘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西南有名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县。瓦屋山、槽渔滩等龙头景区和县内原始森林、竹海、茶园、库区水域、畜牧草场、山区自然风光、古镇、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构成了洪雅自成体系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核心景区瓦屋山地处乐山、峨眉山、雅安三角中心地带,位于川西南旅游环线的交汇点和“三山”旅游环线的必经之道上,客观上可构成乐山大佛、峨眉山、瓦屋山、周公山国际旅游黄金干线,使洪雅与相邻品牌景区优势互补。瓦屋山景区“兰溪瀑布”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落差最大的瀑布(1040米),60万亩杜鹃为世界面积最大的野生杜鹃林,珙桐树被确定为我国珙桐天然基因库。
洪雅县经过10多年的旅游开发建设,已建成国家AAA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槽渔滩,并在国内具有较大知名度。已举办了两届“生态文化节”,五届瓦屋山“冰雪节”、“杜鹃节”,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周边旅游景点——
·瓦屋山 ·槽渔滩 ·玉屏山 ·高庙古镇 ·柳江古镇
丹棱县旅游风景区
丹棱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总岗山脉南麓,在东经103度---103度35分与北纬29度52分---30度08分之间。丹棱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唢呐)之乡”。东与东坡区毗邻、南与夹江接壤,西南同洪雅相连,西北与雅安名山为邻,北同蒲江联接,隶属眉山市。全县幅员面积4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万公顷(25.4万亩)。县辖5镇7乡,133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9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2万。
丹棱,南朝齐明帝时期称为齐乐郡。因县城之北有一赤岩山,岩高色赤有棱,隋文帝开皇13年(公元593年),定名丹棱县。自唐武德2年(公元619年)以来属眉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川西行政区眉山专区,1953年起属乐山地区(今之乐山市),1997年起属眉山市。
丹棱历史文化源流长,人杰地灵,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县内文人辈出,商贾云集。唐代书法家杨玲,五代诗僧可朋,北宋文学唐庚、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兄弟等都生长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现全县列入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古迹9处。建于北宋时的"大雅堂",原藏有杜甫诗碑三百余方,皆出于黄庭坚手迹,名闻遐尔。融汇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龙鹄山、竹林寺、老峨山等风景名胜区,瑰丽多彩,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艺术和鉴赏价值。
丹棱县属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气候,四季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水流资源丰富,有安溪河、丹棱河等大小溪河122条,年径流量3.5亿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库61座,库容量4430万立方米。县内生态环境优越,绿化率达94.9%,森林覆盖率达32%,属成都近郊少有的生态型“天然氧吧”。
丹棱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强工业、兴交通、调结构、美城市、增效益”十八字工作思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开明开放的意识,大力营造招商引资环境,吸引八方来客到丹棱投资,共谋发展,共铸辉煌。
周边旅游景点——
·大雅堂 ·龙鹄山 ·竹林寺 ·老峨山 ·黄金峡 ·梅湾湖 ·丹棱白塔
彭山县旅游风景区
彭山,古称武阳,始建于秦(公元前316年),至今巳有2300多年的历史,素以“忠孝之邦”、“长寿之乡”著称。县城北距成都52公里,南去乐山90公里,既与古镇黄龙溪、乐山大佛一衣带水,又同峨眉、瓦屋遥相呼应,是省政府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和成都平原经济圈重点发展县。
彭山现有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彭祖山风景旅游区。景区范围包括江口古镇和彭祖山(原仙女山)等景区,区内至殷商以来,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厚重,特别是其包涵的长寿文化、茶文化、汉代崖墓文化。
彭山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西汉王褒《僮约》所载“武阳买茶,扬氏担荷”之武阳茶肆,便位于江口镇桥楼子横街一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文字记载和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产地。
彭山具有古雅的历史文化。江口镇一带分布着5003座汉代崖墓,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实属国内罕见。2001年彭山汉崖墓博物馆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山的汉代崖墓中的浮雕“秘戏图”被郭沫若称为“天下第一吻”,“伏羲女娲” 画像砖及“摇钱树”等文物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分别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彭山的崖墓及其出土的文物,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的宝库,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的宝贵实物资料。
由于彭山特别是江口古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水陆交通发达,能攻善守,上行下达极为方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蜀王败死之战,岑彭、吴汉与公孙述之战,张献忠、杨展江口水战留下东寨门、关子口、将军湖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张献忠沉银等传说故事。
自然的造化,还留给了彭山钟毓灵秀的自然风光,特别是秀逸的府河风光,是观赏山水风光和城市、乡村风光的绝佳之处。府河自黄龙溪而下,蜿蜒曲折,水势平缓。特别是府南河交汇之处,水虽不深,却成“二龙戏珠”之势。府河左岸山峦逶迤,右岸沃野平畴,院林村舍,恬静幽雅。府河边江口古镇五里长
街依山傍水,沿河黄桷树枝叶茂盛,吊脚楼茶馆古朴典雅,秀丽的景色中多富传奇的故事和优美的传说,是成都至乐山岷江漂流旅游热线上观光访古的重要景点。
雄甲一方的区位交通。彭山县区位优势十分独特,有眉山北大门、桥头堡和成都后花园之称。境内可开发资源丰富,钙芒硝矿储量达45亿吨,页岩、矿泉水、浅层天然气储量丰富。彭山处于成都到乐山、峨眉山的黄金旅游干线,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前景。农富产品独具优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享有中国寿柑之乡称号。
周边旅游景点——
·长寿城 ·仙女山 ·彭祖山 ·象耳寺 ·江口汉代崖墓群 ·石龙沟
青神县旅游风景区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龙泉山脉尾端,建县于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以崇祀古蜀王“蚕丛氏衣青衣,教民农桑,民皆神之”得名。迄今已有1454年的悠久历史。这里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眉、苏轼第二故乡、中国椪柑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青神历来是蜀中旅游胜地之一,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岷江自北而南纵贯全境。城东11公里处、岷江之滨的古中岩,层峦叠翠,有“西川林示最佳处”、“川南第一山”的美誉,“岩壑胜景,不减峨山”,曾引来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杨慎等名士墨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此负笈求学三年并与其恩师之女王弗留下了“唤鱼联姻”的传世美谈。中岩是一处融宗教、人文自景观为一体,集山、水、林、泉成一色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岩下游,有瑞峰、汉阳两大古镇,有成片的汉代崖墓。岷江出境处的“小三峡”,水色山光充满诗情画意,当年李白“仗剑去国”时曾在此吟下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千古绝唱。还有德云寺、白塔寺、龙女寺、玉佛寺、青峡湖、仙姑湖等,或神奇,或秀美,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青神多竹,有“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之称。位于城南2公里处的国家AA级旅游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中国竹艺城,是一座翠竹生态园林和竹编艺术展示城。城内设有8个展厅,陈展四大竹编系列、古今中外2000多个竹编工艺品,集中展示了竹编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荣获国际竹编博览会金奖的“中国百帝图”、“颂伟人”、“八仙图”及世界竹编巨著“清明上河图”等竹编精品,代表了世界竹编艺术的最高成就。景区内可品竹肴、听竹乐、观竹景、赏竹艺,还可亲身感受竹编的乐趣。
青神多果,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
物产丰富。拥有两个“中国之乡”。竹编为“华夏一绝”,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椪柑以色、形、味俱佳,畅销不衰,被授予“中国椪柑之乡”。“平羌三峡”还盛产珍贵名鱼长吻鱼危(江团)。矿产资源有砂金、砂卵石,页岩(开采百余年)。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来的湿光、水条件,出产了丰实的农产品。
旅游景点多。有四川省旅游胜地之一,“西川林泉最佳处”之称的“中岩寺”。还有以巧、险、幽、奇等各领风骚的中国竹艺城,平羌三峡、汉崖墓、玉蟾寺、德云寺等景点。
周边旅游景点----
·青神竹编城 ·中岩寺 ·平羌三峡 ·汉崖墓
仁寿县旅游风景区
仁寿北距成都90Km,幅员2606平方公里。现有155.42万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4℃,年均降雨1009.4㎜,年均日照1196.6小时,无霜期312天。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文武双全的宋宰相虞允文,“东方梵高”石鲁、著名画家冯建吴兄弟和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黄汲清院士,历代人才辈出,教育兴旺发达。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黑龙滩水库誉为“西南第一海”、“成都后花园”,23.6K㎡的湖面镶嵌着85个岛屿,龙岩、淡水现字天下一绝。牛角寨大佛号称乐山大佛之父,1569尊石刻造像分布于全山,集儒、道、佛于一体的佛龛更是世界瑰宝。左青龙、右白虎的南宋虞宰相之墓保护完好,禾嘉中华溶洞群深达30Km,钟乳石千奇百怪,岔洞妙趣横生。
周边旅游景点——
·双堡牌坊 ·仁寿大佛 ·奎星阁
三,旅游资源特色
(一) 民人文化
眉山古称眉州,是北宋文人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乡,因苏轼名望最高、影响最大,且自号东坡居士,故眉山被称为“东坡故里”,在市区西南隅有自元代便改宅为祠的“三苏祠”可供世人缅怀凭吊、以祭圣贤。凭藉着苏东坡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的杰出成就,眉山又被誉为“中国词乡”、“诗书古城”。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宋大诗人陆游赞誉“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北宋文学唐庚、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兄弟等都生长在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上。
诞生了文武双全的宋宰相虞允文,“东方梵高”石鲁、著名画家冯建吴兄弟和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黄汲清院士。
(二) 长寿文化
彭山是中国长寿之乡。据考证,彭祖生于彭山,葬于彭山彭祖山。彭祖在彭山修道养生,留下了丰富的长寿养生文化,特别是彭祖长寿三大秘诀(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堪称中国长寿养身文化的瑰宝。彭祖长寿文化养育了彭山人民,至今日,彭山长寿老人随处可见,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彭山百岁以上老人比例高于全国17倍,为此,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在彭山拍摄了《中国长寿之乡——彭山》专题片,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映。彭祖养生保健思想与现代生态、自然的养生保健观相符,值得研究、总结和发掘。
(三)孝忠文化
彭山具有悠久的忠孝文化。汉代广陵太守张岗墓与西晋《陈情表》作者李密墓,遥遥相对,一忠一孝,享誉朝野,传扬至今,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江口镇一带分布着5003座汉代崖墓,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实属国内罕见。2001年彭山汉崖墓博物馆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古建筑、古遗址多而具特色
建于北宋时的"大雅堂",原藏有杜甫诗碑三百余方,皆出于黄庭坚手迹,名闻遐尔;蜀王败死之战,岑彭、吴汉与公孙述之战,张献忠、杨展江口水战留下东寨门、关子口、将军湖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张献忠沉银等传说故事;左青龙、右白虎的南宋虞宰相之墓保护完好。
(五)风景旅游资源点多面广
中有驰名中外的具有四川园林典型建筑特色的眉山三苏祠;东有享有“成都后花园”美誉的融湖光山色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仁寿黑龙滩;西有跻身“国家森林公园十佳”第三位的 洪雅瓦屋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槽渔滩;北有长寿文化之乡彭山的仙女山和彭祖长寿城;南有“蜀中名寺”青神中岩寺、平羌小三峡,距已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仅数十公里.
(六)宗教文化颇具特色
融汇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龙鹄山、竹林寺、老峨山等风景名胜区,瑰丽多彩,具有较高的历史、宗教艺术和鉴赏价值。
中岩是一处融宗教、人文自景观为一体,集山、水、林、泉成一色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德云寺、白塔寺、龙女寺、玉佛寺等。
牛角寨大佛号称乐山大佛之父,1569尊石刻造像分布于全山,集儒、道、佛于一体的佛龛更是世界瑰宝。
(七)多处国家级AA级以上景区
雅县经过10多年的旅游开发建设,已建成国家AAA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槽渔滩,并在国内具有较大知名度。已举办了两届“生态文化节”,五届瓦屋山“冰雪节”、“杜鹃节”,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彭山现有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彭祖山风景旅游区。景区范围包括江口古镇和彭祖山(原仙女山)等景区,区内至殷商以来,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厚重,特别是其包涵的长寿文化、茶文化、汉代崖墓文化。
中岩是一处融宗教、人文自景观为一体,集山、水、林、泉成一色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旅游景点
眉山瓦屋山
世界自然遗产,全国大型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位于四川省西部的洪雅林场境内,距成都180公里,面积104万亩,包括瓦屋山原始森林猎奇探险区、玉屏人工林海度假区、八面山寻古揽胜区等3个景区,她与峨眉山、乐山大佛构成了川西南旅游金三角。 瓦屋山森林公园最高海拔3522米,园内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生物种类极其丰富,有动物470多种,植物3900多种。其中,大熊猫26只,野牛300多头,猴子50多群。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数的60%,被誉为水的世界、洞的天下、花的王国、雪的摇篮、云的故乡、动植物的博物馆。有第四季冰川保留下来的孑遗植物珙桐(中国鸽子树)、桫椤、银杏、连乡、水青冈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其中杜鹃的天然分布面积达60万亩,天然珙桐林面积达30余万亩,被誉为“世界杜鹃花的王国”和“中国鸽子花的故乡”。此外,尚有观赏价值极高的百合花、报春花,龙胆花等天然名花。在海拔2830米、面积达11平方公里的瓦屋高原上,原始森林莽莽苍苍,108个泉眼涌流不竭,72条瀑布飞流直下,其中兰溪瀑布落差高达1040米,为当今世界瀑布之最。
眉山老峨山
老峨山是峨眉山的姊妹山。位于丹棱县城西╈0公里张场镇、王场乡、顺龙山辖区内,海拔1142米,幅员面积11 .8平方公里。其中,林区面积1.3万亩,突兀一峰独峙,雄踞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时有烟去在半山飘浮,尉为壮观。山形酷似峨眉,雄秀奇险幽,颇有峨眉山的架式。山中名胜古迹如金顶、舍身崖、九老洞、万年寺、伏鹤寺、一线天等,皆与峨眉山"同名同姓"。民间传说先有此山,后有峨眉山,故名"老峨山"。
眉山青神中岩
中岩,唐代建寺,川南佛刹丛林之一,素以“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著称。现坐落在上寺翠微峰下的“中岩书院”曾培育出大文豪苏东坡。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AA级旅游区。 中岩在青神城东黄金旅游线上,北距成都 120 公里 ,南抵乐山大佛 37 公里 ,水陆交通非常方便。景区地势平缓,老少皆宜。中岩风景名胜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常年气候温和,历代名人雅士留下石刻诗篇,摩岩造像遍布风景名胜区岩壁。景区内景点有:唤鱼池、牛头洞、千佛长廊、仙人床、玉泉岩、伏虎石、石笋三峰、诺巨那尊者、东坡读书楼、猴头石、“飞来凤”花谷、古涧道等数十处景物奇观。 景区内植被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银杏,各种名花异草遍布景区,还是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区,乃人文自然景观最佳处。宋代大文化苏东坡青年时代到中岩书院求学,曾亲笔提名“唤鱼池”三个大字于丹岩苍壁之上,潇洒豪放与日月同辉并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黄山谷玉泉品茗,刻《玉泉铭》与石壁上,文人雅士,达官显宦纷至沓来,吟诗品茗,形成玉泉碑林。范成大、陆游等也留下诗篇石刻。 中岩是成乐水路逍遥游的必游之重点景区。景区内旅游接待设施完善,餐饮、住宿、会议、娱乐配套服务,可同时接纳三百余人的团体旅游。中岩以其幽雅的住宿环境,独特的风味,热情周到的服务,欢迎社会各界朋友们观光旅游。
眉山彭祖山
穿越5里长街,领略历史与现代的美妙衔接,我们来到彭祖山旁,这里,就是古代长寿老人彭祖晚年定居和死后安葬的地方。彭祖,姓钱名铿,典籍记载和民间传言都说他获寿800多岁,是一位功高日月的长寿专家和实践家。传说彭祖一生自尧时起,历夏至商,曾为商贤大夫。彭祖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状生大师。他系统地研究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饮食和健康的关系,他所创立的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炼丹术,是中华民族长寿文化的瑰宝,润泽了后世千秋。彭山县委、县政府与有关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的18集电视连续剧《彭祖传奇》已完成后期制作,将在国内国外发行。
眉山三苏祠
眉山三苏祠是北宋时期 (960年-1127年)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行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于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眉山仙女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仙女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长寿之乡”彭山县东北部,地处成都至乐山、峨眉山黄金旅游线上,距成都国际机场仅40公里,是世界长寿文化和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面积50平方公里。 景区内有地势奇特,山恋蜿蜒直上,首尾环抱的天然太极地仙女山。山上有中国气功鼻祖、寿星彭祖的墓冢、彭祖祠、彭祖炼丹洞等历史遗迹;有展示彭祖长寿三大秘诀的养生殿、采气场、雉羹馆。还有造型巧妙的彭山双佛,一坐一立,立佛释加年尼高28米,坐佛多宝如来佛高24米以及亭亭玉立的仙女塑像,香火旺盛的宗教文化地慧光寺、险峻奇特的九天揽胜等20余处景点。 景区内还有最早的“武阳茶肆”江口古镇,“铁杆磨成针”故事出处李白读书台,汇萃彭山5003座东汉崖墓出土文物精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汉崖墓博物馆以及湖光山色的将军湖,仙女湖等名胜古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仙女山风景区丰富的长寿养生文化、众多的历史古迹,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到此观光、度假、科研、修身养性,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
眉山槽渔滩
槽渔滩风景名胜区位于洪雅境内青衣江上游,景区面积18平方公里。风景区内,古老的桫椤树群影映着碧绿的水面,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交相辉映,构成独特的江峡风光,饮誉中外。是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州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西门等。正殿、启贤堂、瑞莲亭为清康熙年间所建,近现代所建和修葺都以清代康熙四年的建筑为模式,使之成为一组典型的完整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变,怪石磷峋、飞瀑悬挂、鹰翔山谷、鹤立江畔。
眉山中国竹艺城
城内中国竹艺博物馆汇集中华民族竹文化的上千种竹编艺术精品,堪称竹的艺术宫殿。博物馆分三个展厅,第一展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竹艺城情况,陈列有国家、省、市及县领导题词和中外贵宾留影,古代竹制用具,古、近、现代粗犷竹编。第二厅展出高档竹编工艺品。有从炎帝到未代皇帝傅仪头像、价值5万元一幅的"中国百帝图",以及百子图、隐形观音、九龙屏、八仙过海、十八罗汉、三圣图、松鹤图、乐山睡佛等高级竹编展品,工艺精湛、炉火纯青、享有民间艺术瑰宝殊誉。第三厅殿中档竹编、立体竹编系列、竹编包装系列、瓷胎竹编等。厅内以竹编工艺再现新板桥春夏秋科四季竹,讴歌了"板桥竹,永不弯,挺一枝,压雪寒"的圣洁品格。
眉山江口古镇
江口古镇位于四川眉山市境内,是四川省的3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迄今已历时2000余年。江口镇地处彭山县城东北,南接永丰乡,西临彭溪镇隔岸相望,东毗黄丰镇。因其地处府南河二河的交汇处,故名江口。 镇内遍布古遗址,古墓群,五里长街,古店铺、吊脚楼、古榕树等古建筑群相映成辉。此外,镇中还有仙女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
眉山汉王湖
洪雅汉王湖又名总岗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竣工于1972年,位于洪雅县汉王乡总岗多悦镇、正山口乡再西行里,公路畅通。汉王湖属青衣江水系一支流--香樟河,筑坝蓄水,承灌洪雅、丹棱两县11个乡5万亩农田。汉王湖集雨面积达28平方公里,水域面2067700平方米,湖长15公里,水均深17.1米,主湖湾有10条,长约7公里。湖中有170余座青山环抱,有九湾18坳之称。
眉山黄金峡
黄金峡位于丹棱县城西24公里仁兴和和王场乡境内,座落在总岗山麓,下起仁兴乡罗河桥,上至王场乡继承桥,峡长7 .5公里,是以自然原始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 自汉代起,名僧云集黄金峡,
早在西汉新莽地皇二年就修建了黄金庙,又名博济庙。然后又修筑开通了黄金堰, 造福于百姓。黄金峡两岸壁立,对峙如门,其崖笔立陡削起码插云天,形成雄伟壮观的"一线天"。"瀑布峰腰落,山根峡口横;虎狼蹲石影,戈与吼潭声;天自洞中出,人从岩缝行;到来幽趣处,时看白云生"。
眉山象耳寺
象耳寺,在距县城以北十五公里象耳山中。层岩峭壁,神工鬼斧,奇态万状。"象耳"旁有一岩约十丈余宽,上刻"象耳"二字,字径约二尺余。象耳风光迷人。寺周有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环抱,松柏茂密,斑竹万竿 ,青翠欲滴。寺前太白湖,主叉道总计长达10华里以上,曲折回环,山水一色,荡舟其间,静得出奇。
眉山东坡湖
眉山东坡湖公园位于眉山县城东郊,东面紧临岷江大堤,南面岷江大桥,西面紧邻代坝小区,北接王家渡自然水域,陆地面积300亩,水域面积约100亩,该公园由四川联合大学建筑规划设计,于1997年6月破土动工,1998年12月31日竣工并开园剪彩,历时共1 年半,东坡湖公园的建成,结束了眉山设行政建制1500年来没有公园的历史。
眉山梅湾湖
梅湾湖,又名梅湾水库。位于丹棱县城西中隆乡梅湾村,距县城6公里,是七十年代大兴水利时建造的人工湖。集雨面积15.3平方公里,总库容1015万立方米,设计灌面3.16万亩,属中型水利工程,居丹棱水利工程之首。控灌丹棱镇、中隆乡、何场乡和唐河乡,还承担着丹棱县城市面上供水任务。
眉山望月湖
源起于"蛤蟆望月"传说的望月湖位于眉山县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两河口水库,该湖距眉山县城22公里,座落于眉山县郑军乡境内,交通方便,风景秀丽,与香火旺盛的华藏寺毗邻,相距六百余米,遥相呼应,各具特色,互为补充。
眉山寨子城
寨子城位于丹棱县城西北约30公里处,车行可直达。途经多悦镇、正山口乡再西行5公里即至。关于寨子城的传说各说不一,但这座建于清代的古城堡确实吸引着不少游客。寨子城所处寨子山独立方表,东西南三面深涧,只有北面小道上山。寨子城内有龙庙,常年香火不断,朝山朝庙,品尝豆花斋饭已成为寨子城一道别有情趣味的风景线。 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其旅游资源的开发,逐步完善配套设施,游客在此餐饮食宿休闲娱乐都十分方便。远离城市的喧哗,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寨子城给人们带来乡情野趣。寨子城附近的两河口水库也是游人们观光游览胜地。
眉山白鹤林
在眉山县伏东乡胜龙村10组,有个千鸟去集的白鹤林。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森林茂密、鸟语花香;红砖碧瓦的千年古刹--息台庵掩映其间;在息台庵北后的棋盘山下,有一股清澈醇美的观音泉水自贡岩层中汩汩而出,泉水醇美甘甜,闻名遐迩。 白鹤林离省道106线1公里左右。1998年,胜龙10组村民修建了一条宽8米,长800米的道路,直通白鹤林。白鹤林山峰连绵,东有扎营山、观山、西有棋盘山。在观山和棋盘山之间有一条宽60米,深800米的山沟。1 989年该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成了一平方公里的绿化区。1996年7月,因山色葱茏,林木繁茏,引来了白鹤、灰鹤、斑鸠、野鸡等十多种鸟类,两三千只飞鸟落户于此。当地群众认为千鸟云集此地,是好的兆头,吉祥的象征。
眉山牛角寨大佛
牛角寨大佛,位于今县城北35公里的文宫区高家乡鹰头村,海拔760米,南、北、西三方群山连接,层峦迭嶂。东面俯视,沃野千里,近观鹰头水库,远眺简阳三岔湖,银光闪闪。牛角寨摩崖造像主要由牛角寨、坛神岩两大部分组成。寨上原有"大佛阁"、"观音堂",人民公社化时期被拆除,千株古柏一伐而空。寨下怪石林立,如狮、如象、形态各异,依其状每石取名为望乡石、香炉石、雷打石、望海石、鸭子石、奶奶石等,石块平坦地方有亭、台等建筑残迹。据县志载,牛角寨系明未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修,现寨上建筑已毁,尚有一养马石缸仰天而立
眉山平羌峡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眉山市,辖东坡区、仁寿、彭山、洪雅、丹陵、青神一区五县,眉山市作为四川盆地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来已久,为郡、州、专区治所历时1430年,废县归州直隶700余年。 眉山市人文旅游资源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历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苏氏三父子,有长安画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梵高”、“画坛怪杰”的石鲁和中国著名书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冯建吴。
眉山中国长寿城
彭山,是汉张纲晋李密的故乡,城市雕塑"忠孝之邦",成为彭山人弘扬传统美德的警示与见证;彭山,是古代长寿老人彭祖的生栖之地,长寿文化源远流长,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彭山百岁老人的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彭山,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彭山,有享誉中外的汉崖墓群、古战场遗迹等。而这一切名胜古迹,都囊括在"中国长寿城"大型旅游项目之中。
眉山龙鹄山
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200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眉山市,辖东坡区、仁寿、彭山、洪雅、丹陵、青神一区五县,眉山市作为四川盆地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来已久,为郡、州、专区治所历时1430年,废县归州直隶700余年。 眉山市人文旅游资源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历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苏氏三父子,有长安画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梵高”、“画坛怪杰”的石鲁和中国著名书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冯建吴。
眉山奎星阁
奎星阁,位于丹棱县城中心地位,属奎星街一段。始建于清乾隆重元年(1736年),后毁于战火,于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1988年将古阁修葺一新,重放光彩。 奎星阁阁基占地196平方米, 基宽14米。由须弥座、阁身、宝顶三部份组成。高29米,为四重檐八面体攒尖式木结构建筑,青灰简瓦屋面,维修后改为琉璃瓦。檐额、瓜头、撑弓等均精工雕饰。全阁用八十柱,层层设梯,可登顶观览全城。底层用八檐柱、八廊柱、八金柱构成主体,其中,八金柱贯通阁身,每层构架迭次向内缩收一个步架到第四层,接底金柱则成为檐柱,故另设八根金柱,该金柱在山檐重力下起杠杆作用,将其挑起,使之微微离地,成为"真武阁"式的"悬柱"建筑,这是奎星阁的建筑特色之一,而奎星阁八面宽度互不相等,又是该阁的又一建筑特色。
眉山双石牌坊
双石牌坊,位于仁寿县城东南部50余公里的禾加区中华乡牌坊村,距牌坊村小学东方200米,南北向,两坊上下对列,一条南北走向的石板大道贯穿其间。两坊间距44.5米,依所处地势由低到高分别编为一号坊和二号坊。 一号坊建于清光绪七年(1882年),是清王朝为表彰徐母杨氏"夫死从子"和孝敬老翁钦旨建造的"节孝坊"。坊高11.17米,宽7.16米,四柱三开 间格局,明间空(宽)2.52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顶,牌楼式仿木结构,筑宝瓶式坊顶。全坊用109块石料构成,有90龛戏文和民间故事造像。装8个雕花云板,8支镂雕雀替,石柱前后分立8尊镇门兽,或狮或象,十分威严。两面对联各二副,序文各一则,大梁上方正中是显赫部位,南雕九龙绕"圣旨",北则七龙盘"旌表",尤为别致。
眉山江口崖墓
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地区彭山县江口镇岷江东岸上。该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于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以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崖墓为大宗。 崖墓以江口镇梅花村为中心,在塞子山、高家沟、盐井沟、打鱼沟、油房沟等地点都有分布,面积30.4平方公里,现存崖墓4580座。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型墓。墓葬的雕刻画像和出土文物为研究当时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眉山大雅堂
大雅堂,是集唐代诗圣杜甫诗和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法艺术为一体的诗书堂。原址在丹棱县城南高庙沟,建成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九月,堂内珍藏诗碑三百余方。黄庭坚为之题名"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刻碑存在于堂中。 历经南 宋、元、明各代,收藏了名家咏大雅堂的诗、词、文、赋百件,洋洋洒洒,蔚为诗、书艺术大观。史载成语"不登大雅之堂"就典出于丹棱大雅堂。明未清初,战乱频繁,大雅堂建筑被毁,诗碑埋于土中。
五,特产
玉蟾茶——四川眉山河坝子乡特产玉蟾茶,因玉蟾寺而得名。玉蟾茶色香味俱佳,堪称茶中珍品。
文宫枇杷——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盛产批把,是当地极富盛名的特产,文宫镇因此被誉为“中国批把之乡”。文宫枇杷品种多样,色泽鲜艳,皮薄肉厚,柔软多汁,清香味浓,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彭祖寿柑是四川省彭山县1992年引入日本品种,经改良选育而成的桔橙杂交新品种。彭祖寿柑"品名已由工商局正式注册。彭祖寿柑果实大、色泽鲜红、质地细软,肉质纯甜,果香味浓,品质上乘,无核或少核。
眉山脐橙——四川眉山特产脐橙是眉山众多果品中的上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眉山县开始对脐橙进行选优繁育,培育出了果大色鲜、味美品优的“眉山脐橙”,多次被评为全国优质水果,眉山县由此被评为"中国脐橙之乡"。眉山脐橙产量上百万吨,个大,皮薄,肉甜,属橙中极品。
特色小吃
老峨山人间美味“跑步鸡”——在说到老峨山美味之前,先了解一下原材料的来源地峨山村。峨山村位于老峨山景区山腰,海拔1000米左右,村民们受老峨山景区委托养殖各种家禽,你家养鸡,我家养猪,他家养兔,养殖方式都是半圈养,“类似于野生”。这里的鸡有一个很无敌的名字,叫做“跑步鸡”,每天跑上跑下,到处找虫子野菜吃,锻炼得一身都是“肌肉”。之后,各种家禽由景区高价收购,大厨们就用这样的原材料做菜,什么白斩鸡、红烧鸡、炖鸡汤,各种花样做出来,一吃到口中就化了渣,味道浓香。对比起来,平时在城里嚼鸡肉完全就是一团棉絮。
除了家禽,这里还有人专门上山采集野菜。首推美食千佛菌,也有人称它灰树花,餐厅把它用来干煸、炒肉、炖鸡,吃在嘴又光又滑,口感很像芋头,带着山野的清新。据说,这种食品补气养血,十分营养。
这里的“半野生猪肉”熏制的腊肉也很有特色,熏制时加有茶叶,因此吃在嘴里,不仅有腊肉的口感,更有茶叶的清香。
丹棱冻米巴是这里最出名的甜点小吃。玉米叶子包着发酵之后的米浆和着猪肉、红糖一起蒸出,颜色又红又亮,吃起来又糯又滑。
青神烤全羊——青城中岩寺美食,让人垂涎三尺,以岷江河鱼红烧、清烧、醋溜、酸汤、烧烤为主,并率先推出生态香木烤羊。外脆内爽、风味独特、声名远播,成为中岩一绝。
烤全羊有个专门的架子,很大,为能架上整只肥羊;架子下是炭火,由师傅转动架子,并配合地洒上佐料。烤熟得等上个2小时
六,眉山特色美食介绍
川菜盛名远洋,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
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
东坡鱼 ——选一条活鲤鱼,去鳞洗净,掏去内脏,在鱼的两肋用刀深划五道口子,接近鱼刺,抹上盐, 或煎或煮都可以。煎即麻辣煎烩:放入油锅,炸至半熟,放入姜、蒜、酱油、豆瓣、滴入少量 曲酒,拌以葱花、芜须、花椒粉、少量糖醋,趁热食之,味道鲜美可口。煮即素淡清炖:放入 清水中煮,俗称江水煮江鱼,加入葱、姜等汤成乳白色时,再加入盐少许。须要注意的是盐不能放入过早,过早则汤发黄。起锅时再加少量胡椒,其味更加鲜美。
张记芝麻糕 —— 仁寿县张记芝麻糕厂生产的张记芝麻糕,是仁寿独特的地方名特产品。张记芝麻糕是继承先辈方和独特的生产工艺,按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优质材料精制而成,其产品已有百多年历史。 张记芝麻糕其味馨香,糕质细嫩,柔和化渣,甜而不腻,润肺补身,营养丰富,老幼皆宜,深受消费者喜爱,并多次获得产品和质量荣誉。
龙眼酥 ——状似龙眼,底部圆实,表面千层重叠,造型美观精致,醇香可口,入口化渣,是眉山传统食品之一。
东坡肘子——东坡肘子是苏东坡制作的传统名菜。它有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特点,色、香、味、形俱佳 ,有人称其为“美容食品”,外宾赞颂它“可列入世界名菜”。眉山的东坡肘子制作,比苏东 坡的作法有较大的改进;首先在选料上,只选猪蹄膀,洗净后放入清水中炖,炖至八分火色, 将肘子捞起来,再上蒸笼蒸。经两次脱脂后,肘子已达肥而不腻、粑而不烂的境地。食用时有 两种形式:一是清汤式。即将蒸熟的肘子取出,放碗内,灌以炖鸡的汤,若无鸡汤,白开水也 行。加少量盐、少许葱,即可。最好另碗盛酱油,食时蘸点酱油,其味更鲜。二是佐料式。即 将蒸熟的肘子取出庭 碗内,将配好的佐料浇上,即可食用。眉山的东坡肘子佐料十分讲究, 由17种原料组成,具有鲜明的特点,且适合东、南、西、北的客人和海外友人的口味。
七,人文风俗
瓦屋山道教文化
四川眉山地区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是古代蜀中著名的道教仙山。瓦屋山以海拔2830米的气势,矗立在川西盆地。作为四川境内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其清幽典雅的神仙境界,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瓦屋山是张陵在蜀中创教的据点,具有悠久的道教历史源流,渗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神韵。
洪雅瓦屋山地处青衣江流域,秦汉时期的主要居民是羌人。这支羌人因生息在青衣江上游,人们称之为青衣羌。源自芦山的青衣江,后因羌人归附汉朝,又称为平羌水。东汉顺帝(126-144)时,张陵入蜀传教,开始建立道教教团的创业活动。张陵为青衣羌多姿多彩的文化所吸引,他率弟子奔赴青衣江流域,建立起平冈治教区。青衣羌人很快受大道的感化,成为奉道的五斗米道道民,洪雅瓦屋山道教源流从此产生。
从张陵蜀中传教的历史可以看出,青衣羌是最早皈依五斗米道的少数民族,平冈治是张陵早期传道建因此,洪雅瓦屋山道教源远流长,实为巴蜀道教张陵之所以选择巴蜀传道,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蜀中自秦汉以来,就盛行黄老之学,这里民风淳朴自然,老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张陵时期的道教有多种名称,因其收取信米五斗的特征而称五斗米道,因天师张陵而尊称为天师道,因传播正一盟威之道而称为正一道。在张陵祖孙三代传教时期,民间多称为五斗米道,这是民间对此派道教的俗称。据《舆地纪胜》记载:洪雅境内修道的仙人有葛由、鬼谷子、李阿、尹真人、瞿君、葛仙翁、句度、皇甫坦、陶道人、回道人、尔朱真人、落魄仙、黄观福。葛由是一位修仙的羌人,相传周威王时葛由在蜀中出现,蜀中王侯追随他上绥山,最终都求得仙道。因此民间有谚云:“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至今在瓦屋山还有这样的风俗:瓦屋山中建有一些笋棚,里面备有米、盐、柴、灶:供过往的猎人、采药者及路人取用,过往者也总是根据自己需要,适可而止地予以补充。这显然是五斗米道义舍的遗风。《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记载五斗米道:“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停传教。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则病之。”从洪雅瓦屋山的义舍民俗可以看出五斗米道制度的深远影响,瓦屋山地区的民居:在建造房屋时必雕刻一条木鱼,悬挂于屋檐下作为辟邪装饰物,这种图腾饰物风俗的渊源,来自五斗米道对水的崇拜,《三国志》卷八《张鲁传》注引《典略》,载五斗米道的请祷之法说:书病者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五斗米道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是道民常行的请祷之法。五斗米道对水的信仰,衍生出对鱼的崇拜,《华阳国志》卷八说:咸宁三年春,刺吏浚诛犍为民陈瑞。瑞初以鬼道惑民,其道始用酒一斗,鱼一头,不奉他神,贵鲜洁……瑞自称天师,徒众以千百数。陈瑞手下有祭酒领导信众,并有道民活动的传舍,显然属于蜀中天师道的流派。瓦屋山地区民居悬挂木鱼的习俗。许是陈瑞天师道鱼崇拜的遗风。洪雅县间相传瓦屋山夜有神灯,道教青城山同样有神灯的传说,认为是仙道的灵异显现所致。
丹棱唢呐
四川省丹棱县的唢呐艺术,历史悠久,独树一帜。经过文化艺术家们多年的挖掘整理提高,先后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艺术节和大型经贸活动演奏,名震巴蜀,享誉全国。去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唢呐艺术之乡”。
据《丹棱县志》记载:丹棱人吹唢呐源于宋代,“鼓乐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丹棱人把唢呐叫做“鼓乐手”,实为“吹鼓手”的意思。又称为“吹打”,在丹棱农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口毛声口毛息蛮难过。”丹棱县双桥镇隆兴村76岁的尤仕贵老人,吹了一辈子唢呐。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晓得丹棱
人吹唢呐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旧社会办丧事做得起大道场的有钱人家都要请唢呐奏乐。当然,穷人家办丧事,请不起人做道场,我们还是要去吹打,有口饭吃就行了。”由于丹棱唢呐的音量大,穿透力强,极富感染力,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都很喜爱这种乐器,农村婚丧嫁娶,老人祝寿,过年玩灯,欢庆丰收和城镇企业开张剪彩,工程竣工典礼,大型文体、经贸活动,甚至送子参军或上大学等等,总免不了请唢呐队“表现”一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丹棱人吹唢呐,吹奏大多是单个进行的,即便数人一齐奏,也是简单的齐奏。演奏的曲目、形式都处于低层次的即兴随意表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丹棱县委、政府下大力气狠抓全县唢呐队伍的发展普及工作,组织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发掘唢呐的源头活水,收集、整理和研究唢呐文化,并吸取了巴蜀文化中采茶戏“灯腔”和“茶腔”音乐的内涵和特色,设计编导出了新的唢呐艺术表演形式,服务于经济建设,满足农民文化生活需求。县上专门组建了丹棱县唢呐艺术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建立了唢呐文化网络,同时在部分中、小学校开设唢呐吹奏课,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和比赛活动,发展壮大了唢呐吹奏表演队伍,涌现了一批“唢呐之家”和“唢呐之乡”。同时,市政府命名丹棱县为“唢呐之县”。
“丹棱唢呐艺术团”在中国艺术节、中国国际风筝艺术节、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表演和眉山东坡文化节等盛大的开幕式表演中,来自丹棱唢呐风采,全国、省、市电视台和报刊都作过专题报道。丹棱唢呐艺术团的演奏不但讲究“粗细结合”,而且熟练地表现了加花、减字、变换调式等吹奏技巧。将单声部唢呐改配为高中低三个声部,配上极富四川风味的打击乐器,如高边锣、亮边锣,大钹、铙钹、大云锣、木鱼、盆鼓、大鼓等等。混声哼呜伴唱,加上手持笙、箫、琵琶、箜、篌、阮等乐器和身着艳丽的唐代宫女服饰的舞蹈者的舞蹈,整个表演队在旌、旗、幡、灯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吹吹打打,翩翩起舞。歌、舞、乐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不仅可听,而且可看,可谓赏心悦目!
四川省音乐学院教授张放看了表演后说:“丹棱唢呐艺术团的表演鼓板分明,高昂悠扬;时而饱满圆滑,和谐悦耳;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委婉曲怨,如泣如诉。极富感染力,不愧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彭祖长寿养生文化
彭山素有彭祖是我国上古时代夏殷时人,距今3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素以长寿著称,是典型的长寿专家和实践家,史载寿高880岁。彭祖长寿绝非天帝恩赐,而是他养身有道。他精于医术,长于烹调,注意饮食,调和阴阳,喜爱体育锻炼。彭祖又是美食家,具有高超的烹调技术,他烹制的野鸡汤鲜美无比,被誉为“中华第一羹”。屈原在《天问》中有:“彭铿斟雉帝何飨”的词句。斟是调和之意,雉是野鸡。说彭祖烹制的野鸡,上帝特别喜欢。
彭祖还是中华气功的祖师爷,是长寿导引行气术的创始人,他把吐纳行气和形体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长寿导引行气术。目前国内不少气功师正对彭祖长寿功进行发掘研究,出版专著,并据此进行锻炼,以达到促进智力开发,防病治病,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于两性生活与长寿的关系,彭祖并不赞成禁欲,认为和谐的性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活力,并能养生延年。所以,神气导养,使人不失其和。
彭祖研究长寿之道,留下了丰富的长寿养生文化,特别是彭祖长寿三大秘诀(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更是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
“长寿之乡”的美誉,全县32万余人中,常年保有百岁老人十几位,占十万分之4.7—5,这个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倍以上。其中奥秘,系与彭祖有关。彭祖生于彭山,长于彭山,晚年终老于彭山,可见这里的自然环境与长寿养生的特关系。
彭祖是我国上古时代夏殷时人,距今300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素以长寿著称,是典型的长寿专家和实践家,史载寿高880岁。彭祖长寿绝非天帝恩赐,而是他养身有道。他精于医术,长于烹调,注意饮食,调和阴阳,喜爱体育锻炼。彭祖又是美食家,具有高超的烹调技术,他烹制的野鸡汤鲜美无比,被誉为“中华第一羹”。屈原在《天问》中有:“彭铿斟雉帝何飨”的词句。斟是调和之意,雉是野鸡。说彭祖烹制的野鸡,上帝特别喜欢。
彭祖还是中华气功的祖师爷,是长寿导引行气术的创始人,他把吐纳行气和形体运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长寿导引行气术。目前国内不少气功师正对彭祖长寿功进行发掘研究,出版专著,并据此进行锻炼,以达到促进智力开发,防病治病,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关于两性生活与长寿的关系,彭祖并不赞成禁欲,认为和谐的性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活力,并能养生延年。所以,神气导养,使人不失其和。
彭祖研究长寿之道,留下了丰富的长寿养生文化,特别是彭祖长寿三大秘诀(导引术、膳食术、房中术)更是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
青神竹艺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青神先民们就生产、生活方面广泛用竹。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間(827-835),青神就用竹编篓填石修建青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鸿化堰,拦岷江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成篼筐盛东西,编成簸箕养蚕、编成扇纳凉等。到了宋代,青神竹编扇就比较精兵细美觀了,据传东坡在青神“中岩书院”就读时,就用竹扇驱打蚊虫和取凉。到了明代(1517年),青神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称余翰林)。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成的,样式非常精美,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到了青光绪年间(1875年),青神的竹编扇就相当精美了,被列为朝庭贡品,称为“宫扇”,被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民国时期,以竹扇为代表的竹编工艺水平有新的发展,能够编花、编字。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县内曾组织几十名竹艺巧手,用细竹丝编织出一批军用斗笠,帽沿上编有“抗战到底”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天庙乡的艺人艾正星,用很薄、很细的竹丝编成扇子,扇面上还编有“抗战到
底”的字,用以送友人。
建国以后,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得到新的发展。除保留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品(如晒簟、箩筐、簸箕、篼、篮、鱼具、筲箕、蒸笼、灯笼等30多种)的基础上,新编织了一批工艺水平较高的工艺产品:如六十年代大批生产的“圆边细竹扇,扇面上编有花纹、图案,编有“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天下名山”等字样。
“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发展到竹编挂屏。当时新发明一种“坐标方格编织法”。将人物、花鸟、山水风光等图案编织在竹枕席、挂屏上,虽不很逼真,但已很相似了。当时的代表作有编有“文化大革命万岁”、“斗私批修”等等字样的细篾扇;城厢镇徐家编的“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像挂屏等等。这批竹编工艺品,在当时很受人们喜爱,都争相购买,远销外地。
七十年代,以胡志海为代表竹编世人(已故),组建了一个街道工艺厂“集美工艺厂”。他在竹扇上大做文章,先把字变成各种图案(如龙、凤等),再把整个扇面编成图案,进一步编织条幅、挂屏。唐代的“马”和韩俞的诗“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就是他最得意的代表作。
八十年代,殷超竹艺师,首创了“描图快速编织法”,这种新方法比原来的“坐标编织法”又前进了一大步。它将图纸放在竹丝下,象小学生“描红”写字一样,照图案编织,比原“坐标法”功效提高5倍以上,而且编出的作品比原来更逼真,更生动形象,艺术含量颇高,堪称竹编艺术奇葩。这种新工艺发明后,名人字画、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就跃然竹编画面上。产品种类数以百计。可以说是竹编艺术上的一次飞跃,进入了崭新阶段。
九十年代到20世纪末。青神竹编艺术发展到叫鼎盛时期。竹编艺术产业化,成为地方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具有规模大、艺术含量高、品种多、效益好的特点,在全国独占鳌头,2000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仁寿“抬工文化”
如火六月,漫步在“高峡出平湖,当惊天下殊”的黑龙滩水库大堤,脚下跺着一方方条石,手抚无语石栏,有谁能想到,在这不会说话的石头的缝隙里,“镶嵌”着仁寿人民当年震天响地的“抬工号子”,至今,仿佛还余音袅袅。
20世70年代初,仁寿抬工队伍修筑“西蜀第一海——仁寿县黑龙滩水库”,黑龙滩水库蓄水达3.6亿立方米,修筑大坝所用石块达28万立方米,所搬运的石块可从仁寿城一直铺到北京城。因当时无现代搬运工具而靠全县的抬工队伍完成。据当年参加建设的匠人介绍,上万人的抬工们此起彼伏喊出的号子声,简直比打雷还响。
号子《黑龙滩壮歌行》,就表观了黑龙滩的雄伟气势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色:
昔日那仁寿县哟,十年那九年旱哟,靠天来吃饭咧,生产好艰难咧,一九那个七零年,兴建那黑龙滩嘛,民工齐奋战哟。
干渠那绕山转哟,毛渠那到田间哟,引来岷江水咧,灌溉万亩田咧、如今那个黑龙滩,大南那更壮观嘛,题碑最耀眼哟。
宾馆那处处有哟,商品那都齐全哟,观光多方便咧,跳伞又乘船咧。三月那个黑龙滩,鸟语那花更香嘛,青山绿水间哟。
盛夏那黑龙滩哟,碧波那好乘船哟,绿水惹人醉咧,潜水游泳欢咧。金秋那个黑龙滩。花果那堆满山嘛,硕果枝头挂哟。
隆冬那个黑龙滩,荡舟那山水间哟,惊动鱼儿跳咧,水鸟湖上旋咧。旅游那个黑龙滩,七十那二岛现嘛,盘龙戏猴趣哟。
龙岩那今犹在哟,作画那岩上边哟、泼水现字绝咧,乐趣说不完咧。人民那个最好客,多来那黑龙滩嘛,千年游不够哟。
抬工们为啥要喊“号子”呢?据说在仁寿广泛流传这样一句话:“石怕唠”,即在匠人抬石头或采石头时,只要喊上号子,就会忘记负重之苦,减轻负重之累。抬工号子,有着为劳动者协调行动,统一步伐,渲泄感情,活跃气氛,分散精力以减轻在抬货物时的劳累等作用。一般以七字句为主,也有五言和七字以上的长短句。音调协调,铿锵上口,句式整齐,诙谐幽默,其内容丰富多彩,一般以宣扬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为主,也有评论时局,叙事抒情的,也有根据本地人物、事件编写的,有歌颂好人好事的严肃号子,也有打趣调情的花花号子。抬匠们用这种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来指挥整个集体的行动,俗有“不唱号子路难行”之说。抬工唱号子称作“天盘”,脚步称作“地盘”。有一个独唱,也有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其脚步有“大闪”和“细闪”两种,抬大闪的由“三腔四号”起步。领唱发音,众人合唱—腔时肩膀接触抬扛,唱二腔时将打柱抽取,三腔起点子(用力不起步,使被抬物产生抛动),四号起步行走。抬细闪的由领唱发音,合唱起步。号子分“上腔”和“下腔”。以七字句为例,前面四字为上腔,后面三字为下腔。上腔的尾音未落,下腔的就接上腔口。高低快慢随路途中的上坡下坎,转弯倒拐,路窄遇阻等劳动场面的变化而变化。
仁寿抬工队伍由4人抬到8人抬,再到16人、32人、64人和128人抬,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他们抬的货物最重的能达2吨多重。
仁寿过去由于乡村田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较多,路面宽度只有40—50公分左右,交通十分不便。仁寿人没有用牲口托运货物的习惯,货物运输全是靠肩挑背磨,往往是男的抬,女的背,而较重的货物靠一个人的力量则无法完成搬移任务,因此,
抬工队伍主要完成较重的体力劳动。抬工们在劳作中创造、流传下来的“号子”,自然形成了独具韵味的仁寿“抬工文化”。它堪称勤劳朴实的仁寿县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口头文学,是把较强的体力劳动与民间歌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民间文化资源。仁寿“抬工文化”底蕴丰厚,遍布于仁寿城乡,不论文化高低,不论男女老少,优秀号子千人唱来万人传。根据曲调和步伐的不同,大体分为东边,南边、西北三支。全县60个乡镇,共有抬工号子30000多首,有抬工队伍约7500个,6万余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劳动工具逐渐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所抬之物也越来越少,但“抬工文化”却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仁寿文化主管部门把抬工号子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利用,不断丰富其内涵;把抬工号子用于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了由过去的抬实物,逐渐衍变为今天的抬历史文化名人模型,抬地方工农业特色产品等;由劳动场面变为上街搞游艺,进而搬上文艺舞台。仁寿抬工队伍,现仍活跃在全县广大乡村,为100万农民奔小康大显身手。虞丞乡等6个乡镇2002年被县委、政府命名为“抬工文化之乡”。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踊跃参与,仁寿抬工文化表现出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与活力。
海螺石的来历
在青神中岩寺正殿门前,有一块海螺石。人若口吹,必发出“嗡嗡”的声音。
相传有一天傍晚江洪暴涨,几乎淹了中岩下寺山门。江中突然发出“嗡嗡”的怪叫。人们误以为妖孽作崇,人心惶惶。
次日清晨,江河落平。中岩下寺外的江心河滩上,堆积着不少未被洪水冲走的杂物。人们争相寻捡,发现一块大如簸箕的鹅卵石。石之腰部两侧各有一个拇指大的洞孔,两洞幽邃相通,但不透光,口吹所发出的声音,正与江水涨潮时发出的怪叫相同。
消息传开后,毗邻中岩寺的红莲寺和尚闻讯赶来,声称是本寺山门垫坐石,因连天大雨而失踪。几个和尚合力搬抬,鹅卵石纹丝不动。在旁围观的中岩寺小沙弥笑道:“依我看,这块鹅卵石想在中岩寺受香火礼拜,它怎想再回红莲寺去垫坐闻臭屁呢?”红莲寺和尚闻听此言很不高兴,遂与小沙弥打赌,若他能搬动此石,就归中岩寺所有。小沙弥并不多言,用手轻轻拾起鹅卵石,头也不回的回到了中岩寺。
从此,海螺石安家中岩寺。过往游人,无不上前吹之而后快。
东坡文化节
巴蜀民间节日何其多。但以东坡命名的节日却非眉山莫属。大自然的厚爱,使眉山成为川西平原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一门三杰(苏洵、苏轼、苏辙)的绝伦文章,特别是苏轼惊人的成就,更使眉山以“三苏故里”闻名于世,遂有“千载诗书城”之美称。
“三苏”得于父子三人齐登科。老泉之凝炼。 东坡之豪放,颖滨之冲雅,数千年文化长河,哪家可比?特别为人们称道的是东坡之雄,雄就雄在他罕见的全才。 诗有“苏黄”,词有“苏辛”,文有“苏欧”,画有"苏文", 字“苏字”,而且医药、食品、体育、音律、园林等无所不精。地以人传。因“三苏”而得名于世的古眉州,而今已是一座百代名城。
相传,从南宋伊始,民间便自发地开展在经念"三苏"为主的文化活动,那时,家家户户吟“苏诗”、唱“苏词”、练“苏字”已世蔚然成风。难怪陆游在环湖瞻仰东坡遗像时欣然赞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每至清明,更是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人们扶老携幼,结伴而行,或去环湖荡舟,或往苏坟山吊抚,或登连鳌山赏迹,或上蟆颐山踏青,或来苏宅(现三苏祠)怀古。苏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翠竹掩映,环湖的碧波荡漾,蟆颐山的古木扶疏,野趣十足,使人神往,令人崇敬。午间小憩,人们席地而坐,共进野餐。饮一碗以优质红梁和老人泉为料,按苏轼酿法精工酿制的"苏酒",登临望江楼,把酒临风,那态,喜气洋洋,那味,好香好醇;品一块按东坡的享饪技术制作的佳肴“东坡肘子”、“东坡鱼”,那肘子肥而不腻,粑而不烂,那鱼,好鲜嫩,好精美。
八,旅游资源排序
根据资源价值、开发条件和市场潜力将全市主要旅游资源综合排序如下
(一)一级(导向性)旅游资源:
1、国家森林公园瓦屋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槽渔滩、彭祖山风景旅游区、中岩国家AA级旅游景区
2、三苏祠、江口汉崖墓级博物馆
(二)二级(重要性)旅游资源:
1、仙女山、龙鹄山、玉屏山、老峨山
2、仁寿大佛
3、平羌小三峡、黄金峡
4、青神竹编
5、兰溪瀑布
6、黑龙潭
7、丹棱白塔、大雅堂
(三)三级(配套性)旅游资源:
1、长寿、孝忠、茶文化
2、柳江古镇、高庙古镇
3、特色餐饮及民俗民风
4、象耳寺、竹林寺
九,旅游资源评价
眉山市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深厚,各种文化、民俗民风享誉巴蜀、名扬海外;自然旅游资源多彩多样、物种丰富,形成多个国家级保护单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景观。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价值。
(一)文化丰富多样、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多种特色文化。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橘花节、洪雅台会、瓦屋山杜鹃节、冰雪节、瓦屋山国际道教文化节、仁寿的枇杷节、丹棱的唢呐艺术节、老峨山“六月六”(农历)朝山会……
(二)旅游资源分布广,旅游开发潜力大
眉山市江山秀丽,旅游资源点多面广,东有"成都后花园"之称的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千岛之湖”仁寿黑龙滩、西有“瓦屋寒堆春后雪”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瓦屋山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槽渔滩、南有苏东坡青年时读书的“蜀中名寺”青神中岩、“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平羌小三峡、北有长寿福地彭祖山以及“南州胜迹古祠堂”三苏祠等名胜古迹。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价值。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好
眉山水陆交通发达。成(都)昆(明)铁路由北至南经彭山、眉山两县,境内有客、货站6个;成(都)乐(山)高速公路、成乐公路(省道103线)、国道213线纵贯南北,省道106线由东向西横贯全境,三纵一横公路网络交汇于眉山、仁寿;北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40公里,南离乐山大件运输码头70公里;岷江、青衣江流经彭山、眉山和洪雅。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较为完善,为眉山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11:2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6298947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眉山旅游资源概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眉山旅游资源概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