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

更新时间:2024-02-08 09:28:21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破坏性地震)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

一、什么是精神分析疗法

又叫心理分析疗法(Psychoanalysis therapy)、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启蒙者是催眠术的先驱者麦斯麦,弗洛伊德创立并发展和完善了精神分析学说。它通过内省的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的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到发泄;并对病人所提供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病人领悟,从而改变原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达到治疗目的。

从事心事分析的治疗者必须熟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关于潜意识和意识的、以及各种心理防卫机制的知识。会谈的目的是分析病人所暴露的、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资料,使病人意识到焦虑情绪的根源。会谈的方式一般是在安静、温暖的房间内,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椅上,面朝天花板,便于集中注意力于回忆上,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会谈的时间每次约45~50分钟,每周会谈5次。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2年之久。长期的会谈才能获得病人足够的心理资料,加深病人与治疗者的关系。使治疗者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性格形成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病人通过会谈也逐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为改变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二、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潜意识理论

1、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与意识。意识是人能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是意识的。潜(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层部分,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以后的各种欲望,由于社会标准不容,得不到满足,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意识是虽然此时此刻不能意识到,但可以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或在没有干扰时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深藏于意识之后,是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弗洛伊德把它形容成浮在海里而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我们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内容,但我们大多数的动机是潜意识的。潜意识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各方面的行为,人的重要行为表现是源于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动机和内心冲突。

精神分析学说以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点,所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那个样了”的真正原因,它设法将潜意识的东西进入意识中来(如采用自由联想法),然后通过自我认识,以摆脱心理问题和不良情绪。精神分析的目的和价值在于它能够挖掘出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创伤和痛苦经历),使之被召回到意识中来。学生借助于老师的分析、解释,理解这些关系,彻底顿悟和认识自己;老师再加以疏导,使学生宣泄并消除深藏在潜意识中童年的精神创伤、心理矛盾和痛苦体验,最后矫治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2、遗忘,是存在而不能进入意识的经验。无意识经验进入意识会遭到抵抗,抵抗来自稽查作用。稽查作用后期为超我替代。

3、潜(无)意识活动的病理意义

(1)潜(无)意识活动的表现形式:过失、梦、精神病状态

(2)测定潜(无)意识的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分析(被压抑的思想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过错的形式表现出来)、幽默(可以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被压抑的思想)。

(二)人格结构理论

成年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超我、自我、本我。

1、本我:原始力量的来源,通过遗传获得,完全处于无意识中。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求直接的肉体快乐。受快乐原则支配。是个体发生史上最古老的人格结构成分。

2、自我:人格结构的表层成分,在个体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是本我与环境关系的协调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超我:人格的道德维护者,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由良知和自我理想两部分构成。受唯善原则支配。

其功能是对“本我”与“自我”的约束,压制“本我”的冲动,怂恿“自我”以道德性目标来替代现实性目标,力求达到完美境界。

本我、自我、超我必须和谐发展:“本我”的功能是力求保护自己。“超我”的作用是在社会规范的原则下,控制与监督自己的行为。“自我”充当两者的协调者,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本我”的欲望,另一方面又要符合“超我”的标准。本我和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人就可能出现不正常行为或躯体上的疾病,一旦“本我”失去所有控制,人就会成为精神病学生。

三、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方法与适应症

(一)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

1、自由联想法:即是由施治者诱使病人讲出头脑中的一切事情,不管这些想法与主题是否有关、多么零乱、不合逻辑和羞于启口,都得引导其讲出来,从而便从求治者所述词句、事件和想象中,推论其间的联系,把压抑的动机召回到意识中来。

一求治者曾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述说了许多有关自己的生活琐屑,弗洛伊德从中注意到了两个细节:一是说他喜欢眺望远处的烟囱,每当看到那高耸的烟囱飘出浓浓的或淡淡的烟雾,特别是晨曦或夕阳作为背景时,便感到十分爽意。二是求治者讲叙了有关自己的一个笑话:一日大雪封山,我与几个看山人被困在山中小屋里,唯一可做的便是围着火炉闲谈消遣。当火越烧越旺,室内温度不断升高,有人感到热不可耐,便要我回头看看墙上挂的温度表。我回头一看惊呼道:“难

怪这么热,已近摄氏90度了。”众人“轰”的一声笑起来,原来我把华氏度说成了摄氏度。于此,弗洛伊德把几点联系起来:烟、火、日出、日落、口误温度都与温度有关,而且是“高温”,烟囱更是阳具的象征。他便断言此人有严重的手淫习惯。那人闻言,脸脖子红了。那种被压抑的、羞于启齿的动机被召回到意识中来,再施予弗洛伊德的“再教育”,治疗的关键段落便告完成。

由于自由联想的方法要求治者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事情,而求治者又可能经常受到一些障碍,即“阻抗”,施治者就得设法穿过阻抗区,将无意识召回到意识中来。

2.梦境分析法。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常梦的显像揭示梦的隐义。梦的工作(曲解)形式:凝缩作用(用某件事的部分象征性地代表全部)、综合作用(以显梦中的一种思想代表隐义中许多思想的结合)、位错作用(把不愿被意识接受的观点移植为象征性的等同于或乐于接受的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一定表明未来怎样,但它可能说明以前如何。他认为梦是人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满足的方式可能有三种情形:一是愿望的直接满足。如梦见吃东西,刚出一个馆子,又进另一个馆子,见到什么都想吃。这极可能是因为当时你腹内空空,的确需要进食。二是愿望的反向满足。如梦见得到了一笔奖金,欣喜若狂。那么事实可能是近日单位评先进,你极想得到却无你的份,也即中国人说的“梦反”。三是愿望的象征满足。如某男士接连两晚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骑马,每次跨上去,便被马摔下来,总想驯服它,却终究驯服不了。心理老师说:“你是否最近在追求一个女孩,但常遭冷遇?”这先生不由得十分佩服。

常说梦是无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弗洛姆在其著作《梦的精神分析》中说:“柏拉图与弗洛伊德一样,把梦当作我们内心无理性野兽天性的表现。”但是,弗洛伊德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完全肆无忌惮的,由于“检查官”或“看门人”的作用,梦境常得经由化装后才能象征性地呈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说:“梦的表面意义无论是合理的或荒谬的、明了的或含糊的,我们都不会理会,这决不是我们所要寻求的潜意识思想。”

同样的梦境可能因梦境分析者对其显意、隐意及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韩文领在《怎样解梦》中,把科学解梦概括为:“解梦者可根据析梦的需要,询问这类梦境的出现是经常的或偶然的,做梦者的体会是什么,做梦者平时对梦是否有兴趣,做梦者生活的顺递,再结合做梦者的性别、年龄、素质强弱、性格、职业、服装、音容笑貌、近时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3、移情与反移情分析。在“自由联想”中,对移情反应的分析又成为关键。在移情中,求治者根据过去积累的信仰体系和态度,对施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无现实根据的情感或期望,并将其视为自己的配偶、父母或仇人等。施治者在对求治者进行治疗时,便应假定自己将在训练治疗中制定出的问题,此即“反移情”。这既有利于使求治者的自由联想穿过阻抗区,又有利于通过移情分析真正了解求治者情感生活的重要线索,还可将求治者产生的新依赖有所预防。

4.阻抗分析:即由罗森首创,是一种现代心理动力学疗法,施治者不是去等待求治者产生顿隔,而是提出自己的解释并且向其直接陈述这些解释。施治者采用通俗的语言,让求治者产生一种看得见或通过视觉能增强的思想,以切断求治者的习惯和避免对基本关注的防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和妄想型精神分裂证。但对那些思维混乱和退缩型病人或心理障碍者也很适用。

直接分析疗法不象传统的心理分析疗法那样通过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或对梦境和过失作一番分析再去接触“原始冲突”,然后剥去其伪装,化潜意识为显意识,待求治者产生顿悟后方施予“再教育”。它也不象认知疗法那样把一般的情绪都看成是由认知发动和维持,以为把歪曲的认知予以矫正便可使紊乱的情绪条理化,行为便有良好的适应。但直接分析疗法又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有相似之处。在形式上,它更像认知疗法中合理情绪法和领悟疗法,即都是向被分析者直接进行陈述和解释;在理论上,这又与传统的分析疗法一样,把求治者的原冲突区域的解释常常集中于性欲。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适应症:

癔病、心理创伤、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适应障碍。

四、心理防卫机制

指由一定的动机所发动,目的在于避免心理上的紧张、痛苦、不快以及遭受挫折后可能产生的心身疾病、神经症和精神病。常见的心理防卫(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合理化(文饰)、仿同、投射、反向作用、躯体化、置换、幻想、以及补偿和升华等。

(一)潜抑

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冤枉。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抑了。

(二)合理化(文饰法、自我安慰)

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行为反应这是此种。

(三)仿同

是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如,大学生常以一些历史名人、科学家,或小说中所欣赏的人物、老师甚至同学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建立自己心中的榜样,并依照榜样进行积极的自我激励与自我暗示,用成功代偿挫折。

(四)投射

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

(五)反向

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一般情况下,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形左实右”的现象。如有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如:自卑的同学往往表现出高傲自大;对异性充满向往,却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等。

(六)躯体化

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

(七)转移

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例如,在学校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常把对同学和老师的怨气转到家人身上,以此平静心情。

(八)幻想

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境界,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九)补偿

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十)升华

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得满足。例如攻击性的愿望不能随处乱用,但可能从打球或射门中得到满足。如貌不惊人的大学生最初在社交活动中受到制约,于是他们在学问、个体思想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品德优秀,为同学所瞩目。

(十一)退行(幼稚化)

指因遭受挫折,而使自己的心理活动退回到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幼稚的行为方式应付当前情景的现象。如某一女生刚入校,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失败了,感到很“委屈”,无法进行理智分析和对待,不吃饭,也不上课,成天蒙头大睡。

(十二)自居

以选择性的模仿来弥补理想的我映射出的自己的不足、缺陷、挫折,获得自我确认。

(十三)酸葡萄和甜柠檬

贬抑自己追求不到的东西或美化自己的不如意。

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人的发展阶段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观:

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性心理的发展若停滞在某一阶段(固着或退行),就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

(二)艾里克森人生发展八个阶段:详见P18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

第二阶段:自动性与羞怯或疑虑(2?4岁);

第三阶段:主动性与退缩内疚(4?7岁);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率(7?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50岁);

第八阶段:完善感对悲观失望(老年期)。

▲人生每一阶段:危机与转机共存。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继续发展。

六、精神分析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一)对中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价值

目标是注重对来访者人格结构的调整,对个体的内部动力进行重组。表现在:

1、帮助来访者对自己人格中的无意识内容获得更多的了解。以便那些被压抑的观念获得领悟。

2、帮助来访者顺利通过早期未能解决的发展阶段,摆脱个体功能的“固着”,消除那些幼稚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有效的生活、学习与工作。

3、帮助来访者有效地对工作和生活环境进行调整和适应。

(二)对中小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局限性

十分耗时(3-5次/周,有时长达几年);一般要有医学背景;许多概念不容易被理解和交流;对人的认识局限在“性”的方面。

第二节 行为主义治疗理论

一、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与基本过程

(一)什么是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或条件反射治疗,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人们的异常或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行为治疗强调,病人的症状即异常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历程中,通过条件反射作用即学习过程而固定下来的。

(二)理论假设及其特点

1、核心思想:人类的行为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适应不良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加强训练,可以摈除不良旧习,重塑新的健康行为方式。

2、理论假设:(1)非适应性行为也是习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

(2)个体通过学习消除那些已经习得的不良行为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自己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3、特点:

(1)不研究人的内心活动,只观察研究外部可见的行为,适应不良行为也是条件反射或通过学习形成的行为模式。目的就是矫正适应不良行为。

(2)对过程关心较少,只注意对求助者的行为观察和分析,帮助他确定特定的治疗目标。

(三)基本过程

1、确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以制定治疗目标;

2、选择适当的治疗技术与方法设置有助于“靶行为”发生的情境;

3、强化希望出现的“靶行为”或接近“靶行为”的行为;

4、持续地记录“靶行为”的变化过程。

二、行为治疗过程中的常用技术(基本方法)

(一)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nsitization)

又称交互抑制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普(J?Wolpe)创立和发展的。

系统脱敏疗法对有明显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恐怖症、强迫症特别有效。

(二)满灌疗法(flooding therapy)

又称“冲击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虽都是将病人置于(暴露)他所惧怕的情境中,但前者是采取缓和的、逐步消除;满灌疗法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

著名行为治疗专家马克斯(Marks)在谈到满灌疗法的基本原理时指出:“对学生冲击越突然,时间持续得越长,学生的情绪反应越强烈,这样才能称之为满灌。迅速向学生呈现让他害怕的刺激,并坚持到他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是不同形式的满灌技术的共同特征。”

满灌疗法可被用于包括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广泛问题也有效。

(三)厌恶疗法

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此疗法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用引起躯体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病人发生不良行为的同时感到躯体的痛苦反应,从而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使其逐渐消退。

厌恶疗法应用于:酒瘾、戒烟、贪食、吸毒和性变态者。

(四)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Relaxation therapy)又称松弛疗法、放松训练,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剌激而紊乱了的功能。

实践表明,心理生理的放松,均有利于身心健康、起到治病的作用。像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坐禅、德国的自生训练、美国的渐进松弛训练、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其共同特点是松、静、自然。

渐进性的放松训练是对抗焦虑的一种常用方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相结合,可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恐怖症,且对各系统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五)其它技术:模仿学习、角色扮演、决断训练、强化。

第三节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

一、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理论的基本理论

(一)理论基础:

1、人在本质上是好的。每个人都必须而且只能对自己的事情作出自主地选择,他们最终都要对自己的生活和事情负责。

2、相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的潜力;

3、相信人能自我依赖、自主自立;

4、强调以人为本、人的成长,侧重研究人的价值与尊严;

(二)核心思想

1、发展的自我成长观,即针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对来访者提供援助。

2、要在安全的气氛中尊重来访者的主体性、自尊心,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咨询。

3、由来访者主导心理咨询过程。

二、以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的特点

1、注重心理咨询的气氛:友好、支持、温暖。治疗者的责任是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使病人感到温暖,不受压抑,受到宽容和充分的理解。

2、注重构建真诚的咨访关系。治疗者这种真诚和接纳的态度,会促使病人重新评价自己和周围事物,并按照新的认识来调整自己和适应生活。例如一名口吃的女孩,对许多事恐惧,感到自己无能,当她发现治疗者对她的态度完全不同于父母和老师时,她想:“这个老师能够接受我,即使我有明显的缺点,那么为什么我不能接受自己呢?”这往往是转变的第一步。当她逐步理解到自己的价值,放弃了那些歪曲的、不真实的自我概念时,她就会认识到,她所不能接受的是母亲要求她说话字字正确,给人留下好印象,以致每当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时总感到不舒服。“即使在别人面前显得笨拙,那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是一个害羞的人,但至少我对人是真诚的,从不虚伪。”最终使病人更准确地接受她真正的情感和态度,并相应地校正她理想中的自我。

3、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病人是一名辍学青年,工作纪录不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的,在女人中厮混,曾因流氓行为被拘留过。最近由于酒后开车被吊销了驾驶证。他原以为治疗者会以权威者的口吻对他说教。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借助于容忍的气氛,他愈来愈多地谈到自己,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治疗者给予鼓励和支持,使他逐步认识到行为的愚蠢,生活的漫无目的,但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以往遇到麻烦他总是归罪于别人,治疗深入后他才知道,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只能责怪自己。他一直过着不负责任的生活,讥笑那些安分守己的人。由于他内心不协凋,支持这种玩世不恭的轻率态度,而事实上他还是羡慕生活充实的人。治疗者对他接纳的态度,使他也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同时激发出自我实现的潜力,使他的自我概念趋于完整,与情感体验更协调一致。不再干傻事,接受现实的价值观,对未来的生活具有责任感和信心。

4、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5、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咨询倾向(非指导性治疗的技巧)

与一般的指令性心理治疗比较,罗杰斯治疗反对操纵和支配病人,很少提问题,避免代替病人作出决定,从来不给什么回答,在任何时候都让病人确定讨论的问题,不提出需要矫正的问题,也不要求病人执行推荐的活动。

三、“以人为中心”的咨询过程的步骤

来访者主动求助→咨询人员说明情况→鼓励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接受、认识澄清来访者的消极情感或隐含、影射的情感→促进来访者成长的萌动→接纳来访者的积极情感→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帮助来访者决策→咨询效果的产生→扩大咨询效果→来访者的全面成长→结束咨询。

四、“以人为中心”咨询技术的基本顺序

(一)指导性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的基本顺序

①提出非常特定的问题;

②讨论、说明或提供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③指出对话的主题,但让来访者自行发挥;

④向来访者提出活动方面的建议;

⑤确认来访者谈话的主题;

⑥列出证据,说服来访者采纳有关的行动建议;

⑦指出需要纠正的问题或条件。

(二)罗杰斯采用的非指导性的会谈治疗技术的基本顺序(“助人自助”)

① 认识病人方才以某些方式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② 对病人从一般举止、特殊行为和以往谈话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和态度进行解释或认识;

③ 提出交谈的话题,但是让病人发表意见和展开来谈;

④ 确认方才病人谈话的中心意思;

⑤ 提出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答案只限于“是”或“不是”,或提供具体情况;

⑥ 解释、讨论或提供与问题或治疗有关的情况;

⑦ 用病人对治疗的反应来说明和解释交谈的情况。

由此可见,来访者的活动明显占优势,咨询人员的技术就是服务于来访者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

第四节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一、理性情绪治疗的基本理论

(一)人具有生物性的、先天性的两种心理倾向:

一是理性思维,它是合理的思维,使人珍惜生命,通过思考和学习推动行动,迈向人生理想和价值的目标;二是非理性思维。使人迷信固执、自怨自艾、缺少涵养、无端焦虑、自毁前程、盲目冲动或者要求自己和他人十全十美。

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即不合逻辑的思维引起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二)健全的人的基本品质

自我兴趣、社会兴趣、自我指导、高耐挫力、灵活机变、有创造性的追求、能接受不确定性(挑战)、科学地进行思维、自我接洽、冒险精神、追求长远的快乐、现实主义、在情绪困扰时保持理性。

(三)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11种非理性信念??绝对化的要求。

1、自己必须获得周围人的喜爱和赞许;

2、自己必须是全能的;

3、世界上坏人很多,必须给他们以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4、生活中不应该出现不如意的事情;

5、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困苦,这种压力太大,实在受不了;

6、人的不愉快都是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

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要时刻加一提防;

8、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一切,这是无法改变的;

9、人是需要依赖他人生活的,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物作为后台;

10、人必须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否则情感无处寄托;

11、人生中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有完美的解决办法。

(四)ABC性格理论

1、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该理论建立在艾利斯(Albert Ellis)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

①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②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③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存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④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⑤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2、ABC的内涵

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ve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如两个人遭遇到同样的激发事件――工作失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产生了很大的情绪波动,在总结教训时,甲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再犯错误,努力工作,把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由于有了正确的认知,产生合乎理性的信念,所以没有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乙则认为发生如此不光彩的事情,实在丢尽脸面,表明自己能力太差,怎好再见亲朋好友,由于有了这样错误的或非理性信念,再也振作不起精神来,导致不适当的甚至是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例如:两个人一起在街上闲逛,迎面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走过去了。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对此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人却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仍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作。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关系。

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称之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往往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3、造成病人的情绪障碍的非理性观念的特征

①要求的绝对化(demandingness)这是非理性信念中最常见的一个特征,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常用“必须”(must)或应该(should)的字眼,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然而客观事物的发生往往不依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常出乎个人的意料,因此怀有这种看法或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的困扰。

②过份的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对事件的评价以偏概全,表现在一方面在自己的非理性评价,常凭自己对某一事物所作的结果的好坏来评价自己为人的价值,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其结果常导致自暴自弃、自责自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如当面对失败就是极坏的结果时,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另一方面对别人的非理性评价,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其结果导致一味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和愤怒情绪。

③糟糕透顶(awfulizing)认为事件的发生会导致非常可怕或灾难性的后果。这种非理性信念常使个体陷入羞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不安、极端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而不能自拔。这种糟糕透顶的想法常常是与个体对已、对人、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要求绝对化相联系的。

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本疗法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病人改变其认知,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来替代非理性思维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非理性信念所带来的情绪困扰的不良影响。

二、理性情绪治疗的具体步骤

(一) 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阶段

这是治疗的最初阶段,首先治疗者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病人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根据所属性质和病人对它们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分类,从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

(二)领悟(insight)阶段

主要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或症状是什么,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寻找产生这些症状的思想或哲学根源,即找出它们的非理性信念。

在寻找非理性信念并对它进行分析时要顺序进行:首先要了解有关激发事件A的客观证据;其次,病人对A事件的感觉体验是怎样反应的;第三,要病人回答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恐惧、悲痛、愤怒的情绪,找出造成这些负性情绪的非理性信念;第四,分析病人对A事件同时存在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看法或信念,并且将两

者区别开来;第五,将病人的愤怒、悲痛、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和不安全感、无助感、绝对化要求和负性自我评价等观念区别开来。

(三)修通(working throngh)阶段

这一阶段,治疗者主要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病人非理性信念。用夸张或挑战式的发问要病人回答他有什么证据或理论对A事件持与众不同的看法等等。通过反复不断的辩论,病人理屈词穷,不能为其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这一阶段是本疗法最重要的阶段,治疗时还可采用其它认知和行为疗法,如布置病人作认知性的家庭作业(阅读有关本疗法的文章,或写一与自己某一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报告等),或进行放松疗法以加强治疗效果。

(四)再教育(reeducation)阶段

也是治疗的最后阶段,为了进一步帮助病人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还要探索是否还存在与本症状无关的其它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病人学习到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这样就达到建立新的情绪:如解决问题的训练、社会技能的训练,以巩固这一新的目标。

由于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disputing)是帮助病人的主要方法,并获得所设想的疗效(effect),所以由ABC理论所建立的本疗法可以“ABCDE”( Activating events/ Believes/ Conquence/ Disputing/ Effect)五个字头作为其整体模型。

中学生心理辅导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9:2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557011376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学生心理辅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学生心理辅导.pdf

标签:病人   行为   情绪   治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