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难受反义词)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1)现有人口545万,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除川、滇、大小凉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一代比较集中外,多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擅长于抒情长诗的创作。
彝族长篇抒情诗,在中华民族的文学体裁中,有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2)已故文学大师茅盾曾云:“然而正因抒情必当自然而发,适然而止,故抒情诗大概都是短章。”就整个诗歌发展历史而言,前辈之见,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彝族来讲,或对彝族抒情诗而言,有影响、更有特色的却是长篇抒情诗。长篇抒情诗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覆盖之宽,却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和《我的幺表妹》,在金沙江两岸彝区广为流传,是两首深受欢迎的优秀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即《阿姆尼惹》,是凉山彝族地区最流行的一首歌。它常常是在姑娘出嫁时咏唱,因此又称“哭嫁歌”。彝族过去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妇女实际上成为生产、生育的工具,毫无人权可言。《妈妈的女儿》就是梁山彝族奴隶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
艺术概括和典型再现。
《妈妈的女儿》以反映彝族妇女追求婚姻自由为主题,它通过一位嫁到远方的彝族姑娘哭诉自己悲哀的一生,对奴隶社会的买卖婚姻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表达了广大彝族妇女对自由婚姻和 幸福生活的渴望。诗中写道:“叔爷父兄们,馋了吃狗肉,/狗肉止不了馋;喝了狗汤,/狗汤止不了渴;/冷了穿狗皮,狗皮抵不了冷;/穷了就卖女儿,卖来的身价算不得财富。/好好的女儿哟,但已换成酒喝,/肉已换成钱用,女儿不走也得走了!”
“好好的女儿哟!饭菜不好,/上顿不好,下顿会好;/衣服不好,这件不好,那件会好,/夫妻两个不好,却是一辈子的苦恼啊!”这些语句句句像是妇女的血泪凝成的诗句。它痛快淋漓地揭露了买卖婚姻的本质,是对人吃人社会的无情揭露,它采用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的手法,通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抒情还是叙事,都紧紧扣住儿女的苦、哀、怨,如哭如诉,感人至深,在表现手法上,又大量运用彝族口头诗歌的比喻、反衬、夸张、反复咏叹等手法,独具特色,是彝族叙事诗中的精品。
《我的幺表妹》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爱情长诗。作品以一个人的口吻,唱出了与心上人悲欢离合,最后相约逃过金沙江的动人故事。作品特色是叙事不多,但真情横溢,爱心毕露,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重叠复叹,营造出凄怨悱恻,情绵意缠得艺术气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诗的语言在众多的彝族长诗中,是最
华丽、最精彩的一部。现录一节如下:花蓝蓝的高山上,五彩的云霞绕着太阳转;甜蜜蜜的夜空里,闪亮的星星围着太阳唱,我的表妹哟,千万个伙子的心思离不了你啊,叫我怎么不想你?金黄黄的菜花被太阳晒软了,我勇敢的啊略想你想憨了;千万个蜜蜂为了鲜花在唱歌啊,叫我怎能不癫狂。我的表妹哟,象江一样淌不完。唱起表妹歌哟,我三天想死死不掉,我三天想哭没有声,七年过了十三年啊,表妹歌能不能唱得完?《我的幺表妹》是彝家全体创作的歌 ,长诗通过一个十八岁的妇女临嫁新娘之口,唱出了那千回百转的苦歌、让人心碎、叫人泪下。真实反映了凉山广大妇女精神上饱受折磨,生活上饥寒交迫,思想上抑郁哀怨的写照,是她们凄楚辛酸一生的历史记录。《妈妈的女儿》和《我的幺表妹》抒发的是一段漫长社会的全民族之情,的确是全民族的歌。也就是这两部抒情长诗深邃的社会意义所在。
彝族抒情长诗是彝族文学史上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闪耀在祖国西南高原上,它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即可简括为四个字:跳、叠、悲、朴。“跳”即“跳歌”,也称“踏歌”,彝族人民俗称打歌。据《蒙化志稿》“婚丧宴客,恒以笙箫,杂男女,踏歌,时悬一足,做商羊舞。其舞以一人居中吹笙,以一二人吹箫合之,男女百余唱土曲,其腔拍节皆视笙箫为起止。”魏宝山龙潭殿文龙亭下的《踏歌壁画》生动地勾画了上述热闹场面。彝族的抒情长诗必然伴和着“打歌”、“打跳”、“跳乐”,这是它突出的特征。“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家处处是歌场,生活
离不开水火,彝家离不开打歌,”巍山彝族人民与“打歌”有着密切关系,“芦笙一响,脚板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现今巍山彝族打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总的是以芦笙,笛子伴奏指挥的歌舞,舞的步伐以十二步和七步两种。舞步又分为“三步一颠、六步翻花、半翻半转、两翻半转、三翻三转”等样式。唱调子时两脚轻踏小动作的半翻半转,唱完一段打歌调,舞步随即进入高潮,跳激烈的三翻三转,舞步的各种队形,舞姿动作基本以脚步动作为主,配合腰、肩、手自然摆动。有“斑鸠吃水、喜鹊登枝、小鸡啄米、母鸡蹲窝、苍蝇搓脚、毛驴打滚、等.表演队形有“单圈、两圈、背靠背、心对心、脚对脚"等名称。各地打歌,由于地区不同,风格不同、动作也不同。可见打歌是我国民族民间的宝贵遗产,是彝族人民有益的健康大众化的文艺、体育、娱乐活动。
此外,《哭嫁歌》、《嫁女歌》等长诗抒发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抒发姑娘命运的坎坷悲酸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彝族抒情长诗,抒情之际,间杂以舞蹈,舞蹈的“打歌”恰恰说明它的原始性。它继承古代诗歌的特点,保留诗、歌、舞的 紧密结合的古朴形式。有的跳歌是节日的纽带。如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腊月底的春节、二月的祭龙之时都要尽情地跳;有的跳歌则是在婚庆、丧葬、做斋、祭祀时进行;如滇中的“跳狮子”。 打歌在春秋战国之际,就有打歌的习俗 。《诗经、卫风、考》就记
载得十分明白。秦汉之际《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看着倒颇类似藏族的“跳锅庄”。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奏陶唐氏之舞。听葛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是汉代打歌的生动记录。打歌,历久不衰,皆有文字记录:“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刘禹锡的“竹枝词”:“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明清之时,“跳歌、踏歌”习俗,遍及祖国西南。如滇南彝区文人就有“打秋灯夕女蛮多、鼓吹声中半绕傩;无限欢歌狂不足,月斜犹唱?k儿歌。可见当时“打歌”的盛况庞大,历史渊源之悠久。
其次:叠、三段复叠的艺术手法是彝族抒情长诗的又一特色。彝族抒情长诗的创作方法,有对比、对偶式的抒情句式。武定的《潮歌》:“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搞得人不是站来不是坐,你是不是想你的妈妈?嫁过的女人看得出来、背水时在井边哭泣,眼泪水拌得她走不起路。”“情动而言形”的这样朴素句式,非常含蓄,是姑娘想妈妈、感叹自己命运多舛,或是思念情人呢?让唱“潮歌”的人各自思索、想象、联系自己身世、一生的酸楚而抒唱自己的不幸。彝族抒情长诗的另一创作方法是譬喻不嫌其多,措辞务抒其情。如云南永仁一带《妈妈的女儿》:“太阳走了山坡不是 暖房,黑暗来了山上没有路走。乌鸦回到山上去了,喜鹊回到坝区去了,山猹回到山腰去了,彝人回到彝区去了,汉
人回到汉区去了, 山上放牧的人回家了,山谷里种地的人回家了,坝上收播的人回家了,绵羊亮晃晃地回到房后了,山羊黑黝黝地回到岩边了,猪群慢腾腾地回到水草地上了,鸡群黄澄澄地回到屋檐下来了,女儿回到妈妈身边了,向妈妈问安来了。”这里以十二件人事、比喻女儿回来向妈妈问安。这正如古诗文所云:“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繁缛”创作风格。
此外在彝族抒情长诗之中,三段式的复沓反式,是彝族抒情长诗的主要修辞方法。如:“杜鹃正开花,山顶喜盈盈。青松正发芽,山腰喜盈盈。彝家姑娘正成长,竹寨子笑盈盈。”又如云南滇东一带的酒礼歌,《不知哪里是落脚的地方》等诗,皆运用了三段复沓、复叠的修辞手法。喜者令人笑声不断,悲者让人失身痛哭。彝族抒情诗的三段式的复沓的创体方法的形式及个作者,在婚丧节日,习俗等重大活动中产生一股强烈的激情和创作欲,形之于情的正是多次比喻的应用,则已加深感情浓度,加强语言表现色彩,这正是彝族抒情长诗产生的社会和思想基础。
第三、悲。彝族抒情诗歌中的悲怆特色。
彝族人民抒情长诗《哭嫁歌》在描写商讨婚嫁事的地方说:“来到富人家,以为想买地,商量到房后,以为要买房;商量到亲戚,以为要打仗;商量到下辈,嫁女早已定……”从此中可以看出,婚嫁是父母亲友操办的。姑娘到底愿嫁不愿嫁?这也由不得她们说,于是姑娘们很不平,愤愤的挖苦控诉道:“乌蒙山顶上,荞子豆子一起撒,荞长豆不长,豆子没长时,荞子当作豆。
豆子长大后,掀开荞子让豆长……乌蒙山脚下,一家房子里,有男又有女,女长男也长,男没长成时,姑娘当作儿子养。儿子长大后,姑娘出嫁让儿子。”诗句真可谓尖刻,但是女人们都是这么唱过来的,谁也不见怪。这样,等女儿的“泄愤”结束后,长歌又转入“诉苦”。唱尽父母养育儿女的艰难,和抚养女儿的恩德。而且暗示女儿,出嫁后切不可忘记父母亲友,“诉苦”是在小心翼翼的猜测中结束的:明早天亮时,姑娘要出嫁,她今记得吗?她今想妈吗?……彝族《哭嫁歌》,是彝族婚姻的真实写照,是一本记录彝族婚俗的百科全书。
彝族抒情长诗的凄凉悲怆的风格来自苦难的社会生活。彝族的《哭嫁歌》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铸成的血泪悲歌。这也就是《哭嫁歌》这类抒情悲歌的社会基础。悲惨的激情来自生活,传承这种悲凉和感情尤其成长的土壤,千百年来难以摆脱的苦难现实,用传唱《哭嫁歌》来抒胸中之怒,固此,《哭嫁歌》成为广大彝族妇女共同心声情感的传承。激励成千上万的人们喜爱它,欣赏它,使人欲罢不能;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这种悲歌形成的艺术传统的自然形式,不能不谈事彝族抒情诗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四、彝族抒情诗具有朴素的美。诗往往以庄严的场面,重大的历史事件,描述主人公的舍己为公来表现其悲壮,有“笳拍饶歌”之声,抒情叙事诗则以独特的环境,通过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显示其明丽、悠扬。抒情诗则
以自己山村景观,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频繁的琐事来展示内心的激情、展示那朴素、自然之美。表兄思念表妹,他期盼表妹变成鹰、云彩、月琴来实现两人见面的愿望;快嫁的女儿却以雁鹤同栖、白鹤笑了,雁南正哭泣,作为可怜的象征,借现实生活的极为朴素的事物,泄露出极自然的感情,朴素的语句自然的诗行,饱含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正如古人云、“与古之人,虽巷吕子女风谣之作,亦出子天真之自然”。哪怕是文人之作,也要强调天真自然。方虚谷层竭力主张;诗出天成;而民闻作品,朴素自然之美,正是它的创作特色之处。
彝族抒情诗大都以三段式折叠的比喻,一部分是鲜明的对比,有的是淡淡的白描、但都贯串着朴素、自然的美。“阿爹想姑娘,犹如实心衣线团;紧紧的想、长长的想。哥哥想妹妹,犹如走亲才骑马,有时才想,有事才想。嫂嫂想姑子,犹如锅里煮青菜,表面上想,淡淡的想。”就是极朴素的语言、极自然的比喻以白描的手法,揭示了父母兄嫂对出嫁女的态度。画出嫂嫂淡淡的想、哥哥有时想、各种亲人对妹妹的心里描绘,是极为深刻的。刘勰曾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朴素自然天真无邪的创作特色,一直受到古代文艺理论家的称许。朴素的比喻,自然的语言,适合彝族人民认识事物的思维特征,符合他们的心里结构、思想观念,同时也迎合他们欣赏文艺的口味和习惯。因此,这朴素之美、自然之美,也是彝族抒情长
诗的另一特色。
彝族民间文艺不论是民间叙事诗或者抒情长诗都促进了彝族人民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斗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促进彝族文学、艺术、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成为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团结的重要工具。为中国和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8:19: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515872624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2019年文档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2019年文档资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