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巍山啄木郎村彝族民间音乐类型解读

更新时间:2024-02-08 08:10:46 阅读: 评论:0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毕淑敏散文精选)

大理巍山啄木郎村彝族民间音乐类型解读

大理巍山啄木郎村彝族民间音乐类型解读

尹湘云

【摘 要】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对音乐有很强的敏感力和创造力.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彝族民间音乐极具地域特色.通过实地调查,啄木郎村彝族打歌非常讲究规矩,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歌演唱形式多样,涉及内容较广,风格色彩独特;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在这里彝族民间音乐以多样化呈现,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与传承,它们承载着千年彝族历史文化,蕴含和体现着彝族音乐的魅力.

【期刊名称】《保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3

【总页数】4页(P33-36)

【关键词】大理巍山;啄木郎村;彝族;民间音乐

【作 者】尹湘云

【作者单位】保山学院艺术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81.7

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是古南诏王族的发祥地。巍山彝族是巍山的土著民族,据史料记载和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巍山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他们就是现今巍山彝族的祖先[1]P1。巍山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古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巍山彝族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彝族先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

他们善于用民歌来表达情意,用舞步来踏亮生活。

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是一个彝族村寨,是同姓村子,全村人都姓“毕”。这里的彝族是“腊罗”支系,是最早进入巍山境内的居民。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彝族来说,这里的彝族人还较完整的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习俗。啄木郎村至今还保留着说彝语、穿彝族服装的传统。村里的女性着装艳丽,以绿色和红色为主,配以银饰,鲜艳华丽。从古至今,生长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用心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体验生活。村里的老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彝家户户有火塘、彝山处处是歌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彝族人民都会聚在一起,携手打歌,翩翩起舞。近年来,巍山打歌越打越好,先后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民族民间歌舞文化——彝族打歌之乡”。2008年6月,“彝族打歌”又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啄木郎村的彝族打歌非常讲究规矩。打歌都有规定的日期,一般不许随便打歌。除了婚丧嫁娶,祭祀盖房,各个节日的打歌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农历“二月八”是彝族最大的节日。这天彝家要杀鸡宰羊,祭奠祖先。之后村里有威望的老者将肉分给各家带回去吃。这一天在祭祀场所只许说彝语,一般情况下,村里人在这一天都不出村子了。傍晚,全村老老少少换上新装涌向歌场打歌起舞,通宵达旦。每场打歌都要事先邀请歌头,开始前先在歌场中烧一堆篝火,再请村里中有威望的老人开场。老人双手将芦笙举过头,呼唤“起、起!”,众人围火喊“呼啊——喂!”才能缓缓进入歌场打歌。不同场合的打歌,用不同的套路和唱词。喜事唱喜调,丧事唱丧曲,农忙时基本上无打歌活动。打歌时,若有不守规矩者,轻则警告,重则逐出歌场。关于打歌的起源,村里的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原始部落时期,这里的彝族人一直生活在巍山坝子和山麓一带,村里不少老人还说,他们的祖辈是从城里搬来的。后来彝族人和外族人发生争斗,引发了战争,被逼至山头。人口稀少,力量薄弱的彝族人想出了一个以寡敌众的办法,他们围至山头,点起一团

篝火,人们吹响号角,围着篝火踏歌起舞,从一座山头跳到另一座山头。敌军误以为彝族兵马众多,阵势庞大,吓得纷纷撤退。后人为纪念这一胜利,逐渐将其演变发展成“打歌”这一艺术形式。

啄木郎村的彝族打歌,大方热情,节奏性强,4/4拍,G大调,多用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速度稍慢,调性平缓,旋律流畅。这里的打歌调用本嗓演唱,亲切自然。常伴有大刀舞,用芦笙伴奏,一般是一对女歌手后跟着一对男歌手,边对歌边跳舞,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歌词大多是表达情爱的,男女互相应声对唱,情意绵绵。歌词大意为:“你从哪里来,你在哪里,昨晚做梦都遇到你;我想你,你怕不想我,活计丢了都可以,但不能不想你,想是想,但是遇不着。”这是初见时的试探,看看对方对自己的印象怎样。打歌熟悉后就唱:“你给喜欢我,我想做你的伴儿,你给喜欢?……你也喜欢我,我也喜欢你,同意了下次两个都要来,我来,你不来,那个做不得。”在啄木郎村,彝族青年男女就是用打歌的方式来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的。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对音乐有很强的敏感力和创造力,他们所创造的音乐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由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彝族的音乐文化风格各异,个性独特,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同样的劳动场面、婚丧嫁娶、谈情说爱及喜庆节日,彝族都有不同的音乐特色作为地域性区分。彝族从古到今都有爱唱歌的传统,彝族谚语称“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彝族民歌演唱形式多样,涉及内容较广,风格色彩独特。巍山啄木郎村至今流传许多彝族民歌曲调,村里年长的老人们大多能哼唱几曲。内容主要包括有山歌、酒歌、情歌和哭丧调等等。

(一)山歌曲调高亢,优美动听

山歌一般是在山野田间演唱的民间歌曲,是彝族民歌中最独特、最丰富的一种。只能在野外或娱乐场所演唱,不能在家中演唱。主要表达演唱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

感,也有部分用于反映爱情内容为主的对唱性调子。是男女青年在互相交往过程中,表现个人才华,互相了解的桥梁。歌词大多为五言或七言诗句,词语首尾照应,韵律和谐。一般为男女对唱,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曲调高亢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啄木郎村彝族山歌大都具有节奏自由延长、音域宽广、旋律起伏大等特点。以高亢悠长的音调为主,有时中间还伴有吆喝牲口、要牛羊听从叫唤的逗乐句,长短乐句相互交替,颇有特点。

(二)酒歌热情奔放,真诚质朴

一周的田野调查,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彝族村民的热情好客,不管到了哪家,彝族人民都盛情接待,端茶敬酒,席间还唱起了优美的祝酒歌。酒歌,又称祝酒歌。这里的彝族村民们每逢节日庆典,迎接远客,定亲串门等开怀畅饮时,总要唱上几曲祝酒歌,大多用来助兴,主要还是以对歌的形式出现,要是对不上来,就罚酒一杯,场面甚是热闹。定亲时男方的亲朋好友到女方家门口后,都会被堵在门外,先唱几曲祝酒歌,要是对不上来,那就不给进门说亲,只有对上了酒歌,女方家人才给进门,再好酒好肉招待一番。彝族的待客酒礼叫“三道酒”。其中的第三道酒叫“留客酒”。歌词大意是客人来了是喜事,客人要是走了太可惜,客人你别走,如果你能留下来,家里三年的老腊肉,陈年的老白酒,我都拿来招待你……歌词充分体现出主人热情好客和彝族人的真诚与质朴。

(三)情歌内涵丰富,细腻抒情

情歌是彝族青年男女在恋爱交往场合用于谈情说爱,表达爱慕之情的民间爱情调子。彝族情歌一般分短篇情歌和长篇情歌两种,是与彝族人民的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艺术形式[2]P1。彝族情歌曲调多样,大多在野外演唱,而且因为地域的不同在名称和音调上有较大差异。啄木郎村的青年男女大多都较早结婚,男子结婚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女子则是十七八岁就结婚了。他们恋爱的方式大多是在打歌时通过对歌认识的,认识之后在交往中以对唱情歌的方式来表达爱意。啄木郎村的情歌音调

与打歌调相似,歌词大意简练纯朴,大多是从最初的询问和试探对方的意思,到之后的谈情说爱,彝族男女常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爱意。但就是这样质朴的恋爱方式,让他们终成眷属,并世世代代沿袭着这样的传统。

(四)哭丧调声情并茂,荡气回肠

大理巍山彝族音乐内容丰富、特色显著。丧葬音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它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传统民族音乐内涵。啄木郎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人故去后要先请哭婆来唱哭丧调,家人才能将逝者净身更衣、入殓和安葬。哭丧调是由专门的哭婆演唱的,村子里只有一个哭婆叫凹腊月谷,她已经唱了二十五年。哭丧调从时间上一般分为:更衣时、起棂时、出殡时。从形式上哭丧调可分为两类:更衣时和起棂时以说唱为主,歌词一般都比较长,语言生动、自然、丰富和感人,多以比喻的方式,简单纯朴。内容大概是:“阴间是狗窝,要拿打狗棒,把狗赶走,让他进去……黑白铜人,你们要喂饭给他吃,不要让他饿着……”另一类是出殡时唱的,曲调高亢,节奏冗长,语言生动感人。哭婆的演唱声情并茂,荡气回肠,含泪演唱,眼泪不可以流出。内容大概是:“我最亲的亲人啊,你这一去永远分开了,黑白铜人,乞求你们好好照顾他,不要让他冻着、饿着,求求你们好好服侍他……”哭丧调无乐器伴奏,从入殓前到出殡都是哭婆一人唱。不管是说唱时的叙述或是出殡时含泪高歌,总给人以悲凉之感。彝族哭丧调不仅充分表现出彝族丧葬仪式的特点,而且从哭婆的演唱当中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相对于专业的演唱来说,这样声情并茂的歌唱更彰显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与内涵。

彝族人民对自己本民族的乐器有着深厚的感情。有很多谚语像“口弦会说话,月琴会唱歌”、“铜鼓一响,脚板就痒”等等。彝族民间乐器种类繁多,极其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演奏形式多姿多彩,在彝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巍山啄木郎村里流传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笙、竖笛、唢呐和铜锣等等。

彝族葫芦笙叫“昂”、“麻尼”,是彝族传统的乐器,也是云南苗族、拉祜族、傈

僳族、纳西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喜爱的民族乐器。据史书记载和考古证明,葫芦笙是一件极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彝族葫芦笙的构造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笙有很大差异,它的笙斗是用葫芦瓜壳作材料,五根音管不封口也不密封在斗内,直接露出斗底。每一根音管按住音孔不仅可以发出一个固定音,用拇子堵塞住露出笙斗底的管,还可以奏出一个大二度音。虽然只有5根音管,却能奏出10个音。吹奏出的曲调一般节奏明快,具有较浓郁的舞曲风格。时常用于打歌等场合,也可用来独奏。竖笛,彝语叫“及嘿”,就是竖着吹奏的笛子之意。它是由一根长20厘米上下,口径1厘米左右的竹管作成,上下开有七个音孔。它不同于横吹的竹笛和竖吹的箫,竖笛的顶端不封口,上下贯通,在顶端边沿挖有一个凹口。吹奏方法也与其他吹奏乐器大相径庭,用牙齿顶着凹口,利用牙和舌头半堵着管口,构成一个发音哨口,使气息从口腔的整个部位通过人为的哨口而发音。它的音域宽广,音色与竹笛相似。由于其特殊的吹奏方法,可以使音色明暗、刚柔变化对比。并且善于演奏滑音,通常都可模拟民歌音调即兴演奏,深情悠扬。彝族唢呐,其构造与外形和别的唢呐相同,但喇叭不同,不是铜质,而是牛角或木质,管壁内径要小一些,音量不如汉族唢呐高亢明亮,音色较柔和。彝族唢呐的演奏方法很具有彝族特色:“一气呵成”,乐曲的曲调大多有一种宽广的气度和哀怨悲壮的情绪,多用于丧葬礼仪中。啄木郎村婚礼时不用唢呐,只用于丧葬当中。还有许多彝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乐器:如树叶,每当劳作后小憩时,彝族人顺手采摘一片树叶,就能吹出美妙的音乐。

巍山啄木郎村是一个至今还传承着许多彝族古老文明特征的山寨,这里的彝族同胞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彝族民间音乐以多样化呈现,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与传承。这些音乐承载着千年彝族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彝村的古老文明,体现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反映着彝族人民热情好客、豪爽刚毅的性格以及彝族人民与天斗与地斗的大无畏气概。通过对啄木郎村的田野调查,收集当地彝族民间音乐类型,加以整理与研究,力求挖掘边远地区彝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彰显彝族民间音乐的魅力,促进彝族

民间音乐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文献】

[1]编写组.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靳丽芬.彝族音乐文化[J].民族音乐,2006(2).

大理巍山啄木郎村彝族民间音乐类型解读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8:1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510462475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理巍山啄木郎村彝族民间音乐类型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理巍山啄木郎村彝族民间音乐类型解读.pdf

标签:音乐   打歌   啄木   巍山   民间   演唱   具有   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