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mrp)
彝族古籍简述
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书中阐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连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及应尽的义务。《摩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租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与“六祖”时期的强大,以及开发乌撒、水西的艰辛。
3、其它文献:其它文献中,以金铭石刻文献居多。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是毕摩和摩史所作,但绝大多数是彝族历史名人、或其
他作家所作。例如著名的在贵州省大方县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分为彝文碑一通和汉文碑一通。彝文碑上的彝文共有1972字,是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块碑刻。其碑文是水西著名君长、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所撰。又如在贵州省七星关区的《李雨铺四棱碑》,字数仅次于《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也是一块著名的碑刻。其它如西汉时期的彝文铜器《祖祠手碓》,蜀汉时期的《妥阿哲纪功碑》,宋代的《拦龙桥碑记》,明代的《成化钟铭》、《罗婺盛世史摩崖》、《新修千岁衢碑记》,清代的《蚂蚁河桥碑》、《扯凯箐摩崖》、《桃源峡摩崖》等,都非常有名。
二、彝文古籍的内容分类:彝文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
1、 历史类: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谱牒志》、《滇彝古史》、《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彝族源流》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靡、(武僰)、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靡的结合,繁衍了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
国、朱提国、夜郎国等。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形成了彝族居住地域大体的分布格局。
2、政治类:有《古史通鉴》、《治国安邦经》等。
3、哲学类:有《吐鲁立咪》,《吐鲁窦纪》等。
4、宗教类:这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献酒经》、《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 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
5、文学艺术类: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阿诗玛》、《尼苏夺节》、《查姆》、《普曲荷歌传》、《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妈妈的女儿》、《孜孜尼扎》、《红白杜鹃花》、《达恩妹与鲁汝朵》、《阿买恳》、《曲谷》、《走谷》等。
6、教育伦理类:主要有《赛特阿育》、《凤凰记》、《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
7、医药类: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
8、经济类:如《宣慰岩石刻》、《中建丹书》以及其它一些彝文书契。
9、天文历法类:如《宇宙人文论》、《母虎日历碑》等。
10、其它:没有归入以上类别的彝文古籍。
三、云南彝族古籍简介:
云南彝族人口有4705658(2000年),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省各州、市,主要聚居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东乌蒙山区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6个方言区。彝文古籍的产生于宗教有密切关系,它的传播以宗教活动为载体,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领域。彝文古籍内容广泛,大多为手抄本,有少量木刻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明版《太上感应篇》。迄今云南已有39部彝文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云南彝族文献古籍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阿诗玛》、《劝善经——太上感应篇》、《指路经》、《尼苏夺节》、《普兹楠兹》、《洪水泛滥》、《查诗拉书》、《彝族创世史》、《尼布木司》、《万物的起源》、《祭龙经》、《彝族打歌调》、《尼祖谱系》、《滇南彝族指路经》、《木荷与薇叶》、《红鱼姑娘》等。
彝族口传古籍主要有:神话传说《更资天神》、《虎公虎母造万物》、蜘蛛撒经线》、《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伏羲兄妹创人烟》、
六气造化天地》、《冬德红利诺》、《虎氏族》、《三女找太阳》、《祭黑龙》、龙女寄书》、《阿鲁举热》、《孟获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三月三》、《毕老造字》等;民间故事《梦先生》、《三妹和蛇郎》、《石蛤蟆》、《媳妇坟》、《聪明的媳妇》、《老虎不容猫长大》等;叙事长诗《则谷阿列与依妮》、《花鹿姑娘》、《百花公主》、《太阳和月亮》等;歌谣《求婚歌》、《配偶经》、《十看郎》等。
《阿诗玛》:彝族叙事长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主要流传于云南彝族撒尼人居住的地方。长诗描写了美丽的姑娘阿诗玛被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抢走,又被其兄阿黑解救,以及回家路上遭岩神暗算,从此阿诗玛变成了回声的故事。全诗语言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解放战争时期曾改编成歌舞剧。1953年云南省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了包括书面作品在内的21种资料,经翻译整理在《云南日报》连载,后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相继转载。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都出版了单行本,另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根据彝文古籍本翻译整理的科学版本。国外已出版英、法、俄、日、捷克等语种的译本。1964年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孙剑冰《<阿诗玛>试论》(载《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可供参考。
《查姆》:共3000余行,彝族创世史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楚雄州、红河州等地。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记述天地起
源和人类起源;下部记述棉麻、绸缎、金、银、铜、铁、锡、纸、笔等生活用品的来历。史诗叙述盘古开天辟地,死后生下一个蛋,天地万物都包藏在这个蛋中;盘古死后肢体分解成宇宙万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史诗中充满了虚幻的想象,也包含了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对于探讨彝族远古的社会、经济、风俗等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研究彝族先民的天体演化和人类演化的思想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资料。
《尼苏夺节》:彝族创世史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哀牢彝族地区。全书由10个神话故事组成。叙述开天辟地、战胜洪水猛兽、栽种五谷、发展生产、婚姻恋爱、民族风情、音乐舞蹈、医药卫生、金属采炼、伦理道德和创造文字,是目前所见彝族文献中记载金属冶炼方面最详细的本子。其中涉及金、银、铅、铜、铁、锡、铝、钨、水晶、锰等10种矿石及其颜色特征和采炼方法。全书为五言诗,共3000余行。
《尼租谱系》:彝族家谱,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哀牢山一带。现存本子抄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为云南新平“白勒”(黑头翁鸟)氏族的谱牒。“白勒”氏族居住在尼租,后来分别居费达、老方寨等地,于清朝中叶改汉姓为方氏。此书记载彝祖洪荒前30代到聂托聂维至清光绪二十年的父子连名谱。“白勒”氏族谱牒到光绪二十年后改为夫妻连名谱。共记载了102代。对研究滇南地区彝族文化历史有重要价值。全书以五言句为主,共700余行。
《尼布姆司》:彝族宗教经书,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范
围较广,各地本子的篇幅长短不等,长者三十多卷,短者二十多卷。全书以人间生活为模式,教亡灵各种生产生活方法。在追悼亡灵时念诵。对研究彝族宗教、哲学、历史有参考价值。
《梅葛》:彝族史诗,佚名著,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娜楚雄的大姚、姚安等彝族地区。史诗分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四部分,反映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对事物的丰富想象,记录彝族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变化过程,展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彝族人民的贫困生活以及恋爱、婚姻、丧事、怀亲等习俗,反映历史上彝族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在经济、文化上的亲密关系,概括了彝族先民生活历史发展的轮廓。对研究彝族历史和文学有重要价值。
《木荷与薇叶》:彝族叙事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红河彝族地区。讲述木荷与薇叶从小青梅竹马,订了婚约,木荷父母去世后,薇叶家长解除了他们的婚约,并将薇叶许给土司家的少爷。薇叶坚决抗婚,与木荷结为夫妻。土司再次劫持薇叶,木荷用超人的毅力战胜了土司。全诗为五言句,共5000余行。
《劝善经》:亦称《尼木苏》,1册,彝族伦理道德经典,佚名撰,约成书于明朝。流传于云南武定、禄劝彝族地区。通篇以道家《太上感应篇》章句为母题,每章之后结合彝族风俗习惯、哲学伦理进行宣教说理、传授知识,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善恶标准宣传忠君思想和因果报应等宗教观念。其中也有不少倡导破除迷信、发展生产、改革陋习、移风易俗、向汉人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的篇章。写作方法打破彝族传统五言律诗的规矩,语言流畅。是现存罕见的彝文
木刻本之一。对研究彝汉文化交流史和彝族伦理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全书共110页,22000余字。
《普兹楠兹》:1卷,彝族祭祀词,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石林彝族地区全书共11章。内容是:从远方请来普神和楠神与人们一道欢度节日,咒走一切邪魔,找各种药品来敬神。在敬神过程中创造了多种文明,把野生食物培植成五谷,摸索出种植庄稼的一套生产技术,进而发明了酿酒业。驯化狗、牛、马等动物。全书多为五言句,共2000余行。
《查诗拉书》:1卷,共3000余行,彝族宗教经书,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是举行丧葬仪式念诵的经书。流传于云南哀牢山彝族聚居区。全书由释梦、净尸、献活牲、迎客、诉苦请、吃夜宵、踩尖刀草、供牲、讨墓地、敬贡献、敬送马、焚祭物、驱妖秽、指路、除邪气15篇组成。按照丧事仪式程序排列目次。
《彝族氏族部落史》:又称《登勒轿洪》,1册,彝族史书,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为彝文手抄本。流传于云南武定彝族地区。以五言诗体叙述彝族先民采集、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状况以及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等历史事实。具体记载了69个氏族部落的史事。涉及社会制度及政治、经济、军事和原始宗教、哲学思想、风俗礼仪、自然地理等诸方面。是研究彝族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古籍。有杨凤江译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彝族六祖地理分布》:1册,彝族地理书,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滇东北彝族地区。全书由彝汉城名记、追溯十二宗亲史、
六祖魂光等三部分组成。内含我国西南彝族地区各重要地名的彝语和汉语对照、彝族十二宗亲地理分布情况。是研究彝族古代地理分布和分支繁衍历史的重要古籍。对地名学和我国古代民族分布情况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赊窦六祖》:亦称《赊窦榷濮》,1册,彝族史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省武定、禄劝一带的彝族地区。全书由人类六祖、彝族六祖两部分组成。叙述古代西南地区棘、濮诸民族渊源关系及迁徙情况。记载了语言、狩猎、宗教祭祀的起源。是认识和了解彝族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古籍。全诗为五言句。
《阿细的先基》:1卷,彝族史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流传于云南弥勒。“阿细”为彝族支系之一。“先基”为彝族音译,意为:“歌”。全诗有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天地万物的起源、各种自然现象的成因,人类早期生活及其经手的苦难;后一部分以男女谈情说爱为发展线索,反映了阿细先民的爱情生活和他们对现实社会的见解。史诗将神话和现实、理想和事实融为一体,反映了阿细先民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洪水泛滥》:1卷,彝族创世史诗,佚名撰,成书年代不详。内容大概是:洪水泛滥,人类祖先得到植物的搭救和帮助得以幸存,幸存者发誓把植物当做祖先加以敬拜。对研究彝族原始宗教有参考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8:09: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50978137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18年最新整理]彝族古籍考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18年最新整理]彝族古籍考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