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读书日是几月几日)
临沧地区民族民间歌舞述论
摘要:临沧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凝聚着各民族的理想、智慧和意志,熔铸着民族之魂,它包罗万象,异彩纷呈。临沧的民族民间歌舞乐更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纷繁绚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由于地理、历史、人文等因素,不仅使临沧各民族的民间歌舞乐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呈现各自的特点,而且也呈现出相互包容的同化特征,这些特征是通过历代艺人们的锤炼而不断传承下来的音乐文化积淀物,它的传承和发展,将对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增添灿烂夺目的光辉。
关键词:临沧地区;民族民间歌舞;述论
一、民族民间民歌
临沧地区除汉族、傣族外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关历史情况的传承以及生产、生活知识的传授,主要靠民间传说、故事、特别是民歌来反映,各族人民在生活中的各种感情,也是通过民歌来抒发,无论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生活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成为歌唱的题材,故临沧各族民歌,不但具有文学和音乐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临沧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情况的宝贵资料。
流传在临沧各族群众中的民歌,就其内容而言,最常见的是咏唱历史,传说的叙事歌,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以及劳动歌曲,儿歌,风俗礼仪歌曲等。就演唱形式而言,有山歌调、打歌调、弦子调、哭丧调、串山调、花花调等,彝族俐米人的民歌则还有”梭罗咕啊”(大调)和”格左啊”(小调)之分。
山歌调是一种演唱形式比较自由的民歌,在野外或火塘边都可以演唱,这种民歌唱法较多,节奏比较自由,音域比较宽阔。由于山歌的音调比较简单,容易抒发感情,故男女老少都喜欢唱。唱调大多是即兴创作的七字句,要求押韵顺口,不一定用乐器伴奏。用山歌调唱情歌,很富有浪漫气息,彝族(香堂人)的山歌喜欢用”哈哈啊依哟”、”眉开眼笑亲哥呢妹”等衬词。田头地角,或是打歌场上,男女青年一旦相遇,小伙子摘下一匹树叶,吹一曲”眉开眼笑亲歌呢妹”就开始对唱,正是”哥有情来妹有意,不说不唱不好玩”。
打歌调是一种适用于且唱且舞的民歌,有较强的节奏感,结构也比较规整,歌与舞能较好地吻合。彝族打歌调常常带有”阿续赛呢瞧着,续四三呢甩着”的合声。(阿续赛是彝族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神)。佤族打歌调的曲调清新活泼,爽朗明快,不失为风趣幽默。打歌调多为齐唱,男女对唱或一领众和等形式。多用笛子、芦笙、小三弦伴奏,跳到情绪高昂时常衬以”乙咳哈”、”喔──喔”之类的吼声和吆喝声,气氛特别活跃。彝族(俐米人)打歌调分为两种,一种为歌头,一种为一般打歌调。歌头是在婚娶人家”打歌”之前唱的歌,也叫”唱龙门”、”请龙门”。属喜庆舞蹈的序曲,只在堂屋里唱。”唱龙门”有领唱、合唱,无伴奏。领唱以”啊了──”起头,合声以”昂──”声结束。领唱之后”请龙门”(即请长者起来打歌),大家在堂屋里且唱且舞,是为”转歌联唱”。转歌联唱又有多种唱法,最普通的是”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8:0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507291375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临沧地区民族民间歌舞述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临沧地区民族民间歌舞述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