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日发(作者:平方米和平方千米)
2021年6月
第29卷第2期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un. 2021
Vol.29. No. 2Journal
of
Xi,
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邪恶与再生:《林中城堡》的美国隐喻任虎军(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摘要:诺曼•梅勒的《林中城堡》表面上再现了魔鬼对希特勒家族三代人生活的影响及其结果,实际上隐喻了“二
战”后美国的邪恶思想与行为。虽然小说没有直接再现美国的邪恶,仅在开头和结尾交代主人公迪特尔(D.T.)的去
向时“顺便”提及“美国”,但通过想象性再现希特勒在魔鬼操控下的成长与发展,梅勒隐喻地揭示了美国的邪恶及其
表现,旨在唤起美国自问“恶之何因”,反思自己的邪恶思想与行为,以便找到再生的可能之道。关键词:诺曼•梅勒;《林中城堡》;美国隐喻;邪恶;再生中图分类号:1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76(2021) 02-0119-05Abstract :
Norman Mailer* s
The
Castle
in
the
Forest reprents on the surface the influences of devils on the liv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Hitlers and their results, but is actually a metaphorical reprentation of post-WWII America* s evil mind and
behavior. Although there* s no direct reprentation of America* s evil and the only references to America appear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novel where the whereabouts of Dieter (D. T. ) ,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are indicated, by imaginatively reprent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Adolf Hilter under the control and manipulation of devils, Mailer meta-
phorically reveals America* s evil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nd thereby calls upon America to look into the caus for its evil and
reflect on its evil mind and behavior so as to find some possible way to regenerate words:
Norman Mailer;
The
Castle
in
the
Forest metaphorical reprentation of America; evil; regeneration“拓宽我们对希特勒的了解”或者“加深我们对他的理
解”,而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人在魔鬼操控下如何行恶;也
不是为了在人们中间“引起什么样的恐惧”,而是为了唤
起人们对邪恶的追问与反思。不论贬还是褒,评论界没有人注意到梅勒在《林中城
堡》中的美国隐喻。事实上,《林中城堡》表面上想象性地
再现了魔鬼对希特勒家族三代人生活的影响及其结果,实
际上指向“二战”后美国的邪恶思想与行为。虽然小说仅
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美国”,就像《我们为什么在越南?》
(My/lre恥in Fieiraam?)仅在结尾提到“越南”一样
(Mailer 1967 : 224),但梅勒在小说中主要关注的是美国。
通过想象性再现希特勒在魔鬼操控下的成长与发展,梅勒
旨在隐喻“二战”后美国的邪恶及其表现,唤起美国自问
“恶之何因”,反思自己的邪恶思想与行为,以便找到再生
的可能之道。2.美国自问:恶之何因?《林中城堡》是一部隐喻美国“恶之何因”的小说,
之所以为“隐喻”,是因为小说没有直接再现美国之恶,
而是聚焦“二战”中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的魔鬼式人物
阿道夫•希特勒。众所周知,希特勒是罪大恶极的魔
鬼。什么让他成为这样的魔鬼(即“恶之何因”)便是
《林中城堡》力图回答的重要问题。•
i.引言《林中城堡》(77ie Cast/e in t/ie Forest, 2007)是诺曼•
梅勒的最后一部小说,可谓绝笔之作,但评论界对其褒贬
不一。爱德华• B •圣约翰撰文说,《林中城堡》“不可能
成为一部畅销书”(St. John 2006: 112)。布拉德.胡波尔
批评说在努力理解邪恶中,[小说中]这种撒旦一和一
魔鬼部队的奇喻(conceit)是骗人的玩意儿,甚至是令人讨
厌的东西"(Hooper 2006: 6)。约翰.格罗斯说:“[小说
中]梅勒既没有拓宽我们对希特勒的了解,也没有加深我
们对他的理解”(Gross 2007 : 63)。里昂纳尔德•克利吉
尔认为,《林中城堡》是失败之作,“最大缺陷是,它确实没
有让人感到邪恶的存在"(Kriegel 2007 : 617-618),因为
“小说叙述中没有任何地方可让读者觉得希特勒会成为
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类能够做出的那种邪恶"(Kriegel
2007: 619)。但是,弗兰西林•利维托夫认为,《林中城
堡》是“想象”作品,其目的是“让我们有所反省地理解像
希特勒这样的可怕怪物是如何成长发展的”(Levitov
2008 : 50)。可以说,利维托夫注意到了梅勒写作《林中城
堡》的部分意图,但没有注意到梅勒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
为了“让我们有所反省地理解像希特勒这样的可怕怪物
是如何成长发展的”,而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像希特勒这
样的可怕怪物”的成长发展如何被魔鬼所操控;不是为了119 •
为了彻底弄清希特勒“恶之何因”,小说以“寻找希特
勒祖父”开始,通过探寻希特勒祖父和父亲的出身,力图
从基因遗传角度找到希特勒成为魔鬼的缘由。有人认为
希特勒祖父是一个犹太人,雇佣希特勒祖母为他当保姆期
间致她怀孕生下希特勒父亲;也有人认为他是希特勒祖母
的一个兄弟;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犹太富商的儿子;甚至
有人认为他是希特勒祖母的一个表弟;更有人认为他是希
特勒祖母丈夫的一个弟弟。从一种猜测到另一种猜测,人
们对于“希特勒祖父是谁”的不停追问,实际上是对希特
勒“恶之何因”的考古式探究,但似乎没有人比身为魔鬼
的迪特尔(D.T.)更清楚希特勒“恶之何因”。D.T.说,希
特勒是“一个依附于我的人,我跟随他一生,从婴儿时起
一路走来,直到他成为世纪的野兽”(Mailer 2007: 72)。
他还说:“在进一步详细披露我最重要的依附者所受早期
培养的时候,我在美国毫无瑕疵地履行我的适度职责”
(Mailer 2007: 80)。D.T.特意强调,他详细披露希特勒所
受早期培养的时候“正在美国毫无瑕疵地”履行自己的
“适度职责”,旨在表明,他作为魔鬼从未缺席美国的活
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林中城堡》是对美国“恶之何因”
的隐喻性探究。D.T.说,“二战”结束后,他走出柏林,来到美国,继续
履行他的职责。他说:“我不是处于某个地方静止不动,
我旅行到美国,跟麦斯特罗(Maestro) [ D. T.的上司和直接
领导]汇报了情况,他说,‘我们会在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
身上进行投资’"(Mailer 2007 : 464)。虽然有评论家认
为,麦斯特罗所言让小说有“一种模模糊糊的结尾,带有
令人不愉快的含义"(Gross 2007 : 62),但通过麦斯特罗对
D. T.所言,梅勒显然向读者暗示了“二战”后中东事务中
的美国在场,暗示了“二战”后中东冲突中美国所扮演的
不光彩角色。从时间来看,D.T.进人美国之时正好是梅
勒从“二战”归来开始投身于文学创作之时。因此,D. T.
在美国的故事,就是梅勒小说讲述的故事。虽然D.T.说,
他在美国的故事“不怎么有趣”,而且“人物,包括我自己,
都比较小,我不再是历史的一部分”(Mailer 2007 : 465),
但他没有将读者的注意力引离这样的事实:作为魔鬼(或
者说,邪恶的化身),他进人美国,一直占据那儿,美国的任
何邪恶活动中都有他在场。D. T.之所以认为他在美国的
故事“不怎么有趣”,是因为他可能认为,在人类历史上,
没有比希特勒更为邪恶的魔鬼,没有比希特勒对犹太人进
行灭绝式大屠杀更为残酷、更无人道、更为恐怖、更不可饶
恕的罪恶。D. T.告诉读者:“人们不可能找到一个不会在
街道两边都工作的魔鬼”(Mailer 2007 : 467)。魔鬼之所
以能“在街道两边都工作”,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是魔鬼。
回看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美国在世界重大历
史事件中的持续在场,我们可以说,美国就是D. T.所谓的
“在街道两边都工作的魔鬼”。D.T.对“二战”后的美国历史了如指掌。他说:“历史
(对于像我一样在其中生活了很久的人来说)很少是[让•
120 .人]回忆起来时觉得很有吸引力的东西,它完全是一张谎
言之床[……]我很清楚它是怎么发生的,很清楚它真正
是怎么发生的"(Mailer 2007: 334)。D.T.所言表明,他不
仅是历史的讲述者,而且是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人。但
是,D. T.所说的“历史”并非笼统意义上的“历史”,而是他
所经历过的具体历史,虽然他没有明言,但如果我们把D.
T.的历史观与“二战”后美国历史特别是美国不断以上帝
之名介人他国事务的历史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D. T.所
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他进人美国后所经历过的“二战”
后的美国历史,因为他身处美国,所以就“很清楚它是怎
么发生的,很清楚它真正是怎么发生的”。综上,《林中城堡》通过D. T.追问希特勒“恶之何
因”,并且将他对希特勒“恶之何因”的追问放在“二战”结
束后他进人美国继续履行职责期间进行,目的不是仅仅为
了回答希特勒“恶之何因”这个问题,更是为了让美国自
问“恶之何因”。3.美国自白:邪恶的化身与魔鬼的同僚如果《林中城堡》让美国自问“恶之何因”,它也通过
再现小说人物的“恶之表现”,让美国自白“恶之表现”。
小说开头,D. T.说自己属于“一个独一无二的情报小组”
(Mailer 2007: 3 ),受海恩里希.希姆勒(Heinrich
Himmler)的直接领导与监控。他说,希姆勒“今天被人们
视为怪兽”,“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个可怕怪兽”(Mailer
2007: 3),所以,他“不会再努力保护他”(Mailer 2007: 3)。
D. T.在小说开头非常坦诚地向读者交代自己的身份和思
想,旨在表明,他是希姆勒这个“可怕怪兽”的同僚,他的
所作所为旨在为这个“可怕怪兽”服务,但他现在要做的
不是“努力保护他”,而是尽力揭露他的真实面目。D. T.不但非常坦诚地揭露自己的魔鬼身份,而且告
诉读者,他是地地道道的魔鬼,如他所说:“虽然我没有把
自己展现得很恐怖(因为我无心满足随意的读者关于魔
鬼应该怎样行动的想法),我一直是魔鬼,不是小说家”
(Mailer 2007 : 92-93)。D.T.不仅强调自己的魔鬼身份,
而且明确告诉读者:“作为魔鬼,我必须跟各种形式的肮
脏——身体的和思想的—亲密生活”(Mailer 2007:98) 。他还补充说:“作为魔鬼,我们生活在狗屎[般的环
境]中,并且跟狗屎[般的东西]打交道"(Mailer 2007:99)
。正因为如此,他说:“如果上帝是创造者,我们是他
的最深刻、最成功的批评家”(Mailer 2007 : 93)。D.
T.相
信,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但他会失去他的宇宙,而魔鬼却
会获得他们的宇宙。D.
T.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知
道魔鬼正在努力“让大多数人不再忠于上帝"(Mailer
2007: 108)。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告诉读者:“我们不忽视
乱伦,不论发生在富人还是穷人中间”(Mailer 2007:
109)。正因为如此,希特勒家史上的乱伦现象成为D.T.
的重要关注,揭示希特勒家史上频发乱伦的原因便是他的
首要任务。
小说开始,D. T.告诉读者,根据谣传,1930年,希特勒
接到同父异母哥哥的来信,信中提到“我们家史上的一些
共有情况”(Mailer 2007: 11),即希特勒祖辈和父辈的乱
伦故事。随后,希特勒派人调查奶奶马丽亚•安娜(Maria
Anna)怀孕的事,调查结论是,希特勒父亲阿洛伊斯是希
特勒奶奶安娜跟一个犹太富商的19岁儿子所生,这个犹
太富商承诺定期寄钱给安娜,直到阿洛伊斯14岁,但希特
勒对此并不认同,因为根据父亲讲给他的“真实故事”,他
的“真正祖父是马丽亚•安娜的一个表弟约哈•乔治•
希德勒(Johann Georg Hiedler),他在阿洛伊斯出生5年后
娶了她"(Mailer 2007: 13)。故事至此,似乎一切真相大
白,但希特勒派人调查做出的这一“定论性”结论却被希
姆勒和D.T.的调查推翻。D.T.调查发现,希特勒祖母安娜跟表弟拿破穆克
(Nepomuk)乱伦生下希特勒父亲阿洛伊斯,而且,阿洛伊
斯跟同父异母的姐姐约哈娜(Johanna)也乱伦生下女儿克
拉拉(Klam)。更为“非常”的是,克拉拉竟然嫁给生父阿
洛伊斯,并且跟他生了六个孩子。但是,希姆勒没有将D.
T.的调查结果及时告知希特勒。希姆勒的做法让读者想
起小说开始后不久D. T.所说:“一旦我们获得事实,如果
这些事实证明是破坏性的,我们仍然能够选择会助长民众
爱国情绪的伪事实(mistruths)”(Mai]er 2007: 10)。在希
特勒祖父的身份问题上,D. T.和希姆勒确信他们获得了
“破坏性”事实,但他们没有澄清事实,而是继续掩盖真
相。这表明,D. T.和希姆勒是邪恶的化身和魔鬼的代理,
他们追求的不是善行,而是恶行。如果说希特勒祖父拿破穆克跟表姐乱伦表明他是邪
恶的化身和魔鬼的代理,希特勒父亲阿洛伊斯则更加邪
恶。阿洛伊斯13岁时被生父拿破穆克赶出家门,因为他
发现二女儿瓦尔普尔尕(Walpurga)跟阿洛伊斯曾单独呆
在他家马厩储料顶棚上,这让他想起自己当年跟表姐安娜
在另一个马厩草堆里乱伦让她怀上阿洛伊斯的经历。后
来,阿洛伊斯被父亲召唤回家,不久便跟已婚多年的同父
异母的姐姐约哈娜在父亲家马厩草堆里寻求乱伦之乐,让
约哈娜怀上克拉拉•波尔兹尔(Klara Poelzl)。因此,克拉
拉虽然取了约哈娜丈夫的姓——波尔兹尔,却跟波尔兹
尔没有血缘关系,因为她是约哈娜跟阿洛伊斯乱伦所生,
是阿洛伊斯的女儿。除了 D.T.、希姆勒、希特勒祖父和父亲,跟希特勒父
亲阿洛伊斯有特殊关系的三个女人约哈娜、克拉拉和范妮
也有邪恶之处,她们都以不同方式充当了魔鬼的代理。阿
洛伊斯跟约哈娜是同父异母的姐弟,他们乱伦生下克拉
拉,克拉拉既是阿洛伊斯的女儿,也是他的外甥女,但不论
何种关系,阿洛伊斯都没有把她放在特殊位置,却把她当
成跟自己没有任何特殊关系的人。因此,当妻子需要一个
保姆时,他自然想到了克拉拉。如果说约哈娜跟阿洛伊斯
乱伦生下克拉拉是魔鬼使然,那么,她同意女儿克拉拉去
做阿洛伊斯妻子的保姆让她再次成为魔鬼的代理,因为克拉拉去生父家当保姆为他再次走向乱伦铺平了道路。父
女乱伦,天理不容。但是,这种天理不容的事情却发生在
阿洛伊斯和克拉拉中间。阿洛伊斯跟克拉拉乱伦并且娶
她为妻之后,似乎她完全被魔鬼控制,魔鬼让她做什么,她
都尽力顺其意,从不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伦理道
德。除了约哈娜和克拉拉这对母女,范妮也非常邪恶。为
了能够嫁给阿洛伊斯,她谎称怀了他的孩子,因此如愿以
偿地让他跟妻子格拉塞尔离了婚。离婚之后,阿洛伊斯娶
范妮为妻。婚后不久,范妮不幸患病卧床,不久便撒手人
寰,离开了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范妮是魔鬼的代理,
但她的死亡却是魔鬼使然。她成功“赶走”格拉塞尔,从
阿洛伊斯的情人成为他名正言顺的“正房”妻子,但魔鬼
没有让她健康长寿,她没能跟他共度终生,却早早离开了
人世。如果说魔鬼让希特勒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成为邪恶
的化身,魔鬼也让希特勒家族唯一香火延续人阿道夫•希
特勒在邪恶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可以说,希特勒比任何人
更加邪恶,他完全是邪恶的化身和魔鬼的代理。D. T.说,
他很早就感觉到,希特勒“可能会成为死亡之神的高级代
理”(Mailer 2007 : 405)。应该说,D.T.感觉没错。“二战”
期间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灭绝式大屠杀足以证明,他的确是
“死亡之神的高级代理”,是魔鬼使然。他在魔鬼指挥下
行动,即使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不无魔鬼影响。希特
勒的成长与发展体现了魔鬼的意志,他的成长之路完全是
魔鬼规划的,他的邪恶才能是魔鬼传授的,正如D. T.所
说:“未来几十年中,我继续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向导,他
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自己的发展”(Mailer
2007: 213)。魔鬼也从未缺席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D.T.
说,沙皇尼古拉二世接受加冕仪式前几个月的时候,他受
命率领最佳助手离开奥地利前往圣彼得堡做破坏准备,直
到8个月后才返回奥地利(Mailer 2007: 177);加冕仪式
前,他与助手们在从莫斯科郊外前来莫斯科观看加冕仪式
的农民中间散布礼品发放谣言,导致人群大混乱,致使三
千人丧失性命;然而,他却为他们的胜利而兴奋(Mailer
2007 : 245)。D.T.还说,他也受命介人伦敦对奥斯卡.王
尔德的审判,因为他“要执行的命令就是竭尽所能让他判
刑”(Mailer 2007: 178)。综上,通过魔鬼对希特勒及其祖辈和父辈人生的重
要影响以及魔鬼对诸如沙皇尼古拉二世受冕和王尔德受
审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介人、干扰和破坏性影响,《林
中城堡》旨在映射“二战”后魔鬼对美国的控制与影响。
虽然小说没有提及魔鬼在美国的具体活动,但透过魔鬼对
希氏家族三代人以及一些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
读者不难想象,美国如何在魔鬼控制下沦为邪恶的化身,
成为魔鬼的代理或同僚,不停地替魔鬼或跟魔鬼一道在世
界各地行凶作恶。•
121 •
4.美国再生之道:良知对邪恶的反思《林中城堡》也是一部让美国思考“如何再生”的小
说。小说开头,D.T.说:“我现在美国”(Mailer 2007: 3)。
小说末尾,D. T.再次说二战”结束后他逃离德国进人美
国继续履行职责,并且强调,他进人美国的时间是“ 1945
年4月的最后一天”(Mailer 2007 : 463)。D. T.在小说首
尾刻意强调他“现在美国”和他进人美国的具体时间,旨
在提醒读者,美国是魔鬼的藏身之地和用武之地。回看
“二战”后的美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历史上的重大
事件(如: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60年代的越南战
争、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和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中
都有美国的介人与在场。因此,如果说小说通过希特勒家
族三代人生活经历中魔鬼的持续在场和破坏性影响间接
展现了“二战”后魔鬼对美国的控制与影响,它也通过主
要人物对自己过去思想与行为的反思让美国寻找摆脱魔
鬼控制与影响从而走向再生的可能之道。小说开头,D.T.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我很喜欢
关注希姆勒的非正统思想,它让我开始了一段令人不安的
回忆。我知道我会在骚动不安的海洋中遨游,因为我必须
将许多传统信仰连根拔起。一想到这个,我的精神里爆发
出一种不和谐声音。作为情报人员,我们常常扭曲我们的
发现"(Mailer 2007 : 3-4)。D.T.所言旨在表明,他不仅要
再现魔鬼的邪恶,更要深刻反思其邪恶。D. T.对魔鬼之邪恶的反思首先体现在他对顶头上司
希姆勒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反思中。他告诉读者,希姆
勒是“1938年前德国四个真正重要领导之一”,但他“最珍
惜、最秘密的思想追求是对乱伦的研究"(Mailer 2007:
4)。D. T.所言表明,希姆勒位高权重,但兴趣爱好和思想
追求与其职位完全不符,他将“乱伦研究”视为自己“最珍
惜、最秘密的思想追求”,足以表明他是一个心理极为变
态的“非常”之人。正因为如此,他具有“特别异常的思
想”(Mailer 2007 : 4),总是“关注一些别人不敢提及的事
情”,如D.T.所说:“我们要探讨那些别人不敢接近的问
题,乱伦列在最前头”(Mailer 2007:5)。可以说,希姆勒完
全是人类中的“另类”,他感兴趣的也是人类思想与行为
中的“另类”。希姆勒说,他对希特勒的一生进行过“深
思”,因为希特勒出生于祖辈都是一般农民的家庭,但“他
的一生展现了一个超人的成就”(Mailer 2007:7)。显然,
希姆勒“深思”的不是希特勒的邪恶思想与行为,而是其
“超人的成就”。通过透视希姆勒“特别异常的思想”和他
对希特勒的“非常”评价,D. T.揭露了希姆勒的真实面目:
他不是希特勒的批判者,而是其崇拜者;不是善的寻求者,
而是恶的传播者;不是上帝的使者,而是魔鬼的代理。正
因为如此,他才有“非常”的兴趣、追求和行为,才不惜一
切代价对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哥哥写给希特勒的信中提及
的“我们家史上的一些共有情况”展开深人调查,最终目
的不是为了证明希特勒祖父是否犹太人,而是为了证明希.122 •特勒是否家庭乱伦之结果。D. T.反思希姆勒邪恶思想与行为的同时,也有意识
地反思了自己的邪恶思想与行为。如果说希姆勒试图
弄清希特勒邪恶的原因,D. T.则非常清楚他为何如此邪
恶,如他所说,“处于理解阿道夫的位置”(Mailer 2007:
9)我了解他。我必须重复一下,我从头到脚了解他”
(Mailer 2007: 9)。D.T.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亲手
“培养”了希特勒,让他从一个“乖顺”的幼儿逐渐成长
为一个“世纪的野兽"(Mailer 2007:71)。这个意义上
讲,D. T.所言体现了他对自己邪恶的深刻反思。D. T.对魔鬼之邪恶的反思也体现在希特勒父亲阿洛
伊斯和母亲克拉拉在儿子埃德蒙病亡后的思想与行为中。
儿子病亡后,阿洛伊斯不愿前往教堂参加葬礼,因为他不
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想在教堂里因为情绪失控而被人嘲
笑。尽管失去儿子让克拉拉非常悲痛,但为了丈夫安全,
她也没有前往教堂参加儿子葬礼,而是委托继女安吉拉代
表“家里女性”前往教堂参加葬礼,并告诉她:“要是有人
问到的话,就说你父母深受打击,” “告诉他们,我们病了,
这就行了”(Mailer 2007: 388)。在安吉拉看来,继母完全
被父亲左右,如她对她所说:“你是他的奴隶”(Mailer
2007: 388)。按理说,无论如何,阿洛伊斯和克拉拉都应
该无条件地去教堂送亡子最后一程,如果不去,则完全不
符合人类的伦理纲常,无法给他人一个合理交代,如安吉
拉对克拉拉所说:“你们不得不跟我和阿道夫一起去教
堂,如果你们不去,就会成为丑闻”(Mailer 2007: 388)。
但是,安吉拉的担忧不是父亲和继母的担忧,他们考虑的
不是“丑闻”问题,而是自己的心情与感受,无论就情感还
是道德而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都令人费解。D.T.对魔鬼之邪恶的反思还体现在阿洛伊斯、约哈
娜和克拉拉的自我反思中。阿洛伊斯自认为是“一个特
殊的人”,从不惧怕宗教,从不去教堂做礼拜,从不向牧师
忏悔罪过,除了对王权保持忠诚,别无他求,因为他认为上
帝决不会惩罚一个为国效忠的人(Mailer 2007: 55)。他
无道德观念,却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在写给一个表兄的
信中说:“酗酒者、深陷债务的人以及赌徒和过着无道德
生活的人都不可能长久[活着]”(Mailer 2007: 55)。然
而,他却认为:“不能把无道德性跟你私生活的细节相混
淆,无道德性就是受到走私者的贿赂,而私生活是太难以
判断的事"(Mailer 2007: 55)。阿洛伊斯所言显然是为自
己的私生活寻找理由和辩解。如果上帝能够惩罚罪人,约
哈娜显然对此深有体会,如她当着阿洛伊斯和女儿克拉拉
的面所说:“上帝从未停止对我们[所犯]罪的惩罚”
(Mailer 2007 : 36)。约哈娜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她虽
然生了 7个孩子,但4个早已死亡,而幸存的3个中,一个
驼背,一个患有肺结核,唯一健康的一个,是她乱伦所生。
为了赎罪,约哈娜“将自己变成一个非常好的管家”,她的
行为影响了女儿克拉拉,因为“克拉拉也对这样的职责做
出回应”(Mailer 2007 : 54)。在约哈娜看来,赎罪的唯一
办法是不停地做家务,让自己沉浸于没完没了的家务之
中,从而暂时忘记自己的罪,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第
一次跟阿洛伊斯有乱伦行为之后,克拉拉觉得自己不再是
天真少女,而是道德败坏的墮落女人。小说这样写道:
“现在轮到克拉拉不去做弥撒了,她现在为魔鬼工作(她
知道这点!)她感觉似乎她最敏感的冲动让她离‘头号邪
恶’越来越近"(Mailer 2007: 57)。事实上,克拉拉知道
“她已经生活在‘头号邪恶’的掌控下”(Mailer 2007: 58)。
如果说克拉拉跟阿洛伊斯乱伦是魔鬼使然,她怀上他的孩
子更是魔鬼意志的体现,因为他们本是父女,父女乱伦进
而成为夫妻,这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社会不容、伦理
不容、天理不容的恶事,是违反人伦纲常的最邪恶的事情。
如果说克拉拉跟生父乱伦后感觉自己“已经属于魔鬼”,
后来发生在她身上的一系列厄运证明,事实确定如此。她
的三个孩子同一年相继夭折,最大的只有2岁半,最小的
仅有3个星期大。如果说克拉拉的哥哥和姐姐们过早离
开人世是上帝对他们母亲跟同父异母的弟弟乱伦的惩罚,
克拉拉孩子的夭折也是上帝对她跟生父乱伦的惩罚,因为
“她没有忠于上帝”(Mailer 2007 : 65 ),“她把自己给了魔
鬼”(Mailer 2007 : 68)。如果说“阿洛伊斯跟‘头号邪恶’
很近”(Mailer 2007 : 65),克拉拉必须努力让自己远离邪
恶。因此,怀上希特勒后,她“养成每天早晨用香皂水漱
口的习惯”,很快发现“阿道夫表现出活下来的迹象”,这
让“她开始相信,上帝这次可能对她比较好,他甚至愿意
宽恕”,她甚至做了一个梦,“告诉她不要跟丈夫有关系”
(Mailer 2007 : 72-73)。显然,以梦托言,上帝给克拉拉指
出了再生之路:反思邪恶,远离邪恶,就能重获幸福。如果
阿洛伊斯是魔鬼的代理,那么,离开他,克拉拉就能重获幸
福,她的孩子就能摆脱病魔,走向健康;如果阿洛伊斯是邪
恶的化身,那么,他的死亡则象征着克拉拉永远离开了邪
恶。正因为如此,小说末尾,我们看到,阿洛伊斯死后,克
拉拉和她原本体弱迟钝的女儿保拉似乎获得了新生,她们
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综上,《林中城堡》中,通过D.T.对邪恶的反思以及
阿洛伊斯死后克拉拉跟女儿保拉的幸福生活,梅勒隐喻性
地告诉美国:守住良知、追问邪恶、反思邪恶并远离邪恶,
是摆脱魔鬼控制、走向再生的可能之道。5.结语《林中城堡》是一部隐喻美国的小说。D. T.在小说末
尾说:“《林中城堡》译成德语就是《林中宫殿》”,是“几年
前从集中营中解放出来的狱友们起的名字,‘林中宫殿’
位于曾是一片马铃薯田地的空旷平原上,看不见很多树,
也没有任何城堡迹象,地平线上没有任何令人感兴趣的东
西,因此,‘林中宫殿’是最聪明的狱友给关押他们的那个
围墙围起来的地方起的名字。[他们]自始至终保持不变的一种自尊就是决不能放弃他们的反讽感,这就是他们的
刚毅之处”(Mailer 2007 : 465)。“从集中营中解放出来的
狱友们”把位于一片既“看不见很多树”亦“没有任何城堡
迹象”的空旷平原上“关押他们的那个围墙围起来的地
方”叫做“林中宫殿”,是为了表达反讽。梅勒将他的小说
取名为《林中城堡》,显然也是为了此意。在梅勒看来,美
国极具反讽性:它自称是上帝的使者,实际上却是邪恶的
化身与魔鬼的代理。梅勒曾在《我们为什么进行战争?》
(WTi.y
/Ire
at (Far?)中将美国比作“大撒旦”(Mailer
2003:65)。回看美国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既是魔
鬼,又为魔鬼服务,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它可能是《林中城
堡》中的D.T.,也可能是希姆勒或麦斯特罗,但不论哪个,
它都是撒旦与上帝对弈棋盘上撒旦的一个棋子。因此,
《林中城堡》虽然没有直接再现美国的邪恶,并且仅在开
头和末尾交代D.T.的去向时“顺便”提及“美国”,但像
《我们为什么在越南?》通过再现D. J.跟随父亲拉斯提
(Rusty)在阿拉斯加猎熊的故事隐喻性地解释了美国介人
越南战争的原因一样(任虎军2018: 113),通过D.
T.及其
魔鬼同僚们对希特勒家族三代人生的操控,梅勒隐喻性地
再现了魔鬼对美国的重要影响,间接地回答了美国“恶之
何因”的问题,由此揭示了美国的邪恶身份,同时隐喻性
地告诉美国:信守道德、追问邪恶、反思邪恶并远离邪恶是
它摆脱魔鬼控制走向再生的唯一可能之道。参考文献[1 ] Gross, J. Young Adolf: A review of The Castle in the Forest[] ].
Commentary, 2007(March)
: 59-63.[2] Hooper, B. The Castle in the Forest [ ]]. Booklist t 2006 ( November
15): 6.[3] Kriegel, L. Mailer's Hitler: Round One [ J ]. The Sewanee Review^
115. 4, 2007(Fall): 615-620.[4] Levitov, F. The Castle in the Forest[J]. KLIATT, 2008 (March)
: 50.[5] Mailer,N. The Castle in the Forest[}A^. London: Little, Brown, 2007.[6] Mailer, N. Why Are We at War^ [M]. New York: Random Hou,
2003.[7] Mailer, N. Why Are We in Vietnam^ [ M]. New York: G. P. Putnam 's Sons,
1967.[8] St. John, E. B. The Castle in the Forest[]]. Library Journal, 2006
(December): 112.[9]
任虎军.焦虑下的疯狂一《我们为什么在越南?》中的美国[J].
外语教学,2018( 1): 108-113.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诺曼•梅勒小说对
美国形象的解构与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4XWW007)的
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任虎军,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
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责任编校
周永平•
123 •
本文发布于:2024-02-08 05:52: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73427522623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邪恶与再生《林中城堡》的美国隐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邪恶与再生《林中城堡》的美国隐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